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紫禁城里的英雄与小气玩家

紫禁城里的英雄与小气玩家

时间:2024-08-12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1.一代英主是个小气的玩儿家子雍正皇帝鉴于前朝继位程序中的弊病,创立了一种全新的继位方式,即不立太子而将遗诏放在乾清宫内“正大光明”匾的后面,先皇死后,再在众人面前打开宣读,既可避免阴谋的发生,又可使众皇子心服口服。雍正帝死时,留下的儿子只有三名,弘历毫无争议地顺利即位,是为乾隆皇帝。于是,朝廷下旨,禁止旗人信教,否则将处以重刑。其后,各地仍有教民冲突事件发生。结果给予杖刑后,戴枷示众一个月。

紫禁城里的英雄与小气玩家

1.一代英主是个小气的玩儿家子

雍正皇帝鉴于前朝继位程序中的弊病,创立了一种全新的继位方式,即不立太子而将遗诏放在乾清宫内“正大光明”匾的后面,先皇死后,再在众人面前打开宣读,既可避免阴谋的发生,又可使众皇子心服口服。雍正帝死时,留下的儿子只有三名,弘历毫无争议地顺利即位,是为乾隆皇帝。

乾隆帝的文化修养还要高于其父,他极欣赏郎世宁中西合璧的画法,还在做皇子的时候就与郎世宁相识,而且关系密切。登极后,又特意提升他为御前画家,可以随时出入宫廷。出于对他的赏识,乾隆帝几乎一有空闲便去如意馆观看郎世宁作画,并时常与之交谈。郎世宁在尽职宫廷画家的同时,也未忘记他的传教士责任,每当皇帝光顾时,他总是趁机为耶稣会能在中国传教进言几句。乾隆元年(1736)五月,北京发生了一件小事,却引起基督徒的一场风波。

乾隆皇帝的生母,熹妃钮祜禄氏。这是宫廷西洋画家所作

乾隆皇帝朝服像

因为乾隆帝对雍正年间施行的政治打击也有些不以为然,遂实行政治犯大赦,例如苏努一家全部释放,并恢复皇室资格等等。有一名官员被释回京后,设宴庆贺,而他一个信教的妹妹因宴会带有迷信色彩,拒绝赴宴。那位官员恼恨其妹无情,连带对基督教产生反感,便给皇帝奏了一本,声称满人受了洋教士的蛊惑,应该严格禁止云云。于是,朝廷下旨,禁止旗人信教,否则将处以重刑。这之后,乾隆帝到郎世宁处,坐在他旁边看他画画,郎世宁忽然停笔,拿出北京诸神父请求免除禁教令的上疏,跪在皇帝面前。旁边站着的随侍太监大为惊恐,因为他这种上疏方式既不合规矩,又有冒犯皇帝尊严之嫌。但是,乾隆帝并未作出任何表示,只是耐心地听他陈述,并对他说,朝廷并没有禁止基督教,只不过不许旗人入教。然后命令身边太监将其奏折收下,安慰他安心画画。

其后,各地仍有教民冲突事件发生。乾隆二年年底,耶稣会的华人传教士刘二拾到一个弃婴,并为其施洗。正当刘二给弃婴行洗礼的时候,官兵闯了进来,将其逮捕,罪名是“口念咒语,向弃婴之头灌水”。结果给予杖刑后,戴枷示众一个月。于是,在京城和各地又掀起一场禁教的风潮。一天,皇帝又到如意馆画室,与郎世宁谈论一些艺术问题。郎世宁愁眉不展,似乎有极大的心事。皇帝问他是否身体不好,郎世宁回答说,贵国禁止基督教,大街小巷贴满禁教的上谕,我怎么能安心作画呢?如果欧洲那边知道这里的情况,谁还愿意到中国来服务呢?乾隆帝答复道,我并不禁止你们的宗教,只是不许中国臣民入教而已。

郎世宁绘乾隆帝及其皇后像

自从清廷统治中原之后,汉人的抗清斗争从未停止过,只不过因清廷的政策的不同,有时表现得激烈一些,有时表现得和缓一些而已。雍正末年与乾隆初年,国内各地的抗清斗争又逐渐有加剧的苗头。这些斗争有不少是披着宗教外衣组织起来的,因此清廷对于不管是什么宗教,都采取了严格禁止的方针。

郎世宁绘《乾隆帝戎装像》,作于乾隆四年(1739)

经过几年的经营,消除了一系列的内忧外患之后,乾隆帝开始了他奢靡的享受。

乾隆九年(1744),皇帝在圆明园原来的二十八个景点外,又增修十二个,形成四十个景区。乾隆十二年时,一次皇帝翻阅西洋教士们从欧洲带来的画册,见到其中有喷水池的图片,便问起郎世宁,这是什么原理,并请他找一个可以制作喷水池的人来。郎世宁来到北京各教堂打听,人们告诉他刚刚到达的蒋友仁神父可以胜任。

