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社会因素对高等教育质量的影响

社会因素对高等教育质量的影响

时间:2023-02-04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一、科技发展对高等教育质量的影响20世纪70年代以来,科技发展突飞猛进,人类知识爆炸性增长,尤其是高新科技的迅猛发展以及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形成现代科技革命。

社会因素对高等教育质量的影响

第三节 社会因素对高等教育质量的影响

影响高等教育质量的社会因素主要包括科技经济文化和人口。市场经济通过调节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规格、优化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推动改善高等教育质量管理方式等手段对高等教育质量产生影响;文化对影响高等教育质量的诸多方面产生作用;科技发展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影响高等学校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管理、大学道德修养等方面,从而对高等教育质量产生影响;人口因素主要是从人口数量和人口质量两方面对高等教育质量产生影响。

一、科技发展对高等教育质量的影响

20世纪70年代以来,科技发展突飞猛进,人类知识爆炸性增长,尤其是高新科技的迅猛发展以及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形成现代科技革命。现代科技革命的主要特点有:主导技术以技术群落的形式出现;不同科技门类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科学技术化与技术科学化融为一体;科技经济一体化;科技发展加速化;人文价值取向复杂化。[18]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对高等教育领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如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影响高等学校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管理、大学生道德修养等方面,从而对高等教育质量产生影响。

(一)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新要求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特别是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交融趋势比较明显。20世纪中期以来,分化为主的趋势渐为综合为主的趋势所取代。这一趋势要求高等学校加强学生的知识融通与迁移能力的培养,在教育过程中,应有效推动多学科交叉,拓宽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他们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科学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国际交往空前频繁,各类信息共享,地球成为一个“村落”,这要求人们增强同一个地球、同一片蓝天的意识,增加信任,学会关心,谋求合作。

科学技术是柄双刃剑,在给人类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也对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产生强大的冲击。科学技术发展的理性化特点,要求人们更为自觉地按照理性原则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从对自然的掠夺与征服走向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这一趋势要求我们培养的科技工作者要有人文关怀,自觉成为“科技人文主义者”。我们培养的人才应有较高的人文、科学素质,具备将科技置于整个社会、自然系统之中,从政治、经济、法律、生态、心理、伦理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的能力。

(二)对教学内容的影响

教学内容从统一使用教科书、内容相对固定、陈旧向着既要保证基础,又要不断更新,追踪世界科技前沿发展。高校使用统一教科书的目的,是为了保证教学质量,但统一教科书从组织编写,到试用修订,再到被确定为统编教科书,必须经过若干年。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教科书中的许多陈旧内容,占用了大量课时,而反映最新科技成果的内容却进不了课堂。当代科学技术渗透到各行各业,正深刻改变着传统工业、农业建筑业、材料、能源等各行业的传统模式,这就要求高校相应学科、专业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进行调整。此外,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广泛使用,为高校教师们搜集资料、撰写书稿、准备讲稿提供了极大便利,有利于课堂教学内容的及时更新。

(三)对教学方式的影响

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教学手段的影响是革命性的。信息技术以其电子化和形声化的特点,为学生直接展示各种事物的现象与过程,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感知水平和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理解和智能的培养。网络教学可以不受校园、空间、地域的限制,扩大了受教育者的规模。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广泛使用,能在较短时间内,生动形象地传达大容量的信息,拓宽了学生们的视野。网络和多媒体技术还能方便地实现教学的双向互动,学生提问、做作业,教师答疑、布置作业,考试、改卷、提交成绩等都可以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学生们能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参与过程控制等。

在科学技术发展缓慢的时代,人们凭借一次性的学校教育就能享用终身,但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传统的一次性学校教育已不能满足工作的需要,即使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人们的学习观念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由一次性学校教育向终身教育转变。这就要求高等学校所给予的并不仅仅是知识,从学校中获得的知识也许到毕业的时候不少已经陈旧。方法比知识更重要。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应该是会学习的人,拥有持续学习的能力。计算机和信息网络、数字图书馆和各种电子数据库,为终身学习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许多学校利用网络技术,把教育扩展到全国甚至全球的每一个角落。高等学校不仅利用校园网给校内学生提供多媒体教学资源,以提高教育质量,降低办学成本,而且通过国际互联网向校外包括国外的各类学习者提供各类高等教育。提高网络教育质量的现实需要,促使各高校挖掘自身潜力,充分利用最优秀的教师资源,制作高水平的课件,同时加强高校之间的分工协作,实现课件和网络资源的共享。

(四)对教学管理的影响

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教学管理自动化创造了条件。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为建立教学管理信息系统提供了物质技术条件。学生学籍管理、学业成绩分析与统计、教学评估等方面都可采用信息技术提供的便利条件。校园网络化管理、计算机网上招生和就业服务等一体化的信息化管理系统也被广泛应用。如在许多高校,每个大学生凭借校园卡可以查询全校课程的各种信息,能进行注册、考试、登录学分,凭卡还可以利用图书馆、实验室、体育馆和食堂、宿舍等生活设施。

