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建设是高校工作的龙头,在学校工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科学地规划学科建设,是高等教育造就高素质人才和获得高水平科研成果的重要途径,是重点高校发展的首要任务。
一、学科建设及其内涵
大学教育,自古分科。学科(discipline)一词源于拉丁语的动词学习(discere),以及从它源生出来的名词学习者(discipulus)。学科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学科被当作学校的教学科目。在普通中小学是语文、数学、历史等教育内容的基本单位。在高等学校有时被当作专业教学的科目。在这个意义上,学科的概念被当作“课程”使用。广义的学科是指“学术的分类”,是一定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这是学科的本体概念。正如德国波库大学黑克森教授认为,学科是指对同类问题所进行的专门科学研究,从而实现新旧知识的更替。在人类社会科学知识高度分化瓦解又高度综合的今天,分学科施教,分学科开展科学研究,成为现代大学的两个根本特征。
学科建设是高等学校最重要、最关键的工作。学科发展水平是一所大学在国内外地位的主要标志。学科,是大学的基本元素。一方面,它是教授们成长、活动的土壤,教授们通过学科与国内外同行建立广泛的联系;另一方面,教师与学校的联系主要是通过学科实现的,教师对学科的忠诚高于对学校的忠诚。因而,只有拥有一流的学科,才能更好地吸引一流的学者来校工作。另外,只有一流的学科,才有一流的教学。
在高等学校,学科与专业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也是容易混用的两个概念。从专业和学科起源看,学科分化在前,专业形成在后,并且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迅猛发展,新兴学科及学科群的涌现,专业形成往往落后于学科发展。正如前面所说,“专业是指根据学科分类和社会职业分工需要分门别类进行高深专门知识教与学活动的基本单位,这个专业定义即有高深专门知识教与学的属性,又具有分门别类地进行这种活动的基本单位的属性”。专业的划分,以学科分类为基础,与社会职业分工需要相对应。
为准确地理解学科概念,可以把它的内涵进一步归纳为:
(1)学科的基本内涵是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是一定科学领域的分支,是具有相同或类似知识的集合体,它反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客观规律。
(2)学科有自身的逻辑发展规律。当一门学科从科学体系中分离出来构成自己的学科王国之后,它的存在和发展便具有了自己特有的逻辑发展规律,它可以不因其他学科的存在、发展或消亡所影响,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出自身所特有的独立性。当然,这种独立性是相对的。
(3)学科研究的对象具有稳定性。一门学科总是以特定的知识和事物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这是学科存在的前提条件。
(4)学科也是一种专门化组织。学科是划分和组合学术研究活动的基本方式。它把同一知识领域内的专家学者汇集在一起进行知识的探索和发现。其中,代表该学科之权威的学科带头人及其确立的学科研究方向是学科存在和发展的关键所在。正如,伯顿·克拉克于1994年出版的《高等教育系统》一书中所说,“学科明显是一种联结化学家与化学家、心理学家与心理家、历史学家与历史学家的专门化组织,它按学科,即通过知识领域实现专门化”。
(5)学科的分类是相对的。学科,作为一定领域的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其分类标准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因不同人的不同目的被分割成很不一样的学科体系。例如:我国当前普通高等学校的研究生教育和本科教育的学科专业划分,虽然都是11个门类(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但研究生授予学位的11个门类之下是88个一级学科(见表7-1)(如法学门类下设法学、政治学、社会学、民族学等四个一级学科),而本科人才培养的11个门类之下则是71个二级类(如法学门类之下,是法学类、马克思主义理论类、社会学类、政治学类、公安学类等五个二级类)。
表7-1 各学科门类下一级学科总数
The total of first class academic disciplines table
资源来源: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教育部研究生办公室.授予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简介(第一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4.
