第三节 提高质量呼唤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与学生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角色,整个教育教学活动的基础离不开人与人的关系,师生关系更是核心的人际关系。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进行过程中,互相影响、相互作用,制约着教育教学的进程,影响着教育教学的成效。因此,要实现教育教学目的,提高教育教学效果与质量,需要建立和谐、良好的师生关系。
一、和谐师生关系的价值
(一)和谐师生关系的基本价值
“亲其师则信其道”是我国古代学者从长期教育实践中总结出的经验之谈。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认为,师生之间是一种互相有好感、互相尊重的和谐关系,这将有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可见,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重要价值。和谐产生美,和谐是一切美好事物的最主要特征;和谐产生力量,和谐是事物的最佳状态。追求师生关系和谐,把教师与学生看成真正意义上的“人”,在师生之间构建相互尊重、相互平等、合作、信任的关系,让教师与学生都在和谐的氛围里发展,对于建设和谐大学,乃至和谐社会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教师与学生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两大主要角色,二者在以教学任务为中心的教学活动中构成教学关系,在以教育互动为基础的交往活动中形成人际关系。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关键,渗透在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和谐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具有尊重学生、与学生合作、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活动的意识,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知识、能力并形成健全的人格;而学生也应敬重教师,发挥自主学习的能动性,积极参与教师主导下的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以完善自己的知识、能力与人格。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师献身事业与学生奋发向上的激励因素。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即建立一种和谐的教育教学氛围,这种氛围有利于激发教师的光荣感与责任感,增强教师的主导性与灵活性,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实现教育教学目的;也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总之,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能很好地促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实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最终达到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学校、教师、学生的和谐
建立和谐师生关系,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除了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还需要学校的全力支持,形成学校、教师、学生三方面和谐的良好局面,从而有效彰显和谐师生关系的价值。
1.学校应努力创造师生关系和谐发展的空间
和谐的师生关系需要和谐的环境氛围。高校一方面要积极为师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交流场所,另一方面要努力开拓师生关系和谐发展的空间,如在管理制度上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特别是青年教师的业务培训,提高教师对于师生交往问题的认识以及教师的人际交往素质,从而改善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的方式、方法;在教学改革中,鼓励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和研究,形成师生互动合作良好局面;在校风建设中,倡导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保障学校有良好的风气和交流机制等,使师生之间不再是“熟悉的陌生人”。
2.教师应努力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
教师素质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条件与核心要素。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尊重信任学生,维护和保障学生应有的各种民主权利;要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鼓励学生遇事敢于发表议论,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要鼓励学生大胆实践、勇于探索,把所学的书本知识真正变成自己的认识和技能。教师良好的道德素质、心理素质、文化修养和文学艺术品味等更能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形成引导的力量,促进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平等、融洽、友好、和谐。
3.学生应努力加强与学校及教师的合作
学生是教育的群体,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良好的交往素质也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基本保障。当前,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因缺乏人际交往的知识和技巧,导致了学生之间,乃至师生之间的合作意识淡漠与人际关系紧张。大学生应充分认识到:在现代社会,不管是工作还是学习都不可能单靠个人力量,必须发挥群体优势,群策群力,互相学习、通力合作才能获得成功。学生之间的互相学习、师生之间的彼此交流,学生与学校之间的良性互动,有助于形成学习的参与感;有助于互相启发、拓宽思路,加深对某个问题的认识;有助于分享学习心得与提高学习的效率;有助于达到共同发展、共同提高的目的。
二、和谐师生关系中的教师角色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作为引导者,应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地激发学生思维,把蕴藏在学生身上的潜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出来,促进学生主体性健康发展,不断增强学会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以实现教育质量的提高。
