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窥探道光帝陵,揭示历史谜团

窥探道光帝陵,揭示历史谜团

时间:2024-09-14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朕于嘉庆二十三年随侍皇考仁宗睿皇帝巡幸盛京,恭谒祖陵,瞻仰桥山规制,实为万世法守。这是因为在嘉庆二十三年,道光帝曾到盛京看过祖陵,看到那里的建筑规制很是简朴,于是,道光帝认为,那才是真正永远应该要遵守的根源。

窥探道光帝陵,揭示历史谜团

二、皇陵在这里崛起

由于道光帝在众大臣的劝导下,也觉得自己的做法欠妥,于是决定遵照祖制,在东陵境内选择自己的万年吉地。

道光元年(1821)四月十七日,道光帝命文渊阁大学士戴均元、工部尚书穆克登额、工部左侍郎阿克当阿为相度大臣,带领堪舆人员赴遵化东陵相度万年吉地。这些堪舆人员有:内务府郎中石柱、工部额外主事陈孝宽、举人赵佩林、候选知县蔡鸿升、大使职衔宋泗、笔帖式毓庆、钦天监挈壶正姚绍基等。君命已下,戴均元等人不敢怠慢,于五月初八日就赶到了东陵。初九日,在叩拜了各陵后,他们便带领风水人员,在东陵境内各处,开始了相度堪舆吉地的工作。

首先,他们踏看了裕陵以西的平顶山、羊肠峪,但认为那里“或山气粗直,或两水不交”,没有合适的地方。后又到裕陵以东的狼儿窝、马驹窝、万年沟、大水峪等处相度。然而,这些地方“或山面碎而两砂不抱,或顽石多而星体不成”,均被放弃。经过一个多月时间的艰苦奔波,这些人踏遍了东陵境内的山山水水,最终找到了一处名叫“绕斗峪”的上吉佳壤,这个地方坐落在景陵皇贵妃园寝以东,马兰峪以西。他们认为绕斗峪的风水有如下的好处:

宝华峪陵寝遗址及与照山金星山的关系

土丰脉秀,气聚水交。按其形势,考之图经,其龙由雾灵山发脉,至遵化州界起为昌瑞山作统龙之尊星,为入龙之少祖,复又左展奇峰,横开巨嶂,名曰五华岭。中分干气,特出木星格合楼船出峡,自是护缠叠叠,脱化重重。玉璪珠毓,龙楼凤阁,形迹显然。直至绕斗峪。乃其结作之处乘金穴土开晕铺唇。虾须蟹眼之水的确分明,蝉翼牛角之砂停匀悉配。左右得岗峦之拱卫,对朝覆星体之端崇。外局之水右绕,统归正库,交会阳辰。堂局罗城,俱臻美善。又详考理气细格来龙入首之处,由辛亥而转壬子,合长生帝旺之方。自奎妻而转斗牛,居三吉六秀之次。拟用壬山丙向,兼子午三分。外盘以辛亥、辛巳分金,坐危宿七度向张宿五度分金,与来脉相生。坐度与来水相配。阴阳合德,体用自成。而且土脉细滋,色兼黄紫。敬加深验,上格无疑。洵局势之全佳,为堪舆之最吉。

于是,戴均元等相度大臣将绕斗峪地理绘图贴说,上奏给道光帝,奏请皇帝选用绕斗峪作为万年吉地。道光帝看了戴均元等人的奏折和图纸后,有些不放心,于五月二十五日,又派礼部右侍郎吴烜、工部左侍郎穆彰阿带领堪舆人员前往绕斗峪,再次详慎复勘。

几天后,吴烜等人回奏道光帝说:绕斗峪是一处上吉佳壤,可以建陵。经过了多次仔细考察,道光帝放心了,于是,责令钦天监敬选开工吉期时间。

道光元年(1821)九月初二日,道光帝正式颁发了建陵谕旨:

国家定制,登极后即应选择万年吉地。嘉庆元年,奉皇祖高宗纯皇帝敕谕:嗣后吉地各依昭穆次序,在东陵、西陵界内分建。今朕绍登大宝,恪遵成宪,于东陵界内选择绕斗峪建立吉地,著派庄亲王绵课、大学士戴均元、尚书英和、侍郎阿克当阿敬谨办理,诹吉于十月十八日卯时开工。

同年九月三十日,道光帝又命马兰镇总兵官恩铭会同办理万年吉地事务。至此,道光帝万年吉地的承修大臣包括庄亲王绵课、大学士戴均元、尚书英和、侍郎阿克当阿和马兰镇总兵恩铭等人。可能是觉得绕斗峪名字不好听,道光二年(1822)三月初十日,道光帝将绕斗峪改名为宝华峪。

