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提高质量要求大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提高质量要求大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时间:2023-02-04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大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既是为了适应快速剧变的社会要求,也是为了更好地实现自我人生的价值。本节从分析大学生学习的现状及危害入手,探讨大学生自主学习的内涵、意义与方法。学习的这一目标称为学习的程序性目标,即达到自我管理学习过程,也就是自主学习。自主学习理论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

提高质量要求大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第二节 提高质量要求大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互动,教为学存在,学靠教引导,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大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既是为了适应快速剧变的社会要求,也是为了更好地实现自我人生的价值。本节从分析大学生学习的现状及危害入手,探讨大学生自主学习的内涵、意义与方法。

一、大学生被动学习的现状及危害

当今世界建设“学习型社会”已成为具有历史性和世界性意义的课题,因而学习能力问题尤其引人注目。调查显示,大学生的“被动学习”状况已成为建设“学习型社会”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改革开放30年,虽然社会快速发展,可是生活在象牙塔中的莘莘学子显然没有跟上社会发展的脚步,他们中的很多人依然使用着传统学习方法,用“死记硬背、生搬硬套”的学习模式进行学习,没有强烈的求知欲、没有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更别提个人的创造性发挥了,只会学习“确定的知识”,根本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完全是没有个性的“活字典”。还有的学生由于没有了高考压力,在大学这个比中学自由得多的学习环境中,认为60分万岁,多一分浪费;认为离开课堂就等于学习时间的结束。如此一来,不仅大大浪费了大学里本可以利用的各种各样的公共资源,更浪费了自己宝贵的青春。等到毕业来到求职市场,才惊觉自己大学四年收获甚微。

眼下社会,尤其是用人单位普遍认为大学生学习能力相对缺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是缺乏批判性评价和反思能力。考虑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方法常常千篇一律,缺乏深层次思考、另辟蹊径的自我总结和学习能力,最明显的表现是缺乏新意的发言、总结与论文比比皆是。

二是缺乏准确的表达能力。有调查显示,大学毕业生文字能力还可以的仅占12.3%,而有70.4%的人对他们的文字能力很不满意。这份调查的科学性、代表性如何我们用不着推究,但大学生文字表达能力的整体现状不容乐观却是不争的事实。

三是缺乏深入细致的观察能力。在观察的速度和广度、观察的整体性和概括性、观察的计划性和灵活性等方面,大学生普遍存在不足。

四是缺乏自我反省能力。由于长期依赖于老师、学校和课本,大学生们遇到新问题新知识常常只会抱怨老师没教、学校没管、课本没有,却不能反省自己是否主动去学习探究过这些新知识。

对于被动学习者而言,由于学习中缺少了主动探索的精神,学习是机械的过程,学习者是被动的接受者,每天上课、做作业总是处于被动状态,因而学习时感到枯燥乏味,本应一遍就能学会的东西,因为注意力不集中,结果需要花数倍的时间,所以每天都感到时间很紧。思想上若稍一放松,抄抄别人的作业以应付老师,不求甚解,天长日久问题越积越多,再想赶上别人,已经力不从心,最终有的人就只好放弃了。被动学习扼杀了学生的好奇心创造力,把学习者引入了死胡同,妨碍了学习者个人价值的实现,使得他们难以符合工作的要求,适应新的环境,跟上社会的发展。事实证明,被动学习时,学生是学习的奴隶,学习效果极差

“知识爆炸”、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使知识的无限性与教材容量的有限性、课堂教学时间的有限性、学生学习时间与精力的有限性的矛盾日益尖锐。时代发展对学生主动学习提出了迫切要求,学习被赋予了越来越丰富的内涵:从学校学习到终身学习,从学得知识到“学会生存”、“学会关心”,再到“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发展”。可以说“主动学习”“学会学习”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最好的学习模式。

二、大学生自主学习的内涵与意义

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自惊奇和问题开始。”爱因斯坦也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最新研究发现,理想的学习者具有7个特点:愿意猜测,且猜得很正确;有非常强的交流动力,愿意在交流中学习;没有心理抑制感;愿意在交流的同时,注意语言形式;乐于练习和实践;注意倾听别人说的话;注意意思的表达。

