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建言粮食流通与期货市场的直击

建言粮食流通与期货市场的直击

时间:2024-07-24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五部分建言粮食流通与期货市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随着我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深化和世界贸易组织的相关要求,我国粮食行业面临很多挑战。洪涛教授强调,目前我国期货市场的规范化程度和风险防范能力明显提高,期货市场作为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尽快增加大宗商品期货品种,从而更好地发挥市场功能。

建言粮食流通与期货市场的直击

第五部分 建言粮食流通与期货市场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随着我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深化和世界贸易组织的相关要求,我国粮食行业面临很多挑战。在粮食领域研究多年的中国粮食经济学会/行业学会常务理事洪涛教授指出,粮食行业将有8个方面的重大变化,而我国粮食的许多传统指标“粮食红线”也应进行一些调整,同时在变动时要注意粮食的安全性。洪涛教授还建议,不同类型的粮食市场有区别地对待;政府要合理布局粮食批发市场,制定相关法规,并应采取措施促使区域间的粮食交易实现进场交易。此外,为提高粮食物流效益,政府在粮食物流专项规划方面应体现四个技术性原则:储备规模原则;规模合理化原则;布局合理原则;储备品种合理原则。

2003年的粮价上涨引发了各界人士的关注和讨论。洪涛教授和一些专家认为,此番粮食价格上涨不是因粮食短缺造成的,粮食价格上涨也并非通货膨胀的源头,更不是市场化失败的结果,而是粮食价格的“自然回归”。

对于粮食“直补”改革,洪涛教授认为,这是粮食主产区市场化的一个重要突破,也是我国农业政策的重大调整。洪涛教授指出,粮食经济的财政支持体现着粮食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三者的利益。“直补”是对政府、企业、农民三者间利益关系的一次重大调整,它有利于调整政府职能,把保护农民的职责收归政府,彻底改变由粮食企业承担保护农民收入的责任的做法;也有利于培育市场主体,真正把国有粮食企业推向市场,减轻企业对政府和政策的依赖程度。

关于期货市场的种种热点问题,洪涛教授也在近几年阐述了许多中肯的意见。从网上期货交易到期货商品市场化体系进一步完善,再到期货的保值和避险;从宏观政策环境到具体事件评析,洪涛教授始终关注着期货业的发展。

洪涛教授强调,目前我国期货市场的规范化程度和风险防范能力明显提高,期货市场作为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尽快增加大宗商品期货品种,从而更好地发挥市场功能。

第十三章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粮食流通体系的变化及行业发展

采访集萃: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市场报》

题  目:“粮食红线”需要调整

记  者:燕子

时  间:2002年12月17日

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粮食的许多传统指标“粮食红线”也应进行一些调整,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的洪涛教授认为,至少以下指标应做一些变更,同时在变更时也应注意粮食的安全性。

粮食播种面积:1.1亿公顷(16.5亿亩)。

原有的经验性粮食播种面积(不能低于1.1亿公顷)是基于较低单产和消费单一的基础确定的,现在形势已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提高单产的技术和生物基因技术的应用可减少粮食用地面积。2000年、2001年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先后下降至1.08亿公顷和1.06亿公顷,因此,在开放经济和科技水平提高的条件下,1.1亿公顷播种线可适当下调,但不能低于1.0亿公顷的播种线。各地粮食播种警戒线也应有所不同,作为粮食主产区应适当调高其播种线,以保证销区或产销平衡区的粮食“缺口”,销区可适当调低其播种线,但最低应保证其当地居民的口粮消费,工业用粮、饲料用粮可以通过市场解决。

粮食储存量:17%~18%,其中产区3个月,销区6个月。

联合国粮农组织在20世纪80年代确定粮食储存量应占消费量的17%~18%,其中又分为周转储备粮占12%,后备储备粮占5%~6%。其中后备储备是所有国家都须拥有的粮食储备最低界限,而商业周转储备则是企业行为,最低周转储备作为市场准入条件应有所要求。至于消费储备就是消费者自己的事情了,因此,在进入买方市场和开放经济条件下,除了国家后备储备粮应保持5%~6%以外,其他周转储备则是企业和消费者自身的事情。理论和实践证明,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储备并非越多越安全,给入市企业规定最低周转储备作为资信条件即可。

粮食人均占有量:400公斤。

传统观点认为,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400公斤就达到了世界平均水平,但实际上自1980年以来,除1984年、1996年、1997年、1998年、1999年等少数年份外,我国很多年份人均占有粮食并未达到400公斤;同时我国人均粮食消费也并非呈现上升趋势,直接消费粮食数量和人均占有粮食数量均在减少。1986~2001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粮食量呈下降趋势,由1986年的94.7公斤下降至2001年的79.7公斤;农村居民由256.19公斤下降至237.98公斤。

