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应完善评价与监控体系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应完善评价与监控体系

时间:2023-02-04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在高等教育评价方案中评价指标体系居于核心位置。通过多年的实践总结,华中农业大学认为科学合理的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是根本,学生能否准确、科学地参与评教,关键是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华中农业大学在开展课堂教学质量评价过程中不仅只注重评价结果,更重视过程监控。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应完善评价与监控体系

第四节 完善评价与监控体系是保障

完善评价与监控体系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重要环节。本节从分析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与监控的目的与意义入手、探讨完善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和质量监控体系的对策。

一、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与监控的目的与意义

高等教育质量指的是高等教育条件下大学生发展的优劣程度,也是高等教育结果的优劣程度。大学生是教育质量唯一的载体与评价的对象;评价大学生发展优劣程度的质量标准是高等教育目标,即根据社会发展与大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及高等教育的任务,对大学生发展的预期结果所作的规定;高等教育质量评价的主体是多元的,包括学生、教师、学校、教育主管部门与社会,其中大学生的自我评价是评价主体与评价对象的统一;高等教育质量的高低,是以大学生发展的实际状况达到高等教育目标的程度来判定的。概括地讲,高等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条件下大学生发展的优劣程度,也可定义为高等教育目标达到的程度。高等教育质量评价则是评价主体对高等教育条件下大学生质量的优劣程度或高等教育目标达到的程度作出的价值判断[13]。高等教育质量监控是指运用高等教育管理的手段,对高等教育质量进行监督和调控

高等教育质量评价的目的与意义在于:一是通过评价增强高等教育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能力;二是通过评价为高等教育主管部门和社会提供高等学校办学水平的信息;三是通过评价明确高等学校自身的优势和不足,从而激励高等学校发挥优势、克服不足;四是通过评价进一步调动高等学校办学的积极性。

高等教育质量监控的目的与意义在于:强化高等教育和高等学校各管理部门的监督与调控功能,促进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的不断提高。

(一)高等教育质量评价及指标体系

高等教育质量的评价是运用评价的指标体系对大学生发展的优劣程度作出价值的判断。

高等教育评价的指标体系是高等教育评价时用以衡量评价对象发展水平或状态的量标系统,是进行高等教育评价的标准体系。在高等教育评价方案中评价指标体系居于核心位置。高等教育评价的指标体系由指标系统、权重系统和标准计量系统三部分组成。

高等教育评价指标的内涵可以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人力资源输入指标——学生生源质量与教师资格;(2)学生评价指标——学生对课程质量及教师敬业态度的反映;(3)公开选修学分指标——学生对各大学所选学分率;(4)财政指标——生均教学成本、其他来源的教学经费;(5)学术评价指标——教师的学术声望[14];(6)产出绩效指标——毕业率、获得高学位率;(7)毕业生指标——雇主对毕业生的评价、就业率;(8)创业指标——师生创业率以及创业成功率等。

华中农业大学从1984年开始就开展本科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工作,迄今已坚持实施了25年,每学年分上下两学期对每门课程教学质量实行学生、领导、同行全员评价,得到了学校各级领导和全体师生的高度重视。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与职称、提前晋级、奖酬金、攻读学位、进修、出国等挂钩,实行教师教学工作考核一票否决制,对获奖集体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有效地激发了广大教师开展教学工作的积极性。广大教师普遍重视课堂教学质量,投入到课堂教学的精力有所增加,课前准备较充分,注重讲课的基本功训练,积极研究教学内容、方法和教材,加强了课堂教学的设计性;广大教师把维护教学秩序作为自己的责任和义务,自觉性提高了,敢于管理,善于管理和严格管理课堂;普遍重视和广大学生的信息交流以及情感沟通,师生关系得到改善,真正融为一体,实现了教与学双方共同提高[15]。通过多年的实践总结,华中农业大学认为科学合理的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是根本,学生能否准确、科学地参与评教,关键是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华中农业大学评价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方法,采用的是评价等级量化法,实质上是一种定性判断等级,定量表述的定性定量相结合的考核方法。基本思路是首先把评价对象分解成若干要素,确定评价内容与评价标准,再制定权重系数,编制成《华中农业大学课堂教学质量评价表》,然后逐项评价,对照标准判定等级,再根据权重系数换算计分,确定成绩。

