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王安石变法
在中国文学史上,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并称“唐宋八大家”。其中,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不仅是文学家,还是著名的政治家。尤其是王安石,他在变法改革上的建树,甚至淹没了在文学上的光辉。
王安石(1021—1086年)字介甫,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少好读书,过目不忘,写起文章来动笔如飞。17岁那年,随任江宁通判的父亲到江宁(今南京市)读书,深感人生苦短,功业难成,决心以天下为己任,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庆历二年(1042年),22岁的王安石考中第四名进士,担任了扬州知州韩琦的佥(qiān)书判官。王安石不修边幅,不洗脸,不换衣,整日蓬头垢面,只喜读书。在扬州,经常读书达旦,伏案稍睡片刻就赴府办公。韩琦以为他是夜饮放逸,经常训诫他。王安石虽不辩白,却对他这种武断作风不满。庆历七年(1047年),王安石出任鄞(yín)县(今浙江宁波)知县,终于可以一展自己的抱负了。
北宋是个“积贫积弱”的王朝。自开国至仁宗末已近百年,庞大的冗兵、冗官、冗费和尖锐的社会矛盾已充分暴露出来。严重的财政危机导致了一次又一次的政治危机,宋朝初年就爆发了王小波、李顺领导的起义,到仁宗年间“一年多于一年,一伙强于一伙”,大小起义达到了上百次。总之,北宋中期已陷入了贫弱不堪的严重危机。
一些有政治远见的政治改革家,范仲淹、欧阳修等人,都敏锐地觉察到朝廷的弊端,曾推行富国强兵的“庆历新政”。但由于朝中官僚的反对,仅实行一年即告流产。范仲淹遭贬谪,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句,表达了他壮志未酬的遗恨。
宋王朝仍在危机中徘徊,王安石到鄞县上任时,旱灾严重,赤地千里,他决心在自己的权限范围内,兴利除弊,做一些社会改革的尝试。于是,他“筑堤堰,修陂(bēi)塘,兴修水利工程”;又在春荒季节,低息贷谷给百姓,秋收时再还粮付息;还兴办学校,整顿保伍基层组织,为当地办了许多好事。
嘉三年(1058年),王安石调任三司度支判官。此间他曾奏《上仁宗皇帝言事书》,简称《万言书》,全面阐述了自己的变法主张。可暮年的仁宗已无心来变革现状了,《万言书》也被搁置一旁。不久,仁宗死,其侄英宗赵曙即位。英宗仅在位四年,多是忙于是否尊其父为皇父的争执,自然无心顾及朝政。
治平四年(1067年),英宗逝世,神宗赵顼(xū)即位。当太子时,神宗就读过王安石的《万言书》,对他赞赏不已。熙宁元年(1068年),神宗授王安石翰林学士,并召见他陈述对策。王安石痛陈百年积弊,力倡变法。求治心切的宋神宗受到很大震动。于是,君臣精诚合作,进行了著名的“熙宁变法”。
熙宁二年(1069年),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副相),并设立推行新法的机构,正式进行变法。变法的主要内容分理财和整军两个方面。其理财的措施有:
一、命各路发运使根据当地产销状况和京师的需求,有计划根据情况调配物资。这样既保证了京师的供应,免去了向百姓的临时搜刮和大商人的盘剥,也促进了国家物资的合理使用和运转。
二、实施青苗法。每年青黄不接时,政府以低息贷粮王安石食或钱币给农民,以限制大商人和高利贷者盘剥百姓,增加政府收入,收到了平抑物价,限制兼并,救济困乏的效果。(www.xing528.com)
三、鼓励各地“开垦废田,兴修水利”。凡与当地农业有关的,由受利人户出工出料兴修。资金不足的,由政府依青苗法给贷款。
四、根据方田均税法,重新清丈田产,按质量分出等级,统一负担赋税。以杜绝有些官僚地主隐地漏税。
五、把原来按户等轮流充当差役的办法,改由政府出钱募役。费用由占有土地的上三等户分担,称“免役钱”。原来享受免役特权的官户、寺观户等也要减半缴纳,称“助役钱”。六、在京师开封及各大城市设市易务,控制市场,平抑物价。整军的措施有:一、精简军队,裁汰老弱。军队由原来的一百多万精简为八十万人。二、实行保甲法。地方基层10家为一保,设保长一人;50家为一大保,设大保长一人;10大保为一都保,设正副都保正各一人。两丁以上选一人为保丁,接受训练,夜间轮流巡逻,准备逐步以民兵制代替募兵制,使其成为朝廷军事力量的一部分,以减除冗兵,增强国防力量。
三、过去由政府的牧监饲养军马,耗费大而效果不佳。现改为由民户饲养,按比例免除赋役,并与保甲法相结合,增强保丁的训练和作战能力。
由于新法措施侵犯了大地主、大商人的利益,遭到了两宫皇太后和大臣司马光、文彦博等守旧派的群起反对。但由于宋神宗积极支持新法,许多反对变法的官僚相继被罢退。
王安石的新法推行了几十年,理财效果显著,政府的财政收入有所增加。熙宁、元丰年间,政府收入达6000余万贯,比嘉年间,每年增加2300多万贯。尤其是兴修水利成效最为显著,共兴修水利工程一万多处,灌田36万多顷。北宋的军事实力也有了明显提高。熙宁六年(1073年),与西夏开战,取得熙河之役的胜利,收复故地两千里,这是自北宋开国以来,对西夏战争的最大胜利。
然而,改革举步维艰的现实,只能让王安石兴奋一时,随即就回到无限的烦恼之中。新法始行,几乎是举朝反对。虽有神宗支持,把反对变法的人一个个贬逐,但靠罢别人的官来维持新法能维持多久?地方官对新法的推行也十分不利,直到元丰八年(1085年),方田均税已13年了,才清丈土地250万顷,仅够纳税土地的一半。新法正在推行之际,又遇到了更大的阻力。连年大旱不雨,又遭到了蝗灾,灾区人民纷纷流亡。有人向神宗呈上了《流民图》,朝野人士纷纷指责新法,两宫皇太后也哭哭啼啼地说王安石变乱天下。宋神宗终于顶不住如此强大的阻力,开始动摇了。
王安石的心情也非常沉重,尽管他已升任宰相,却是寝不安席,食不甘味。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王安石难以再继续执政了,只好上奏章请求辞职。熙宁七年(1074年),王安石罢相,出任江宁知府。临行,推荐韩绛为宰相,他一手提拔的吕惠卿为参知政事,继续推行新法。
吕惠卿是个利欲熏心的势利小人。他排挤韩绛,想取而代之。又害怕王安石再度入相,就把所有王安石变法时任用的助手都设计罢黜。又强行推行青苗法,不管农民需不需要,一概强行贷给,“天下之人,复思荆公(王安石)”。熙宁八年,神宗重新让王安石入相。可局面已被吕惠卿搞得一团糟,吕惠卿由支持变法蜕变为嫉妒,攻击王安石。变法派分裂,王安石已无力回天了。
熙宁九年,王安石年轻的儿子病死,他自己也心力交瘁,已无精力过问政事,再次辞去相位,回到江宁。王安石走后,宋神宗继续主持新法,虽然对他恩宠有加,特进他为左仆射、荆国公(简称荆公),但直到王安石去世,再也没有回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