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清末外国大臣未能说服顺治帝信教

清末外国大臣未能说服顺治帝信教

时间:2024-08-12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3.说服顺治帝信教失败顺治七年,皇帝将宣武门内一块土地,即利玛窦所建教堂旁边之地,赐给汤若望,作为建造新天主教堂的地界。虽然汤神父未能说服顺治帝信教,但还是忠心耿耿地尽一切可能帮助他。第二年,顺治帝处分此一事件时,要将随同出征的二百余将领全部处决。顺治帝冷静地考虑之后,接受了汤若望的劝谏,只把那些将领做降职处分。顺治帝一向是尊重汤神父意见的,遂取消了这次东北之行。

清末外国大臣未能说服顺治帝信教

3.说服顺治帝信教失败

顺治七年(1650),皇帝将宣武门内一块土地,即利玛窦所建教堂旁边之地,赐给汤若望,作为建造新天主教堂的地界。这里本是明朝天启年间“首善书院”的旧址,书院被毁后,徐光启等人在此研究天文历法等学问,称为“西局”。汤若望亲自制订了新教堂的设计方案,施工时,他则是总监。教堂既保持了天主堂的传统,又具有中国的特殊风格。教堂落成后,顺治皇帝亲书“通玄佳境”的匾额,匾额下方是皇帝的御书,左方是孔子第六十六代孙,衍圣公的题辞,右方是大学士题辞。教堂的后院建有天文台、仪器室和藏书楼。

汤若望所制的望远镜

十四岁的顺治帝于顺治八年(1651)正月亲政,由于汤若望与他特殊的亲密关系,从此荣誉和地位不断降临他的头上。例如,当年的九月十五,皇帝在一天之内,三次加封汤若望,从“通议大夫”至“太仆寺卿”再至“太常寺卿”。汤神父竟一天内从正五品窜升至正三品的大员。按照中国官场的通例,汤若望的祖父母和父母也都得到朝廷的封诰,其祖父、父亲授以通议大夫;其祖母、母亲授以淑人。翌年又赐予顶戴花翎。这时宣武门内的教堂竣工,顺治帝特地颁赐“钦崇天道”匾额一块。顺治十年,皇帝封其为“通玄教师”——康熙年间为避皇帝名讳,改称通悬教师或通元教师;并加俸一级。十一年,皇帝在平则门(阜城门)外赐给其地亩一块,以作为他异日的茔地。十二年,又加“通政使司通政使”衔,用二品大员的顶戴。十五年又授“光禄大夫”衔,且封赠三代。

汤若望撰写的《远镜图说》,介绍了望远镜的制作和使用方法

自然,汤若望也以其忠心作为对顺治帝的回报。首先他力图塑造小皇帝以一个完美的人格,造就一个一代英主。

早在顺治元年,汤若望就向小皇帝进献了浑天星球仪、地平日晷、望远镜等仪器。这在当时都是极为稀罕的洋玩意儿,引起童年福临对知识的渴求。他时而会提出许多天文、地理方面的问题,汤神父总是深入浅出地给以解答。福临亲政后,汤若望更是经常劝谏他,作为世界最大国家的君主,应该随时增加自己的才能,检点自己的行为。

顺治皇帝的天分不差,但是由于皇帝的特殊地位、环境,使他生活在过分的逸乐之中。另外,他即位之初正处在多尔衮强大的阴影之下,在孝庄太后及忠于他的大臣的暗喻下,他也故意声色自娱,韬晦自存;加之身边的小人,还有唯谄媚为能事的太监们整天围绕着他,都会使他的人性发生扭曲。总之在周围的“酱缸”环境中,顺治帝逐渐堕入女色的罗网而不可自拔。汤若望以其欧洲人的角度和基督徒的身份,对中国宫廷的三宫六院极为反感,他经常以玛法的身份给年轻皇帝以忠告,说,天主教徒都是一夫一妻的,唯有这样才能家庭和美,生育繁盛,后代健康。皇帝问他:“难道对皇帝也是如此吗?”汤神父告诉他:“君主更应该为人表率!”