华中农业大学在开展课堂教学质量评价过程中不仅只注重评价结果,更重视过程监控。多年来,该校在这方面主要开展了四项工作:一是完善教学监控系统,健全由离退休老教师、老干部组成的本科教育巡视员队伍,由“末端检验或随机性检查”向“教学全过程控制与检查”转变;二是完善教学信息系统,健全由学生信息员组成的教学信息中心和学生工作信息中心,建立校内经常性信息反馈网络,形成反馈及时准确的教学信息系统;三是建立和完善了《华中农业大学教师教学工作考核一票否决制》和《华中农业大学教学事故认定及处理试行办法》,规范教学行为;四是充分应用网络,强化教学及教育管理运作过程中的设计、检查、监控、评估、反馈,开展适时监控,对教学工作进行客观、公正、全面的评价,进而有效地保证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高等教育质量监控及监控体系

高等教育的质量监控与监控体系,是指高等学校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工作系统及其运行机制。它是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目标,把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各个部门的活动与职能合理组织起来,形成一个任务、职责、权限明确,能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高校内部的观念创新、制度创新和工作创新直接影响教学质量。为此,高校应创新教学管理,探索构建具有时代特征、符合校情、科学规范的教学质量监测与保障体系。

1.教师考评的合理化

对教师进行考核评价,不只是关注评价的结果,看教师的“评分”或“排序”,而更要重视形成性评价,突出教学评价的诊断和改进功能,注重教师自身的发展和教学水平的提高,同时也需重视评价结果的有效性分析。应根据学校的定位来考虑教师的定位,对教师教学既要有量的标准,也要有质的要求。以教学为主的普通大学,应突出教学这一重心,切忌重科研轻教学,以导致教师对教学质量认识的偏差,形成不良的教学质量环境[16]

2.学生考评的人性化

学生的考核要注重全面性、创造性、发展性,优化学习质量环境。整齐划一的培养目标,不利于学生的情感与个性、创造性的发展。在学校培养目标的指导下,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创造性的发展,而且要用发展的眼光认识学生。要培养具有“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的学生。不仅要重视学校内部对学生认知水平的评价,也要注重用人单位和社会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从而制定有利于学生个人和学校共同发展的学生考核方案,培养特色学生。

二、完善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逐步开展了质量评价的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初步形成了评价的体系,这是十分可贵的。但是,也还应根据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要求和质量评价活动的情况,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完善评价体系,以为今后高等教育质量的评价服务。

(一)目前高等教育质量评价标准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等教育质量评价标准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下面几点:

(1)片面性:注重课堂教学,忽视师生课外的教学和学习活动;注重教师教学基本功的考查,忽视教师教学研究能力和教师的个性、创造性、人格等因素在教学上的体现;注重规范性和知识性等易于操作指标的考查,忽视素质性(如创新能力等)的不易操作的指标的考查;重结果评价不重过程评价,重环节评价不重整体评价。

(2)静态性:现行质量评价标准更注重描述性、表面性、易于量化的单因素评价指标,并将它们简单相加,缺乏教学各因素的评价指标,尤其缺乏潜在因素(如创造性、主体性等)的弹性指标。

(3)程式化:质量评价标准应有一定的灵活性,为教师创造性的发挥留下足够的空间。而现行质量评价标准往往是用固定化、程式化的指标来衡量本应充满个性和特色的教学活动。这些形式化的指标体系往往难以触及大学教学最本质的东西,所以并不能完整而切实地反映教学质量[17]

(二)质量评价标准构建理念与原则

1.质量评价标准构建的理念

确立学校是质量评价主体的理念。社会、政府只是作为质量评价的宏观调控方,质量评价应重视各高校的自组织管理,鼓励和促进这种自我组织管理行为,逐步提高其改进自身活动的自觉性,向更高级、有序、持续的演化发展;在技术操作层面上,依据管理目的和需要,采用新方法,正确把握普适性与特性化、精确性与模糊化、静态性与动态化、突击性与制度化的关系;信息在系统的自组织演化中是至关重要的。学校必须建立起教育教学信息及其评价系统,使系统信息满足多样性发展的需要。

