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子厚
牛子厚,名牛秉坤,字子厚,同治五年冬月二十九(1867年1月4日)出生于吉林,1943年于北京病故,终年77岁,后归葬于吉林市。在近代东北历史上,提起牛子厚可谓说是家喻户晓,尽人皆知。他是吉林首富,商号布满吉林省城,遍及东北,甚至名冠北京。作为士绅,虽没有出仕为官(曾经捐了一个候补知县),但却成为政客争相结交的对象,与大总统黎元洪、皖系军阀首领段祺瑞、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均私交甚好。兴办慈善事业,造福一方百姓。他是一位艺术事业奠基人,是京剧科班“喜连成”的创始人,在他的培养下,一大批京剧艺术家成长起来,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周信芳、马连良、谭富英、裘盛戎等人的成长,都与京剧教育家牛子厚有着密切的关系。
据牛子厚的幼女牛淑章回忆,牛家最早居住在陇西,清朝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逃荒到山西省太原府太原县牛家新村。嘉庆初年,因战乱频仍,家庭人口负担过重,生活难以为继,不得不各奔他乡,寻求生存之道。因此,牛子厚的曾祖父牛金玉带领奶奶、儿子牛升云和牛升霄(尚有一女留在山西,嫁给左家),辗转来东北。
关于牛家到达东北的经历,有两个传说,一是牛家自山西分家各奔东西时,将家里的一口锅凿破,每人分一块铁,以便日后相聚不相认。再有就是牛家去往东北途中,遇见一位老人,他对牛金玉说:“看你这个人很诚实,像貌也不错,到东北看见有牛上房的地方,就在那里安家立业”。当他们到达吉林城东门外松花江北岸时,看见一个小店,房后一个榆树上拴着一头牛,从牛金玉一家的位置来看,真仿佛是一头牛站在房顶。于是牛家就在小店后面的荒地上落户。一家人开始开荒种地,后来开出荒地十三垧地,东起文庙,西到弓箭夹道(今吉林市中心医院儿科),一家人安定下来,家境日益好转。
牛金玉为谋生计,采过人参,淘过金,积累财富后,看到吉林往来人口不断,于是开了一家大车店,兼营油盐烟麻生意,由于童叟无欺,货真价实,生意越做越好,1797年(嘉庆二年),大车店正式定名为“源升庆”。此后,牛家的生意越做越大,分号越来越多,成为吉林非常富裕的商家。牛家在吉林商界影响日渐增大,因此被称作“船厂牛家”,同汀流河刘家、山西亢家、沈阳郎家并称“中国北方四大家”之一。1829年(道光九年),牛金玉去世,牛家商号已达30余处。
牛金玉去世后,由于二儿子牛升霄不务正业,吸食鸦片,家业由牛子厚的祖父牛升云继承。此后,牛子厚的父亲牛化麟又继承了牛家的产业和经营权。
同治五年冬月二十九(1867年1月4日),牛子厚出生,这是牛家的事业已经初具规模,家庭十分富裕。由于牛家丁口并不十分兴旺,父母希望牛子厚健康成长,为了“好养活”,于是采用了迷信的方式,在他11岁时,让他拜“西方寺”的方丈为师,皈依为佛门弟子,俗称跳墙和尚。13岁后方才还俗,正因如此,牛子厚有很多宗教界的朋友。
牛子厚非常有才华,对乐器十分喜爱,据说但凡有眼的就能吹,凡是有弦的就会拉,有板的就会打。同时广交朋友,朋友遍及各行各业。牛子厚曾参加“青帮家理”,是上海青帮头子朱葆山的弟子,听说是第十八辈,在东北辈分较大。
光绪七年(1881年),年仅四十几岁的牛化麟不幸病逝,年仅15岁的牛子厚开始继承家业,在吉林省城扩张店铺,在短短的几年里,“源升庆”已由小东门迁至北大街,牛家的“买卖”有“钱铺2家,占当时全城钱铺的2/9;当铺六家,占全城当铺的6/16;杂货行三家,占3/8;批发货店二家,占2/9;中药铺一家,占1/10;粮米铺一家,占1/4;客栈一家,占1/10。”