学习应是一个积极的动态过程,是学习者综合运用各种策略模式对信息进行加工,并监控、检查各个加工过程,最终达到灵活自如地运用所学知识的过程。学习本身是一种目标取向的行为。学习的目的不只是为了掌握知识,而是为了能熟练地运用知识,用所学的知识来完成各种任务。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为了掌握自己日后继续学习所必需的方法和技巧,即学习的策略。学习的这一目标称为学习的程序性目标,即达到自我管理学习过程,也就是自主学习。

自20世纪80年代,Henri Holec的著作《自主性与外语学习》出版后,“自主学习”逐渐成为教学领域热门话题。自主学习,又称学习自主性,这一概念属教育哲学范畴。自主学习就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对自己的学习负责。从学习者角度看,具备自主学习能力意味着学习者自主获得确定的学习目标,决定学习内容和进度,选择学习方法和技巧,监控学习的过程,如节奏、时间、地点和进度,以及对学习效果的评估。这个观点是对传统学习模式的极大挑战,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众所周知,学习中有两种态度至关重要,一种是学习者对自己在学习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所持的态度,另一种是对自己作为学习者的能力所持的态度。如果学习者坚信“知识是学会的,不是教会的”,那么必然会促进学习的自主性。随着大学学习重点从侧重专业知识的学习转为掌握综合能力的技能和能力训练,培养自身的自主性显得尤为必要。

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由认知策略的培养和元认知策略的培养两部分组成。通过认知策略的培养,可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各种学习策略技巧,如交际策略、阅读策略、写作技巧和解题技巧;通过元认知策略的培养,可使学生养成制订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式、安排学习任务、监控学习过程、评估任务完成情况的习惯,从而一步步走向自主,逐渐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自主的学习者”。

尽管各国文化不同、学习者的学习环境与习惯不同,但我们所谈的自主学习者多指有学习基础的人,他们已有多年学习经验,拥有一定的自主决策能力,应该能够对自己的学习负责任。因此,自主学习是指学习者能够管理自己的学习行为,表现为以下特点:自我确定学习目标和方向;自我决定学习内容;自我制订学习计划;自我选择学习方式;自我监控学习过程、学习计划的实施以及学习技能的运用和发展;自我检查评估。

自主学习理论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展和对所学知识的主动构建。“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不学”,这句话从教学主体和受体两个方面说明了学习的最高境界。作为教学主体即教师来讲,最重要的就是教会学生学习;作为受教主体即学生,关键是要学会自主学习,两个主体的最终目标都是使后一个主体获得自主的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之所以成为教学领域的热门话题不仅在于它不同于传统学习模式的概念,还在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现代社会变化、发展加速,时代呼唤“学习型社会”,需要人人活到老,学到老。终身学习要求大学生成为有独立自主学习能力的人,这样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适应社会的需要。

其次,是现代大学教育的教学目标的要求。现代大学教学要求大学生们不仅会做题,还会提问题,会利用身边资源自主地解决问题。大学的课堂不再局限于校园,随着教学设施的多媒体化,学校组织的各种社会实践提供给大学生的更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更广阔复杂的实践空间,大学生需要不断激发个人潜能,促进自身发展,为离开校园之后的学习打下基础。(www.xing528.com)

再次,是现代大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过去,大学生习惯于在老师的“庇护”、“压制”下成长,缺乏自主性、依赖性强,这些消极因素严重制约了自身个性的发展。为了成为健康发展的大学生,必须改变现有传统学习方式,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只有成为自主的人,才会有自主性,才能逐步形成长期发展的能力,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老师的引导和学生的努力,两个力的方向一致,合力最大,因而效果就好。对于自主学习者而言,学习的过程是一个探究的过程,他总是处于亢奋的状态,因而胆大心细,注意搜寻和分析信息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遇到困难时,他会调动全身的细胞来寻求突破的契机。自主学习时,学习是一项非常有趣、愉快的活动,学习的效率就高,别人需要学几遍才能学会的内容,他只需要学一遍就可以了,因此时间对他来说就相对较为充裕,学习效果也好。