2.质量评价标准构建的原则

构建质量评价标准应遵循以下四条原则:

一致性原则,一个功能良好的指标体系,唯有具备一定的内在稳定性,其系统总体才可靠。为此,所设计的指标,一是要能充分地反映学校发展的目标,对其发展起导向作用;二是各条指标之间应相互保持一致,不能把两条相互冲突的指标放在同一体系中。

独立性原则,指标体系内同一层次的各条指标必须各自独立,不相互重叠,不相互包含,不存在因果关系。如果两条指标相关系数很大,重复计算可能导致结果出现偏差,这就需要认真分析每条指标的内涵及指标间的相互关系,保证其独立性。这样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才是可信的。

可测性原则,指标体系的每一项指标都应当以能进行测度量化为基础,在可行性条件下,各项指标尽可能用数量来表示[18]。凡是不能直接量化的定性指标可以通过专家评价,依据指标设计原则,进行第二次量化,对目标逐级分解,得出一组可以直接测量的指标为止。

可比性原则,同质是可比性的前提,同质就是学科相同。同质性比较就是相同学科之间进行比较。不同质(或异质)就是大学的类型不同,学校整体不同,但可分解出相同的学科,从不同类型大学的相同学科中,获取的信息则需符合同质性、可比性、完整性等评价的基本要求,从而能较客观地反映出学校的真实情况。

(三)健全质量评价的机制

面对新形势,高校要完善自我约束机制,定期或不定期地对自己的人才培养质量进行自我评价,建立健全社会、用人单位、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质量评价和认证机制,并使其成为一项经常化、制度化的工作。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主要包括学校工作水平总体评价,院系工作、教师教学质量、学生学习效果等综合评价,专业、课程、教材、课件等教学基本建设单项评价[19]

湖北地区高校在健全质量评价机制方面也做了不少探索,如海军工程大学采取科学研究方法适时对教学工作进行评估。鉴于该校校园网的网络基础,针对以往质量评估的不足之处,设计提出了一种采用B/S模式、基于校园网网络环境的教学质量评估方案,并使用面向对象的编程语言和WEB服务器脚本语言,对院系教学工作、教师教学质量、学生学习效果等给予评价,使该校课程教学质量评估工作再上新台阶[20]

开展评价要明确目标,将评价目标与内容作为日常教学建设与管理的主要内容,实现评价与日常管理相结合。要使各类型、多层次的评价在时空上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边评边建,以评促建,以评促改,重在建设。通过评价,完善教育过程各主要环节的质量标准,如名牌专业、优质课程、优秀教材、优秀课件等标准;进一步规范管理制度和强化管理手段,分析和解决影响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因素,提出有价值的建设性意见,把影响质量的因素有效地加以控制,充分发挥评价工作促进质量提高的作用。

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要建立在现代教育技术保障上。评价可实行定期评价与实时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有机衔接;实行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自我评价和机构评价的有机结合。评价要体现权威性,评价体系要有科学性,评价专家要有权威性,评价运作过程要规范化、具有公正性。下面以综合评价为例加以阐述[21]:

建立院系综合评价系统,形成管理工作奖优扶重机制。构建以院系教学管理水平评价为重点的院系评价系统,运用目标管理模式,对院系教学过程、教学建设、教学改革和教学管理状态实行制度化的科学评估。投入应向对教学质量发挥重要影响和作用的方面倾斜,向计划科学、工作落实、质量优秀、管理水平高的院系倾斜,对先进集体和个人进行奖励和重点支持。

建立教师教学质量综合评估系统,形成教学工作优质优酬机制。构建以教师课程教学为主体的教学质量综合评价系统,对教学过程实行全程控制,对教师教学质量实行学生、同行和领导全员评议。科学制订名牌专业、优质课程、优秀教材、优秀课件的质量标准,教学质量评价与教学岗位津贴挂钩,实行优质优酬,重要教学岗位聘任和晋升实行教学质量一票否决。

建立学生学习效果综合测评系统,形成激励优秀学生机制。构建以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评定为核心的大学生综合测评系统,对学生素质和学习效果实行全方位的综合质量测评。对综合测评优秀的学生实行奖励,设立优秀学生奖励基金、大学生创新活动基金,完善学分制、主辅修制、本硕贯通制,试行弹性学制、双学位制、“黄红牌”制等。