(五)对大学生道德修养的影响

互联网和信息高速公路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广阔的生产、生活与活动空间,当今社会正逐渐迈进“网络社会”。在利用网络快捷、高效地获取各种有益信息的同时,部分大学生沉迷于网络,面对面的人际交往机会大大减少,使得同学之间关系疏远、友情隐退;上网者将大量的时间耗费在网络上,思想、感情同时也沉浸于网络中而不能自拔,可能导致个人渐渐远离现实社会,久而久之,产生孤僻、冷漠及其他心理健康问题。

在网络中,还没有政府机构诞生,所有的人都是自己的领导和管理者,没有谁能够独自拥有网络。任何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思维和逻辑说话、做事,随意性相当大。随着大学生网民的增多,大学生中的无政府主义者增多,法纪意识、道德约束、集体主义感、社会责任感普遍较为淡薄。

二、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质量的影响

21世纪的经济发展呈现如下特征:知识成为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直接资源;信息成为重要的商品和竞争要素;从科学研究到技术开发的周期大大缩短,知识密集型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支柱;无形化知识资产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的动力;世界经济一体化,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经济发展为教育提供必备的物质基础和条件,决定着教育发展的规模、结构、速度,决定着教育的发展方向。一般来说有什么样的经济,就有什么样的教育。任何教育都必须满足其所处的社会经济条件的要求。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对高等教育质量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人才市场调节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规格、优化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推动改善高等教育质量管理方式、影响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等方面。

(一)调节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规格

市场经济条件下,各行各业所需的人才通过人才市场获得,高校培养的人才也必须接受人才市场的检验,只有合乎市场需要的人才才能被接纳,才能体现高等教育的质量。因此,高等学校必须按市场要求调整人才培养规格。具体地说,新的人才培养规格要求大学生掌握较宽的基础知识、较精深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即通常所说的复合型人才。据此,高等学校应努力使知识的传承、创新和服务社会结合起来,使自己提供的教育服务和科研产品更加符合社会需求。

市场供求规律对招生与就业的影响,间接制约着高校人才培养规格。教育质量从培养环节上可分为输入质量、过程质量、输出质量、系统效率四个方面,招生与就业直接涉及输入质量和输出质量。市场将人才需求信息及时反馈给学校,高校依据社会各部门和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科学地进行学科、专业设置,确定招生人数、招生层次、招生形式,及时调整人才培养规格、课程结构、培养方式,以适应市场经济对各类专门人才在知识、能力、文化素养和思想观念等方面的要求。

(二)优化高等教育资源配置(www.xing528.com)

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高等学校教育教学资源是有限资源,甚至是稀缺资源,高等教育管理的任务就是通过对有限资源的组织和最大化的利用,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在高校教育质量管理中运用市场机制,有助于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教育资源利用的最大化,从而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的流动速度加快,对高校师资队伍的稳定产生影响,而师资是影响高等教育质量最关键的资源,师资的流动必然对高等教育质量产生影响。所以,市场机制通过对教育资源的配置制约着高等教育质量。

(三)改善高等教育质量管理方式

市场机制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中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竞争,形成优胜劣汰。这种竞争是全方位的,既有校际竞争与校内竞争,又有领导层与教职工的竞争,竞争的实质是利益驱动,竞争的结果便是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例如:民办高等教育机构和公办高等教育机构竞争,民办高校和公办高校在收费标准不同的背景下,必然依靠质量竞争生源。通过不同体制的高校激烈竞争,不仅能够促进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同时也达成了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多样化。在高等学校内部引入竞争机制,有利于调动教职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促使他们改进教育科研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市场机制不仅通过竞争促进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还有助于引入多种管理手段保障高等教育质量。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主要依靠政府的政策法律机制,高校的自主性和社会参与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不仅是政府的责任,也是社会大众共同的责任,社会民间机构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中所起的作用不可小视。可见,市场机制的引入必将对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理念、方法与手段产生重要的影响。

(四)影响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市场经济推动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为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是不同经济主体的正当权利,也是市场经济赖以存在的前提和运行的内在动力,市场经济可以唤起人们自立、自强和竞争、民主意识。

然而,市场经济的自发性、本位性与功利性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学生行为产生负面影响。许多学生由于不能正确认识市场经济条件下,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是以不损害他人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为条件的,自我欲望的过分膨胀,极易诱发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倾向;加之市场经济导致社会贫富两极分化加剧,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准也会产生消极影响,从而导致部分大学生道德水平下降,进而影响高等教育质量。

