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武不屈朱舜水
文/符利群
朱舜水(1600~1682),字楚屿,又作鲁屿,号舜水,明末清初著名学者和教育家。出生于余姚城龙泉山北麓。早年寄籍松江。清兵入关后参加抗清复明活动。南明亡后东渡定居日本,在长崎、江户(今东京)授徒讲学,深受日本朝野人士推重。著有《朱舜水集》,其学说提倡“实理实学、学以致用”。朱学至少影响日本两百年以上的学问和思想,日本学者奉他为“明治维新的导师”。
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十月十三日,余姚城龙泉山北麓一户朱姓人家诞生了第三个男孩,朱家给男孩起名之瑜。这个男孩就是朱舜水。他出生之时,正是整个明王朝风雨飘摇走向衰败之际。
朱舜水的父亲也是为官之人,官至总督漕运军门。他父亲自幼要求朱舜水熟读四书五经,还经常用诸如鲁仲连义不帝秦,伯夷、叔齐不食周粟,乡贤严子陵威武不屈、富贵不淫等先贤事迹来激励他,使他自小就铭记了许多做人应该有的气节和道理。朱舜水八岁时父亲去世,留下孤儿寡母艰难度日。势利的亲戚们路过他家时,总是说“这是清官家啊”,以此嘲笑朱家清高孤傲。
崇祯十一年(1638),朱舜水考取恩贡生。贡生是明朝科举制度的一种初级人才,道德才学优秀的贡生会被选到京城读书,朝廷从中选拔官员。朱舜水在求学过程中,渐渐感觉到朝廷不顾老百姓死活,不以人才为重,开始痛恨朝廷腐败。于是转而开始关心社会民生。他经常对人说:世俗的人都以升官发财为目标且为此高兴,贤德的人都以能施展其抱负才高兴,能忧国忧民的人才是真正的君子。
崇祯十七年(1644),清兵攻入北京,崇祯帝绝望之下在煤山上吊而死。清兵势如破竹,一路烧杀掳掠,一时民怨沸腾。朱舜水虽痛恨朝廷腐败,但更难接受被异族统治奴役的屈辱,毅然投身反清复明大业。(www.xing528.com)
顺治十四年(1657),朱舜水在日本、安南(今越南)之间颠沛流离,为反清复明大业筹措资金,一次在准备渡海归国时被安南兵抓住,被安南国王关押了五十多天。
朱舜水被关押于安南时,安南国王知道他是中国一位著名学者,便要他留在人才缺乏的安南做官。府吏就把他带到官府,要他当面作诗、写字。朱舜水不肯作诗,只写道:“朱之瑜,浙江余姚人,松江籍。因中国战乱,外族入侵,不甘被俘,逃避贵邦。”府吏又把他关押起来,严密监视。
数日后,安南国王又召见他,这次满朝文武大臣尽集,另有数千人持刀环立,一派杀气腾腾的场面。面对这样情景,朱舜水毫无惧色,徐徐步入。差官命他跪拜安南国王,朱舜水坚决不肯下拜异邦国王,这激怒了国王和文武大臣。几个大臣又写一“拜”字命他拜,朱舜水于“拜”字的前面添了一个“不”字,仍不肯拜。最后差官强按住他要他跪拜,他挥手挣脱,还是不肯下拜。国王见状,大发雷霆,一定要杀了他。旁边的人也都劝他就拜一下吧。朱舜水却说:前天从会安来的时候,已经同亲友作过死别了。今日我为遵守明朝礼节而死,毫无遗憾。我死后,如可收尸安葬,请在墓碑上刻上“明徵君朱某之墓”。
安南国王见朱舜水如此强硬也没了办法,就天天派人在朱舜水寓所附近杀人,先砍了人头,再将骨头和肉剁碎,抛得满地都是,招引老鹰、野狗来吃食,想用这样的办法来恐吓他。但朱舜水决不被威逼所屈服,始终不拜。安南王见威逼不成,又用利诱。他请朱舜水在安南做高官,朱舜水还是坚决不答应,并写信给安南国王说:“我因为明朝战乱,逃到贵国,只是为了保全性命,能为恢复大明做点事。你现在这样逼我,还是杀了我吧。”忠心赤胆,跃然纸上。安南国王仍不甘心,又派人劝说朱舜水,要把他的老婆、孩子接来,为他建造府邸。对此,朱舜水回答说:“我离开家已经十三年了,根本就没有老婆、孩子。我是一定要回去的,要府邸又有什么用啊。”这番话语,表达了朱舜水作为大明遗民,定要返回故国的爱国决心。
朱舜水在安南的遭遇,体现了他言行一致、坚贞不屈的人品,证明了他不愧是一位爱国的知识分子。为此,梁启超称赞他:“先生方正强毅,镇静温厚,诸美德皆一一表现,实全人格之一象征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