顺治帝也曾想要理解玛法的知识和信仰,他派人向玛法索要有关的书籍,彻夜苦读。第二天,他将书还回教堂,并请汤神父讲解有关耶稣的生平和事迹。当汤神父讲到耶稣受难被钉十字架时,他放下手中的书,跪拜于地。

虽然汤神父未能说服顺治帝信教,但还是忠心耿耿地尽一切可能帮助他。

顺治皇帝朝服半身像

多尔衮死后,顺治的叔父,英亲王阿济格想接替做摄政王,他在护送多尔衮的灵柩回京的途中,多方活动,联络各方力量,准备接替多尔衮的摄政王位置。阿济格(1605—1651)是努尔哈赤的十二子,多尔衮的胞兄,屡立战功,地位煊赫,朝中的满族大臣怕得罪这位皇叔,汉族大臣更不敢置喙皇帝的家务事。可是,这时福临已经十四岁,到了亲政的年龄,此事让足智多谋的孝庄太后都感到棘手——她自然希望儿子早日亲政,不致使大权旁落;可是又怕那兵权在握的小叔子节外生枝。于是,她想起了自己的义父汤神父,他不但身份特殊,而且耿直爽快,请他来游说英亲王是最合适的人选——可见孝庄太后的见识毕竟高人一等。汤若望义无反顾地接受了这个任务,他于阿济格回京后,直言不讳地面对英亲王提出,皇上已经到了亲政的年龄,不再需要摄政了。在汤神父直陈各方面的利与弊之后,英亲王坦然接纳了汤若望的建言,当即上朝率领百官,请求皇上亲政,化解了一场政治危机。但是阿济格只是表面上接受了汤若望的劝告,实际上还在加紧他的政治阴谋,最后被顺治帝关押后赐令自尽。

由于生在帝王之家,加之幼年的特殊环境,福临的性格有些倔犟而暴躁。汤若望形容:“他心里会突然出现一种狂妄的念头,并且以青年人的固执,必欲实行。如果无人及时并有效地制止,一件小事也会激起他的狂怒,就像一个疯狂的人。”可是,在关键时刻往往是汤神父的进言使他冷静下来。

顺治九年(1652)十一月,率军征讨云贵等地的尼堪大将军中了埋伏,被永历朝的李定国杀死,是为清朝出兵以来少有的惨败。第二年,顺治帝处分此一事件时,要将随同出征的二百余将领全部处决。朝中没有一人敢替他们求情,只有汤若望据理力争,指出尼堪勇敢有余,理智不足,失败被杀是他自己的责任,不应该牵连其他将领。顺治帝冷静地考虑之后,接受了汤若望的劝谏,只把那些将领做降职处分。

顺治皇帝绘《墨笔山水图》

顺治十一年(1654),国内战事远未平静,许多地区又起了灾荒,可谓是多事之秋。可是,顺治帝心血来潮要去沈阳祭祖。满朝文武大臣都担心,东北地区并不安全,万一发生意外,后果简直不堪设想。于是,几位近臣出面相劝,想使他打消这不合时宜的想法。皇上却说,他返归故里的想法已不是一天,此愿望经常折磨得他坐卧不宁,所以必须得去;至于天下大事,有你们诸位大臣了。汤若望知道了,也觉得此事干系非浅,国家不可一日无君嘛,便以他钦天监监正的特殊身份,上疏道,臣子已经多日观察天象,而且遍查历书,发现最近不是出行的佳期,还是谨慎些为好——汤神父当然不相信这些,不过是为了劝阻皇帝。顺治帝一向是尊重汤神父意见的,遂取消了这次东北之行。

汤若望还参与了清朝的外交活动

自从天启二年(1622)那次入侵澳门失败后,荷兰人并没有断绝他们与中国人做生意的念头。既然蛮干不行,就另辟途径。后来,由于罗马教廷对于中国教徒可否拜祭祖先等问题引起的“礼仪之争”,1650年,在华耶稣会派遣卫匡国(Martin Martini,1614—1661)神父去罗马申辩。途中,被荷兰人劫往巴达维亚。驻在那里的荷兰总督得知中国的最新情势,包括清朝的建立,及与之通商的可能性等,遂立即报告荷兰东印度公司。卫匡国搭乘荷兰船只抵北欧,经过德国、荷兰,使欧洲人了解了中国最新的动态

顺治十年(1653),荷兰派使臣谢德尔(Fredrick Schedel)至广州,与驻在那里的藩王尚可喜、耿继茂交涉通商事宜。但荷兰人既无上表,又无贡品,遂遭到拒绝。

顺治十二年(1655)三月,荷兰驻东印度总督又派了一个17人的使团,携带大量贡品来到广州。在北上途中,为了搬运贡品翻山,竟雇用了九百余人。使团中有一位兼任总管的画家尼霍夫(Johann Niehof),在从广州进京的路上,画了大量的速写,记录了沿途的风光、风土人情等,并结集出版,使西方人对中国有了最初的印象。此画集曾多次在欧洲翻刻印行,可惜经过多次转手之后,画作原有的风格尽失,有些非驴非马之感。(www.xing528.com)