三、文化对高等教育质量的影响

文化是人在劳动或实践过程中创造的,它既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外化,又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文化的真正内容,即文化的本质在于人本身的发展。文化一旦被人所创造出来,便要对人本身以及人的实践活动产生重大的影响。特别是千百年来经过长期的文化积淀所形成的文化传统对于新生代的成长,以及他们的实践活动有着重要的制约作用。[19]文化与教育是密切相关的。文化具有弥散性的特点,也就是文化具有无处不在,无孔不入的特性,它不仅深藏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文化心理结构中,影响从事教育活动的人的行为,而且对高等教育质量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作用,包括高等教育价值观、教学内容、专业课程、教学方式、教育目标、教育管理体制等。我们以高等教育领域中最重要的三个方面,即高等教育价值观、高校教学内容、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为例进行简要分析。

(一)文化通过高等教育价值观产生直接的影响作用

高等教育价值观主要表现为两种,即以个人为中心的教育价值观和以社会为中心的教育价值观。具有不同文化传统的国家有着不同的高等教育价值观,如有着深厚的古典人文主义传统的英国,强调高等教育应促进人性或理性的高度发展,培养“绅士”;美国受实用主义文化传统的影响,强调高等教育的工具价值;以儒家文化为主流文化的我国,强调的是以社会为中心的教育价值观;同属儒家文化圈的日本,也同样强调的是以社会为中心的教育价值观,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发展为国家主义教育价值观。

随着文化的开放与交流,两种教育价值观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融合趋势。在现在这个时代,高等教育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英美等国也高度重视高等教育的社会价值;而中国、日本等东方国家也意识到,高等教育要更好地服务社会,必须重视学生的个性培养。两种教育价值观出现了相互借鉴、相互交融的趋势。

(二)文化通过高等学校教学内容发生多方面的影响作用

文化对高等学校教学内容的影响,首先表现在文化的知识形态是教学内容的直接来源。例如:宗教文化是欧洲中世纪占统治地位的文化,中世纪大学的教学内容以神学知识的传授为主;文艺复兴时期,古希腊罗马的文学艺术被重新发现,大学的教学内容则以世俗性知识为主;随着产业革命的兴起,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成为近现代大学主要的教学内容。

文化对高等学校教学内容的影响,还表现在文化传统制约着教学内容的选择。文化传统不同的国家,其高等学校的教学内容也出现较大差异,例如:美国讲求实用,美国高校的教学内容以实用性、职业性知识为主;英国注重博雅,英国高校颇为重视古典人文课程;我国受伦理型文化传统的影响,教学内容比较重视人文、道德知识的修习等。

(三)文化通过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产生直接的影响作用

考察世界各国不难发现,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国家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进而对高等教育质量产生着直接的影响。美国在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上,实行地方分权制,在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上,主要实行民主管理方式,少有校长负责下的科层制管理,很多大学实行的是校外人士参与的董事会制,学术权力在学校管理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这是美国文化中自由、民主观念在高等教育管理领域的重要表现。而同是资本主义国家的法国,实行的则是高度集权的管理体制,这是法兰西帝国政治文化传统的影响所致。

我国长达数千年的封建统治,集权管理思想影响深远,因此在我国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中,中央集权管理的特点十分明显,高等学校缺乏应有的办学自主权。虽然我们已认识到这种管理体制的弊端,并试图加以改进,但文化传统的历史惯性是相当强大的,要彻底改变这种状况,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四、人口变迁对高等教育质量的影响

当前我国人口变迁呈现如下特征:一是人口增速减缓。我国目前已实现人口再生产类型从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到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历史性转变,进入低生育水平国家行列。二是流动人口继续增加。与2000年相比,2005年我国的迁移流动人口从1.44亿人增加到1.47亿人。三是老龄化进程明显加快。2005年底,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首次超过1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7.69%;60岁及以上人口为1.44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1.03%。四是城市化快速推进。2005年,我国城镇人口已达5.62亿人,占总人口的43%。五是人口素质进一步提高。调查表明,我国人口受教育程度的结构重心逐步上移。2005年,全国具有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已达到6764万人,是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中增长最快的。六是出生人口性别比居高不下。2005年全国出生人口性别比高于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出生婴儿男女比例失调。[20]人口变迁主要通过人口数量和人口质量这两方面对高等教育质量产生影响。

人口数量的大小,主要在于人口年龄结构的比例,影响高等教育规模进而影响高等教育质量。这就牵涉教育人口容量问题。所谓教育人口容量,是指教育生态系统在保持其自身平衡并能正常运营的条件下,所能承载的最大受教育人口数量。受教育人口不能超过教育人口容量。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着两大问题:一是高等教育适龄人口数量不断加大。二是高等教育已步入大众化阶段,正向普及化阶段迈进。巨大的人口数量客观上对高等教育质量提出了挑战。

人口质量对高等教育的师资与生源也有很大影响。如果一个国家的人口文化素质较高,那么师资的来源就可能比较充裕,合格的高校师资则相对较多。人口的文化素质也直接影响高校的生源质量。生源质量文化素质低,必然会导致大学生文化基础差,高校教师要花费很多时间给学生进行基础知识的补习,这将直接影响到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人口文化素质高,容易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追求真理的社会氛围,有利于形成良好的高校育人的外部环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