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 明清宁夏儒学和书院
俗话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宁夏虽然地处边关,但是古代教育并不落后。比如明清时期,宁夏的儒学教育和书院教育都比较兴旺,进士、举人不断涌现,塞上文坛享誉西北。
儒学
宁夏明清时期的儒学。儒学本指儒家的学说,为孔子所创立。本文所说的儒学,是指元、明、清时,在府、州、县设立学校,供生员读书之意。
明代,宁夏全镇7卫5所计有社学63处。社学生员考试合格者称为童生,其成绩优异者补为儒学生员。另外作为正规儒学教育的补充和发展,还有宗学、商学和武学,教育经费靠官拨民助,用捐款置办学田以资日常开支。
宁夏儒学旧归陕西布政司提学道管辖,因陕西幅员辽阔,提学难于管理,学子赶考亦路途遥远。明万历三十八年(公元1610年)崔景荣接任宁夏巡抚以后,奏准改由宁夏河西道按察使兼摄提学,就近代管宁夏本镇儒学,就地举行卫所儒学生员岁考。据有关资料记载,明代宁夏儒学生员中进士共有29人,名列举人、贡生者更多。许多地方官员均以兴教育才为首务,宁夏办学之风大兴,使得各地“声华文物,蔚然不让中州”“钟灵毓秀”“才士济济”,文武人才济济。
清宁夏府城文庙(银川市境内)
儒学教育的办学经费,主要来自于学田。宁夏学田于明隆庆五年(公元1571年),经宁夏巡抚张蕙与河东道按察佥事汪文辉会商倡导,得到第七世庆王鼒枋和庆藩诸郡王、将军、中尉等共同捐禄,于城西购田300余亩创置,令屯田都司代为管理经营,以田租补助办学之资,日久因官夺灾侵而田废。明万历六年(公元1578年),陕西按察司提学副使李维祯,见宁夏学子生活困苦,又不享受“廪粮优待”(官费),便请准允设廪生40名,每生每季给银一两、粮一石一斗一升,以弥补失田之困。明万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宁夏巡抚杨时宁捐银155两,再置田321亩;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接任巡抚黄嘉善亦捐银35两余,添置田73亩余,共得学田394亩。每亩年征租米麦5斗,每年收粮197石有余,用以周济家贫学生。明万历三十七年(公元1609年),庆阳道、带管宁夏河西道事按察佥事高进孝与巡抚黄嘉善议定,每生每月例发膳火银8钱,统一在宁夏广裕库项下开支,以补学田收入之不足。
清代宁夏儒学在明代的基础上大大向前迈进。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宁夏改卫所为府州县,儒学也同时更名为府学、州学和县学。宁夏府学在府城北部。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本府官绅捐资将府学整修一新。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遇大地震毁坏,次年春奉旨拨款在原址上重建。府学坐北朝南,前有牌坊、棂星门、戟门等建筑,东、西为更衣厅、省牲所,居中为大成殿,殿后为学舍,最后有园,园中有池。围绕府学还有崇圣祠、名宦祠、明伦堂、尊经堂、讲堂、教授署、训导署、学号和文昌阁、魁星阁等建筑。
府学规模宏大,是塞上屈指可数的儒学教育基地。除府学外,下属还有厅学、州学、县学。下至基层村堡,广设社学和义学。社学设于中心村堡,以便于乡村学生就近读书。一般入学年龄在12~20岁之间。另外,在灵州惠安堡另有商学,始建于明末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原专为外籍盐商子弟而设,清初划归宁夏府学管理。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因本籍商人子弟等也冒充外籍盐商子弟应试,故予裁撤,从此所有商学子弟各归本籍入学应试。
清中卫知县王树画像(张大千绘)
进入儒学学习的所有童生,必须通过岁考(1年1考)和科考(在3年1次乡试前考),才取得生员(称秀才)资格。生员分廪生(享受廪膳的生员,即在规定名额内每生每月可从官府领到标准生活补助费用)、增生(即增广生员,在廪生定额之外扩招增补的生员)。生员又分文、武两科。另外,各学还在未被录取的童生中选64人为佾生,专门训练为学宫祭礼活动的乐舞人。秀才参加乡试,每3年1次,宁夏每试可取中举人1名(后增至2人),副举中数不限额。据《乾隆宁夏府志》记载,仅从清初到乾隆年间,宁夏府就考中进士26人。(www.xing528.com)
清代宁夏府城图(局部)
书院
书院是古代与儒学并创的一种学校教育形式,它的主持人并非官方任命的官员,而是由地方官推荐有学问的名儒担任,称之为山长(院长、教授),助手为副山长(副讲、助教),主要教材仍为儒家经典的《四书》《五经》和《通鉴》《楚辞》等,教学方法以“讲会”为主,不同学派的人和学生都可以参加会讲并展开辩论。书院教学能把学习和学术研究结合起来,还注重陶冶学生的品格,培养人的德性,反对追逐科举和热心于做官的旧风气。
明代宁夏镇城创设的第一所书院为养正书院(后更名揆文书院),在城外又设立一所朔方书院。
始建于明代的银川玉皇阁(银川市境内)
养正书院(揆文书院)为明代宁夏镇第一所书院。嘉靖十七年(公元1538年)宁夏巡抚吴铠创建。名“养正”,语出《易经·蒙》和《抱朴子·嘉逐》,寓义“建学养士”和“修养正道”。嘉靖末,宁夏连年地震,镇城破坏严重。嘉靖四十三年(公元1564年),新任宁夏巡抚王崇古,命在西连文庙的原游击署旧址重建书院(原银川二中旧址东侧),从嘉靖四十五年(公元1566年)七月开工,至隆庆元月(公元1567年)六月竣工。新落成书院改名为揆文书院。语出《禹贡》曰:“三百里揆文教,二百里奋武卫”,寓意宁夏为武卫巨防,亦要兴学以修文。万历间巡抚罗凤翱、黄嘉善曾相继增修。
朔方书院为明代宁夏后卫(今盐池县)第一所书院。嘉靖二十八年(公元1549年)宁夏巡抚王邦瑞和张镐在后卫首创儒学。嘉靖四十年(公元1561年)户部郎中蔡国熙改卫学为书院,并新建学舍,名曰“朔方”。典出《诗经·出车》:“天子命我,城彼朔方。”
清代宁夏的书院教育得到空前发展,全境各府州县几乎都创办了书院,按创办时间顺序有应理、维新、银川、兴平(又新)、灵州钟灵(奎文、灵文)、凤池、宁灵厅钟灵、归儒、蠡山、五原(文光)、临泉(峰台)12所书院。
清朝末期,朝廷被迫实行局部革新,于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首先废除科举制度。于是,作为儒学应试教育的书院渐失生存基础,基本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为新式教育所代替。很快,全国各地的书院纷纷改为新的办学形式——学堂。宁夏知府高熙喆、赵惟熙先后于光绪三十年、三十一年,将银川书院改建为宁夏第一所新学堂——宁夏府中学堂。次年,固原知州王学伊也在州城(今固原)创办固原地区第一所新学堂——固原州中学堂,宁夏全区的教育事业渐渐向近现代教育缓慢迈进。
清代儒学启蒙教育学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