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辩证法认为,“共性”即普遍性,“个性”即特殊性,两者密切联系,不可分割,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共性寓于个性之中,并通过个性表现出来,没有个性就没有共性;另一方面,个性也离不开共性。世界上的事物无论如何特殊,它总是和同类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总要服从于这类事物的一般规律,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是没有的,即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高等教育质量的统一性和多样性是辩证统一的,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一、共性质量观与个性质量观相辅相成
教育质量是一个具有多层级、多义项的范畴,根据教育质量的抽象性和具体性程度,可分为国家教育质量、学校教育质量。国家教育质量,是对各级各类教育所培养的人的总体要求,它是抽象程度最高的教育质量,通常规定在宪法或教育基本法或有关教育政策文件之中。学校教育质量,是各级各类学校根据国家教育质量分别设定的教育质量,这是总体教育质量的具体化,如研究型大学教育质量、教学型大学教育质量等。高等教育的共性质量保证了高等教育质量有共同的、基本的要求和高等教育办学的一致方向;高等教育的个性质量使高等教育质量能满足社会群体的多样化需求,使高等教育富有生机和活力。个性与共性同时并重,既要保证高等教育质量的基本规格,又要追求高等教育质量的不同个性,个性和共性是一个整体。
高等教育的共性质量反映的是高等教育内在的、共同的本质,包括两个层面的含义:一个是宏观层面的含义,是指一切高等教育所共同遵循的总的质量观,也称高等教育的基本质量。如《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对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统一的要求,即“所有这些人才,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都应该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这个要求就是所有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共同质量观;另一个是中观层面的含义,是指同一类型或同一层次的高等教育所共同遵循的基本质量观。属于同一类型或同一层次的高等教育,由于它们的类型相同或层次相同,因而人们会对它们提出相同的要求,会用同一尺度、同一标准去衡量和要求它们。高等教育质量的统一性为所有高等教育达到共同的基本要求提供了保障,同时也为同一类型、同一层次、同一办学形式的高等教育之间的相互比较提供了依据。如果没有统一性,而是各行其是,则高等教育的质量将无从谈起。统一性是多样性的基础和保障,为多样性提供方向。没有一定的统一性,高等教育的多样性就会变成随意性和盲目性,就会导致实践上的放任自流。
二、共性质量观和个性质量观相互促进
高等教育多样性是统一性的目的和发展,没有多样性的统一是高等教育质量的僵化甚至退化。质量僵化的高等教育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等教育则没有存在的理由,也就无所谓高等教育质量的统一性。总之,高等教育质量统一性要求最终目的是使高等教育能适应社会、群体和个人的不同需求,而质量多样化是高等教育适应这种多元化需求的必然选择和唯一途径。现阶段我们在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必须很好地重视这一点,因为高等教育大众化,是以多样化为前提的。没有多样化,只采取一种全日制本科的单一形式,不可能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只采取一个传统的本科的精英教育标准来衡量多种形式的教育质量,会对大众化的发展方向产生误导。
对高等教育共性质量的重视,并不否认高等教育质量的“个性特征”。恰恰相反,重视“个性特征”正是为了确保和实现共性质量。用评估精英教育阶段的统一质量观“一刀切”地来评估大众化阶段的质量,显然是不科学的。我们既不能用共性质量去代替个性质量,而看不到高等教育质量的多样性,也不能用个性质量去代替共性质量,看不到高等教育质量的统一性。共性质量与个性质量的关系,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既不是孤立存在的,也不能互相代替。个性必须建立在共性之上,也就是创造个性必须保证基本规格,有了个性更能体现共性的质量要求;共性是保证个性实现和发展的基础,共性越强越有利于个性特色的形成。达不到国家高等教育共性质量(统一要求)的肯定是不合格的,没有个性质量的肯定也不是最好的,最好的学校一定是个性质量突出、特色鲜明的学校。高等教育质量的统一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随着社会和高等教育的发展,其统一性规定的内容是变化的。不同的国家,高等教育质量的统一性内容也不一样。高等教育的个性质量是具体的标准化管理,是个性要求。[31]例如:在办学定位的思考上,一方面,“质量工程”的启动实施,促使我们更加明确国家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共性要求:“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使命。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既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规律的需要,也是办好让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需要,更是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另一方面,“质量工程”坚持“分类指导、注重特色”的原则,也促使我们更进一步地思考高职教育、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的异同,本科院校中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以及教学型大学的分层分类。这实际上是积极引导和促使高校在坚持高等教育共性质量的同时,发挥各自优势,确立个性化发展目标,合理定位,形成各自的办学特色,从而满足社会多样化的需求。
三、两种质量观的和谐统一
两种质量观的和谐统一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对于推进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具有特殊而重要的指导意义,更有利于提高我们对高等教育共性质量与个性质量和谐统一的认识。
可持续发展中的高等教育质量,决定着高等教育共性质量与个性质量观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与我国高等教育的客观发展实际相符合的。个性质量的建立应与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方向的共性相符合、与各高校类型层次的个性相符合,才能更好地引导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校在不同的教育质量观下准确定位,找准自身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方向。
全面协调下的高等教育质量,具有“基本相同,各有所长”的特征。所谓“基本相同”是指高等教育大致相同的共性质量要求,所谓“各有所长”是指在共性质量要求大体相当的基础上,应保持同专业、同层次、同水平的个性质量要求。个性的质量避免了用单一的质量观来衡量不同类型的高等教育的质量,共性的质量把高等教育是否满足国家教育方针和人民群众满意的高等教育需求等纳入衡量高等教育质量观的范围。
统筹兼顾原则下的高等教育质量,通过审视、评价个性质量以丰富、完善共性质量;通过共性质量的讨论和评价使个性质量了解国家、社会和民众的共性质量要求,以及对个性质量的期望,从而规划、修正个性质量,实现共性化和个性化评价相结合。
【注释】
[1]冷余生.从质量争议看高等教育质量评价的现状和任务[J].高等教育研究,2007(3):23-27.