天生具有经营禀赋的牛子厚并不满足对家族企业的守成,而是不断扩大经营范围,由原来的住宿、杂货扩展到各行各业,经营高级百货,“举凡绫罗绸缎,狐貉貂猞,山珍海味,苏杭两京的高贵货物,应有尽有。”开设有支柜名为源升庆钱柜,对外从事金融活动,代理汇兑等业务。此外,还经营源升庆茶庄、油坊、烧锅等,分散设在吉林附近城镇,如乌拉街,桦皮厂,岔路河,大绥河等镇都有。另外在黑龙江省绥化县的益升东杂货铺,也兼营油坊,烧锅。在宾县有庆升堂药店,在长春也有支柜。除此之外,长春、四平街、沈阳,大连,营口,锦州,泰皇岛,山海关,唐山、天津、太原,济南、黄县等地也有牛家的买卖,都代办汇兑业务,还把分支机构开到北京等地。
牛子厚生意做大之后并不忘记回馈社会,在财富积累的同时,还大力兴办慈善事业,正因如此,当时人们称他为“牛大善人”。由于早年出家,对佛教十分敬重,因此出资修建凌云寺,宣扬佛法,教人向善。同时创办“三皇会”,为盲人提供集会场所。在吉林、北京开设粥厂,每年的旧历十月初一一直开到次年二月,每天天亮五点钟舍粥,帮助疾苦无助的百姓度过难关,很多“闯关东”的关内居民都曾经吃过牛家的饭菜。牛家开设的药铺每逢大的疫病流行,总会积极筹备防疫药品,并把一部分药品免费给市民。略通医道的牛子厚有时还亲自给贫苦百姓看病抓药,看完后拿着他的药方只要到牛家药铺就可以免费抓药。此外,邻里乡亲家里有困难,只要和牛子厚打声招呼,均予以关照和解决。甚至是外来的落魄的艺人,他也会给予关照,在免费提供宿食的基础上,还赠给行头、盘缠,让他衣食无虞。正因如此,牛子厚的善举受到社会的普遍称誉。关于牛子厚的慈善为人,还有一个传说,1911年5月8日,吉林省城“犇城馆”饭店起火,引发全城火灾,大火持续两天方才熄灭。整个吉林城烧去2/3,省官衙、官银号、监狱、度支司、邮政局、医院、审判厅、图书馆、税捐局及几千门户和无数民宅均未能幸免,因为牛子厚的日常善举,火灾发生后,一直受到牛子厚照顾和施舍的乞丐均跪拜在路,祈求老天予牛家以关照,使牛家及其商号能幸免。当火灾经过牛家老宅以及商号附近时,大火腾空而起,绕过了牛家,牛家躲此一劫。当然,牛家幸免于大火是由于他们的建筑已经做了防火处理,在火灾发生时及时采取了有效措施,这只不过是一个传说而已,但也从另外一个侧面反映出了牛子厚热衷慈善事业,得到当地民众认可的这一事实。
牛子厚在经营方面上取得的成功是有目共睹的,其造福一方的善举也是为世人称道的,但牛子厚一生最为伟大的成就就是创办著名京剧科班“喜连成”,培养了大批京剧艺术家,为中国京剧事业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或许是受父亲牛化麟和母亲的影响,牛子厚自幼就对戏曲十分感兴趣,时常被母亲带着去看堂戏,10岁开始接触戏曲,学习笙、管、笛、箫等乐器,唢呐、二胡、琵琶、三弦等均会弹奏。萧长华称赞他是“六场通透”。喜欢秦腔和皮影戏,尤其是地方戏剧和京剧更是显出独特的兴趣。
牛子厚之所以与京剧结缘,创办京剧科班“喜连成”,均源于他是一个大孝子。正如前文提到的那样,牛子厚的父亲过早去世,留下母亲孀居在家。他的母亲是个戏迷,尤其爱看京剧,牛子厚为了母亲高兴,就总请戏班到吉林演出,或者到牛家唱堂会,往往在唱戏的时候,他也上场伴奏,或者直接登台唱戏。(www.xing528.com)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牛子厚通过人邀请二簧文武老生叶春善(后来成为牛子厚连襟)带领“四喜班”的姚增禄,武生刘春喜、范福泰,还有秦腔梆子演员十二红、达子红、老十三旦、崔灵芝等人来吉林“康乐茶园”演出,演出期间,和叶春善结下友谊。