自从宝华峪被确定为万年吉地以后,在日常题本、奏折等书写中,凡遇到“宝华峪”字样,均要另起一行,抬写二格。

道光帝是一个饱读诗书的人,在当皇帝以前,大多数时间是在读书的日子中度过的,对中国儒家中的文化精髓理解得颇深,对当今社会的生活习俗体会的也很深刻,并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因此,在道光帝看来,陵寝的风水比陵寝建筑的规模更为重要。在相度大臣戴均元等人出发前,他就曾强调,陵寝必须要求地臻完美,而不在乎建筑物的华美

宝华峪万年吉地工程开工不到一年,道光二年(1822)七月十四日,道光帝将承修大臣戴均元、英和及军机大臣召进宫中,向他们再一次重申了他的重风水轻规制的思想:

国家定制,登极后选建万年吉地,总以地臻全美为重,不在宫殿壮丽以侈观瞻。朕于嘉庆二十三年随侍皇考仁宗睿皇帝巡幸盛京,恭谒祖陵,瞻仰桥山规制,实为万世法守。朕敬绍先型,谨遵前制,固不敢稍涉奢靡,失朕初心,亦不敢过从简陋,有所难言,但恐将来踵事增华,有加无已,是以节经降旨,概从撙节,俾世世子孙仰体此意,有减无增,永守淳朴家风,从此累次递减,相传勿替,实为我皇清万世无疆之福地也。

道光帝的这段话的意思是说,陵寝是要以风水地理位置俱佳为主要的,不在乎建筑物的华丽。这是因为在嘉庆二十三年,道光帝曾到盛京看过祖陵,看到那里的建筑规制很是简朴,于是,道光帝认为,那才是真正永远应该要遵守的根源。为了达到遵守先前的陵寝祖制不奢华的目的,但又不能过于简朴,他实在比较为难,害怕将来子孙不理解自己的用意,而增加建筑物的奢华,故特意下谕旨说明他这样做的用心,希望子孙理解,遵守他立下的家规,按照他的意思逐步减少陵寝建筑的华丽程度,并永远遵守。

为了将节俭朴素真正落实在实际上,作为节俭的发起人,道光帝充分发挥了领头羊作用,为此,他在宝华峪陵寝规制上,作出了一系列缩减规模的决定:

宝城内月台、碑亭等工程酌量裁减。地宫内之起脊琉璃黄瓦头停、金券内之经文佛像及二柱门俱行裁撤,其石像生一项量为收小。井上石栏无庸起建亭座。……大殿举架落矮之处,俟采办木料时,再行覆减。宝城头停,方城红墙台基各尺寸,均经酌定。

尽管如此,道光帝还认为不够节俭,为了达到真正减少开支的目的,道光三年(1823),他再次谕承修大臣:

万年吉地隔扇门页,凡铜器什件用金子之处,俱著裁减,直用上等素面黄铜,无庸镀金,以符前降谕旨,崇俭卑躬之至意。

虽然,道光帝将工程的规模缩减了很多,工程用料也降低了标准,但这并不是说道光帝对陵寝工程不重视,相反,道光帝对自己的陵寝工程更加格外关心。

道光五年(1825)二月二十三日,道光帝借谒东陵之机,亲自到宝华峪阅视了自己的陵寝工程。当他见到工地上的各承办官员,都能够做到“敬谨将事,尚属奋勉”,因此十分高兴,于是,道光帝特意赏给了总监督牛坤小卷缎100匹,一两重银锞100个。并对其他办工人员也进行了一些奖赏,以示鼓励。

对于当年曾在宝华峪办理工程的承办官员,道光朝的《上档谕》上面,记录着这样一份人员的名单及其工作时间表:

办理万年吉地工程事务王大臣名单是:

庄亲王绵课 元年九月起 六年三月止

戴均元 元年九月起 四年闰七月止

英和 元年九月起 七年七月止

古代建筑屋顶形式

阿克当阿 元年九月起 二年四月止

穆彰阿 四年闰七月起 七年三月止

阿尔邦阿 六年二月起

敬徵  七年三月起(www.xing528.com)

马兰峪镇总兵兼办工程事务人名单及时间表:

恩铭 元年九月起 二年四月止

嵩年 二年四月起 三年九月止

继昌 三年九月起 五年三月止

广泰 五年三月起 五年九月止

庆惠 五年九月起 六年七月止

宝兴 六年七月起

道光七年(1827)秋,经过了6年的紧张施工,宝华峪陵寝工程终于全面竣工。竣工后的宝华峪陵寝位于东陵界内东端,西邻景陵皇贵妃园寝,东与马兰峪相望,该陵寝坐北朝南,以金星山为朝山,主体建筑建于山坡之上,桥座、神道部分建在平地上,地势前低后高,落差较大。后宝山为自然山,东西砂山是由人工培堆的。

根据清宫档案和实地考察,其主要建筑规模和排列由北往南,依次如下:

宝顶,宝顶下面是地宫。地宫为九券四门,其平水墙上和券顶上取消了经文、佛像雕刻,但石门上仍然雕刻着八大菩萨。地宫顶部取消了琉璃瓦头顶,改为砖砌的蓑衣顶 。宝顶四周建宝城。

宝顶前是方城,方城上建明楼。

明楼前设石台五供。

陵寝门3座。

前院的隆恩殿为重檐歇山顶式建筑,面阔5间,暖阁3间,东暖阁为佛楼。隆恩殿前的月台上设鼎式铜炉2座、铜鹤1对、铜鹿1对。大殿及月台周围环以青白石栏杆。

东西配殿各5间,单檐歇山顶。

隆恩门1座,面阔5间,单檐歇山顶。

隆恩门外东西班房各3间,单檐歇山卷棚顶。

东西朝房各5间,单檐硬山顶。

马槽沟一道,上建三路三孔拱桥

陵前正南是神道碑亭1座,重檐歇山顶,四面各显3间,内神道碑一统,龙首龟趺,下为水盘。

陵前左方是神厨库,内建神厨1座,面阔5间,单檐悬山顶。南北神库各1座,面阔各3间,单檐悬山顶。省牲亭1座,四面各显3间,重檐歇山顶,环以围墙,西侧建1门楼。神厨库外有水井1眼,但未建井亭。

下马牌东西各1座,牌楼门1座。

石像生1组,文臣、武士、马、象、狮、望柱各1对。

九孔桥1座,神路折向西,与孝陵神道相接。

在宝华峪陵寝规制中,有三点尚不十分明确:

一、是否有燎炉。在档案中未见到有燎炉的记载,在实地也不易考察,故上面没有提及。燎炉建筑规模虽然很小,但却是陵寝祭祀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估计不会被裁撤,可能因太小而忽略未记;

二、神道碑亭、东西朝房与马槽沟的相对位置关系不大明确。是在马槽沟之南,还是在马槽沟之北?根据实地考察,在马槽沟之南的可能性大些。

三、石像生的具体位置。按惯例,石像生应建在五孔拱桥之北。经过实地考察,原宫门前有四道马槽沟,夯土和柏木桩历历在目。在第一道和第三道马槽沟之间的两段地段,皆只有三四十米长,容纳不下石像生,而且马槽均较窄,不足二十米宽,不能建五孔桥。所以,石像生很可能建在最南一道马槽沟之北。

另外,有一点需要说明的就是九孔桥的问题。在宝华峪宫门前有四道马槽沟,水皆向西流,与从景陵、景陵妃园寝方向流过来的水汇成一条河,向南流去,而宝华峪陵寝神道正在这条河的东岸。神道要与西面的孝陵神道相接,必须要跨过这道河,而这条河又很宽,所以建了一座九孔平桥,东西方向,桥墩均为豆渣石料,宝华峪陵寝神道从此桥上通过。目前还能见到这座九孔桥的遗迹

宝华峪陵寝竣工的同时,宝华峪妃园寝、道光帝公主园寝,和给这些陵寝服务人员办公和居住的营房也同时竣工。这些与宝华峪陵寝配套使用的各个营房、果楼、牛羊圈等处,共有九百多间房屋。

这些营房都是用相应的陵墓名字命名的,这是因为清代帝、后、妃陵墓的墓主人身份地位的不同,需要服务的形式和内容也就有所区别,因此,提供这些服务项目的人员就需要统一安排在一起,这些为自己墓主人服务人员的居住地,被称为营房。宝华峪陵寝和宝华峪妃园寝的营房,就建在他们陵寝附近,因为被一圈围墙包围着,所以也称为圈。帝后陵营房称为大圈,妃子园寝营房称为小圈。例如,现在的东陵南大村,就是原先宝华峪陵寝守陵人居住的营房,当时称南大圈。这是因为当时宝华峪陵寝还没有正式确定名称,就被拆除了,但其营房却被保留了一部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