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高等教育质量观的影响因素

高等教育质量观的影响因素

时间:2023-02-04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适应性的高等教育质量观是指“高等教育所提供的各种服务满足受教育者个人的程度以及所培养的人才满足国家、社会和用人单位的程度”。

高等教育质量观的影响因素

第二节 高等教育质量观的影响因素

高等教育质量观作为对教育工作和受教育者质量的基本看法,是人们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的教育价值选择,因此其标准存在于特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背景之下,作为一种价值主观判断,高等教育质量观以一定的时间、地点为转移,这就是高等教育质量观客观性的一面。所谓客观因素,是指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方面。而影响高等教育质量观的客观因素,是指人们对于高等教育质量的标准与看法发生转变的影响因素,如特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背景。影响高等教育质量观的主观因素是指由于人们的身份、学历、职业、经济状况、期望水平的不同而对高等教育质量观产生的影响。

一、影响高等教育质量观的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则较为广泛和复杂,如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因素,都会对人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到人们对高等教育质量的看法,高等教育质量观随之发生变化。

(一)政治因素

任何历史背景下,国家都要求教育要为国家服务,高等教育作为一个国家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必须培养服从国家意志,满足国家发展需求,具有饱满政治热情的高层次专门人才。不同政治条件下,高等教育质量观也有所不同。

政治直接决定了高等教育为谁培养人,培养怎样的人以及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各种政治条件下,高等教育质量观本质上是一样的,即都要求高等教育要为国家服务,高校必须培养服从国家意志,满足国家发展需求的人才,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不同的政治体制下,政府在发挥不同的职能,不同政府、同一政府不同阶段对高等教育的要求都是不一样的,所持有的高等教育质量观也有所不同。不同政府对高等教育的要求是不一样的,比如:英国对高等教育的要求之一是培养绅士,美国则是培养国家公民。

同一国家不同阶段对高等教育的要求也是不一样的,比如:在我国的古代封建统治下,古代高等教育质量观是崇尚儒雅,塑造人格。与之相适应古代高等教育以培养社会精英为己任。在推翻封建主义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之后,我国现代高等教育质量观是从精英到大众,从一元到多元。随着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的不断完善,国家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当代的高等教育质量观是合规定性、合需要性和合创新性,在不断地多元化。高等教育质量观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相当长一段时间都要求高等教育培养高、精、尖人才,逐步转变为培养社会各级各类工作岗位需要的劳动者。

(二)经济因素

经济作为实现教育发展的基础,对高等教育质量观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社会变革、经济体制转换的过程中,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为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大学生们逐渐摆脱了盲从和个人迷信,增强了自主意识、理性觉悟以及实事求是的精神。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个主体的利益都是相互独立而又明确界定的,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乃是不同经济主体的正当权利,也是市场经济赖以存在的前提和运行的内在动力,但对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追求是以不损害他人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为条件的。但很多学生不能完全正确认识这一点。市场经济在唤起人们独立、自主、自强和竞争意识、民主意识的同时,也诱发了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倾向,而且市场经济导致社会贫富两极分化加剧,这些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产生很大影响。

高等教育为市场经济服务。高等教育的三大功能之一就是为社会服务,市场经济作为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当然需要高等教育提供的各项服务。目前,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主要是在高校里进行的。高校扩招后,高等教育每年为市场和社会输送大量人才,确保市场经济持续、稳定和健康发展,最终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只有高质量的高等教育才能更好地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但是,由于高校办学模式的混乱、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合理以及高校自主办学的许多权利迟迟难以下放等问题,导致高等教育未能很好地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未能很好地为市场经济服务。因此,树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高等教育质量观已成为当务之急。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要树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高等教育质量观。质量观是指判断产品或工作优劣的理念。高等教育质量观就是判断高等教育质量高低的理念,正确的高等教育质量观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先导。世界质量管理大师朱兰博士(J.M.Juran)指出,“质量最终体现在使用过程中”。高等教育质量的高低最终体现在其培养的人才和开发的科研产品的使用过程中。适应和推动了市场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的质量就高,反之则低。当前的首要任务是在遵循高等教育规律的同时怎样树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高等教育质量观以及树立什么样的高等教育质量观才能与市场经济相适应。要树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高等教育质量观,首先,必须从整体上树立适应性的高等教育质量观。适应性的高等教育质量观是指“高等教育所提供的各种服务满足受教育者个人的程度以及所培养的人才满足国家、社会和用人单位的程度”。高校培养的人才对经济社会的适应程度和高校对变化莫测的市场的应变能力是高等教育质量高低的一个重要内容和指标。高等教育只有尽可能地满足经济社会的要求才能体现自身价值,高等教育要在办学模式、组织结构、管理模式、教学内容与方法、专业与课程设置、师资培训等方面不断调整和优化来适应和满足经济社会的变化发展。其次,必须考虑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是树立高等教育质量观的重要参照标准之一。

