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紫禁城洋大臣六,打开大门进去建立大功劳

紫禁城洋大臣六,打开大门进去建立大功劳

时间:2024-08-12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六打开了一扇门当时名士吴中明曾这样描述利玛窦:山人淡然无求,冥修敬天,朝夕自盟,以无妄念,以无妄动,以无妄言。于是又请来三位医生会诊,三人各执一词,各开一方。最后众人选定第一服药。利玛窦逝世前指定龙华民接任教会中职务。临终前,他对身边的庞迪我、熊三拔神父,以及两个中国修士游文辉、钟鸣仁说:“我给你们打开一扇大门,从这门进去,可以建立许多大功劳,当然你们要煞费苦心,也有很多危险的。”

紫禁城洋大臣六,打开大门进去建立大功劳

六 打开了一扇门

当时名士吴中明曾这样描述利玛窦

山人淡然无求,冥修敬天,朝夕自盟,以无妄念,以无妄动,以无妄言。

利玛窦在中国的几十年中,面对陌生的环境,繁重的工作,无法逆料的困难,处处表现了极坚强的意志,无畏的牺牲精神。更为重要的是,他还要忍受心灵上的孤寂——他在写给弟弟的信中,说:

我们好像自动充军的流徒一般,生活在此遥远的地方,不但和我们的亲人,父母、兄弟、亲友分离,而且还和天主教世界、自己的祖国分离。有些区域,有时十年、二十年都看不到一个欧洲人……,说实话,我的日子不多了,头发和胡须都白了。中国人都惊讶像我这样的年龄不应当白得这么快。但他们不知道,他们才是我头发变白的原因哪!

他说得不错,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中国。

自从利玛窦定居北京之后,终日和公卿士人们交往周旋,每天来访的客人平均算起来竟有二十人之多,在节日里甚至可达百人;而且他还要走访、回访,已经有些不堪负累。万历三十八年(1610)是朝觐之年,又是会试之年,几千名地方官员和几千名举子云集京城,许多人慕利玛窦之名而来拜访他,更使他有些疲于应付了。可是,他认为这是一个宣传西方文化和基督教教义的大好机会,所以来者不拒,并将他带来的仪器展示于人,将他所著的书籍散发给人。但最终,这集中轰炸式的访客终于将利玛窦神父轰倒了。

前面说过,这年的二月,李之藻在京患病,利玛窦日夜守护在其旁边,精心照料。李之藻感动不已,决心割舍爱妾,领洗入教。领洗后,李的病竟奇迹般地痊愈了。随后他奉献了四十两银子给正在建造的教堂。利玛窦又为新建教堂而奔波忙碌,教堂在当年四月落成。五月,过分透支体力的利玛窦却病倒了。

5月3日,利玛窦拜客回来,忽然头痛不止。本来,这是他的老毛病,所以当时并未在意,以为休息一下就会自然好起来。可是,到了晚上,头痛不减,而且伴随着发烧。这时,利玛窦感到有些麻烦,以他的医学知识,他知道这不是一般的小病。而且,这两年他觉得自己衰老得特别快——须发皆白,脸上爬满皱纹

传教士农村传教时,临时搭起的简易教堂

简易教堂的内部

李之藻闻知利师病倒之后,特意托一位宫廷御医为他诊脉,御医说他不过是偶感风寒——就是感冒,留下药方,并嘱咐他多加休息。可是吃了药之后,病情并未见轻。于是又请来三位医生会诊,三人各执一词,各开一方。人们将三服药都取来,一时难以决定用哪一服?

教友们听到他们平素敬爱的利玛窦神父有病,都来探望。他们在神坛前面祈祷,并且愿意将自己的寿数捐给利神父。人们又将三服药放在基督像前,请求神意指示到底用哪付。最后众人选定第一服药。但是服用之后仍不见效。

当熊三拔神父看望他时,他对熊神父说:“我很难衡量,究竟是即将见到天主的快乐多,还是抛弃我的同伴和事业的痛苦多?”5月8日,利玛窦向熊三拔神父行忏悔仪式。次日,利玛窦领受临终圣体,虽然他已经病体难支,仍然从床上挣扎着爬起来,跪在地上,毕恭毕敬地领受了圣体。此后,利玛窦一直昏睡,直到10日下午才清醒过来。他要求领终傅,神父行礼,他回答经文。同居的四位耶稣会友跪在他床前,请求祝福,并留下遗嘱。(www.xing528.com)

一位神父道:“利神父,你多年爱护我们,我们怎样报答你呢?”