(一)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是学校的第一资源。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重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依靠教师的有效指导,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出发点,通过优化教育教学实施策略,在教育教学中形成一个有利于学生和教师共同成长的机制,达到培养学生自学、交流、思维、创新、归纳和解决问题等能力的目的。
长期以来,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传播知识。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整个教育都急需一场深刻的教学革命,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教是为了不需要教”;“会学”比“学会”更重要。每一位教师总有自己相对稳定的教学方法与风格,而他所面对的学生具有不同方面的天资、认知风格、学习风格和情感特征,教师很难面面俱到,满足每一位学生的需求和爱好,传播知识不能是唯一的目标,更不能占据教学的全部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应发挥主导性,注重“学法”指导、“思维”引导、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教会学生学会选择合适的方法自主学习,不断提高学习效率。让学生懂得离开了教师、离开了学校,走向社会以后,如何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增长自己的技能,提升自己的品格,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二)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
高校培养人才的任务主要靠高校教师的教学及其言传身教来完成,和谐的师生关系更利于高校人才培养。因此,在高等教育中,要借助和谐的师生关系,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高校学生在思想上虽然有较强的独立性,喜欢独立观察、分析和思考,但他们也具有一定的向师性,教师在他们心目中仍具有特殊地位,教师的综合素质对学生的发展具有示范作用。教师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创新教育的实施者,只有具备综合素质,才能积极主动地适应教育发展的要求;只有不断地更新教育观念,学习和掌握新的教育理论,在教育实践中大胆探索,改进教学方法,才会使学生得到较好的发展,才能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高校教师的创新能力是提高教师整体素质的原动力,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当教师因人、因事、因时、因地创造性地解决教学实际中碰到的各种问题时,教师独特的思维能力会得到体现,不仅能给教育和教学活动注入活力,而且能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产生重要的影响。美国学者史密斯认为,善于吸收最新教育成果,将其积极运用于教学中,并且有独到见解,能够发现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的教师,才能称之为具有创新能力的教师。高校教师的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
1.创新教育内容(www.xing528.com)
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培养综合素质高的学生就需要我们把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要突破“教参—教材—学生”这一固定的程序和模式,从发展学生创新思维这一战略高度出发,别具匠心地理解教材、“重组”教学内容,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机地渗透到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以获得教育实践的新颖性和高效率。要善于利用创造性思维观察思考问题,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提出创造性的见解,并能进行跨学科的沟通,建构更宽厚、更前沿的知识结构,主动对自己所教的学科与相关学科进行研究,提高学术水平,深化、丰富教学内容。
2.创新教育方法与手段
21世纪教师要积极拓展教育的未知空间和有效途径,以新观念为指导,不断创新教育方法,或给传统教学方法注入新的内涵。当今社会已经步入了数据的世界,社会发展的标志就是全世界数据信息的共享。所以高校教师必须具备适应时代要求的教学能力,努力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手段,如幻灯、录音、投影、计算机,等等;另一方面,要高度重视现代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全球化网络技术在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积极开展多媒体教育研究,尤其是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应当成为教育和科研不可替代的基础平台和学习手段。
3.创新考核制度
必须建立一套全新的评价体系来衡量学生、教师、学校。要把学生的个性、品德、思维方式、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创造能力作为评价的重要内容,要把学生有无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作为判断一名教师、一所学校教育水平的基本标志之一。
三、和谐师生关系中的学生角色
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中,学生与教师既是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又是情感上的朋友关系,学生与教师心理相容,心灵相纳。在教育与教学交互活动中,学生与教师相互平等,应该相互尊重。对学生来说,他们是有思想、有个性、有人格、有潜力、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他们正处于生理和心理的快速发展阶段,具有思维活跃、积极向上的特点,因而,教师应热爱、尊重、信任学生,学生将会在尊重、信任中全面发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获得成就感与生命价值的体验,学会自尊自信,身心都能得到健康发展。逐步实现自由个性与健康人格的确立。
