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家模范邵晋涵
文/干亚群
邵晋涵(1743~1796),字与桐,号二云,又号南江,余姚人,清代著名经学家、史学家。乾隆三十六年(1771)中进士,历任翰林院侍读,入四库全书馆,主持《四库全书》史部的选录和评论,授编修,擢侍讲学士,参与纂修《续三通》、《八旗通志》等书。一生基本上与乾隆朝相始终。著有《南江诗钞》四卷、《南江文钞》十二卷、《尔雅正义》二十卷、《南江札记》六卷等。
邵晋涵出身书香门第,他幼年的时候体质不是很好,经常生病,而且左眼视力也较弱,但他学习十分刻苦努力。在他还是小孩子的时候,有段时间由祖父抚养。他的祖父是位治学严谨的老先生,每天都严格督促邵晋涵读书学习,不准他因为半点懈怠而荒废了学业。在那段日子里,祖父经常在半夜三更自己睡了一觉醒过来后,便点起灯烛,然后,就轻轻地拉正在熟睡中的邵晋涵,把他从梦中拽出来。这时睡眼惺忪的邵晋涵就说:“干什么啊?”祖父说:“起来,把白天念过的书背给我听。”于是,邵晋涵就摇头晃脑地把白天念的书完整地背一遍。背完后,他想睡了,祖父又问他有些疑难的句子懂了没有。他说还没有全明白,祖父就给他讲解书中疑难的句子,还穿插了好多书上没有的典故。讲完以后,祖父就让邵晋涵复述一遍,听他掌握得差不多了,祖父才让他重新入睡。年纪尚幼的他在祖父的教导下,遍读四书五经和王阳明、黄宗羲等大师的著作。无论严寒酷暑或外出旅行,身边总是带着书,一有空就拿出来读,真可谓博览群书、博闻强识,世传有“神童”的美誉。
乾隆三十年(1765),邵晋涵二十二岁,参加乡试考中举人。主持乡试的嘉定(今属上海)籍学者、方志学大家钱大昕,在批阅邵晋涵文章时连声赞叹、拍案叫绝,心中暗想这样的文章不是一把年纪的老学究是写不出来的,所以主动托人捎话,要求见见文章的作者。没想到来的竟是个二十来岁的小青年,心中不免起了疑惑,于是他让邵晋涵坐在他旁边,然后问他读过一些什么书。邵晋涵一一报出了自己读过的书,并且还对有些书说了自己的读后感。钱大昕一听,邵晋涵读过的书涉及天文地理、经史诗文,而且他对一些书的评价都有独到之处,这才相信邵晋涵确实是个有真才实学、饱读诗书、学识渊博的人。(www.xing528.com)
乾隆三十六年(1771),邵晋涵二十八岁,参加会试,以第一名的成绩摘得会元,参加廷试又列入二甲。由于他学识渊博、文采出众,乾隆三十八年(1773),四库馆开设,要编修《四库全书》,大学士刘统勋就力荐邵晋涵为纂修官,主持《四库全书》史部的选录和评论。
邵晋涵的才华在编修《四库全书》时得到了充分施展。有一回,他到四库馆,馆里几个修史的工作人员正在争论。一个说:“‘淝水之战’中东晋主要指挥官是谢安。”另一个说:“不是,你搞错了,是谢云。”几个人争论不休,但又都拿不出证据来证明自己是对的。邵晋涵听明白了后说:“你们别争论了。是谢安。”他叫自己的手下把某本史书拿过来,并随即说出了在书的哪一页有此记载。那几个人一看,那史实明白无误地写在书里。大家不得不佩服邵晋涵,不仅学识渊博,而且过目不忘。以后,在《四库全书》的编纂过程中,工作人员在史学上有所争论或碰到疑难问题时,就会来问邵晋涵,在他那儿总能得到一个标准答案。
邵晋涵秉承浙东学派的务实作风,大力提倡史家修史要据事直书、史以纪实的实事求是的文风。他看到范晔撰《后汉书》,该史籍按人物品行分别立传,用一两字为题目,按类区别人物,用来褒贬、评价人物。后代编史的人往往还认为这个方法很不错而多有效仿,并习以成风。邵晋涵认为这样的做法很不对,他强烈反对这种寓含褒贬的修史方法。他认为只有完全尊重历史事实,真正杜绝修史人的主观好恶,客观真实地反映历史的原来面貌,才能铸造出传世之作,不辱史家良知,实现修史的真正价值。这为扭转宋明以来论史空泛不实的学风,作出了重要的贡献。邵晋涵的这一观点揭示了史家学术思想与史书编撰之间的内在联系,具有深刻的理论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