[2]牛慧娟.我国高等教育质量政策系统及文本分析[J].江苏高教,2004(6):31-33.
[3]冷余生.从质量争议看高等教育质量评价的现状和任务[J].高等教育研究,2007(3):23-27.
[4]潘懋元.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教育质量观[J].中国高教研究,2000(1):9-11.
[5]王建华,郑南宁.提升高等教育质量需从多方面努力[N].中国教育报,2008-01-11(第3版).
[6]蔡克勇.大众化的质量观:多样性和统一性结合[J].高等教育研究,2001(4):7-9,15.
[7]李志宏.建立与新时期质量观相适应的高校质量保障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07(9):42-44.
[8]毕家驹.欧洲高等教育区的学位标准和质量保证准则[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6(5):53-56,60.(www.xing528.com)
[9]房剑森.高等教育质量观的发展与中国的选择[J].现代大学教育,2002(2):15-19.
[10]王保华.分类发展:高等教育发展的理性选择[J].中国高等教育,2002(11):24-26.
[11]林建华.迎接本科教学评估,推进北大本科教育发展[EB/OL].(2006-01-10),(2006-03-15).http://www.pgzx.edu.cn/uplood/files/yuanxiao/pinggu/LinJ H.paf.
[12]张影,朱现平,董华容.强化独立学院教学质量建设的基本思路[J].中国电力教育,2008(7):26-28.
[13]汪玉光.独立学院视域下的高等教育质量观探析[A].湖北省高等教育学会第六届理事会第四次全体会议暨二○○七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03-28.
[14]廖世平,倪曼.高职教育质量观的认识及其实践意义[A].湖北省高等教育学会第六届理事会第三次全体会议暨二○○六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01.
[15]盛建龙,王芳.突出高等职业教育特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A].湖北省高等教育学会第六届理事会第四次全体会议暨二○○七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03-28.
[16]余小波.成人高等教育质量标准探析[J].继续教育研究,2006(1): 120-122.
[17]李杰.对提高民族高等教育质量的认识与探索[A].湖北省高等教育学会第六届理事会第四次全体会议暨二○○七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03-28.
[18]陈至立.增强创新能力为核心,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EB/OL].http://www.gov.cn/ldhd/2008-01/15/content_858894.htm.
[19]邓小妮.论高职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A].湖北省高等教育学会第六届理事会第四次全体会议暨二○○七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03-28.
[20]房剑森.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政策选择[J].教育发展研究,2006(7).
[21]陶美重,杨秀芹.从教育消费角度看高等教育服务质量改进[A].湖北省高等教育学会第六届理事会第四次全体会议暨二○○七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03-28.
[22]张希胜,张勤,段永瑞,王洪伟.高等院校教育质量评估指标的选择、分析与论证[J].现代教育科学,2007(5):98-99.
[23]张阳.我国高等教育的区域问题研究及其发展简述[J].江苏高教,2002(3):29-31.
[24]潘懋元.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教育质量观[J].中国高教研究,2000(1):9-11.
[25]冷余生.从质量争议看高等教育质量评价的现状和任务[J].高等教育研究,2007(3):23-27.
[26]张文彬,蔡骁.现行高等教育的质量观[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8(6):146-148.
[27]戴井冈,等.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布局结构分析与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5(5).
[28]杨德广.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多样化和质量保证——全国高等教育学研究会第六届学术年会总结报告[J].高等教育研究,2001(4).
[29]别敦荣.高等教育该向什么要质量[J].中国教育报,2008-07-30(3).
[30]董泽芳.高等教育分流问题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3(4):35-40.
[31]王宪平,应若葵.高等教育质量统一性与多样性的辩证关系分析[J].理工高教研究,2004(5):7-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