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路德政治纲领:1520年叛变和独立宣言

路德政治纲领:1520年叛变和独立宣言

时间:2024-09-11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3路德叛变公元1520年8月,代表着路德政治纲领的文章——《致德意志民族的基督教贵族公开书》发表,这篇文章被称为德意志的独立宣言。公元1521年1月3日,利奥十世公布破门令,开除路德教籍。此后,被激怒的教皇与皇帝查理五世相勾结,又在沃尔姆斯召开帝国会议,命令路德来承认错误。但德国人民都站在路德一边,捉拿令根本无法执行。

路德政治纲领:1520年叛变和独立宣言

3 路德叛变

公元1520年8月,代表着路德政治纲领的文章——《致德意志民族的基督教贵族公开书》发表,这篇文章被称为德意志的独立宣言。公开书涉及政治、经济、宗教文化各个方面,但中心内容是要求实现德国独立。

公开书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揭露罗马抗拒改革的几个借口,即世俗政权无权干涉宗教事务,解释《圣经》和召开宗教会议的权力均属教皇是没有依据的;第二部分揭露罗马教廷的腐败,像狼对待羊一样劫掠德国的财富,指出出路在于走法国的道路实现民族独立。他号召德意志贵族联合起来,反对教皇,解放德国:“教皇须让我国不再受他们的不堪忍受的劫掠和搜刮,教皇须交还我们的自由权利、财产、荣誉、身体和灵魂,教皇须让皇权成为名副其实的皇权”;第三部分是改革建议。他提出了27条建议,主要内容是停止向罗马缴纳首年捐和一切收入,结束罗马任命德国主教的权力,除加冕礼外教皇没有凌驾于皇帝之上的权力(取消皇帝吻教皇脚和为他扶缰绳的规定),减少宗教节日,允许神甫结婚,反对奇装艳服等。

◎路德主张教士可以结婚,图为他的妻子凯蒂波拉。

这篇文章虽然具有积极的革命意义,但是在国家统一的问题上,路德对消灭诸侯割据的局面却未敢多提,这就造成国家独立成为了空话。因为国家不统一很难实现独立,即使实现了也无法巩固。同时,他渐渐抛开革命运动中的下层人民,倒向了贵族和诸侯一边,显露出其资产阶级矛盾心情中软弱的一面。

公元1520年10月10日,曾是莱比锡公开辩论会中的教廷代表约翰·艾克在德国宣布教皇利奥十世宣判路德的诏书,罗列了路德41条罪状,勒令他60天之内认错,否则处以破门之罪。l2月10日,也正当60天期满之时,路德在维登堡大学学生及市民们庄严的赞美诗歌声中,当众把教皇诏书付之一炬,以表示自己与罗马教廷彻底决裂的决心。一起烧毁的还有教皇的圣典、教令以及艾克等天主教卫道士的著作。这一行动极大鼓舞了德意志及西欧各国人民。公元1521年1月3日,利奥十世公布破门令,开除路德教籍。

此后,被激怒的教皇与皇帝查理五世相勾结,又在沃尔姆斯召开帝国会议,命令路德来承认错误。路德的朋友们告诫路德,在沃尔姆斯等待着他的将是和胡司同样的命运,劝他不要前往。路德经过思想斗争,说:“即使沃尔姆斯的魔鬼有如房顶上的瓦片那样多,我也还是要坦然前往的。”在100多名萨克森贵族的伴随下,在沿路群众热烈的迎送行列中,路德到达沃尔姆斯。由于全体人民的支持,在帝国会议上,路德据理力争,毫不退让,以坚定豪迈的声音说出了上一节开头的那番话。

◎教皇利奥十世与两位红衣主教

会后,查理五世于5月8日颁布沃尔姆斯敕令,宣布路德为不受法律保护的人,规定5月14日以后捉拿路德。但德国人民都站在路德一边,捉拿令根本无法执行。巧的是,这时又爆发了德法战争,查理五世忙于应对而长期留住西班牙,不在德国,敕令便拖延下去。后来,路德改名换姓,躲进萨克森选候的瓦特堡,开始进行将圣经译为德语的工作。公元l522年9月,路德译的德文《新约》出版。他的译文严肃认真,意译准确,常常为一个字用去三四周时间。在翻译期间,他经常走访群众,按照老百姓的说法翻译,这些工作使路德为德语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使分裂割据的德国在语 言上形成了统一,加强了德国各地的联系。

沃尔姆斯会议以后,虽然路德被迫逃亡,但德国革命仍在继续,且进一步深入。这时,因路德脱离群众而更深地投入诸侯的怀抱,以托马斯·闵采尔为首的下层人民开始批判路德,提出自已的革命主张。