利玛窦回答道:“请善待新来的会友们吧,他们离乡背井,来到人地生疏的异国他乡,你们不但要好好接待他们,而且要加倍地爱护他们,使他们从你们每个人的身上,找到人间所有的友情!”利玛窦逝世前指定龙华民接任教会中职务。

龙华民(Nicolas Longlbardi,1559—1654,意大利人),字精华,出身于意大利贵族家庭。万历二十五年(1597)来华,在中国居住了五十八年。他于1603年在韶州附近的靖村建立一座教堂。1609年被召至北京,次年,利玛窦于死前指定他为中国教区的会首。他对利玛窦在华的传教方式一直多有异议,利玛窦死后,他随即提出一个所谓的“礼仪问题”——其中包括中国古籍中的“上帝”是否与拉丁原文的(Deus)含义相同?敬天、祭祖、祀孔是否合于基督教教义等。后来罗马教廷曾专门为此,两次派遣特使来华调查。以至引发所谓的礼仪之争,导致康熙皇帝的禁教——在此先不详论。

利玛窦病重,探望他的人络绎不绝,大家都露出焦急的神色,可是利玛窦神父面带微笑,和每个人打着招呼。万历三十八年,即1610年5月11日傍晚6点,利玛窦病逝于北京。临终前,他对身边的庞迪我、熊三拔神父,以及两个中国修士游文辉、钟鸣仁说:“我给你们打开一扇大门,从这门进去,可以建立许多大功劳,当然你们要煞费苦心,也有很多危险的。”利玛窦去世后,面色如生,红润如常,旁边的学生、徒众都惊呼:“圣人,真是圣人啊!”虽然时在初夏,其遗体放置两天竟不腐坏。李之藻闻知后,花了十五两银子,为他买了棺木;虽然他尚未痊愈,却负起操办丧事的责任。

利玛窦死后,其他传教士和利玛窦施洗的教徒都希望可以得到皇帝的恩准,让利玛窦安葬于北京,借此来认可教会和天主教在中国的合法存在。为此,耶稣会士庞迪我神父向万历皇帝上呈奏疏,希望能破例赐地埋葬利玛窦。

庞迪我在奏章里称:“利玛窦以年老患病身故,情实可怜,况臣利玛窦自入圣朝,渐习熙明之化,读书通理,朝夕虔恭,焚香祝天,颂圣一念,犬马报恩忠赤之心,都城士民共知,非敢饰说。生前颇称好学,颇能著述,先在海邦,原系知名之士,及来上国,亦为缙绅所嘉。臣等外国微臣,悲其死无葬地,泣血祈恳天恩,查赐闲地亩余,或废寺闲房数间,俾异域遗骸得以埋瘗,而臣等见在四人,亦得生死相依,恪守教规,既享天朝乐土太平之福,亦毕蝼蚁外臣报效之诚。”

虽然朝廷中有人反对,但此事在内阁大学士叶向高等人的多方努力下,还是很快得到了万历皇帝的照准。叶向高请人托付了顺天府尹,李之藻在回籍守父丧前,也遍托好友代为帮助。终于相中阜城门外二里沟的“滕公栅栏”作为利玛窦的墓地。所谓滕公栅栏原是一个太监修建的佛寺,那太监自然不愿意放弃,曾多方阻拦,可是因为有皇帝的御批,终于无法阻挡。此处占地二十余亩,原有房屋三十八间,全部改为教士墓地。

1611年4月,由新任耶稣会中国教区长老龙华民主持,为利玛窦举行了安葬仪式。当天,北京的教友聚集在宣武门附近的教堂中,弥撒后,迁移灵柩的仪仗队出发,最前面的是捧十字架者,其后,教友分两队,手执香烛,缓行于后。万历皇帝特派大员致祭,徐光启率领北京教友参加了葬礼。徐光启并亲执曳棺绳索,亲手铲土埋棺,并保留一段下棺的绳索作为纪念。

墓地正门上面有《钦赐》匾额,京兆尹王应麟撰有碑记。墓碑上刻“耶稣会士利公之墓”,两边是汉文和拉丁文的碑文。清康熙年间,尤侗(西堂)写有“外国竹枝词”道:

天主堂开天籁齐,钟鸣琴声自高低。阜城门外玫瑰发,杯酒还浇利泰西。

至19世纪末,安葬于“滕公栅栏”的欧洲传教士已逾百名。1900年墓地被义和团砸毁。墓穴被掀,碑石被砸。其后清政府依《辛丑条约》出资重修了被毁墓地,而且还立了一块道歉的石碑。20世纪初,此地已经成为天主教的公共墓地。墓地面积也不断扩大,成为明清以来西方传教士在东方安息的一个最为集中的所在。

如今公墓东边墓碑数十块。西边有墓碑三块:面向墓穴,中间为利玛窦,左右首分别为汤若望南怀仁。利玛窦的墓碑上刻着“耶稣会士利公之墓”,有拉丁文和中文两种文字:

利先生,讳玛窦,号西泰,大西洋意大里亚国人。自幼入会真修,明万历壬午年航海首入中华行教。万历庚子年来都,万历庚戌年卒,在世五十九年,在会四十二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