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高等学校管理对高等教育质量的影响

高等学校管理对高等教育质量的影响

时间:2023-02-04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实践证明,高等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建设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对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高等学校管理对高等教育质量的影响

第二节 高等学校管理对高等教育质量的影响

高等学校管理是指高等学校依据高等教育目的和高等教育的一般发展规律,有意识地调节高等学校内外的各种关系和资源,有效地达到既定的高等教育系统培养各级各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目的的过程。因此,高等学校管理是实现学校办学理念和目标的重要手段。学校管理涉及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这里着重探讨学校的教学管理、科研管理、人事管理及学生管理对高等教育质量的影响。

一、高等学校教学管理对高等教育质量的影响

(一)高等学校教学管理的含义和特点

1.高等学校教学管理的含义

高等学校的教学管理,是指学校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合理有效地调配高等教育中的人、财、物,以适应高等学校内部的活动以及外部环境的变化,最终达到教学目标的行为过程。

学校教学的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教学管理的内容,从不同视角看,可以有不同的体系与结构:从教学管理的科学体系或工作体系来分,它可以概括为教学计划管理、教学运行管理、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价和教学基本建设管理等四项管理。从教学管理职能角度来分,教学管理主要包括计划与决策、组织与指挥、实施协调与控制、教学质量的检查与评价等。

2.高等学校教学管理的特点

高等学校教学管理的特点主要有以下两点:

第一,教学的管理是兼有学术管理和行政管理双重职能的一门科学。教育部《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高质量人才的意见》(教高[1998]2号)中指出:教学管理是一门科学,兼有学术管理与行政管理双重职能。原教育部副部长周远清同志在第一次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也指出:“教学管理并不仅仅是一般的行政管理,而是兼有学术管理和行政管理双重职能的一门科学,是一门需要长期地学习和实践才能掌握的学问。”

第二,教学管理的目的在于提高教学质量。教学管理就是在高等学校这一多层次多因素的复杂系统中,以教学子系统为管理对象,组织和运用学校的人力、物力、财力,对教学过程进行科学的安排,实现教育资源的最佳配置,获得教学工作的最佳效益。

(二)高等学校教学管理对高等教育质量的影响

如前所述,教学管理是兼有学术管理和行政管理双重职能的一门科学。教学管理对高等教育质量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1.是否遵循教学规律

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的管理可以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相反违背教育教学规律的管理将直接导致教育教学质量的下降。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管理也是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管理的作用之一就是遵循教育规律,探索教学规律和教学管理规律,进而改进教学管理工作,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因为学校的教学工作是在教育规律指导下的一系列的育人实践活动,为教学提供服务的教学管理工作也必须在教育规律指导下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在教学管理的实际工作中,我们看到违背教育教学规律的情况时有发生。如“长官意志”、“官本位”等背离高等教育学术性、科学性和民主性的不良倾向;用行政命令的方式处理教育教学中出现的学术和专业问题,等等。这些都对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带来直接的消极影响。

2.明确教学管理的目的

“以服务为主导”的管理可以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相反“以管、卡、压为主导”的管理将直接导致教育教学质量的下降。教学管理的目的是为教学工作创造更好的外部环境,因此,管理是手段,服务是目的。学校从事教学管理的各级领导和工作人员,要从思想上树立“办学以教师为主体,育人以学生为主体”的管理理念,在工作中,自觉为教师服务、替学生着想,把为教育教学提供优质服务视为自己的应尽职责。惟其如此,教学在学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才能得到保障,教学质量的保证才有牢固的基础。相反,在学校的实际工作中,依然存在着把师生作为管理的对象,单靠行政命令和简单粗暴的工作方法来进行教学管理的不良现象。在这样一种管理模式下,教师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保障,教学和学习的积极性难以得到持续的调动和保持,进而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和保持。

3.教学管理的制度化

高等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主要包括教学基本文件、工作制度等。完备的教学基本文件,包括培养方案、教学大纲、学期进程计划、教学日历、课程表、学期教学总结等。教学工作制度,主要包括学籍管理、成绩考核管理、实验室管理、课程管理、教学档案制度、教师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制度等。实践证明,高等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建设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对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可以设想,如果在教学管理中没有规章制度可循,仅靠管理者的经验或个人权威进行,则学校的教学过程必然会出现“各吹各的号”的各自为政的情况,别说提高教学质量,恐怕连正常的教学秩序都难以维持。

4.教学管理专业化

周远清指出:“教学管理是一门需要长期地学习和实践才能掌握的学问。没有一支过硬的教学管理队伍,不可能有一流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各学校都要建设好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学管理队伍,要舍得把优秀人才放到教学管理岗位上,还要制定有力的政策、措施、保证这支队伍的稳定和发展。”教学管理队伍包括校长、院系领导、专职教学行政管理人员、教学秘书等。建设一支结构合理、队伍稳定、素质高、服务意识强的教学管理队伍是高等学校重要的教学基本建设之一。实践证明,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学管理队伍,是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在教学管理队伍建设中更要突出教务处的建设。《高等学校教学管理要点》指出:“教务处是学校管理教学工作的主要职能部门,教务处的工作状态反映一个学校整体教学工作的状态。学校应健全教务处的科室结构,配备较强的管理干部队伍,明确组织教学改革和建设的责任,保证教学工作稳定运行,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质量。”

