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 耶稣会士与《尼布楚条约》
康熙帝敉平了三藩之乱后,立即把目光从西南转移到东北方面,殚精竭虑地对付俄国方面的威胁。
早在万历九年(1581),哥萨克匪徒头目叶尔马克就在伊凡四世(伊凡雷帝)的怂恿下,向东方扩张,占据了突厥族的失必尔汗国,并以此为基地,四出抢掠。顺治元年(1644),臣属于沙皇的哥萨克人已经到达黑龙江沿岸。顺治十一年(1654),俄国强占黑龙江流域的中国领土尼布楚(现在俄罗斯称之为涅尔琴斯克)。康熙四年(1665),俄国的哥萨克军队又强占黑龙江边境达斡尔人居住的雅克萨(在黑龙江北岸,今属俄罗斯)。之后,俄国人仍不断侵扰中国东北的黑龙江流域。康熙八年(1669)、九年,清政府通过外交途径,要求俄方停止对中国的侵略活动,引渡叛逃到俄国的分裂分子达斡尔酋长根特木耳。但俄方不但不理睬中国的要求,彼得一世反而于康熙九年,通过尼布楚的官员,向康熙皇帝传达了他的“指令”,要康熙帝服从俄国的统治,以求得他的保护。康熙帝自然不会理他,还将来使扣押起来。
康熙十五年(1676)五月,俄国派斯帕法里出使中国,商谈边界及通商等问题。俄方要求两国互市,开放交通,释放被俘人员等。可是,对于中国政府提出的停止骚扰中国边境,引渡逃犯等问题,却缄口不谈。
清政府考虑到南怀仁通晓多种语言,而且会说满语、汉语,遂决定由他担任翻译,与俄国人谈判。南怀仁一直希望为耶稣会开辟一条从欧洲经过俄国到达中国的陆路交通线,所以他刻意向俄国示好。他将清政府的谈判底牌亮给俄方使团——必须引渡逃犯根特木耳,否则康熙皇帝决定向俄国宣战,攻打雅克萨(俄国人称之为阿尔巴金),甚至建议俄国人应派重兵把守边境诸地。可见,传教士们行事的最高准则是为了他们的传教事业,至于为哪个国家服务,并不违背他们的道德底线。
康熙二十年(1681),清廷曾遣使索还雅克萨,被俄国无理拒绝。翌年,二十九岁的康熙皇帝不能忍受俄国人的步步进逼,遣副都统郎坦、彭春等去黑龙江达斡尔、索伦察看地形,准备武力夺回雅克萨,清初的著名词人纳兰性德也曾参加侦探边界的行动。他们回来报告说,俄国人恃以骄人的不外是有木栅城堡,再有就是枪和炮。康熙帝决定让南怀仁加紧制造红夷大炮,用以攻打雅克萨城。
康熙二十四年(1685),一切准备就绪之后,年轻的皇帝亲自命令黑龙江将军萨布素率中国军队近二万人,携带野战炮一百门、攻城炮四十门,向雅克萨的俄国占领军发动攻击。战争只进行了两天,就迫使俄国人投降求和。据说,当年反抗清廷的草莽英雄窦尔墩在萨布素的劝说下,参加了收复雅克萨的战役,因受伤,两年后死在当地——至今爱辉县仍有窦氏的后人。
清代人所画的俄罗斯人
雅克萨战役图
雅克萨战役中,几百名俄国战俘怕回国后会受到惩罚,愿意归顺中国。清朝政府将他们编入满洲镶黄旗俄罗斯牛录,定居北京。因俄国人称雅克萨为阿尔巴金,所以这些在中国繁衍生息的俄罗斯人自称是阿尔巴金人。为满足这些人的宗教要求,彼得堡派遣东正教祭司到北京,从此东正教传入中国。
经过多年的扩张,俄国侵占了贝加尔湖以东大片的中国领土,而且俄国希望与中国进行贸易,因此迫切需要和中国谈判。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俄国派出柯罗文为首的代表团与中国谈判,据说彼得一世交给他们的底牌是,雅克萨不妨让给中国,但通商贸易的权力一定不能放弃。清政府则派出以索额图、佟国维为首的谈判代表——康熙帝密令他们,尼布楚于必要时可以让给俄国,但边界至少要以额尔古纳河为界,黑龙江流域不能放弃。