二、学科建设影响高等学校的整体质量
学科建设对高等学校整体质量的影响主要反映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学科水平决定一所大学的水平
学科是人类在认识和研究活动中针对认识对象,而将自己的知识划分出来的集合,是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学科的基本特征是学术性,具体体现在:单元独立,保持张力,注重实效,自由探索。大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高深学问,培养高级人才。因此,学科是大学的基本元素。学科发展水平,是一所大学在国内外地位的主要标志。世界上一流的大学,首先是因为它有一流的学科。例如:美国1999年大学评估中,加州理工学院排在第一,超过了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主要原因之一是它的实验物理和航空技术成为世界顶尖的学科。正如田长霖先生所说:“加州理工学院为什么会变成这么著名的大学?它的腾飞就是靠两个教授,一个是密立根,物理诺贝尔奖获得者,他使这个学校的实验物理迈进了世界一流;然后是冯·卡门,钱学森先生的老师,他把美国的航空技术带起来了。有了这两个人,加州理工学院就世界知名了。”科学研究的水平取决于学科发展的水平。高水平的科学研究,首先要能抓住学科前沿。前沿是学科的生长点,前沿的突破就是创新;前沿是改革和发展的突破口,突破前沿,学科就向前发展了。能否抓住学科前沿,对于学科来说,是学科自我评价能力成熟的标志;对于个人来说,是一个学术带头人最重要的品质。只有高水平的学科,才能洞悉学科前沿,抓住学科前沿。科学研究中重大问题的解决要靠强大的学术实力。只有高水平的学科,才可能聚集一批高水平的教授,建设高水平的基地,形成浓厚的学术氛围。只有高水平的学科,社会才能对其产生认同感、信任感,因而也才有可能承接重大的科研项目。由此可见,没有一流的学科,不可能建成一流的大学。
(二)学科是教授们成长、活动的土壤
高等学校组织结构的重要特点是事业单位与学科组成的矩阵结构。一方面,教授们在学校的院、系等事业单位中活动。另一方面,又活跃在与国内、国际密切相联系的学科领域。教师与学校、社会的联系主要通过学科,因而,他们对学科的忠诚大于对学校的忠诚。一流的学科,才能培养一流的学者。中国有一句俗话,叫“水涨船高”。综观我国各大学的院士,一般集中在某一两个高水平的学科。例如:武汉大学的院士主要产生于测量遥感水利和化学学科,大连理工大学的院士主要产生于力学学科,吉林大学的院士主要产生于化学学科,华中科技大学的院士主要产生于机械学科,中南大学的院士主要产生于材料学科。1998年、1999年评选出的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大多产生于国家重点学科。因为一流的学科有大师举旗,在高层次的研究与碰撞中,学者们耳濡目染,学术水平自然能够得到较快的提升。一流的学科,才能吸引一流的学者。现在各大学都在竞相引进人才,在引进人才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没有一流的学科,很难吸引一流的学者。假如你这个学科没有博士点,不能培养博士,高层次的人才不愿意来。有的高校或单位不惜重金,聘到了一两个水平较高的教授,但由于学科水平太低,缺少学术梯队,最终也很难留住人才。
(三)学科专业对人的发展起着定向和规范的作用
每个学科,通过自己特有的语言、工作习惯和生活方式,形成自己的学科文化。这种学科文化对人的发展起着定向和规范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是学科与专业引导人的道德品质定向发展。大学的学科与专业都与一定的职业相对应,每一种职业都有自己的职业道德要求。例如:教师应“热爱学生,诲人不倦”,医生应“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工程技术人员要重视“作风严谨,质量第一”。这些职业要求,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二是学科与专业影响学习者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每个学科与专业都有特定的衡量事物价值标准,思维方式与思维习惯。例如:文、理科,注重学术性、理论性,讲究思想的高度,观点的新颖;工、医、农科,则注重实用性,往往以“有没有用”来衡量事物。对同一事物,文科学生往往是问“为什么”,理科学生往往是问“是什么”,工科学生则是问“怎么操作”。三是学科与专业对学习者的性格产生一定的影响。我国古人就有“学问变化气质”一说。培根对此更曾作过透彻的分析,他认为,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智慧;数学使人精细;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之学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学科与专业对人的未来成熟也有着重要的关系。学生进入大学,确定了专业,自己今后的发展就与这个专业联系在一起。学科、专业“授人以‘能’”,培养他今后谋生的能力;“激人以‘动’”,激发他今后献身专业、奉献社会的动力。未来也是一种教育因素。这种与学科、专业相联系的对未来的构想,将影响学生的成长。(www.xing528.com)
三、专业建设影响不同专业的培养质量
(一)专业的一般含义
高等教育从内容上看,一是通识教育,二是专业教育。《辞海》将“专业”表述为:高等学校或中等专业学校根据社会分工需要而划分的学业门类,各专业有独立的教学计划,以体现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规格。潘懋元、王伟廉等人认为,高等学校的“专业是课程的一种组织形式”,意即课程的不同组合,形成不同的专业。
专业是按学科门类划分的。目前本科专业建设依据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进行,该目录分设11个学科门类,下设71个二级类,249种本科专业。近几年,又新增目录外专业和试点专业200多种。但专业又不是某一级学科,而是处在学科体系与社会职业需求的交叉点上,是按照社会对不同领域和岗位的专门人才的需要来设置的,属社会分工和学业类别。不同领域的专门人才需要什么样的知识结构作基础,专业就组织相关的课程来满足。因此,专业又是随社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人才需求的变化而变化的。
专业建设,是指高校根据社会对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需要,进行专业教育教学思想的改革,制订人才培养计划,设计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完善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等条件,组织教师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培养对象进行严格训练的教育教学活动。
在现代社会,一方面,学科高度分化,知识在迅速增长;另一方面,社会职业结构需要具有专门知识的人才。因此,与基础教育不同,高等学校的本科教育,从本质上讲是以学科为划分的专业教育;专业结构是学科结构在人才培养上的体现;专业建设是高等学校的最重要的基本建设,它决定着学校的人才培养规格和办学水平。
(二)专业建设与学校人才培养规格
在办学实践中,各个学校人才培养又是依托在具体专业之上的。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对各学科专业的本科人才培养从业务培养目标、业务培养要求、毕业生应获得的知识能力、主干学科、主要课程、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修业年限、授予学位、相近专业等都提出了更为明确、具体的要求。这些要求是各学校进行本科人才培养的基本规范,它更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检验性。
