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明朝“九边重镇”与宁夏
明朝建国二百余年间,退居漠北的蒙元残余势力伺机南下,成为明代的严重边患。明朝统治者不得不在东起鸭绿江,西抵嘉峪关,绵亘万里的北部边防线上相继设立了辽东、宣府、蓟州、大同、太原、延绥、宁夏、固原、甘肃九个边防重镇(相当于今省军区),史称“九边重镇”。从而构筑起明朝同蒙古势力防御作战的重要战线。
宁夏镇设立
明朝时期的宁夏,在西北边防中的军事位置非常重要。在明代的沿边九镇中,宁夏有其二,即宁夏镇与固原镇,还有三边总督府的镇守,其军事地位之重要不言而喻。尤其是成化(明宪宗,公元1465~1487年)以后,北方鞑靼、瓦各蒙古部不断大举入犯。西北边防日益吃紧,明朝廷不得不派出重臣,总制榆林(又称延绥)、宁夏、甘肃和固原四镇军事,总制府(相当于今大军区)驻节固原。
宁夏镇为明代设置较早的边镇之一。宁夏镇在明代西北边备中的军事地位,正如史书所云:“中国有之(指宁夏镇),足以御外夷;外夷窃之,足以抗中国。”宁夏属古雍州之北境,“黄河绕其东,贺兰耸其北,西北以山为固,东南以河为险”,自古为中原藩屏,是中原农业文化与塞外草原游牧文化的交界地。宋夏对峙时期,李元昊在此建都,以兴庆府为中枢号令四塞。至明代,宁夏的战略地位更加重要,它是“关中之屏蔽,河陇之噤喉”。特别是在明朝放弃内蒙古河套平原、退守宁夏之后,失去了防御的缓冲地带。宁夏镇的盐池、灵武一带就首当其冲成为游牧民族南下的突破口。在这种军事形势下,宁夏遂成为九边重镇西北防线上的战略巨防。
明代宁夏长城分布图
固原镇设立与“固原”得名
固原虽然在近百年来,显现出一派平静。但它在宁夏历史上曾是最悠久的古城,也是兵家必争之地。早在西汉元鼎三年(前114年),就在这里设置安定郡,郡治高平就是今天的固原城。明代的固原,也是一度雄姿英发。
明廷对固原的重视,从固原名称的变化中可窥见一斑。明洪武年间,于固原地区置巡检司,属平凉右卫管辖。明初,平凉、固原均属明朝内地,并无多少边患。明英宗正统(公元1436年为正统元年)以后,西北边防形势渐趋紧张,经常有蒙古骑兵南下,沿清水河袭攻固原等地。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蒙古各部经固原大举入侵平凉,明王朝遂于景泰二年(公元1451年)七月,下令兴工重修固原城;次年闰九月,迁平凉右卫所于固原城,设守御千户所,并在开城设开城守御千户所,以加强固原地区的防御能力。随着蒙古鞑靼诸部占据河套地区的严峻现实,明朝边防形势也发生了变化。成化二年(公元1466年),鞑靼大举侵扰延绥地区,就曾散掠平凉,入灵州及固原,长驱劫掠静宁、隆德诸处。成化三年(公元1467年),鞑靼攻破开城县,县治和千户所被迫迁往原州故城,即今固原城。次年,升千户所为固原卫。大致就在此时,将“古原州”或“故原州”转音定名为“固原”,取“固若金汤”之意。此为固原得名之始。
明代宁夏固原城(模型)
三边总督府创立
在地理位置上,固原南倚崆峒,北视宁夏,东接榆林,西连甘肃,军事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关中的门户。为了居中调度和统一指挥西北各大军镇的军事,朝廷于成化十年(公元1474年)一月,任左都御史王越为第一任三边总制,总制府设在固原,三边总制自此始。固原一跃而位居西北规格最高的军事重镇,成为西北军事指挥中心。至此,固原成为“屹然一巨镇矣”。
三边总制,第一任三边总制后改称总督的王越是个很著名的统帅。王越(公元1423~1498年),根据史书记载,他身高多力,喜文善射,胸有大略。成化五年(公元1469年)蒙古毛里孩部入犯河套,王越奉命率师往援,筹划有方,将其击退,论功进右都御史。成化十年(公元1474年),他首任三边总制,“驻垒韦州,著守战之功,寻进威宁伯”。后辞官,总制府不久亦不了了之。弘治十年(公元1497年),河套形势日益严重,明朝廷又恢复固原三边总制府,再任王越为总制。王越两次出任三边总制期间,他殚精竭虑,精心运筹,终于逐步扭转了明军在西北地区的被动应付局面,变消极防守为主动出击。弘治十一年(公元1498年),王越亲率劲骑分三路出贺兰山突袭鞑靼小王子,大胜而还。这年冬,王越卒于甘州(今甘肃张掖),谥襄敏。王越治边20余年,战功赫赫,以功累加少保兼太子太傅、兵部尚书,封威宁伯。从首任三边总制王越始,至末任总督李化照止,140余年间,时设时罢,或任或缺,先后有56人出任三边总制(总督)。(www.xing528.com)
