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民请命的知府孙梦观
文/郑陆
孙梦观(1200~1257),字守叔,号雪窗,南宋庆元府慈溪人。宝庆二年(1226)进士。历任桂阳军教授、严州通判、武学博士、国子祭酒等职,先后知嘉兴、泉州、宁国府、建宁府,任泉州知府时兼提举市舶司。任中清正廉洁,关注民瘼,兴利除弊,减赋税、省刑罚,人以为有“古循吏风”。卒于官。著有《雪窗集》二卷,《宋史》有传。
南宋时期的一天,安徽宣城的宁国府内外,从知府到各属县官吏都惴惴不安地紧皱着眉头,平民百姓更是焦急万分,他们都面临一个抉择,等待知府孙梦观来定夺。
南宋半壁江山,偏安一隅。可战事多,军费开支巨大,冗官、冗员、冗兵消耗了朝廷本不富足的财政,还要拿出大量白银、丝绸、茶叶和瓷器去“孝敬”金国,政府财政能不捉襟见肘?朝廷把财政上的巨额亏空转嫁给了老百姓:加重税赋,巧立名目增加差科。时下,户部来催办税赋的大臣快要到了,公文严词切责,急若星火,官大一级压死人哩。府里的通判、幕僚、孔目,属下的知县等一大批吃公家饭的人,又急又怕,不知道怎么应对才好,聚集在一起干等着下来微服私访的知府孙梦观拿主意。
知府孙梦观,调任宁国府不久,这几天正在附近集镇了解民情民意,得知户部催办税赋的大臣快要到了,便急急赶回来。途中,他眼见乡村十家九贫,食不果腹,百姓已无钱无粮,政府却还要加重税赋,再催逼让百姓怎么活下去?真是“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好多农民因无力交纳租赋已避居深山或流浪四方,自己作为一方父母官该怎么为一方老百姓造福呢?可是,当时朝廷决定官员升迁最重要的考核标准就是“能催收赋税”。孙梦观回来后在府衙堂前气愤地说道:“我宁愿丢官回慈溪老家种田去,也不愿意靠盘剥百姓来保住这顶乌纱帽!”并当场给朝廷写了退职报告,又草拟了对朝廷的意见书,准备把知府任命书和官印当面交给户部来的督赋官员。(www.xing528.com)
户部督赋大员这时也到了宁国府治宣城,准备次日见孙知府。有耳目把孙知府宁可退职也不增加百姓税负的消息告知了督赋大员。督赋大员如当头挨了一棍子,一下子被孙知府的凛然正气给镇住了,心想官场凶险不测,弄不好自己身陷其中,催收赋税一事只能看看再说了。
孙梦观是宝庆二年进士,“天子门生”,刚在浙西提举干办公事任上干得出色,升了职,皇帝礼节性的嘉奖接见时,孙梦观就直言不讳给皇上提意见,还主动要求到边远地区去做些实事。皇上同意了他的外放要求。调职时晋见皇帝,孙梦观又不畏皇权,批评朝廷“道揆不明,法守滋乱”,弄得“当路者”越发不高兴,所以就被外派到离京城较远的泉州、宁国府来了。
督赋大员深知孙梦观的刚直敢言,心想这次不知他给朝廷的意见书上又要说些什么“捋龙须”的话呢,谁愿意接这烫手山芋,弄得自己里外不是人呢?督赋大员想来想去左右为难,索性三十六计走为上,连夜离开了宁国地界。宁国府属下有六个县,几十万人口,黎民百姓因此躲过了这一场劫难。事后老百姓把这件事编成顺口溜:“梦观知府掼纱帽,督赋大员连夜跑。为民请命孙知府,宁国百姓乐陶陶。”不过这事还未完,后来孙梦观调到朝廷当司农少卿(管农业的副部长),见到皇上时仍为民请命:“郡县应当替百姓打算,朝廷应当为郡县谋划,朝廷作预算时应把过去从郡县那里剥夺来的利益归还给郡县。如此,州县得到一分宽松,那么百姓才能受到一分恩惠。”皇帝也表示赞同他的话。
孙梦观离任多年后,宁国府的百姓仍非常怀念他,每次说起这件事,百姓无不流下感激的泪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