路德也不甘示弱,多次以讲道和撰文形式攻击闵采尔和革命群众。公元1521年底,维登堡发生学生、市民冲进教堂驱逐神甫事件。一直躲在瓦特堡的路德趁机潜回维登堡观察形势。针对此事件,他写了《劝基督徒勿从事叛乱书》,假装公允地谴责双方,要群众“镇定”,听从“教导”,千万不能乱来,并提出上帝禁止暴动的口号。他还暗指闵采尔“草率从事”、“违反福音”。次年3月,路德在维登堡接连8天讲道,攻击群众“太过火了、太激烈”了,号召大家“彼此顺服,携手相助”。他以自己为例现身说法:虽反对赎罪券和教皇,但从来不用暴力。他还发表《论俗世的权力》一文,公开维护当时的政治制度,号召‘缴纳税款,尊敬长官”,“服事政府,帮助政府”。这篇文章成为路德堕落的耻辱标志。

◎路德用德语翻译出的《圣经》

托马斯·闵采尔(www.xing528.com)

闵采尔于公元1490年出生在德国哈茨的施托尔堡的一个工人家庭。从小受过良好教育,精通拉丁语和希腊语。他是德国宗教改革运动的激进派领袖,农民战争领袖。他15岁时就在中学组织秘密团体,反对天主教会,后在莱比锡大学和法兰克福大学攻读哲学和神学,获博士学位。他曾任神甫,在德国宗教改革运动之初拥护马丁·路德,在讲道中反对天主教繁琐礼仪,抨击罗马教廷,并用德语布道。他的主张与做法受到下层群众拥护,并曾与激进的再洗礼派合作。公元1524年后他组织领导德国农民起义,在缪尔豪森城成立“上帝永约会”,并任主席。1525年起义失败,被俘后遭杀害。

◎闵采尔头像

◎闵采尔在用德语讲道

公元1524年夏,德国南方首先爆发大规模的农民战争,随即德国中部、西部也相继掀起农民革命,翌年,群众运动达到高潮。然而,路德在此时不但没有积极加入到这革命洪流之中,反而同情起罗马教廷,认为教廷是无罪的。他公然号召市民、贵族、诸侯和教皇团结起来反对起义的农民,彻底堕落为可耻的叛徒。当他得知闵采尔住在缪尔豪森后,立即给市当局写信告密,请求镇压。闵采尔被俘后,他又致书给镇压者说:“我希望知道怎样捉住他、他是怎样表演的,这样可以彻底弄清这个家伙的傲慢无礼。这个可怜的畜牲落到这个下场可怜又可鄙,然而,我们有什么办法!这是上帝的意旨,要使老百姓懂得惧怕。否则,魔鬼会更加肆虐。这种不幸比较可取,这是上帝的审判,动刀者必死于刀下。”

◎德国农民战争场景

同年5月,路德发表《反对杀人越货的农民暴徒书》,变本加厉地力主镇压革命群众,号召:无论谁只要力所能及,应该把起义农民戳碎、扼死、刺杀、就像打死疯狗一样。由此可见,路德仇恨革命已呈现出疯狂的态度。

路德叛变以后,他伸张的宗教改革已蜕化变质。他不再宣扬信仰自由和思想自由,反而攻击自由意志。并将矛头对准伊拉斯莫的自由意志观点,认为自由意志对信仰完全无能为力,甚至叫嚣“理性是信仰之敌”。

公元1529年,伊拉斯莫为了避开当时兴起的宗教改革运动,移居到布雷斯高的弗雷堡。公元1536年他的身体已十分衰弱,在病中还以口授的方式完成了《论教会的纯洁》一书。公元1536年7月,伊拉斯莫逝世,终年70岁。他是神学家、思想家及公元16世纪初西欧最有影响的人文主义者。

公元1530年6月15日,路德向帝国议会提交了著名的《奥格斯堡告白》。在告白中,他系统阐述路德教的理论。号召基督教各派应“宽容、温和与平心静气地”相处。《奥格斯堡告白》还攻击了自由意志和再洗礼派。至此,路德的宗教改革变为“庸俗市民阶级性质”的“官方的宗教改革”。

因此有学者说:“路德战胜了信神的奴役制,只因为他用信仰的奴役制代替了它。他破除了对权威的信仰,却恢复了信仰的权威。他把僧侣变成了俗人,但又把俗人变成了僧侣。他把人从外在的宗教解放出来,但又把宗教变成了人的内在世界。他把肉体从锁链中解放出来,但又给人的心灵套上了锁链。”

德希德里·伊拉斯莫

伊拉斯莫(公元1466~1536年)出生在尼德兰鹿特丹一个神甫家庭。公元1492年,伊拉斯莫获得了神甫职位。7年后,他应男爵威廉·布朗的邀请,访问了英国。在访问中他结识了英国著名的人文主义者和空想社会主义者托马斯·莫尔。伊拉斯莫不仅深深地被当时高涨的人文主义思潮所感染,而且以他自身的思想、著作较深刻地阐发了人文主义。他最突出的贡献是把人文主义在文学艺术中表现出的世俗气息、理性色彩带入了欧洲思想界,因此,他成为当时人文主义运动的一面旗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