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紫禁城洋大臣汤若望的故事

紫禁城洋大臣汤若望的故事

时间:2024-08-12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1.观象台变成了擂台在一片烧焦的瓦砾中,清廷接收了北京城。汤若望闻知这一消息,立即上书给多尔衮,介绍了自己传教和修历的工作,表明了愿意为新朝服务的意愿,请求给予特殊的关照。多尔衮批准了他的请求。汤若望再次保护了他的教堂,他的文献。顺治元年八月初一,大学士冯铨率领钦天监官员以及汤若望等人一起登上观象台。汤若望向所有传教士们宣布,彼此见面,不可因为他的官职地位而行礼,因为他仍然把自己看成是个普通教士。

紫禁城洋大臣汤若望的故事

1.观象台变成了擂台

在一片烧焦的瓦砾中,清廷接收了北京城。大批的满洲、蒙古的八旗勇士们潮水般地涌了进来,住房成了一个令人头痛的问题。执政的睿亲王多尔衮(1612—1650)下令,汉人一律搬到外城——可以想见一个偌大的北京城,千万户人家扶老携幼,带着锅碗瓢勺……该是一幅怎样凄惨的景象啊。汤若望闻知这一消息,立即上书给多尔衮,介绍了自己传教和修历的工作,表明了愿意为新朝服务的意愿,请求给予特殊的关照。多尔衮的谋士范文程十分重视他的上疏,以儒家政治的角度,他自然明白天文历法和王朝兴替的关系,特意接见了他。多尔衮批准了他的请求。汤若望再次保护了他的教堂,他的文献

对于中原的争战者来说,西方传教士无疑是局外人,他们不想参与政权的角逐,也无意这里的财富,地位十分超然。虽然汤若望曾经为明朝服务过,可那甚至连雇佣关系都说不上,自然中国儒家的伦理道德对他们并无约束力。他们忠于的是教会、教皇,他们服务的是中国人民。谁能够稳定中国的局面,为他们提供传教的有利条件,他们就与之合作——这个道理是再浅显不过了。

多尔衮画像

现代的多尔衮画像(www.xing528.com)

清朝统治者面对满目疮痍的庞大国度,百业待兴,急需的是人才。多尔衮不但招降纳叛,甚至用刀剑逼着前朝的士人出任新职,所以对于汤若望的自动上门是求之不得的。再说,明朝的历法不准,也是失去天下的一个原因——多尔衮就这样认为,现在大清国定鼎之初,天运开新,正需要新历,这方面的专家真是打着灯笼都难找啊!

汤若望为取得新朝的信任,进献了一份图表,预告了将要发生在当年八月的日食和明年正月的月食;他还呈献给清廷三件仪器,计有浑天星球仪、日晷望远镜各一。对于仪器,官员们笑纳了,可是预测的日食、月食却是要证实的,这里是绝无情面可以通融的。顺治元年(1644)八月初一,大学士冯铨率领钦天监官员以及汤若望等人一起登上观象台。信奉《大统历》、《回回历》的天算学家对此也有预测,但时间上稍有差别,到底孰是孰非,将在此一比高下。结果,还是汤若望的西历预测得更准确。

摄政王也懂得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道理,于是清廷决定采用汤神父编订的新历,命名为《时宪书》。接着,又任命汤若望为钦天监监正,即钦天监的总负责人。汤若望表示坚决不受,因为他入耶稣会时曾发过四誓,绝财即是绝宦;再说他来中国的目的是传教,研究天文不过是为传教服务;更何况他来中国多年,熟知中国人情世故,在中国做官不单靠本事,还要靠关系。可是,他的推辞朝廷屡次不准。关于他任监正及修订历书一事,在耶稣会中也引起两种相反意见的争论,有些人坚决反对他出任中国政府的官员。最后耶稣会中国教区首领奥里瓦(Oliva)于1664年征得教皇亚历山大七世的同意后,准许他担任该职。于是,汤若望只好勉为其难地做了有史以来中国第一位钦天监洋人监正,并加太常寺少卿衔。但是,他提出了唯一的条件,就是他只负责观察星辰、日月、季节等自然现象,至于历书中的吉凶日子的判断,事涉迷信,他是不能参与的——不过,由于强大的习惯势力,钦天监时常向皇帝进呈一些“观候”、“占卜”之类的报告,大概即使汤若望不尽同意,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情。之后,他为了讽谏皇帝,也不得不采用了“天象示警”之类的老套,更是违心的了。

后来,朝廷又加其通政使衔,官秩正一品。其地位是在中国的洋人中绝无仅有的。汤若望向所有传教士们宣布,彼此见面,不可因为他的官职地位而行礼,因为他仍然把自己看成是个普通教士。朝廷给予的俸禄,他一概辞谢不收,以前钦天监监正所享受的待遇也全部屏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