二、高等学校科研管理对高等教育质量的影响

(一)高等学校科研管理的含义

高等学校科研管理是指高等学校在特定的时空范围内,依据科技发展和高校科研的特殊规律,为实现特定的科研目标,合理有效地调配人、财、物,以适应高等学校内外环境的变化,最终达到科研目标的行为过程。

在我国,高等学校科研管理是随高校工作从“以教学为中心”到“教学和科研两个中心”的转变不断受到重视和完善的。一般来说,高校科研管理包括科研计划管理、科研组织管理和科研常规管理。高校的科研工作是与教学工作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如果高等学校只有科研没有教学,则高校与科研院所就没有本质的区别;如果高等学校没有科研只有教学,则学校就不能很好地全面履行传承文化、教授知识和发明、创造新知识、新文化的功能。因此,教学是科研的基础,科研促进教学。教学与科研对高等学校来说好比“车之两轮”、“鸟之两翼”。“教学是天平的一头,重要的一头是科研”。[1]

(二)高等学校科研管理对高等教育质量的影响

高等学校教学与科研既相辅相成又相互促进,这是高校的性质所定。但是在现实中,高校的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关系又常常处于矛盾和冲突之中。具体表现在:一是教学与科研相对立,要么重科研轻教学,要么重教学轻科研;二是教学与科研相脱节,导致教学与科研水平都难以提高。从管理的角度来看,学校科研管理对高等教育质量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教师的科研工作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等方面。(www.xing528.com)

1.教师科研工作评价体系对高等教育质量的影响

在高校管理的实际工作中,由于教学评价是软任务、科研评价是硬指标,导致重科研、轻教学的情况比比皆是。尤其是研究型的重点高校,许多教师在以科研为重的评价体系引导下,对科研工作高度重视,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而对教学工作没有给予必要的重视。这样一来,科研冲击教学的情况就自然的发生了。教师对教学工作精力、时间方面的投入不足,将直接影响教育教学的质量。

为使教师自觉地以科研促教学,把教学建立在科研基础之上。就必须建立教学与科研评价的综合指标体系,使教学与科研的评价相衔接。教学和科研综合化的评价体系,主要指在评价指标上,要充分考虑教学与科研两者相互涵盖、相互影响的因素。在设计评价指标体系时应根据教学与科研的内在逻辑关系来考虑怎样有助于发挥两者的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功能。例如:许多高校在年终考核时把教师的教学工作量和科研工作量打通使用的做法,是可以在更多的学校进行推广的。

2.教师科研工作激励机制对高等教育质量的影响

为鼓励教师积极开展科研,许多高校都出台了一系列的奖励政策。这对于充分发挥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是非常必要的。问题是奖励的重心在哪里?从保证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的要求出发,应重视对教师的教学研究成果的奖励和以科研促教学行为的奖励。对获得教学名师、精品课程、特色专业、获奖教材以及教学研究成果的教师和单位,学校要像获得科研成果奖励那样予以重奖。只有这样,才能使更多的教师比较自觉的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对教学和科研同时保持高昂的热情和持久的努力去争取教学与科研的双丰收。

3.过分强调科研将会冲击教学,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

有的学校在“急功近利”思想的驱逐下,无视学校的实际条件和教师的实际水平,在科研方面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指标和任务。并简单地将教师的课题立项数、发表论文数、科研经费进账数与教师的评定职称、晋级、福利待遇直接挂钩,导致一些教师不得不轻教学而重科研。就像有的学者指出的:“尽管,不排除少数教师出于学术的探索执著不已,但更多的教师则是为科研而科研,完全超出了科学研究活动本身的意义,异化为对职称、声望、金钱的追求。”更有甚者,在“功利思想”的驱使下,少数教师为完成科研任务而不得不弄虚作假,违反职业道德,败坏了学术风气。这样的教师已经丧失了作为“人师”的资格,其教育教学质量更无从谈起。

三、高等学校人事管理对高等教育质量的影响

(一)高等学校的人事管理

高等学校人事管理是学校管理的重要内容,包括定编定岗、师资管理、工资管理、专业技术职称评定,等等。随着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目前高校普遍实行“按需设岗、分类管理”和“以岗定薪、岗变薪变”的人事管理模式和分配制度。就学校的人事管理与高等教育质量的关系而言,学校的人事分配制度和奖励制度,对调动和保护广大教师教学积极性具有明显的导向和激励的功能。

