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倡导者沈焕
文/黄海
沈焕(1139~1191),南宋哲学家。字叔晦,世称定川先生,今北仑区小港人。是南宋“调和派”代表人物,定川学派创始人之一。任浙东安抚司干办、婺源令、舒州通判等职。有《定川言行编》、《定川遗书》等著作。
沈焕从小酷爱读书,尤其喜欢钻研儒学。因为刻苦勤奋,所以在少年时便考入了京城的太学。太学是那时候中国的最高学府,教育质量也是最好的,里面的学生也是最优秀的。
念完太学,沈焕考取了进士,朝廷选派他到扬州做学官,负责培养年轻官员。他尽心尽力,充分发挥他的讲学才能,培养了一批才识俱佳的官员。因为能力出众,他被调到了京城,充当殿试考官。什么叫殿试考官呢?就是每当皇帝面试考生时,由殿试考官在旁边为皇帝点名并且负责记录。(www.xing528.com)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可是沈焕面对皇帝不卑不亢,在点名时表现得很有礼节风度。皇帝对他刮目相看,就问他姓名,沈焕报了名字。皇帝点了点头,心里对沈焕很是喜爱。
看到沈焕这么受宠,有些大臣就嫉妒了。他们在皇帝面前进谗言,说沈焕这个人并无真才实学,只会耍耍嘴皮子。皇帝听信了谗言,把沈焕贬到浙东做了个小小的地方官。对于不平遭遇,沈焕毫无怨言,仍旧恪尽职守。那时候,守护皇家陵墓的官员很多,这些人拿着丰厚的报酬,却每天无所事事。沈焕便提醒长官:“朝廷的每一分钱都来自老百姓,我们拿着老百姓的钱而养着那么多可有可无的人,这是不对的。”长官幡然醒悟,于是派沈焕做督察员,前去监督这些官员的行为,在沈焕的监督之下,有些没事干的官员就被撤职了,为国家省下了很大一笔开支。
在接近退休时,这位伟大的儒学教育家回到了故乡宁波。奔波半生之后,他撑着年老体弱的身躯,开始为故土作贡献了。当时北仑隶属镇海县,镇海县令听说沈焕回归故里,用类似于迎接圣人的礼仪隆重欢迎他,并为他在镇海特别造了南山书院,供沈焕讲学。
在沈焕的倡导下,镇海及北仑两地的儒学开始兴盛,并形成了诗礼传世的良好风尚,这种风尚一直传承至今,现在镇海及北仑两地学子的勤奋好学,仍有沈公的遗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