约翰·尼霍夫画像

使团一行于第二年7月抵达北京,有幸得到汤若望为他们做翻译。原来,他们在欧洲就知道有汤若望和龙华民两个传教士在中国宫廷供职,加上德国、荷兰语言相近,相互沟通不成问题,直有他乡遇故知之感。

中国皇帝和他的朝廷

1655年,荷兰人画的中国地图

广州

天津卫的炮台

皇宫

南京大报恩寺

巨大的坟墓——皇陵

清朝官员

庙里的佛像,中间的佛像显然是韦驮

8月19日,荷兰使臣向皇帝递交了国书,表示了修好、通商的意思。但他们“凡是可以停泊船只的地方,即可准许我们通商”的要求,引起皇帝的不快,因为这与当时沿海的海禁政策相抵牾。再说,顺治帝对荷兰的情况一无所知,遂请来他的玛法参谋。汤若望充分地对皇上施加了他的影响,但并没有给他的欧洲老乡说好话。汤神父是虔诚的天主教徒,而荷兰人都是新教徒;再有,荷兰人从神圣罗马帝国独立出来,等于叛离了他的祖国。所以汤若望对顺治皇帝进言说,荷兰人一旦在中国取得根据地,必将采取军事行动,因为他们无论到了哪里都会修建碉堡,骚扰附近的居民,扩大他们的势力。所以他主张干脆将荷兰人拒于国门之外。可是,也有为荷兰人说好话的,就是南方那两个藩王,尚可喜、耿继茂,他们认为“这是朝廷宣扬大国神威的大好机会”——实际上是为了通过与荷兰贸易,得些经济实惠。于是,顺治帝取了一个折中方案,在优厚奖赏荷兰使者的同时,拒绝了荷兰人提出的通商要求,同时将礼部提出的五年一贡,改为八年一贡。

孝庄皇太后朝服像

荷兰使节曾赠给汤若望一种荷兰人新发现的东方竹类植物——定名为“龙腹竹”,以期汤若望为他们在皇上面前多多美言。汤若望曾将此龙腹竹展示于国子监祭酒吴梅村,吴作诗《通玄老人龙腹竹歌》。可见,此时汤若望与中国官员过从甚密,完全融入到士大夫中间。

顺治朝,每当由于暴躁的皇上固执己见,遇到政治危机的时候,往往是智慧的汤若望一言挽回。

顺治十五年(1658)五月,延平王郑成功率领十七万大军,自崇明长江口,溯江西上,企图收复明朝江南故地。这时,他已据有四府、三州、二十四县的地盘,除了安庆之外,江南土地大部已经收复。七月初更围攻南京,准备一举拿下南都。清廷为之震惊。面对这险恶的形势,年轻的顺治帝有些胆怯,他怕这威名赫赫的“国姓爷”会挥师北上,直捣北京——关外的满族人口只有几十万,要想统治几百倍于他们的汉族,说实在话,是有些信心不足的。张皇失措的顺治帝甚至想要退回关外,据守盛京。他母亲孝庄太后毕竟老练,看出郑成功的兵马不过是强弩之末,死而不僵的百步之虫罢了。她也为儿子的懦弱而有几分恨铁不成钢的懊恼,便指斥他不该如此失态,责怪他不该有丢弃祖宗基业的想法。不想,这更激怒了福临,他突然暴跳如雷,拔出宝剑,大声喊道:“朕誓要与郑成功决一胜负!”说着,将御座劈下了一块,以表示他准备御驾亲征的决心。他斥退所有劝他的人,甚至在京城内贴出了上谕,决心要去江南与郑成功一决高下。这一惊人的决定引起人心惶惶,如果皇上在战场上有个好歹,国家岂不又要乱了?而且,郑成功的势力只在东南一角,全国还有许多当务之急的事情,如果皇上丢下大局不顾,后果实在堪忧。人们根据以往的经验,又想起了汤若望。于是,上至亲王,下到部院大臣,列队于汤神父的住处,请他出马。第二天,汤若望来到皇宫,真诚地恳求皇上不要意气用事,应该以国家大局为重。果然,汤神父的一席话,很快使皇上平静下来,他打消了亲征的念头,一场轩然大波平息下来。

位于遵化的孝庄皇太后昭西陵

顺治帝鉴于汤若望耿直敢言,曾想让他做一名御史,以随时弹劾,纠正君臣的过失。汤若望知道这样一来,自己就陷入了官场而不能自拔,反而保持自己的超然地位更为有利,所以坚辞不就。他愈是推辞,顺治帝反而愈加迫他就任,说明皇上对他是如何地信任。为此引起一些人的嫉妒,为日后的冤狱埋下祸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