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曾经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在未来世界,学会如何学习是每一个人都要面对的时代课题,大学生自然也不例外,它既是打开终身学习之门的钥匙,也是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通行证。因此,迫切需要当下大学生紧密结合个人实际和专业特点,切实加强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迎接新时代的挑战。大学生在大学学习过程中应注重培养自主意识,学会自学、树立自信,以强化其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同时积极地参与各种学习活动和社会实践,有效地培养合作意识、集体主义精神和责任观念。借助各种公共资源,与教师形成良性互动,通过积极主动的自主学习,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和学会审美。如今的社会是全球社会,信息万千,变化不断,只有掌握自主学习能力,面对这样的社会,才能处乱不惊、与时俱进,才能在新一轮的人才竞争中占据优势。

三、大学生怎样学会自主学习

大学生具有三个维度的立体化的学习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重。教师要围绕实现这一目标开展教学,学生也要围绕实现这一目标而进行学习。学习方法是学生获取知识、形成能力过程中所采取的基本活动方式和基本思维方法,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手段和途径。我国古代教育名著《礼记·学记》中指出:“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怒之。”足见学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为此,大学生们必须掌握好的自主学习方法。只有学会了自主学习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习能力,实现学习目标。那么大学生怎样才能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达到自主学习的呢?

(一)培养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学习中既能广闻博见,又能深深细究,对有些问题甚至达到着迷的程度。这就能为自主学习培植肥沃的土壤。为了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武汉科技大学鼓励学子们根据自身兴趣,结合课程实际,在广泛参阅各种文本资料、查阅有关知识信息的基础上,通过选择学习模块、选修双学位或选修课、参加社会实践等方式,自主选择学习方向,确定人生规划。

浓厚的学习兴趣也靠大学生自我培养。大学生在校学习的主要内容就是自己的专业知识,对学习的兴趣不能仅仅依赖于课本或老师。兴趣不是乐趣,而是在学习过程中发掘自身潜力,实现自身价值的欣喜。兴趣的培养靠体悟,大学生要想从艰苦的学习中体味出学习的成功感和幸福感;兴趣的培养靠活动,大学生要积极参加各种学习活动与社会实践活动,多尝试、多思考、多总结,才能真正了解自己兴趣所在。兴趣的培养是一个过程。只有通过不断的尝试,不断的学习,才能将想象融于现实,才能知道自己是不是真真正正地感兴趣。

(二)进行独立的学习

预习是独立学习的行为,是学习主动性的体现。首先,在教师引导下的预习中学会提问。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重点、有范围地预习所要学的知识内容,在重点和难点中提出若干问题,以避免低水平的提问。学生提问应该有指向性和集中性。如果学生的提问缺少针对性,那么学生提出的问题将显得杂乱无章,将不能反映一节课的主题。学生要学会提一些与新授课相关的难点和重点的知识问题。其次,在学生群体预习中学会提问。学生群体预习是让学生在同学间一起预习,遇到问题时可以互相讨论,这样可以利用同学们的群体智慧,解决个人不能解决的一些问题。如在一起预习中碰到的问题经讨论还不能解决时,可以将这作为学生共同的问题在课堂上向老师提问。这个问题就带有普遍性、典型性。这样,学生就学会了提一些高难度的问题。再次,学生在个体预习中学会提问。当学生掌握了一定的预习方法后,在个体独立的预习中会从自己需要的角度出发,饶有兴趣地去准备问题,针对自己未知的领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与综合提出一些代表性的问题。这些问题并非是浅表性的,而是经过反复思考还不能解决的问题。通过学生个体预习,也将学会如何提问题。

