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智少年林逋
文/沈国民
林逋(967~1028),北宋著名隐士和诗人。字君复,今奉化市裘村镇黄贤村人。幼时好学,通晓经史百家。性情温和恬淡,不为名利所惑。成年后,漫游江淮间。后隐居杭州孤山。一生未娶,种梅养鹤,称“梅妻鹤子”。卒谥“和靖先生”。其作诗随写随丢,少有留存。后人辑有他的诗集。苏轼对林逋诗书及人品给予高度赞扬。
林逋从小聪明好学,特别擅长作诗,在乡里很有名气。当地至今还流传着少年林逋抛珠退县令的故事。有一年,奉化来了个新任县令,却是个贪官。一次,县令告知黄贤村村长,必须三天内交出一百颗珍珠为其岳父做寿。村长是位老实人,为此急得团团转。他翻箱倒柜,仅找到祖上传下来的两颗珍珠,时限临近,真正愁煞村长。少年林逋知情后,笑着劝慰村长“别愁”。过了三日,县令带着一班人马,鸣锣开道来到了黄贤村口的商山桥。只见一个七八岁的男孩坐在进村必过的桥当中,挡住了去路,小孩手里拿着两颗珍珠在玩耍。这班人马在桥的一侧停了下来。县令心想:黄贤村真富,小男孩手上竟拿珍珠随便玩,这百颗珍珠,肯定没问题了。这男孩就是林逋。林逋见县令到来,便笑着迎上去,说,县老爷要过桥可以,但必须对一个对子。若对得出,请过桥进村,黄贤村百颗珍珠如数奉上;若对不出,县老爷就得空手回衙。县令见林逋小小年纪,竟想与他对对联,心想我乃进士出身,对对联有何难?还是转念又想,如果赢了也没啥好说的,不对却失面子,权衡一番后还是答应了。胸有成竹的林逋随口说出上联:“白杜白鸡啼白昼。”县令一听,这上联里有当地的地名、动物,还有颜色、时辰,他初来乍到,一下子还真找不到当地对应的地名、动物作下联。这样,县令绞尽脑汁,一直到黄昏也没想出合适的好句子。这时只听得村里传来一阵狗叫声,林逋便说:“老爷,还是我替你对吧。不过,百颗珍珠你可不能再要了。”左右为难的县令,只得应允。林逋随口说出了下联:“黄贤黄犬吠黄昏。”说完就将手中的珍珠抛进商山桥下的水潭。知县碰了壁,只得悻悻回县衙去了。现在,奉化黄贤村的商山古桥仍在,桥下的抛珠潭也在,故事仍流传着。(www.xing528.com)
林逋以读书种梅为乐。相传,他在故居四周种了三百六十余株梅树,他将每株树的梅子卖得的钱,包成一包,投于瓦罐,每天随取一包作为生活费。待瓦罐里的钱用得差不多了,新梅子又可上市兑钱了。种梅、赏梅、卖梅,成为林逋恬然自乐的生活。
成年后林逋的游学足迹遍及江淮。到四十岁时,他选择杭州西湖边的孤山隐居。在孤山,他依山绕庐种梅为乐。林逋所在的那个时代,皇帝搞“封禅”,文人只要向皇帝进一纸谀文就有可能谋得官位,当时有许多文人就走此捷径。宋真宗赵恒听说林逋的道德文章写得很好,想请他给太子教书,结果被林逋婉言谢绝。文学家范仲淹曾两次拜访隐居中的林逋,俩人谈得非常投机。范仲淹对林逋的评价是:“风俗因君厚,文章到老醇。”范仲淹认为林逋自用其才,让自己的才华融进山水自然,明智地找到了另一种生活,给当时社会的道德风尚带来了良好的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