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康熙帝三征噶尔丹:中国历史中的重要事件

康熙帝三征噶尔丹:中国历史中的重要事件

时间:2024-09-04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42康熙帝三征噶尔丹康熙二十七年,清朝赴俄谈判代表团前往楚库柏兴,遇蒙古厄鲁特部首领噶尔丹叛乱,中途受阻而回,致使双方谈判拖延了一年。康熙命地方政府赈济粮食,安置牧地放牧,同时责令噶尔丹退兵。康熙命令两军立即开赴乌兰布通,会战噶尔丹。噶尔丹败逃后,一面向康熙认罪,表示不再东犯,一面在科布多养精蓄锐。康熙概不同意,反命队伍加速前进,直趋克鲁伦河,并亲手绘制地图,指示方略,又派出使者向噶尔丹下战书。

康熙帝三征噶尔丹:中国历史中的重要事件

42 康熙帝三征噶尔丹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清朝赴俄谈判代表团前往楚库柏兴,遇蒙古厄鲁特部首领噶尔丹叛乱,中途受阻而回,致使双方谈判拖延了一年。

康熙初年,准噶尔部领袖僧格被异母哥哥车臣劫杀,车臣拥立僧格之子索诺木阿拉布坦为领袖。噶尔丹是僧格的同母弟弟,当时正在西藏当喇嘛,闻听部落政变,急忙离藏返回。康熙十二年(1673年),噶尔丹起兵屠杀驱逐了所有兄长,又杀死索诺木阿拉布坦,自己做了准噶尔汗。他一改父兄之策,积极派人出使沙俄,与沙俄勾结,企图以沙俄为靠山吞并蒙古各部。

在沙俄支持下,噶尔丹又勾结西藏的上层人物偷袭和硕特部,杀死和硕特部领袖达颜汗,占其领土,兼并青海,威服西藏。随后又吞并土尔扈特和杜尔伯特部,统一了厄鲁特蒙古(即漠西蒙古)。接着,噶尔丹率兵南越天山,攻降了天山南路的回部。噶尔丹在中国西部地区称雄后,便东进攻击漠北蒙古喀尔喀部。

漠北蒙古喀尔喀内部又分成三部:车臣汗居东部,土谢图汗居中部,札萨克图汗居西部。三部并立,统名喀尔喀。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土谢图汗俘杀札萨克图汗,夺其妻妾,引起三部内讧,互相攻击。这时已经称雄西部的噶尔丹,乘喀尔喀三部内讧之机发动进攻。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噶尔丹突然向东袭击,喀尔喀大乱,正前往楚库柏兴的清朝谈判团被迫返回。喀尔喀部弃帐奔退,死者相枕。在这种情况下,躲避噶尔丹的去路有两条:一是北投俄国,二是南奔清朝。亲俄势力主张投俄,但活佛哲布尊丹巴力主奔清。他说:“我辈受天朝慈恩最重,不可投入俄罗斯。俄罗斯向来不信佛,衣冠风俗也与我们不同,他们会把我辈视为异类,我们受人歧视,绝非久安之计。不如全部内徙,投诚大清皇帝,可求万年之福。”于是几十万喀尔喀蒙古南迁,请求清朝救助。康熙命地方政府赈济粮食,安置牧地放牧,同时责令噶尔丹退兵。

战胜喀尔喀后,噶尔丹的地盘已经囊括了漠西和漠北的广大区域,就自以为成了成吉思汗第二,不可一世地要南向与康熙争衡。他多次派人与沙俄联系,并不断进攻内蒙各部并要求清朝交出活佛哲布尊丹巴和土谢图汗,声称要长期“征讨”下去,不擒活佛誓不罢休。康熙二十九年(1960年)六月,噶尔丹率数万叛军向内蒙进犯,在距北京北方仅九百里的乌珠穆沁地区屠杀抢掠,京师震动,居民皆慌,店铺关闭,米价上涨。但康熙并不惊慌。他已在位近三十年,历经除鳌拜、平三藩、击沙俄等多次重大军事斗争,具有丰富的斗争经验,况且当时国内安定,力量强盛,完全不必畏惧噶尔丹的边部叛乱。他的立足点是调停安抚为主,能不用兵则不用兵。但鉴于噶尔丹气焰嚣张,只能靠武力才能解决问题。于是召群臣集议,决定亲征,平息叛乱,以巩固西北边疆