蒋友仁(Michel Benoist,1715—1774,法国人)是北京传教士中稀有的科学家。他于乾隆九年(1744)来华,朝廷知道他精于天文、历算,立即召至北京。只一年的时间,他已经可以阅读中国书籍了。乾隆帝在郎世宁的推荐下,立召蒋友仁入内廷,由天文学家改行做了工程师。在传教士们看来,只要是有利于传教,干什么都是无所谓的。蒋友仁与郎世宁合作,很快绘出西洋式宫殿的蓝图。乾隆帝决定在长春园北部修建西洋楼,并任命郎世宁作为总设计师,并任命其为奉宸苑卿,官秩三品,专门掌管皇家园林。

圆明园长春园蓄水楼遗址——为大水法提供用水

长春园方外观遗址

长春园远瀛观之一

长春园远瀛观之二

第一座西洋式建筑进入施工阶段之后,乾隆帝几乎每天都来观看,时常问这问那,并亲自命名为“谐奇趣”。蒋友仁经过多次的实验,终于将喷泉试制成功——那时中国人尚无人懂得喷水池原理,他

可算是中国第一人了。谐奇趣楼前建有一巨大的海棠式喷水池,一条石头雕刻大鱼位于池中央,周围有四只铜羊、十只铜雁。石鱼口中喷出的水柱可达五丈,而铜羊和铜雁口中射出稍细的水柱成弧线落入池中。

紧接着,第二座更大的西洋楼“海宴堂”又开始动工,是三座西洋楼中最大的一座。前面的水法又别出心裁,蒋友仁将其设计成一个喷水计时器。喷水池四周有代表十二生肖的十二个兽头,每到一个时辰,则代表那个时辰的兽头口中即喷出水来——例如子时(晚11时至凌晨1时),鼠口中喷水;丑时(半夜1时至3时),牛口中喷水;午时(中午11时至下午1时),则所有的兽口中一齐喷水,景象至为壮观。蒋友仁不但负责设计,而且还要督造蓄水池、进水管道,甚至铜水管的铸造,都由他来监制。这样一项巨大的壮丽工程要是在欧洲足以使他享有盛名,可是在乾隆皇帝的眼里,他不过是个无名的工匠而已——这就是中西价值观的差异。

第三座建筑是“远瀛观”,其结构分为三部分,北面是主体宫殿建筑,宫殿前面是“大水法”,也是蒋友仁的杰作。大水法由三组喷水池构成,两边的喷泉是方塔形的石拄,水由塔顶喷出;中间的水池四周布满石头猎狗,喷水时,所有猎狗嘴里的水柱都喷到中间的石鹿身上,即“猎犬逐鹿”。南边是一组“观水法”,乃是几面石头屏风围绕着两个高耸的宝座——为皇帝和皇后所备。今天人们看到的残垣断壁就是远瀛观与其前面的大水法。

长春园观水法

长春园大水法之一

长春园海宴堂之一角

长春园海宴堂于1922年的景象(www.xing528.com)

长春园海宴堂远眺

长春园谐奇趣北面

长春园谐奇趣正厅的平台

长春园谐奇趣左侧之八角亭

长春园谐奇趣之南面

圆明园之古桥

长春园遗址

其他的西洋风格建筑还有:养雀笼、方外观、花园迷阵、线法山、湖东线法墙等。

蒋友仁在设计喷水装置时,还制造了与之配套的提水设备,使用一种特殊的水车,以机械方法将水提升至一个高处的水塔,以供给水法的用水。但是后来蒋友仁去世后,无人会使用那水车,皇帝又要观赏水法喷水,只好由工人一桶一桶地将水挑到水塔上面——可想而知,这需要多少人的劳动。此时,世界上发生了许多惊天动地的大事,如美国独立、法国爆发大革命,英国工业革命也初具规模;可是,乾隆皇帝仍在满足于他的盛世,玩赏着他的水法!

乾隆皇帝视这些外国的先进技术为奇技淫巧,只可赏心悦目,而不懂得于国计民生有何裨益,也没想到让传教士们培训一批中国人才,只是将他们身怀的绝技,用来满足一己之私,而不是为国家和人民谋福利,这位所谓的一代英主实在是名不副实的。