当叶春善来吉林时,路上不小心偶感风寒,嗓音嘶哑不能演出,牛子厚给予特别优待,在交往过程中,牛子厚看到叶春善十分具有京剧天赋,为人又忠厚善良,做事得体,为了解决母亲看戏问题和推进京剧发展,牛子厚决定委托叶春善,帮忙开办一个京剧科班,一方面自己的戏班可以随时到吉林演出,省去请人之繁,一方面可以培养京剧人才,为京剧的传承和发扬光大贡献一份力量,第三还能有一定的营业收入。叶春善看到牛子厚对京剧的热爱以及为人的热忱,决定帮助牛子厚在北京开办京剧“喜连升”科班。于是,叶春善当即租赁宣武门外前铁厂七号房屋一所,共20间,连同家眷全部搬到这里,取名喜连升科班,报请精忠庙立案(精忠庙老道受前清内务府升平署委托,专管民间私人戏班事宜)。“喜连升”科班是以他的二个儿子的乳名喜贵、连贵各取一字,加上牛家的产业大多以升字为名,因此将科班定名为“喜连升”科班。牛子厚拿出400两(一说是280两)白银作为经费,委托叶春善从孤儿院中选出陆喜才等6名孤儿,入科班学艺。为了提高培养质量,科班重金聘请萧长华、苏雨卿、宋启山、唐宗成等教授各科,把科班改名为“喜连成社”(开办科班后,牛子厚又喜得一子,乳名成贵,因此,将“喜连升”科班又改作“喜连成”科班),由叶春善做社长。
牛子厚注重京剧人才的培养,明定科班办学宗旨为“个人不为发家致富,只为流传戏班后代香烟,一心为了教好下一代人才,川流不息地把梨园事业接续下去。”并亲自定立各种规章制度,注重艺人的个人修养教育,追求德艺双馨,招收学员采取宁缺毋滥的原则,确保学员的质量。萧长华的回忆也验证了这一点,他回忆到:“喜连成时代,招收的学生,每年在牛东家到北京的时候,总要亲自来甄别一下,有些认为不适宜于学戏的,就叫他们退学转业,以免误人子弟。他的培植人才,抱的是在精而不在多的主张。所以牛、叶两位,可以说是有计划、有步骤地来执行这种戏剧教育的工作的。”“喜连成”科班由于牛子厚注资,不愁生计,因此科班成员专心学艺和表演,表演技能蒸蒸日上。据萧长华回忆,“喜连成科班一出台,就‘挑帘红’(内行术语,一唱就红的意思),舆论甚好。”科班成员辗转于吉林和北京等地演出,虽然十分劳顿,但给吉林这块土地带来了新的艺术气息,受到越来越多的吉林人的喜爱,为京剧艺术在东北的传播和发展以及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在北京更是红极一时,受到追捧,。
“喜连成”科班的快速发展,日益受到京剧界的认可和推重,因此,一些京剧传统世家子弟开始加入科班学习。
1907年,牛子厚同意招收带艺入科的学生。梅兰芳(旦角)、麒麟童(老生,即周信芳)、曹小凤(旦角)、姚佩兰(花旦)、小十三旦(武旦),水上漂(花旦),李春林(老生),贯大元(老生)、葫芦红(老生)、五龄童(即王文源,老生),高百岁(老生)等相继进入“喜连成”科班学习,这些人自幼就有京剧功底,入戏特别快,因此,很快就能参加演出,“在广和楼演唱约一年之久,很受观众欢迎,无论冬夏,不管风雨,每日总能满座”。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由于光绪、慈禧二人相继死去,在“国丧”期间,北京不允许各种形式的艺术演出,一些小的科班资本薄弱,人数有限,遇到“国丧”,无力支持,就只有解散。在此情况下,牛子厚便把“喜连成”科班带到吉林,耗银万余两,坚持教学达两年之久。梅兰芳、马连良等艺徒相继出科,在京剧舞台上崭露头角,提高了“喜连成”的声望,科班“极受社会上爱好戏剧的观众们的欢迎,营业状况蒸蒸日上,这是喜连成的全盛时代。”