(一)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的主体作用主要体现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亲身参与知识、技能的学习与掌握,在思维中学会思维,在行动中实践行动。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自主过程的构建就是借助习得的知识,用自己的语言、思维方式进行个性化思考,从而获得真知,发展自我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由超越自我到超越同伴,由知识内化到知识升华。在和谐师生关系中,学生与教师是民主平等的主体与主导关系,学生不是消极、被动接收教师施加影响的对象,而是积极、主动的对象,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将自身行为、情感及认知等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并发挥自我导向、自我激励和自我监控作用。教学不再是知识的单向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展示与传授者,不再是知识权威的象征,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伙伴;学习不仅由教师向学生输送知识、技能,而且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提升,通过教师的指导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主动掌握学习的方法及生产知识的技能,在学习中成为主动建构者和主宰者。
(二)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师生关系达到和谐,需要教师与学生双方作用。教师教学的对象是学生,教是为了学,教学的目标是学生的发展,学生发展效果的好坏取决于学生的学。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从而挖掘潜质,发展天性,实现教学相长,教学效果优化。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最终目的是为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正如皮亚克所讲:“一切真理都要学生自己获得,或者由他重新发现,至少由他重建,而不是简单地传递给他。”学生是在教师的引导下,从体验、领悟、合作中学习。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发挥学生主体性,主要通过自主发现、自主探索、自主体验来进行。
自主发现。爱因斯坦认为,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敢想、会思、善问不仅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表现,而且是学生树立创新精神和形成创新能力的核心。通过教师的引导与启发,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自主解决问题的意识,让学生在学习中主动提问,在提问中发现,在发现中学习,即是创新教育的关键之一。
自主探索。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是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中,学生这一学习的主体,必须改变“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传统模式,借助教师的创新性教育,结合自身年龄特点、认知特点,自主探索,通过探索过程在观察、猜测、分析、归纳和整理中去理解问题的提出、概念的形成、结论的产生、应用等。通过积极的自主探索形式,配合教师的教育教学,实现自身创新精神的落实。
自主体验。所谓“自主体验”是学生在与学习内容的“对话”中的感悟。从知识的存在形态来说,在人们头脑中存在五个层面,即信息、知识、观念、理论、智慧,由此构成“知识链”。信息可以帮助人们解决认识的不确定性,反映了事物规律的信息是知识。集中在人们头脑里的各种知识,经过一定时期的潜移默化的“选择”、“组合”、“消化”,就形成了观念。观念经过理性化、学术化、系统化变成理论。理论外化即在实践活动中应用。通过感受信息、耦合信息、处理信息、形成结论、提升结论及外化应用,学生进行自主体验的学习活动。这种过程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配合教师的正向引导,产生更多的创新效果。
综上所述,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首先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迫切需要。和谐的师生关系,强调教育主客体之间民主平等、相互理解、彼此信任、融洽相处,其特点在于平等、民主,它不是靠压制、奴役学生的个性实施教育,而是靠爱心与尊重、靠关怀与鼓励,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学会学习。师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平等对话,平等交流,实现知识同步,思维共振,感情共鸣。和谐的师生关系能够充分调动师生双方的积极性,增进师生间的良性互动,激发更多有创造性的活动,因而能有效促进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强烈呼唤。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决定着社会的进步和一个国家的实力,决定着一个民族的兴旺发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发展和谐的教育,而教育教学活动中最主要的人际关系是师生关系,因此,发展和谐教育必须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中,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学生是学习活动的行动者和作用者;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中,师生的角色都发生着变化:学生从接收者变为汲取者,从被动学转为主动学;而教师则从“家长”转变为“伙伴”,从“领导者”转变为“合作者”。
【注释】
[1]徐方瞿.创新与创造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68-69.
[2]冯增俊.教育创新与民族创新精神[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39.
[3]虞丽娟.立体化素质教育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17.
[4]连榕.教师专业发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78.
[5]连榕.教师专业发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35.
[6]郑燕祥.教育范式转变效能保证[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3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