(三)科技因素

从历史上来看,特别是从19世纪以来,各国的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发展一直是推动高等教育质量观变化的最基本因素。生产力是社会发展最基本的动力,在现代社会中,生产力与科学技术的水平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以至于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虽然不完全等同于生产力水平,但现代的生产力水平,主要取决于科学技术的发展。

生产力、科技的发展深刻影响着传统的高等教育质量观。在生产力、科学技术水平不高的中世纪,高等教育的质量观比较单一。只是随着大工业的出现和逐步成熟,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才于19世纪改变了高等教育的质量观。当前,科学技术的众多新的发展对高等教育质量提出了新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一是现代社会中的科学技术总量急剧增加,如世界科学技术总量翻番需要的时间:在农业社会是2000年,在工业社会前叶是500年,而到工业社会初期时却缩短为80年,再到20世纪60年代以后,则再缩短为10年,以后又不断地缩短为8年、5年……现在的平均值是3年,甚至在计算机等领域是平均3个月。如此一来众多的科学技术知识,高等学校中能够教授多少?相应地就提出高等学校中该教什么?具体的知识?获得知识的方法?二是科学技术生产模式发生了转变,即古代科技生产模式为“生产—科技—教育”,科技来自于生产,教育中可以不涉及科技,因此,教育与科技是弱相关的关系;而现代社会的科技生产模式是“学校、实验室—科技—生产”,科技不是来自于生产中的总结,而是直接来自于实验室、学校,教育在直接从事科技活动,培养科技人才,因而教育与科技呈现高度的相关性。三是生产力、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使产业结构不断变化,新的产业部门不断涌现,新的专业领域不断产生。社会生产部门的这种日增的复杂性,要求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不仅仅满足政治发展的需要,更要适应经济、科技发展的需要。如何有效地适应并推动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发展,培养出既有宽厚基础和广泛适应性,又有一定专门化知识技能和职业方向性的新型人才,是社会力量(除政府以外的主体)对高等教育质量标准提出的重大挑战。可见随着科技的发展,原先的适应政治需要的高等教育质量观也逐步转化为多元化的高等教育质量观:创新性与综合性相统一的高等教育质量观。

(四)文化因素

对于文化,有各种不同的理解。广义的理解是将文化视为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理解是将文化视为精神财富,如果更狭义的理解,就是指一般的知识。而从分类的意义上理解,文化可以分为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等。从高等教育的视角来说,文化已经是经过价值选择而成为学生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内容。高等教育质量观与文化是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的。一方面,一定的文化是由高等教育传承和发展的。每个时代的高等教育质量观都是当时文化的反映,代表着人们对当时的文化的理解,对高等教育的期盼。另一方面,文化刺激高等教育不断开拓进取,勇攀高峰。当然高等教育质量观也毫不质疑地受到文化的影响。人们对教育的期望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人们的高等教育质量观。

当前文化的发展,领域众多,节奏神速。其中如文化模式的转变、新新人类文化的出现、网络文化的出现对高等教育的质量影响巨大。一是文化模式发展的高等教育质量问题。美国著名人类学家米德把人类的文化模式总结为前喻文化模式、互喻文化模式和后喻文化模式,其发展顺序也大致如此。在三种不同的文化模式中,传统文化与创新文化之间的比例是不同的,文化模式越发展,其中传统文化的比例就越小,而创新文化的比例就越大。因此,适应此变化的高等教育质量观也是多变的,从符合规定性质量观到符合需要性质量观再到符合创新性质量观。二是“新新人类”文化的出现引起教育反响。这些主张新新人类文化的人,通常鄙弃世俗,怀疑权威,张扬个性自我;主张特行独立,否定理性而重现实,追求直觉要求去理性化。他们的文化特征使得传统文化在他们面前“失效了”,变得“苍白了”。因此,这剧烈地冲击了教育中的传统思想观念。所以,作为传播文化和知识重阵的高等学校,就要重视探索和制定多元化的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为不同层次文化的交流和不同特色人才的培养搭建平台。三是网络文化的兴起并影响着高等教育质量观。由于网络导致的虚拟空间使得教育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引起有形的教育制度与体系的瓦解,学习的方法与手段变得异常的现代与灵活,教育过程与模式变得多样而随机,等等,有利于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和全球化,使得高等教育的质量标准日益与国际接轨。但是,如何处理好国际化和本土化的关系,也将是未来高等教育质量观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问题。(www.xing528.com)