学生在应用所学的知识中,如果会有新的感触,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那么就会向教师提问。首先要善于在讨论中提问。讨论可以在教师之间、同学之间以及家长与社会人员之间进行,宽松的讨论氛围可以帮助学生开拓思路,活跃思维。其次要善于在书面作业中提问。学生在做书面的作业时,必然要运用所学的综合知识以及自己的聪明才智独立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检验正误、自我评价。当碰上较复杂的问题时,需要有较强的创造能力去解决。但由于综合知识组合能力的限制、思维角度的不同,在做书面练习中必然知不足、知困,会发现新问题,学会提新问题。再次要善于在实习作业中提问。实习作业的种类很多,如探索性作业、验证性作业、互补性作业等。如在探索性的实习作业中会发现一些事物的特点、规律、本质,尤其会发现一些深层次的问题,这种深层次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能让学生们学会学习,学习能力不断增强。

(三)利用好信息技术与网络的资源

作为信息传播新媒体的网络,具有新颖、快捷、方便的特点,与学生具有活力的内在特点、渴望知识的需求相契合。网络以前所未有的自然亲和力吸引着学生,冲击着学生的传统生活方式、学习方式、交往方式、娱乐方式甚至是语言习惯。据第17次中国互联网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提供的数据,我国上网用户总人数已经超过了1亿人。网民中18~24岁之间的年轻人所占比例最高,达到35.1%,53.6%的网民具有大专以上学历。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上网用户学历以大专以上的青年居多,学生已经成为我国网络用户中的主要群体。

网络信息资源使学生从中获得丰富的养料,完善了自身的知识结构。网络信息量大,交流速度快,自由度强,能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共享,为学生提供了多元文化交流的物理载体,拓展了学生获取资料和信息的渠道,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学习观念的更新,为学生的知识更新和结构调整创造了必要的客观条件。网络突破了时空限制,以先进的电子技术手段向学生适时传播全人类优秀文化遗产,使青年人在一个比以往更加开放的社会环境中积累社会知识,参与社会生活。网络上的双向或多向信息传递方式,使得学生可以独立地参与讨论,主动获取各种信息资源。网络为学生个性修养与完善提供了更多的机会。网络交往过程中,参与者拥有主动性,具有独立自主意识,可以独立地作出判断和选择,自主地进行思考和评价,这就为上网者独立人格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同时,互联网给学生带来了虚拟学校、虚拟图书馆、电子商务等新鲜事物,引起学生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的深刻变革,这在增强学生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激发学生创新知识、探索未知念头的同时,也有利于学生自主意识的增强。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不仅可以作为大学生学习的补充,大大拓宽学习渠道,还可以促进学习方式的改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学习的内容和采取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学习者可以通过多媒体和各种网络手段进行训练,极大地拓展了专业知识的使用环境。

(四)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锻炼是教育的重要方面。社会实践使大学生接近社会,有利于将书本知识与社会知识的学习有效结合起来,使大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和书本上没有的知识;有利于帮助学生深入实际、了解国情,加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有利于大学生将抽象理论转化为在实际中运用的知识,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改造客观世界,又通过社会实践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在社会实践中,他们可以检验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水平,看清自己和社会需要之间的差距,从而能提高继续学习的积极性。

社会实践促使大学生将课堂里学到的理论知识转换成自己的工作技能和处世方法与原则,一方面,社会实践可以强化课堂教育对大学生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大学生的实践检验课堂教学的效果。此外,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存在课堂教育与社会现实相脱离或滞后的情况,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可以给课堂教学带来真实的反馈信息,从而使课堂教学及时调整内容,以适应实际的需要。

社会实践是借助社会的教育力量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化。在社会实践中,大学生不仅可以使本身的知识、技能得到巩固、使知识结构得到完善,而且在和社会各层次、各类型、各部门的人员打交道中,可以得到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和锻炼;还可以检验自身行为模式、价值观念中与社会文化不相协调的部分,从而可以有目的地纠正自身的偏差,及时内化社会认同的文化规范和价值准则,提高自己的社会适应力,为将来真正走上社会做好准备。社会实践是学生接触和认识社会,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是锻炼学生自身能力的有效途径。地方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强调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以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为核心目标,着力于人的全面发展。

总体来说,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既教会学生做事,又教会学生做人;既发展学生的记忆力、注意力、观察力、思维力等智力因素,又发展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非智力因素,从而促进着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