明代固原城“和平门”(仿建,原州区境内)
宁夏军防与屯垦
明政府在宁夏(今宁夏北部)这个战略要地不仅设立宁夏军镇,派遣文武高级大员镇守,还采取了特殊的地方管理制度,即军政合一。宁夏不设府、州、县,而代之以总镇—卫—所—屯堡的军卫体系。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宁夏开创军卫。建文年间(公元1399~1402年),边警日益严重。朱棣夺取帝位后,于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命开国功臣、右军都督府左都督何福佩征虏将军印充任宁夏总兵官,镇守宁夏,并节制山西、陕西、河南诸军,统一指挥西北全境军事。宣德初,朝廷又改以镇守宁夏总兵官专挂“征西将军”印,负责宁夏一镇的军事,遂成定制。从此,宁夏由军卫上升到军镇地位,列北方“九边重镇”之一。
明长城(中卫市境内)
宁夏镇上隶陕西都指挥使司(后改由陕西都司和陕西三边总制双重节制),下辖的宁夏卫、宁夏前卫、宁夏左屯卫、宁夏右屯卫、宁夏中屯卫(号为宁夏在城五卫);在外又设宁夏中卫(今宁夏中卫)、宁夏后卫(今宁夏盐池),合计七卫。另外,其防区划分五路:即南路邵刚堡(在今青铜峡境内)、北路平虏城(今平罗)、中路灵州(今灵武)、西路中卫(今中卫)、东路后卫(即花马池,今盐池)。防区范围相当今宁夏引黄灌区各市县和盐池、同心二县全境。每卫各有5个千户所,千户所下辖若干百户所、总旗和小旗(按明代军事编制,5600人为卫,1120人为千户所,112人为百户所,50人为总旗,10人为小旗),外加灵州和兴武营(今盐池县高沙窝乡)两个守御千户所及宁夏群牧千户所(在今宁夏同心韦州),合计38个千户所,有常驻兵员近5万人。卫所之下又设屯堡和烽堠。到嘉靖时,宁夏镇有屯堡90个,烽堠485个。宁夏镇大地尤如一座大的兵营,正如明代流寓文人潘元凯在《贺兰九歌》中所说:“塞下由来非乐土,况复城中多斥卤。四卫居人两万户,衣铁操戈御骄虏。”
明初镏金普贤菩萨铜造像(宁夏银川)
明朝在建立军卫制度的同时,为了充实军民力量,就地解决粮饷供应,减少粮食运送,又与屯垦制度相配套。明代屯田以九边最多,九边中以西北为最,而西北则以宁夏为冠。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设宁夏卫,“徙五方之人实之”,从此开始大规模屯田。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明成祖又派何福总镇宁夏,兼理屯田。何福到任后,“宣布德意,招徕远人”,置驿屯田积谷,以为长久之计。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明成祖以“天下屯田积谷宁夏最多,皆总兵何福勤于用心所致”,给何福特加“赐敕褒美”。根据明朝廷的规定,卫所军卒70%屯种,30%负责城守。屯田的戍卒称为屯军,他们同操练作战的军士一样,都编入军籍,平时耕种,战时打仗。每个屯卒耕种土地50亩,粮食全部上交。屯田的基础组织是屯,每屯100户,设屯田百户所管理。每屯筑堡以居,并在4~7小堡适中位置筑大堡1处,环以土城,围以壕堑,屯储粮食、牲畜和财物,有警集小屯人畜以固守,上隶千户所。到嘉靖时,宁夏总镇合计屯田15000余顷,夏秋两季共征粮19万石。万历十四年(公元1586年),宁夏屯田数达18825顷。
明代铁钟(宁夏银川)
明政府除了在制度上对宁夏进行特殊的管理,在军事防御上为了阻止蒙古部南下侵扰,则大规模地修筑长城(称边墙)。在明朝的270多年中,几乎没有停止过对长城的修筑。宁夏镇总兵管辖的长城分为东边墙、西边墙、北边墙和陶乐长堤,固原镇总兵管辖的长城东称固原内边(内墙),两镇所辖长城,总长度约1500公里。
总的说来,宁夏地处防御残元和后来崛起的蒙古鞑靼和瓦剌部的最前沿,因此明朝廷对这里给予了历代中原王朝少有的全方位的关注。应当说,在当时民族分裂的状况下,这些保卫宁夏平原的农业经济不受袭击掠夺的措施显然是必要的。在明王朝苦心经营下,宁夏总镇的防御体系进一步加强,设施进一步完善,其战略地位显得更加重要,正如宁夏方志所说:“宁夏黄河襟带东南,贺兰蹲峙西北,天造地设之险,屹然一雄镇也。”
明镇国将军何公太淑人马氏合葬墓志铭(宁夏永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