黑龙江将军萨布素(www.xing528.com)
中国代表团以法国传教士张诚、葡萄牙传教士徐日升充当翻译。耶稣会士处在中、俄之间身份极为微妙和尴尬。因为耶稣会士曾经支持彼得一世的儿子夺取政权,而被驱逐出俄国,所以在华耶稣会士想要弥补这个裂痕,使他们能够重返俄国,这样他们就不得不讨好俄国人——可是他们又是代表中国政府参加谈判。同时,耶稣会士还有一个现实的考虑,他们希望俄国人允许他们穿越其国境,以便从陆路沟通中国和欧洲,这样要比海路便捷而且安全。南怀仁曾带信给沙皇彼得一世,“表明他和徐日升神父对俄国的忠诚”。
康熙帝赐予张诚、徐日升二人官服袍褂,授三品官衔。使团在路上用了四个月的时间,其艰难非亲历者难以想象。1689年8月谈判在尼布楚开始后,决定使用拉丁文作为谈判语言,这样一来,耶稣会士得以从中操纵。谈判开始后,俄国欲占领黑龙江以北的土地,中国则要求他们撤退到色楞格河以西,把雅克萨、尼布楚等地归还给中国。双方谈判几次濒临破裂,索额图甚至准备武力解决问题。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的张诚、徐日升实际上采取了中立的态度,他们没有义务偏袒任何一个世俗皇帝。俄国人要求清朝使团派两个神父去他们那里澄清一些条款,结果张诚征得使团长索额图的同意后,从中斡旋。张诚告诉俄使柯罗文,若是不把雅克萨归还中国,谈判不会有结果。他又向索额图说,俄方最后可能将雅克萨、尼布楚之间的区域让给中国。
虽然传教士们左右逢源,两边说合,但是最终使和谈成功的因素是中国当时还是军事强国,中方又有充分的军事准备,而且当地居民不堪俄国人的压迫——毕竟他们也是亚洲人。虽然中国损失了不少的领土,但是赢得了边境的安宁,并且能够腾出手来处理国内更加迫切的问题。而俄国也忙于争夺欧洲势力范围,希望尽早结束与中国的争端,所以和谈成功使中、俄双方都表示满意。1689年9月6日,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中国将贝加尔湖以东一带的土地让与俄国,以求得边境的安宁;同时划定额尔古纳河、额尔必齐河以东,外兴安岭以南为中国领土;再有,中国开放边境贸易。条约签订后,康熙帝接见二位神父,表示了感谢:“朕知尔等如何出力,为朕效劳,以惬朕意,朕亦知,和约得以缔结,实赖尔等之才智与努力。”随后,二人辞去官职。张诚在两次前往尼布楚的途中,目睹了塞外的形势,写成《对大鞑靼的历史考察概述》,介绍了东北亚地区满、蒙、回各族的历史、生活、习俗和宗教,特别详细叙述了喀尔喀蒙古和厄鲁特蒙古之间的矛盾斗争,以及清政府为维持统一而做的努力。
《尼布楚条约》签订后,双方疆界维持了近一百五十年,从未更动。
尼布楚的一座教堂
尼布楚城
《尼布楚条约》签订时的中俄边界
康熙三十一年(1692)二月,康熙帝正式发布命令,宣布传教的合法化,使顺治年间及康熙初年,基督教只能非公开传教的状况大为改观。促使康熙皇帝作出这不平凡举措的原因,是耶稣会士为皇上做了三件大事:
(1)治理历法;
(2)在用兵之际,制造火炮;
(3)帮助与俄国签订《尼布楚条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