蒋友仁还在空闲时间制造许多仪器,如反射望远镜、抽气筒等。

海宴堂水法的喷水兽头,庚子之变中被八国联军劫往欧洲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平定回部之后,蒋友仁根据传教士们测绘新疆地图,编绘成《增补坤舆全图》,图宽十二尺半,高六尺半,较利玛窦南怀仁等当初绘制的地图还要详细、准确。这是一幅最新版本的世界地图,上面增加了许多天文部分的说明文字,而且向中国人较为全面地介绍了哥白尼日心说。对科学不感兴趣的乾隆皇帝不过赏赐给蒋友仁几匹绸缎,哪里知道什么是日心说、地心说呢?乾隆帝请他将中国地图用铜版印刷出来,他虽然不会这种技术,还是勇敢地承担下来。他翻阅欧洲出版的有关资料,亲自训练刻版工人,自己设计印刷机器,终于印出104页的精美地图册。蒋友仁神父为了完成皇帝交给的任务,不辞劳苦,他终日奔走于各工厂之间,其距离少则五六里,远的要二十多里。不时地他还要到园子里向皇帝汇报,无论风雨寒暑,从无休息日一说。每天的饭菜不过是米饭咸菜而已,而这对于他那欧洲的胃极不相宜,以致身体状况日益衰弱,终于积劳成疾。乾隆三十九年(1774),教皇解散耶稣会的命令传到中国时,蒋友仁因过度气愤,引发脑卒中而亡,另一个教士刘松龄也为同样的原因而死。

与郎世宁、蒋友仁一起设计,建造圆明园的还有王致诚,他们在长春园工作了近十五年。

王致诚(JeanDenis Attiret,1702—1768,法国人),出身于绘画世家,自称从小在“画笔调色板”中长大,擅长画人物肖像。他应在华耶稣会拓宽教务之请,于乾隆三年(1738)来华。乾隆帝和他的祖父一样,不喜欢油画,曾向画院下谕旨道:“水画优雅悦目,新至绘工绘画法必同他人。至若肖像不妨用油绘之。”所以王致诚和郎世宁一样,放弃了原本已达相当水平的油画技艺,改学中国画。王致诚法兰西人火爆的性格使他有时产生抵触情绪,他抱怨说,这种约束完全违背自己的意志和爱好,要不是为了有益于教会,使皇帝善待耶稣会教士,早就回欧洲去了。郎世宁以自己的亲身经历鼓励他,别的教士也劝告他,他才平心静气地坐下来,安心作画。但是,以他欧洲人的眼光,对中国的帝制仍然不理解,他曾写信给欧洲朋友:“我所侍奉的皇帝,自以为是世界上唯一的君主,所以他认为外国人在他那里服务,当视为莫大的荣幸。”王致诚为圆明园画了不少大大小小的装饰画,有水墨画,也有油画,但都毁于1860年英法联军的战火。

乾隆帝时常来看望王致诚和郎世宁,有时所画人物的服装、姿势不合他的意思,还亲自动笔改正。有时,郎世宁他们给王公大臣们画像,这些人从未有过做模特的经验,不时地站起来,走到画师那里看看画得像不像,当看到有几分相似,便得意地笑起来。使画师们很不耐烦,可是他们地位尊贵,又不好说什么。

乾隆帝经常谕令王致诚和郎世宁等西画家与中国画家合笔绘画,甚至具体指定由某个画家动笔。例如,乾隆十三年(1748年),乾隆帝颁旨:“旨著郎世宁用宣纸画百骏手卷一卷,树石著周鲲画,人物著丁观鹏画,钦此。”从画作《春郊阅骏图》中可以显然看出,乾隆帝是在有意调和中西画法。乾隆帝认为西洋画法特长在于“著色精细入毫末”,而不足是“似者似矣逊古格”——即缺少中国画的韵味、格调。有时各地进贡珍禽异兽,乾隆帝令画家记录下来,往往是由西洋画家画主体部分,而配景则由中国画家完成。如,《白鹰图》中的白鹰为郎世宁所绘,背景的山水松树出自宫廷画家方琮的手笔。

胡敬在《国朝院画录》中谈到郎世宁的绘画风格:

世宁之画本西法而能中法参之,其绘花卉具生动之姿,非若彼中庸手之詹詹于绳尺者比。然大致不离故习,观爱鸟罕四骏,高庙(乾隆帝)仍命金廷标仿李公麟笔补圆,于世宁未许其神全而第许其形似,亦如数理之须合中西二法,义蕴方备。大圣人之衡鉴虽小道必审察而善择两端焉。

王致诚参与绘制《平定厄鲁特图》十六幅。

乾隆十九年(1754),皇帝见他服务谨慎,援其他教士之例,决定授他以官职。但是,王致诚坚辞不受,皇帝亲自到如意馆问他什么原因,他只以传教士不应该做官来回答。

《白鹰图》 作于乾隆二十一年(1756),郎世宁画白鹰,方琮画背景

《白猿图》 图中的白猿为郎世宁所绘,背景则出自中国宫廷画家之笔

18世纪英国制造的“浑天合七政仪” 该仪器按哥白尼“日心说”的原理,将太阳及金木水火土及地球的运转情况形象地演示出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