同年六月,清军兵分两路,康熙亲临关外,统一指挥。噶尔丹由乌珠穆沁向内深入,到达距京师只有七百里的乌兰布通。康熙命令两军立即开赴乌兰布通,会战噶尔丹。八月,清军到达乌兰布通。噶尔丹依林阻水,以逸待劳,将数万骑兵列阵山下,又把一万骆驼缚足卧地,背加箱垛,盖上湿毛毡,环列如栅,士兵在箱垛间隙放箭发枪,或施钩矛,称为驼城。清军隔河列阵,先用火器攻敌中坚,炮声震天动地,许多骆驼在炮火下毙命,很快就攻破驼城。清军步兵首先从正面冲锋,骑兵随后绕至侧翼发动攻击,噶尔丹大败。他派喇嘛到清军阵前卑辞乞和,自己则连夜拔营逃遁,一路饥疲死亡,仅有数千人回到了科布多。清兵追之不及,只好班师回京。这是康熙第一次亲征噶尔丹。(www.xing528.com)

次年五月,康熙来到内蒙多伦会盟漠北蒙古喀尔喀各部。这次会盟的主要目的是加强各部团结,巩固边防。当漠北蒙古喀尔喀各部王公大臣们穿过气势庞大、军容威严的兵阵来到御帐前时,康熙首先严厉斥责了土谢图和哲布尊丹巴的罪过,让他们一一认罪,表示态度,然后宣布免罪,举行了一个促进各部团结的宴会。第二天,举行了盛大阅兵,康熙身穿甲胄,各旗号令严明,喀尔喀三部首领佩服得五体投地,再次表示团结一致,与清朝同心同德抵御边患。阅兵以后,康熙将喀尔喀部众分编为三十旗,仍为左中右三部回归故地,并且继续保留了各部首领的汗号。从此漠北喀尔喀蒙古与漠南蒙古相同,在清朝统辖下继续开发和建设边区。

噶尔丹败逃后,一面向康熙认罪,表示不再东犯,一面在科布多养精蓄锐。科布多土壤肥沃,水草丰美,噶尔丹在沙俄支持下,很快就恢复了元气,又开始嚣张起来。他继续屡次上书索要土谢图和哲布尊丹巴,以此为借口继续挑衅。他还暗中派人引诱内蒙各部,要他们背叛清朝归附自己,科尔沁部把他的间谍活动报告给了康熙。康熙觉得乌兰布通一战中了噶尔丹的缓兵之计,坐失良机让他逃走,很是遗憾,总想再把他引来一战,根除后患。听了科尔沁部的汇报,就密谕科尔沁部回书,诈称叛清,为噶尔丹东进做内应,诱其深入。而清军则准备调兵马粮草以逸待劳,拟分三路围歼,一举消灭噶尔丹。噶尔丹果然中计,率三万骑兵沿克鲁伦河而来。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皇太子留守京师,康熙亲率中路大军出征,命将军萨布素率东三省及科尔沁兵从东路出击,大将军费扬古会同甘肃提督孙思克引陕甘宁夏兵从西路包抄。中路大军进入沙漠,车辆难行,于是留下大炮,用骆驼马匹驮子母炮前进。每次扎营,康熙都要亲自巡视,目睹兵士扎营完毕,然后才进帐休息。队伍行军七十余日,五月逼近敌境,沿途遇雨,马困人疲,又传来了俄罗斯派援军支持噶尔丹的消息,群臣有的建议回师,有的主张停止前进,等待西路军。康熙概不同意,反命队伍加速前进,直趋克鲁伦河,并亲手绘制地图,指示方略,又派出使者向噶尔丹下战书。噶尔丹不信康熙亲自率军突然来到大漠,登上山巅望,见清军兵营林立,威严如山,营中耸起皇帝专用的黄龙旗,内环幔城,外绕网城,才知道康熙果然到了。他大惊失色,急命拔营撤奔。翌日,清军来到克鲁伦河南岸,北岸敌军已经空无一帐。克鲁伦河起于漠北车臣部西界,东北靠近黑龙江,横亘瀚海两千里,乃内外蒙古的天然界河。康熙原以为噶尔丹必定扼河拒战,所以亲率中路正面进攻,部署东西两路袭其腹背,不料噶尔丹闻风丧胆,尚未交锋就逃之夭夭。他派兵搜索附近地区,亲率前锋深入追击,连追三日,一直追到拖诺山(今外蒙温都尔汗西南)。噶尔丹西逃,东路大军自然不会遇到敌人,于是康熙传命将中路军粮草西运,支援西路军。噶尔丹逃至昭莫多(今乌兰巴托东南)时,遇到了西路军的阻击。大将军费扬古遵照康熙所授方略,骑兵一律下马步战,闻到号角声才一律上马,给予敌人意外冲击。甘肃提督孙思克率绿营兵据守山顶,大同总兵康调元率满汉旗兵在西面沿河布阵。敌人猛冲防线,官军据险死守,弩铳迭发,配合藤牌。双方鏖斗,都很顽强,人人如怒虎,林木皆震动。费扬古俯观战局,遥见敌阵后方人马安静,判断为辎重妇女,便部署两队骑兵,一队横冲敌阵,一队乘机袭击辎重,山上绿营兵奋呼下山,配合夹击。噶尔丹军阵大乱,败溃而逃。清军追击三十余里,几乎全歼敌军。噶尔丹的妻子可敦阿努也死在了乱军之中。可敦阿努是员十分骁勇的女将。她披铜甲,佩弓矢,跨下骑着一只形似骆驼的西域怪兽,手下全是精锐骑兵,作起战来所向披靡,这次却被清军的大炮击毙了。噶尔丹狼狈逃窜,身边仅剩了数十骑人。康熙接到捷报,亲自撰文铭功,让人刻在了拖诺山和昭莫多山上,命令犒赏西路凯旋大军。这是康熙第二次亲征噶尔丹。

