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孝亲民的好丞相史浩
文/叶敏
史浩(1106~1194),字直翁。南宋政治家、词人。鄞县(今鄞州区)人。南宋绍兴十五年(1145)进士,历高宗、孝宗、光宗三代。任国子博士、参知政事,官至右丞相。其为政深谋远虑,包容无怨,力图中兴宋室。其为学严谨,有《峰真隐漫录》、《尚书讲义》、《周官讲义》等著作问世。其为人至孝,传为美谈。与其子史弥远、其孙史嵩之(史弥远之侄)三代为相。
史浩从小喜好读书,曾求学到桃源书院,并结识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文人雅士。桃源书院是庆历五学士之一王致创办的。书院坐落在鄞州横街桃源乡,那里风景优美,学风浓郁。史浩天天和那些同学共同埋头读书,闲暇时就一起说古论今,抒发济世报国的抱负。他在这样的环境中刻苦读书,广交文友,十几岁就已经贯通经史。
史浩为人也十分谦恭、宽厚,恪尽孝道,对父母更是十分孝敬,始终心怀感恩。三十九岁那年,是他人生中最落魄的一年,也是他人生发生重大转折的一年。1144年,史浩的母亲六十岁。史浩想为母亲办一场热热闹闹的生日寿宴以尽做儿子的孝道。但当时家里很穷,为了能凑足给母亲办寿宴的钱,他在天童的街上一路敲亲朋好友的门去借。亲朋好友看到史浩的虔诚之情和对母亲的一片孝心,也大都乐意地帮助了他。母亲的生日过完了,史浩却因此欠下了一笔数目不小的债。因暂时还没有能力偿还这些债务,史浩不得不离开宁波来到了绍兴,住在一个姓汤的卖饼婆婆家里。这时候,一年一度的乡试快要到来,胸有一腔抱负的史浩因为没钱,不能回家准备考试,心里非常焦急,也非常苦恼。卖饼婆婆是个好心肠的人,知道史浩是个孝子,看到史浩因为没钱去参加乡试而犯愁,她非常同情。卖饼婆婆将儿子们叫到一起商量,说:“我已积蓄了一千钱,准备用来办理后事的,现在史浩因为没钱去准备乡试,我想借给他,好让他一心去应试。”儿子们也都同意了母亲的主张。于是,卖饼婆婆慷慨地将自己准备买棺材的钱借给了史浩当盘缠,还帮他还清了向邻里借来的钱。史浩得了婆婆的帮助,这才回到明州报名参加了乡试并一举成功,后来参加会试又考中进士前十名。
史浩做官后,马上将钱如数归还给卖饼婆婆,并且对卖饼婆婆一家一直心怀感恩,曾多次派人用车将卖饼婆婆接来,让她坐在堂上,接受他恭恭敬敬的礼拜。后来史浩的儿子史弥远也常去卖饼婆婆家,在她的像前跪拜,与她的儿子一起叙旧,亲如兄弟。一次慷慨,一世感恩,两家三代人因此交好,亲如一家。这在当地也成了一段佳话。(www.xing528.com)
史浩中举后的第二年,被调到余姚任县尉。当时的余姚治安很差,盗贼十分猖獗,而且贼人都是惯偷,专门去一些民宅溜门撬锁,弄得当地老百姓人心惶惶。大家走在街上看着谁都像是贼。每天县衙里前来报案的人不断,擂鼓声吵得县令头都疼。史浩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主抓民心工程,这个民心工程就是要铲除那些盗贼。史浩通过明察暗访,渐渐查明有九个盗窃团伙。他们都是有组织、有计划地作案。史浩知道擒贼先擒王的道理,于是开始设计抓捕盗贼的方案。他派人打入盗窃团伙的内部,叫人密切关注、便衣跟踪盗贼的头目,最后终于摸清了这些团伙的人员情况和作案手段及规律,一举端掉了九个贼窝,抓到了九个盗窃集团的头目,为余姚老百姓除了害。
史浩为老百姓办了这件大实事后,一时成了当地百姓心目中的偶像。可史浩对大家的赞誉却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平静,面对县令的表扬、打赏,他只是淡淡地说捉贼是他做县尉的本职工作,并非立了什么大的功劳,如果让他领赏,他心里实在不安。史浩的回答让县令对他刮目相看。在绍兴任职时,史浩兴修水利,惩除强暴,深得群众拥护。
史浩后来在京城做了大官,但心里总是十分记挂家中的老母亲和妻儿,每逢八月十五中秋节团圆日,总要从都城临安赶回故乡同亲人团聚,与民同乐,一起在月湖赛龙舟,赏明月,吃月饼,共庆团圆。不料有一年。史浩在返乡过中秋的路上,因为马失蹄而受伤,无奈夜宿绍兴,于十六日才匆匆赶回到家中。于是一家人在月上东山时,重设供品祭月,共度佳节。故当地百姓也等到此日和史浩共度中秋。之后,也就有了宁波人过八月十六中秋节的习俗。
史浩一生忠孝、宽厚,怀抱一颗清辉的心开启了史氏名门,与其子史弥远、其孙史嵩之(史弥远之侄)三代为相,造就了史氏“一门三宰相,四世二封王”的辉煌基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