1998年教育部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普通高校教学工作会议文件《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指出:“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地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构建适应21世纪政治、经济、文化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前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高等学校要贯彻教育方针,按照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高级专门人才的总体要求,逐步构建起注重素质教育,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提高素质为一体,富有时代特征的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该文件中还强调:“努力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我国社会职业技术岗位的分工不同,行业和地区之间存在的不平衡性,以及高等学校办学基础、办学条件的差异,决定了人才需求的多层次、多类型、多规格,决定了不同学校承担着不同的人才培养任务。因此,要求高等学校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政策,根据社会的实际需求和自身条件,确定办学层次和类型,自主确定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培养出受社会欢迎、有特色、高质量的人才,创出学校的声誉和特色。”这些文件都为我国高等学校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指明了方向。
(三)专业建设对高等教育质量的影响
高等学校的中心任务是培养人才,人才培养的中心环节是教学,而专业是教学的基础。专业建设是高等学校增强办学实力、形成办学特色、提高办学水平、培养合格人才的前提条件。因此,高等学校应将专业建设作为最基础的和最重要的工作常抓不懈,抓出成效。专业建设对于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专业建设体现了学校办学定位的方针
所谓办学定位,是指学校根据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学校自身条件和发展潜力,找准学校在社会宏观系统中和高等教育中观系统中的位置,并以此确定学校在一定时期内的总体发展目标,人才培养的层次、类型和人才的主要服务面向。这就表明,学校的办学定位和满足社会不同需要之间,是以专业人才的培养作为纽带和桥梁的。因此,专业建设是大学办学定位的最集中的具体体现,也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产品——毕业生的专业结构、能力结构与社会经济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相吻合的重要基础。只有如此,不同类型和层次的高校才能在社会人才市场中占有属于自己的而且是不可替代的份额,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以高教大省湖北为例,截至2005年底,全省拥有普通高等学校85所,其中本科院校33所,高职高专52所。高校在校生108.6万人,居全国第三位。在33所本科高校中,部委直属高校8所,其中有7所被列为国家“211工程”建设高校,武汉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还被列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985”工程高校。尽管这些高校在国内外同行中都享有盛名,并且都是研究型或研究教学型大学。但对本科生的教育培养,仍然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例如:武汉大学在全国高校中率先恢复学分制、积极实施主辅修、双学位以及跨学科、跨专业人才培养,以培养复合型的研究人才;华中科技大学在全国高校中倡导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并按专业大类招收新生。在湖北地区高校集群中,有一部分高校是随1998年国家机构改革划转到湖北省,实行中央和地方共建、以湖北省管理为主的体制。这些学校划转到湖北省管理后,为适应1999年高校扩招和学校服务面向由行业向湖北省区域经济转变的新形势,重点建设与湖北省的支柱产业相配套的专业,大力发展地方经济建设需要的应用性专业,使学校的人才培养层次和专业结构与地方经济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相关性大为提高,从而为湖北省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而已经占据全省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湖北高等职业教育,为湖北省的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量的应用型高级实用人才。高职院校已成为满足湖北省经济社会发展对实用技能型人才广泛需求的人才培养基地。
2.专业建设有利于培养高质量的合格人才
专业建设是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保证。专业建设的主要环节有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课程设计与开发、教材建设、实验室建设、实习基地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教学模式设计、教学管理实施、教育教学改革等,专业建设通过精心设计人才培养的每一个环节,扎扎实实地实施每一个环节,从而切实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3.专业建设造就高水平的教师队伍
专业建设对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教学能力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要想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就必须随时了解本专业的发展动态,掌握最新学科理论、技术和方法,不仅自己有能力将这些理论、技术和方法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之中,还要有能力指导学生去理解和应用。所以,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又将进一步对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产生积极的影响。
4.专业建设推动相应的学科发展
高校专业建设需要跟踪社会对专门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需求,以此来确定人才培养方案。同时,专业建设也对教师不断提出了知识更新的要求,需要教师将学科建设的成果及时充实到教学内容中。专业建设对与其相对应学科的教师队伍、研究方向、科研成果以及与学科内容密切相关的课程内容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从而对学科建设起到推动作用。
【注释】
[1]刘道玉.中国怎样建成世界一流水平的大学[J].高等教育研究,2003(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