二、影响高等教育质量观的学校因素

高校对高等教育质量观有着直接的影响,在某种意义上对质量观起着主导作用。

(一)高校管理

学校因素是影响高等教育质量观的一个重要方面,高校作为管理者对本校高等教育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监督、协调和控制。在既定的教育资源下,不同的高等教育质量观,会有不同的效用。高校在和谐的高等教育质量观的引导下,采用人性化的管理、设置幽雅的校园人文环境以及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等。高等教育质量观制约着高等教育内部不同层次和类型的高校的发展。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各种不同层次的高级专门人才,经济社会对高等教育多样性的需求必然引起高等学校的分层以及不同层次和类型的高校的多样性发展。

(二)课程设置

在特定的高等教育质量观下,课程设置是有所不同的。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每一专业的课程设置都是比较固定的,有的甚至一直沿用至今。事实上,有些课程已经明显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比如:一些基础课的教材很多都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一直沿用至今;而实际上有的也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有的理论已经不适合现在的研究实际,甚至完全被推翻了;那么像这样的教材就应该早被淘汰或根据新的情况重新编写。但因为我们的课程管理体制比较僵化和保守,造成了这样一种现象:刚在学校里学的知识,一出校门就面临或已经被淘汰。和那些相对成熟的专业来说,一些比较新的热门专业其课程设置的确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特点,但基本上是完全抛弃文学科,非常类似职业培训班开的课。这是目前教育界正忙不迭地为满足国家经济建设而“努力奋斗”的结果;相应地,在大学的课程表上,经验学科或实用学科正在不断蚕食着人文学科的领地。这些因素都极大地影响人才培养质量。

(三)学校层次

学校的层次对高等教育质量观也有相应的影响。因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人才培养目标不同,相对应的人才培养规格也不同,那么必将影响到高等教育的质量观。所以,人才培养规格质量系统由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规格质量观、教学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规格质量观、教学型大学人才培养规格质量观等要素构成。高校人才培养是分学科、专业培养的。文学、哲学、史学、法学、管理学经济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教育学等,不同学科类型性质不同,有不同学科质量。所以,高等教育质量观由于文科、理科、工科、医科等不同学科质量观也有所不同。

(四)学校心理环境

学校心理环境包括校风、学风、校园文化等。良好的校风、学风会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它们是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一个学校的校园文化是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反映着主体在生活方式、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上有别于其他社会群体的一种团体意识、精神氛围。校园文化是维系学校团体的一种精神力量。它有着认同与超越、交融与批判、吸收与辐射、教育与自我教育以及对外的独特性与对内的一致性等特征。也就是说,它会以一定隐性或潜在的方式影响着教师的教学和科研以及其他活动,进而波及课堂内外对学生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从而影响到整个社会的高等教育质量观。

三、影响高等教育质量观的家庭因素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是个体的启蒙教育地,它对个体身心发展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家庭是以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特殊单位,既是生活单位,又是教育单位,对高等教育质量观有着“先入为主”的影响。

(一)早期教育

家庭作为人生的起步地,它的教育具有启蒙性特点,并且这种启蒙性教育意义一直延伸到高等教育,影响高等教育的质量观;家庭作为基本的常存的教育单位,教育时间具有开放性,能满足孩子的随机性学习,而且这种学习更多的是隐性知识的学习,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当下高等教育不足的弥补,进而直接影响着高等教育的质量观。家庭的血缘关系使得家庭教育中父母与子女可以是无所不谈,也包括对子女学习前途、未来职业理想、人生道路的设计规划。当然家庭中的许多元素也影响家庭教育的效果,如父母的学历和职业、父母对子女教育的重视程度和期望水平、家庭代际的多少、家庭民主/专制/放任的气氛、家庭的物质条件、家庭的心理和文化环境等,这些客观因素对家长都会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进而会程度不同地影响家长的高等教育质量观。

(二)父母素质

父母是高级知识分子的家庭,就可能会倾向于鼓励孩子在学术上或在其他相关方面有更高的追求和更深的造诣,其高等教育的质量观就可能会有学术至上的取向。这样的家庭把孩子送入大学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孩子的追求科学、崇尚学术,努力为成人成才成就一番事业奠定基础。在这样的信念和价值追求中,不管市场经济、商品利益如何冲击、诱惑,他们一般还是能够坚守心中的信念,追求学术理想,追求学术价值,努力实现自身价值。相应地有些家庭的父母,出于自身的各种客观现实条件的限制,其高等教育的质量观是服务社会取向的,这样的家庭根据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的发展需要,特别是人才市场的要求来选择专业学习,以能否满足相关产业和行业对专门人才的实际需求为最终评判高等教育质量优劣的标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