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乐善好施的汪大猷:宁波历史名人道德故事

乐善好施的汪大猷:宁波历史名人道德故事

时间:2024-07-25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乐善好施的汪大猷文/天涯汪大猷,字仲嘉,晚号适斋。汪氏族人大多数生活很贫困,里里外外差不多有百余口人,他们住的房屋以及平常的生活开支,都是汪大猷拿自己的私有财产给予补贴,时间长达二十余年。老人感激不尽,不停地向汪大猷鞠躬道谢。汪大猷去世后,四明义田庄并没有因此关门,而是由他的外甥楼钥接管,继续他没有完成的慈善事业。

乐善好施的汪大猷:宁波历史名人道德故事

乐善好施的汪大猷

文/天涯

汪大猷(1120~1200),字仲嘉,晚号适斋。宁波鄞州人。绍兴七年(1137),因父恩补官,授衢州江山县尉,晓畅吏事。绍兴年间中进士。历婺州金华县丞、大宗丞兼吏部郎官、户部右曹、礼部员外郎、礼部侍郎。历太子左谕德、侍讲。官至吏部尚书。著有《适斋存稿》二十册、《适斋备忘》十七册,取唐宋名公诗集编辑而成《诗韵》四十册,又著有《漫录》、《训鉴》、《兴仁录》等书。

汪大猷是南宋官员,一生有“素守朴忠,谨传清白”之誉,为老百姓做了很多实事。后来不做官了,回到乡里,他时刻牢记父亲汪思温说的“事事上行方便,物物上有利益”的教诲,把四明汪氏家族乐善好施的门风进一步发扬光大。

没有人统计过汪大猷究竟做过多少善事,我们现在所知道的,也只是根据相关文献记载,从其中的一鳞半爪,可以感知他那颗行善的心是不分远近亲疏的,只要自己有能力,他就会帮上一把。

淳熙十二年(1185)清明节,汪大猷和家人一起去拜祭汪氏祖坟,看到祖坟因为年久失修,很破败。他心里难过,就拿出钱重新进行了整修。接着,他又考虑到这祖坟平时最好有人看管,于是决定再买一块田,修了一座寺院,俗称“坟寺”,专门请僧徒守护,祀事由族人分年掌管。

汪大猷有一外甥,父母双亡,他就把孩子接到家里,当作亲生儿子养。汪氏族人大多数生活很贫困,里里外外差不多有百余口人,他们住的房屋以及平常的生活开支,都是汪大猷拿自己的私有财产给予补贴,时间长达二十余年。(www.xing528.com)

有人可能会问,这汪大猷是不是很有钱?毕竟,这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事实上,汪大猷虽然家里有点产业,但绝对不是什么富翁,再加上当官的俸禄有限,所以常常是解了别人的难,自己的日子却过得很紧巴。

除了帮助有困难的族人,对其他乡亲汪大猷也一样慷慨大方。

有一次,汪大猷出外访友,在路上看到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满头大汗在田里劳作,他就关心地问老人,这么大年纪为啥还干这么累的活。老人叹了一口气说,家里穷,儿子生病死了,媳妇改嫁,留下一个孩子要靠老两口养活,哪天干不动了,还不知道这日子咋过。说着说着,老人的眼泪就下来了。汪大猷听得心酸,忙把自己身上所有的钱都取出来,送给老人。老人感激不尽,不停地向汪大猷鞠躬道谢。

汪家有一个清水池。这个水池很特别,不管你提多少桶水,这水位总是保持原样,即使遇到干旱天也一样,所以街坊邻居经常过来打水。汪大猷每次看到邻里来打水,就会联想到自己能力有限,很多事想做又做不了,忍不住感叹道:“如果我的财富像这水一样就好了,取了又来,这样就可以救助更多有困难的人了。”

汪大猷明白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晚年时,他除了在重修明州州学贡献自己的力量外,还与史浩、沈焕等人一起建立了“义田庄”,亲自规划、订定规章,为了防止有人徇私舞弊,由地方上年长又很有声望和能力的人来主持,并请退了休的官员,负责财务及义庄事务

绍熙四年(1193),“义田庄”正式开始运作。不久,沈焕因病去世,汪大猷成了整个义庄实际运作的负责人,直到庆元六年(1200),汪大猷去世,得到义庄救助的乡邻不计其数。汪大猷去世后,四明义田庄并没有因此关门,而是由他的外甥楼钥接管,继续他没有完成的慈善事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