三、完善高等教育质量监控体系

(一)完善质量监控系统

高校要根据21世纪人才培养要求,不断深化管理改革,优化人才培养过程的控制,建立、健全质量监控体系。质量监控系统是把管理作为一个可控制的系统,经过系统的信息交换过程,对教学活动进行观察、分析,制定最佳管理方案,采取反馈方法进行有效控制,使指挥有力,反馈灵敏,渠道畅通,形成层层有人负责,环环有人把关,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完善的质量监控系统应包括指挥决策系统、参谋咨询系统、执行运作系统、巡视督导系统、信息反馈系统[22]。(www.xing528.com)

指挥决策系统——即人才培养质量的校级领导体制。在校党委领导下,由校长、主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和教务处长组成学校教学工作指挥中心,全面领导学校教学工作,决策教学工作的重大问题。

参谋咨询系统——即人才培养质量的专家智囊组织。由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的教授和懂得教学工作、有管理专长的教学管理人员组成。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根据需要可下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现代教育技术等若干个组)和院系教学指导小组,对教学工作的重大问题进行论证和咨询。

执行运作系统——即人才培养工作的具体管理机构。由教学管理职能部门教务处和院系、教研室等教学基层单位组成。教务处则是执行运作系统的中心,其工作状态直接反映学校整体教学工作状态。因此必须强化教务处的协调组织作用、健全教务处的科室结构,配备素质较高、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管理干部。学校应赋予教务处相应的权力和地位:凡涉及教师利益的各种决策,学校应充分听取和尊重教务处的意见,教师的引进、调出、进修培训、出国留学、攻读学位等要由教务处负责考核、选拔;教务处对教学工作有指挥调度权,对教学物质、教学经费有分配调节权,对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职务评聘有较大的发言权;代表学校对院系教学工作进行有效监控等。

院系在教学管理中的主体作用至关重要,其工作效率与质量会对教学质量产生直接影响。应配好懂教学、会管理的主管教学工作的院系领导和专职教学秘书,赋予院系教学工作较大的自主权,大力支持院系各项教学改革,充分调动院系搞好教学管理的积极性。

巡视督导系统——即人才培养工作的督导机构。由治学严谨、学术和教学水平高、责任心强的离退休老教师和老干部组成教学巡视督导队伍。其成员应经常深入教学一线,采用听课、调查、座谈、访问等各种形式,检查和监督教学各个环节的秩序和质量。在督导过程中,应注重发挥老教师“导”的作用,帮助青年教师过好教学关,并在对“督”的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之上,提出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和方案,最大限度地消灭薄弱环节,使人才培养工作的质量不断提高。

信息反馈系统——即人才培养工作信息的反馈渠道。教师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习质量、管理者的管理效能等有关信息,能够通过速度快捷、反应灵敏、准确可靠的系统进行反馈。第一,建立教学信息反馈队伍。一是建立学生教学信息中心。此信息中心聘请分布于各院系的学生教学信息员;二是建立有关职能部门、院系、教研室、高教研究所、学生会等广泛参与的教学信息网络。第二,建立各种单项教学检查、综合教学检查、期中教学检查等制度,定期地反馈人才培养工作的信息制度。吸收学生参与教学管理和制度建设。第三,建立毕业生质量分析的信息反馈制度从学生的就业开始,就社会对毕业生的欢迎程度和一次性就业率,毕业若干年后在社会各行各业的工作状态,对社会所作出的贡献和社会声誉等,进行跟踪调查反馈。

从主管教学副校长到教学管理职能部门,再到各教学基层单位,直至教师和学生,再从教师和学生通过一定的环节和渠道回到教学管理部门和主管副校长,形成了信息反馈的“环形结构”。教学管理职能部门应及时了解教师教学效果、学生学习质量等信息,不断对教学工作中的问题进行研究、解决,并提供给指挥决策系统,使教学工作和管理总能在一个新起点和更高水平的层次上运转和发展。

