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谦虚的拳王王征南
文/芜静
王征南(1617~1669),名来咸,浙江鄞县人,浙东四明内家拳一代宗师。明末随钱肃乐起兵抗清,任临山把总、副总兵管。后隐居老家,终身吃菜明志。其拳术精超却为人谦微,一生谨守“行宜修慎,不以所长炫人”。民间有他锄恶除奸的传奇故事,但更多事迹见于一代文儒黄宗羲为其撰写的墓志铭。王征南最大的贡献是把内家拳发扬光大,在整个中国武术界形成“北有外拳,南有内拳”的双枝并秀局面。
中国武术饮誉海内外,自古以来就有“北有外拳,南有内拳”的说法。北派少林、武当武术如雷贯耳,但知晓南派的形意内家拳的人就不多了,发扬光大南派形意内家拳的宁波人拳王王征南更是鲜为人知。
王征南祖籍奉化,自小住在宁波,后随父母迁到宝幢同岙乡。他最早师承单思南学内家拳。当时少林拳以勇猛刚劲闻名天下,而内家拳习于精微,讲究意气到位,以静制动,防守反击,因而内家拳弟子必须严格遵守“拳术不可显露,不可卖弄,凡事恭谦不与人争”的武德规训,所以名声不大。内家拳能在浙东地区延续发展三百余年,王征南拳师功不可没。
内家拳蕴阴阳之理和八卦之机,融法、理、医、易、兵之精髓,又兼枪、刀、剑、钩、拳等击技之术,是精微而博大的上乘武功。据说始祖是丹士张三丰,明嘉靖年间传于四明张松溪,后传到单思南,王征南即为单思南的嫡传弟子。单思南归老后在家授徒,但内家拳精妙之处则闭门自修,不肯外露。王征南想得到师父的真功夫,除了日常刻苦练习外,还常溜到楼上透过板壁的缝隙窥探,慢慢悟出精要。单思南因儿子不孝顺,常为身后事无人料理而伤心。王征南知道后,便取了几件银酒器奉送他,作为购买上好棺木的费用,以解他后顾之忧。单思南感于他的诚意,也被他的恒心和善心打动,不久就把内家拳秘诀相授。(www.xing528.com)
王征南为人机警、谦虚低调,虽得内家拳真传却从不显露锋芒。有一年岁末,他在返家途中被朝廷营兵抓住,被强制背货当苦役。他请求回家祭祖不许,走到桥上便扔货而走。营兵长见状拔刀就砍,情急之下他被迫出手,一掌发出,只见那营长顿时被弹开三四米外,扔刀扑地嚎叫不已。其余营兵一哄而上,王征南拳掌并用,没见他出什么重手,营兵们的兵器却被震得铿然落地,众人惊惧四逃。而王征南只掸去衣上灰尘,把兵器投到一枯井中,扬长而去。经此一战,王征南名声大振,前来拜师学武的人络绎不绝,内家拳在民间流传开了。
明末清初,风云四起。王征南积极响应“家国有难,匹夫有责”的号召,毅然跟随钱肃乐等义士起兵抗清,先后被授予都督佥事、副总兵管,战功赫赫。后来举事失败,他隐居老家,整日锄田担粪,吃菜明志。清廷用钱帛引诱他出山,他漠然不理。清兵南下时,文儒黄宗羲在四明深山结寨抗清,事败后回余姚老家,由此结识了王征南,二人一见如故。黄宗羲说“征南未尝读书,然与士大夫谈论,则蕴藉可喜,了不见其为粗人也”。黄宗羲还为王征南引见了文豪钱谦益,又让儿子黄百家拜他为师。民国年间,宁波有一位著名武师黄瑞百,据说是黄家后人。
一次,黄宗羲和王征南同游天童禅寺。寺里有个和尚叫山焰,很有力气,四五个人也不能抓住他的手。他得知王征南前来游寺,很想与王征南比试高低,想不到两人只稍微靠近,也没见王征南有什么动作,和尚就“哦啊”一声负痛跌倒,然后起来作揖称师,众人惊诧并赞叹不已。王征南却神色凝重地叹息说:“现在有的人认为内家功夫没有什么作用,于是将外家功夫搀入里面,金玉显其外,败絮坏其中。这派行当看来就要衰败了。”
清康熙八年(1669),王征南因悲儿子夭亡而病逝,当时在延庆寺讲学的黄宗羲得知消息后十分哀痛。他回想老友身为一代拳师,一生俭朴,拳术高超又深藏不露,然竟贫困交迫伤子而故,惜哉痛哉!遂作《王征南墓志铭》以奠英灵。在铭文中,他详细叙述了内家拳的溯源,提出了拳术内家外家之说,并把王征南一生事迹尽括其中。文末铭曰:“有技如斯,而不一施,终不鬻技,其志可悲。水浅山老,孤坟孰保。视此铭章,庶几有考。”一代文史学家黄宗羲,似乎预感到王征南因谨守“行宜修慎,不以所长炫人”,其生平与渊源将被湮灭于历史的尘埃中,所以借此墓志铭,留下真实的考证与珍贵的史料,让后人得以瞻仰并记住一代武术宗师王征南的不朽风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