噶尔丹两次东犯失败,精锐尽丧,新疆回部与青海和硕特部相继叛离,伊犁旧地也被侄子策妄阿拉布坦占据,自阿尔泰山以西皆非其有,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境地。康熙派人招降,噶尔丹倔强不听,铁心与清朝为敌。康熙认为留下噶尔丹勾结沙俄,终为大清之患。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又第三次亲征噶尔丹。他在同年二月率兵渡过黄河,来到宁夏,命费扬古、萨布素等统兵深入,誓擒噶尔丹。噶尔丹见大军逼来,惊慌失措,不知如何是好。他想西归伊犁,但根据地已失,策妄阿拉布坦正在途中埋伏,要把他活捉献给清朝;他想南投西藏,清兵已经断绝交通,无路可去。与其束手就擒,不如自行了结,于是便在这年三月三十日饮药自杀了。策妄阿拉布坦把他的骸骨和一个女儿献给了清朝,噶尔丹的部下也尽降清军,西北地区持续了二十余年的噶尔丹叛乱终于被平息。

康熙十分重视清朝的边疆巩固。为了确定黄河源头在大清辽阔版图中的准确位置,分析其与西部地区的联系,在平定噶尔丹之后,他曾派侍卫拉锡等人在历代基础上再探河源。中国领土辽阔,河山广博,河源地区群山起伏,泉泽交错,亿万溪流有的发自高岭,有的潜于地下,历来难于确考最本之源,拉锡的短期考察,也仅是蜻蜓点水而已。不过,这次河源考察却表现了康熙对西部地区的重视。

康熙平定噶尔丹,给西部边疆的巩固打下了良好基础。噶尔丹之后,尽管西部边疆仍有叛乱发生,但到乾隆时期已经趋于稳定。康熙平三藩之乱巩固了南部边疆,雅克萨之战巩固了东北边疆,三征噶尔丹又为北部和西部边疆的巩固打下良好基础,不愧是一位遏制西方侵略势力东进、巩固中国疆域的杰出皇帝。在康熙的基础上,后来清朝把全国划分为25个省级行政区,包括直隶等十八个省区,盛京等五个将军辖区以及西藏、西宁两个办事大臣辖区。边疆区域多设将军管辖,东北边区是黑龙江将军,漠北边区是乌里雅苏台将军,西北边区则设伊犁将军。清朝前期疆域西至巴尔喀什湖北岸,北邻西伯利亚,东北达外兴安岭包括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南括南海诸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