(二)强化高等教育过程的监管

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最基本的任务,高等教育质量的高低最终要由它所培养的人才的质量来体现。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高度重视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强化对高等教育活动全过程的监管[23]

1.严把生源质量关口

保证生源质量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前提。随着高考招生录取工作的不断规范,特别是网上公开招录的推行,一些违规招生的渠道被封堵,生源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保证。但还需要在巩固现有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消除人为因素在招生工作中的影响。

2.抓好教育培养过程

抓好教育培养过程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关键。在具体培养过程中,要充分结合社会需求和学生个人基础,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优化整体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和形式,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3.加强就业指导环节

高校培养的人才是否符合社会需求、能否顺利就业,是高等教育质量最直接的反映。学生的就业过程,不仅是对以往所学知识的实践检验,也是对学生素质和能力的综合考查。高校要把学生就业当作人才培养过程的基本环节之一,以较高的就业率体现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

4.加强人才评定考查

高校要主动延长教育过程的链条,把毕业生在社会上的表现作为保证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环节,进一步加强人才评定考查工作。当前,要通过建立毕业生信息反馈制度等形式,全面了解毕业生走向社会后的表现,为高校真实了解社会需求、修正人才培养工作的偏差、调整专业设置、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供参考和导向。

华中师范大学在强化高等教育活动全过程监管中取得了一些经验。该校自2001年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1〕4号)文件下发以来,在不断完善教学管理的组织系统、制度系统、标准系统的基础上,以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为理论指导,不断推进本科教学质量的信息系统、监控系统和评价系统的科学化、制度化和现代化的建设进程,逐步构建了具有师范大学特色的本科教学质量动态一体化的监控与评估体系。包括教学信息反馈机制、教学运行动态监测、课程教学质量控制、教学质量评估系统等,逐步构建了具有该校特色的本科教学质量动态一体化的监控与评估体系。[24]

【注释】

[1]梅贤臣,等.关于提高地方高校教学质量的探讨[Z].湖北省高等教育学会论文集[C],2006.

[2]朱世和.教学中心地位体现在高校工作的方方面面[N].天津教育报,2007-03-09(第3版).

[3]周安方,等.对提高高校教育质量的思考[R].湖北省高等教育学会论文集,2007.

[4]潘懋元.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教育质量观[J].中国高教研究,2000(1).

[5]刘俊学.高等教育服务质量论[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2: 68-72.

[6]KERLIN,CHRISTINE A.Measuring student satisfaction with the service process of selected student educational support service at Everelt Community College. Doctoral Dissertation.Oregon State University,2000:46.

[7][瑞典]托斯坦·胡森.论教育质量[J].施良方,译.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87(3):5.

[8]杨晓江.高等教育质量观必须与时俱进[J].全球教育展望,2002(1):23-25.

[9]宋晓梦.田长霖教授谈21世纪如何创新重组研究型大学(BI版)[N].光明报,2000-01-12.

[10]母国光.我对大学的理解[J].高等教育研究,2000(4):9.

[11][美]伯顿·R.克拉克.探究的场所——现代大学的科研和研究生教育[M].王承绪,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251.

[12]该项教改获湖北省人民政府2005年度教学成果一等奖.

[13]冷余生.从质量争议看高等教育质量评价的现状和任务.湖北省高等教育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06.

[14]刘恩允,杨诚德.高校教学质星评价体系的反思与构建[J].江苏高教,2004(1).

[15]王平祥.开展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理论探索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03(10).

[16]熊志翔.欧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模式的形成及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2001(9).

[17]王致和.高等学校教育评估[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8]王一兵.高等教育质量保证机制:国外趋势和中国面临的战略选择[J].高等教育研究,2002(1).

[19]王嘉毅.教学质量及其保障与监控[J].高等教育研究,2002(1).

[20]魏国珩,尹敬湘,陈力生.基于校园网的教学质量评估方案[Z].湖北省高等教育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

[21]王林,任少红.高职教育教学质量评价若干问题探析[J].教学研究,2003(3).

[22]冯永平.教学质量监控体系[J].中国农业教育,2003(1).

[23]任增林,等.美国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特点及对具有中国特色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启示[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4(3).

[24]王坤庆.重视教学基本建设强化教学质量管理[Z].湖北省高等教育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