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三国归晋
“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三国演义》
东汉末年经过连年的割据混战,最终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司马懿(yì)是魏国后期最有才能的军事家和政治家,足智多谋,通过对吴、蜀的军事作战,他逐渐掌握了魏国的军事大权。但司马懿却遭到大将军曹爽的疑忌,被剥夺了军权。公元249年,司马懿发动政变,剪除了曹氏势力,魏国军政大权也因此完全落入司马氏之手。司马懿死后,他的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相继执政。魏国在司马懿父子的治理下,日益强大。司马昭为了取代曹魏,计划先灭蜀,后灭吴,统一全国。于是,公元263年秋,司马昭调动大军准备灭蜀。
蜀汉国小兵寡,后主刘禅又是有名的昏庸之主。自诸葛亮、蒋琬、费相继死后,大权逐渐落入宦官黄皓之手。因此,朝政混乱,内部矛盾日趋尖锐。公元262年,大将军姜维欲诛黄皓未能成功,为了逃避迫害,率军屯驻沓(tà)中(今白龙江上游,甘肃舟曲、迭部二县境边),不敢回成都。次年,姜维听闻钟会准备攻蜀,上书请派左将军张翼、右将军廖化督军分守阳安关口(即今陕西勉县老城)、阴平桥头(今甘肃文县南门外的白龙江上),以防未然。黄皓收到奏折后,启奏后主,没有准奏。这就给了司马昭一个灭蜀的良机。
这年秋天,司马昭发兵18万,派征西将军邓艾统军3万,羁绊姜维于沓中;雍州刺史诸葛绪统军3万,驻军于武街桥头(今甘肃文县西门外白水江上),断姜维东归之路;镇西将军钟会统军12万,进攻汉中。八月,蜀廷闻魏军将至,才开始派遣廖化率兵赴沓中增援姜维,张翼、董厥率兵向阳安关口作为汉中诸城的外援。九月,钟会兵分三路,由斜谷、骆谷、子午谷进入汉中。汉中蜀军很少,不久就被钟会大军占领。邓艾也兵分三路,夹击姜维。姜维得知钟会大军已入汉中,急忙引军东还。此时诸葛绪率军已占领桥头,不能过,姜维就佯装要从诸葛绪后面撤出;诸葛绪探知后,率军堵截。姜维迅速领军过了桥头,等诸葛绪返回来追击时,已经来不及了。姜维退往白水(今四川青川县东北白水镇),与廖化、张翼、董厥等相会,合兵守剑阁以拒钟会大军。邓艾统军追击姜维与诸葛绪合军直取成都;诸葛绪不从,却邻兵与钟会军会合,但钟会密奏诸葛绪畏懦不进,诸葛绪被遣返,所领军队悉数归属钟会。姜维守剑阁,钟会久攻不下,加上粮草缺乏,想退军。关键时刻,邓艾上书说:如以奇兵从阴平、江油取道到成都,剑阁蜀军必然要去救,钟会大军就会平安抵达成都。于是,邓艾自阴平凿山开道,攀木缘崖,经350公里无人地区,到达江油。守将马邈迎降。邓艾又破诸葛瞻前军;诸葛赡退守绵竹,战败而亡;邓艾军顺利到达成都,刘禅投降,敕令姜维向钟会投降,蜀汉灭亡。(www.xing528.com)
公元264年,司马昭以灭蜀之功晋爵为晋王。次年,正准备迫使魏帝让位,却突然于八月死去。其子司马炎袭位,继承父志,于265年12月,取代曹魏,是为晋武帝。晋武帝的威望、能力都不如其父,加之禅代以后,又有不少人反对。为了安定内部,迟迟不敢灭吴。
公元279年,晋武帝在群臣的一再催促下,才下决心灭吴。十一月,他派大军20万南征吴国。
吴主孙皓听闻晋军南下,令丞相张悌(tì)督军三万抵抗,结果全军覆没,吴人大震。次年三月,晋军王浚(jùn)舰队浩浩荡荡由武昌东下,临近建业,孙皓派游击将军张象率水军万人拒战,但张象军却望旗而降。吴国司徒何植、建威将军孙晏(yàn)等也纷纷投降。孙皓见大势已去,只得面缚出降。吴国灭亡。
至此,中国又重归一统,结束了长期的战乱纷争,社会也渐趋安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