(二)高等学校人事管理对高等教育质量的影响

(1)分配的重心向教学一线倾斜,有利于调动和保护教师投入教学的积极性,从而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一个单位的分配制度和分配原则,直接影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就学校工作而言,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师是辛勤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脑力劳动者。因此,学校的分配重心理所当然应该向教学一线倾斜。在实际工作中,许多高校都纷纷出台了鼓励教师安心教学工作的分配政策和措施,如“教师的平均收入高于学校其他人员平均收入”,“教师以承担的教学工作量获得校内津贴”,等等,均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2)职称评定中的“教学效果一票否决权”,对教师的警示作用,使教师自觉的重视教学工作,进而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教师的专业技术职务的晋升,对教师而言,是关乎其学术生涯和学术地位的重大事项。尽管在教师的专业技术职称评定工作中,国家对申报不同级别的职称有明确的条件和要求,但为了确保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许多学校在教师职称评定中都使用了“教学效果一票否决权”。这无疑从制度上对那些忽视教学甚至误人子弟的“南郭先生”具有告诫和警示作用。

(3)特色专业、精品课程、教学成果获奖等与晋升、奖励挂钩,对教师的激励作用,使教师以更大的热情做好教学工作,进而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特色专业、精品课程、教学成果获奖以及教材建设,这些作为体现教学质量的标志性成果,越来越受到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各高校的重视。同时,这些标志性成果也是教师潜心教学、严谨治学的集中体现。目前,绝大多数高校都制定了相应的政策,在专业技术职务的聘任、专业技术职称的评定、校内岗位津贴的发放以及出国研修、评先等方面,优先考虑具有这些标志性成果的教学团队和个人。从而从客观上激发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创造性,进而能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

四、高等学校学生管理对高等教育质量的影响

(一)高等学校的学生管理

高校学生管理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学生的学籍管理和日常行为管理及奖惩等事项。在计划经济条件下,高校的学生管理把学生仅仅看成是管理的对象,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在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的今天,学生在学校育人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日益凸现,学生管理工作的内容、方式和方法也随之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在高校学生管理中学生事务管理概念的引入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院校研究”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研究中的一个新视角、新领域。而学生事务管理是“院校研究”的重要内容。所谓“学生事务管理”是指:高校中规范、指导、服务学生以促其全面发展的非学术性组织活动。一般包括助学服务、学生奖惩、课外实践、心理咨询健康教育、就业指导、宿舍管理与文化建设等事宜。学生事务管理的核心理念是“学生发展”和“以生为本”。而在学生事务管理中,又以对学生学习事务的指导为重要内容。例如:美国学务指导协会认为,学务指导任务是把高等教育的教和学两方面整合起来,通过学务指导,使学生学会成为大学的一员、学会批评性的思维、为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做准备。学务指导帮助学生摆脱自己观念的局限、了解自己的价值观以及自己的能力。据此,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以促进学生全面成长和发展为宗旨的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必将成为我国高校学生管理的主要形式,并且是保证和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条件。

(二)高等学校学生管理对高等教育质量的影响

实践证明,一所高校对大学生管理水平的高低,指导思想的正确与否,管理队伍、管理体制是否健全,管理方式、方法是否科学,将直接影响大学生的求知进取的学习精神和勤奋努力的学习态度,从而对高等教育质量构成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1.增强学籍管理的弹性,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人才培养方案的多样化导致教学管理的多样化,学分制、选课制、主辅修制以及分级教学等教学方式,为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和选择性的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这就要求有新的学生管理方式与之相配套、相适应。例如:在一些高校已经开始尝试弹性的学籍管理制度,学生可视自己的学业情况、经济状况、身体状况等提前或推迟毕业的时间;有的还可以工学交替,等等。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了某种可能。

2.加大对贫困生资助,有利于此类学生圆满完成学业

在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机制不断完善的今天,高校中贫困生的出现已成为上至中央领导下至平民百姓共同关注的社会问题。据有关部门的统计,高校贫困生的人数占到了在校生总数的25%左右,特困生的人数占到了在校生总数的10%左右。为使数百万的贫困生不因经济困难而中断学业或进不了校门,以奖、贷、助、补、免和勤工助学构成的助学体系已成为眼下高校学生管理的重要内容。为了使助学工作制度化和经常化,在各高校学生处还增设了大学生助学中心和勤工助学中心。这足以证明对贫困生的资助工作将在高校持续地开展下去,它成为数百万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不可或缺的客观条件。

3.高质量的职业生涯设计和就业指导,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市场竞争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大学毕业生与用人单位通过各种类型的双向选择活动实现自主择业和自主用人,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与之相适应,高校学生管理也把对毕业生进行职业生涯设计和就业指导作为自己工作的重要内容。目前,各高等学校都设置有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并且把就业指导课作为选修课的方式列入了教学计划。实践证明,在学生管理中,对大学生进行高质量的职业生涯设计和就业指导,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市场竞争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而毕业生的市场竞争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又从某种意义上检验了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4.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指导,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由学习、社交、就业以及情感引起的心理矛盾和冲突,在大学生中是普遍存在的。但是,多数学生由于生活经验的不足往往又处于不知所措之中。少数大学生因不能及时排解心理矛盾和冲突导致引起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有的甚至出现过激的行为。因此,近几年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高校学生管理所关注的重点问题。为使大学生的心理矛盾和冲突得到及时的消除,帮助学生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养成,各高校学生管理部门都相继成了大学生心理健康室,聘请专业人士对需要帮助的学生进行心理咨询与辅导;在学生中以选修课和讲座的方式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均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不仅如此,由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构成的非智力因素,又是大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心理条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