晚清覆灭后,牛家开始投机金融业,尤其兑换沙俄的“羌帖”(卢布),但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沙俄的“羌帖”(卢布)一宿之间,就成了废纸。牛家的钱柜有许多“羌帖”,蒙受了巨大损失,俗称“挨了枪(羌)”,元气大伤。此后政局不稳,生意日益艰难,牛子厚无心经营,把生意交给大儿子牛翰章经管。牛翰章并不能扭转颓局,“升”字号买卖,一日不如一日。最后,牛翰章和总经理孙毓堂开始商业投机,但是只赔不赚,几个商号接连倒闭。1930年因无力偿还吉林永衡官银钱号贷款,“升”字号买卖遭到查封。”。“九一八事变”后不久,牛家五子分家析产,显赫一时的船厂牛家开始没落。
到了宣统末年,“喜连成”科班遭遇了危机,牛子厚因家务纠纷,无法兼顾北京科班。据萧长华回忆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第一期的学生都倒了仓,第二期的又没有训练成熟。搭班的好角,如麒麟童(周信芳)、小益芳(林树森)、小穆子……都先后脱离;梅先生因为变嗓的关系,也退出了喜连成。因此营业渐渐不振。”因此,民国元年(1912年),叶春善经人介绍,与北京黄寺的外馆财主沈玉昆商量合办科班,沈玉昆投资7000元入股,牛子厚认为既然已经有了新的股东,应当有所表示,可将喜连成的喜字改为“富”字,在征得沈家同意后,正式改名为“富连成”。(一说是此次牛子厚已经把“喜连成”科班全部卖给沈玉昆,如叶春善后人叶龙章在《喜(富)连成科班始末》一文中说,“吉林牛子厚因家族分争家产,无法兼顾北京科班之事,唤走账房先生,并告之我父意将科班赠予我父,我父因财力不济,经苏雨卿老师介绍,转让北京外馆财主沈玉昆接办”,沈家后人也回忆说那时“东家牛君,以家务纷繁,事难兼顾,意将戏班赠予社长叶君,叶君固辞,由叶君之介绍将戏班让与外馆沈玉亭(仁山),沈君为之还债,添经费,更名富连成”。但牛家后人牛子厚的女儿牛淑章一直坚持是合资经营,是因为“牛家老三股分家,因家务闹纠纷,无法兼顾北京科班,为了避免那两股分科班,我父亲召回了帐房贲先生,并将科班赠给叶家。从此叶春善二姨夫父(这时我们已结亲)又经苏雨卿老师的介绍,与北京皇寺的外馆(是当时专作外蒙古各地买卖的大商人)财主沈玉昆合办。”
“富连成”科班的经营大不如前,早先,牛子厚做事十分严谨,在选拔学生和京剧教学过程中能够按照京剧艺术本身的发展规律去育人,合理安排演出,但沈玉昆并不是行家里手,随着他的加盟,在京剧人才培养方面不如牛子厚专业。
此后,中国陷入军阀混战局面,京剧事业也遭到重创,“富连成”科班也遭受重大打击,加之一些颇具竞争实力的科班相继成立,经营状况大不如前。在这种情况下,牛子厚依然关心京剧事业的发展,又续办富、盛、元、韵等科。
1930年以后,牛家破产,但为科班发展不遗余力。1935年,沈家掌柜携款私逃,科班受到沉重打击,虽追回部分款项,但从此一蹶不振。“喜(富)连成社”共开了八科,前后培育了学生约九百多人,很多学员日后在京剧界都成了“名角”,在海内外享有盛誉。
牛子厚兴办京剧学校,培养了大批京剧表演艺术家,为传承国粹,弘扬京剧艺术做出了巨大贡献,在中国京剧艺术发展史上占有浓墨重笔。他的梨园子弟们没有忘记他的贡献,当他生活困窘时,侯喜瑞、贯大元、萧长华、李春林、姚佩兰、高百岁、陆喜才和小十三旦等人在梅兰芳的主持下,在北京广德楼为牛子厚举行三天义演,所得款项为牛子厚购买了“阴阳二宅”。即在北京宣武门外西河沿为牛子厚购买了一所小四合院,供其颐养天年;又花了1500块大洋,购买上等楠木棺材,作为牛子厚的“阴宅”。1943年秋天,牛子厚在北京病逝,死后安葬在吉林北山的牛家墓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