粮食产量:4.9亿吨。

过去我们确定的粮食生产“安全警戒线”是4.9亿吨,即不能低于按照2000年人口计算的人均拥有粮食387公斤的水平。事实上,我国很多年份粮食产量低于这一水平,如2000年我国人均占有粮食水平只有366.1公斤,相当于政府最低警戒线的94.57%,但仍保持供求平衡,并出现地区性、结构性过剩现象,这说明原有的粮食安全最低保障线已不能真实反映实际情况,需做适当调整。因此,粮食产量在4.5亿吨左右为宜,同时再加上一些进口粮就足以满足我国居民消费需求。

粮食产量的波动率:不得超过2%。

传统观点认为,我国粮食产量波动率不得超过2%,但近几年粮食产量向下波动较大,2000年、2001年先后下降9%、2.1%,但由于1995~1998年我国连续4年粮食丰收、社会储备量较大,并未引起较大的市场波动。

洪教授认为,以上的粮食指标需做一些调整,但并不是说粮食安全可以放松,更不是说粮食的重要性降低,因为我国国情和粮情仍没有发生变化:一方面,我国粮食供给减少因素(耕地面积的减少、水资源贫乏、环境的污染、世界粮食市场的波动性和不确定性等因素)仍存在;另一方面,我国粮食消费量增加的因素(人口基数大,每年增加人口量较大;居民消费水平提高后,许多肉禽蛋奶消费还需要粮食来转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还需要粮食作为经济支撑等)还很多。

论坛观点:

文章来源:新华网河南频道

题  目:专家称:入世后,我国粮食行业面临八大变化

记  者:刘健

时  间:2002年6月19日

日前在郑州粮食批发市场主办的“中国粮食市场论坛——粮食企业改革与发展”研讨会上,粮食专家、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洪涛认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随着我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深化和世界贸易组织的相关要求,我国粮食行业将要面临八个方面的重大变化。

第一,取消进口数量限制,实行关税配额制度。对主要粮食品种如小麦玉米、稻谷、油脂实行关税配额制度。取消出口补贴,这对中国粮食的市场竞争力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比如玉米近年来主要靠补贴促进出口,取消补贴后,我国东北玉米出口面临诸多困难。

第二,对农产品关税实行减让,自2001年1月1日起,我国关税总水平已由15.3%下降至12%,涉及税目5300多个。农产品关税减让得更多,配额内的小麦、玉米、大米关税下降至1%,豆油、菜籽油、棕榈油下降至9%,配额外的小麦、玉米、大米、豆油等产品关税也要相应降低税率,国外的大豆、玉米、小麦、油料、油脂对国内粮食市场冲击很大。2001年,大豆不属于关税配额之列,以3%的低关税放开进口,对国内粮食市场的冲击很大。现在我国大豆需求量近3000万吨,大豆年产量2000年是1540.9万吨,2001年大豆进口量达到1394万吨。购买进口大豆的企业主要是国内榨油厂商,进口大豆的价格与国产大豆价格持平,但它的出油率比国产大豆高5%左右,厂商自然倾向于用进口大豆。

第三,国际低价粮对国内粮食市场的冲击。据统计,中国粳米价格高出国际市场价格40%,小麦价格高于国际市场价格60%,玉米高出46%,大豆更是高出84.5%。国际粮食市场价格低是不争的事实,对国内粮食出口产生了很大阻力。2002年1月份,我国谷物及谷物粉进口42万吨,增长了2.1倍,尤以大麦、小麦为多。

第四,一些省市放开粮食收购市场。如在以前粮食零售市场放开的基础上,8个销区省市放开粮食市场,14个产区省内的有些销区也逐渐放开市场,许多不同经济成分的龙头企业或其他合格粮食采购企业也进入粮食收购市场。在世界贸易规则之下,强调私营企业的不可或缺性就为私营粮食进出口企业,特别是粮食跨国公司抢占中国粮食市场铺平了道路,同时也逐渐削弱了我国国有粮食企业的垄断地位。

第五,国内粮食买方市场态势进一步深化。粮食产量自1996年跨过5亿吨大关后,1998年、1999年又连续两年跨越5亿吨,2000年、2001年粮食产量具有主动调减的性质,市场导向性特征开始显现。连续两年减产后,本应缓解买方市场压力,但开放国际粮食进口市场又增加了粮食市场的外在市场压力。社会经济活动的目标由单一的供求平衡已经转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目标。

第六,粮食市场流向发生较大变化。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前,我国粮食的主要流向是南粮北调。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传统的粮食流向可能会演变为南进(口)北出(口)。

第七,调整粮食收购贷款政策,农发行调整贷款政策,不再全面无条件实行贷款,进一步增加了国有粮食收购企业的压力。

第八,由于多种所有制结构企业的进入,国有粮企业务量缩小。2001粮食年度,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收购粮同比增加7.3%,但是粮食销售减少26.6%。

文章来源:《粮油市场报》

题  目:2005年粮食行业最具影响的十件大事

作  者:洪涛

时  间:2006年1月10日

“一号文件”再次聚焦“三农”,28个省份免征农业税

2005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主题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2005年我国粮食产量4.84亿吨,增幅达4%以上,粮食产量的增长说明中国粮食生产已从种植面积的扩张转移到了农耕技术的发展。截至2005年底,全国免征农业税的省份达28个,河北、山东、云南3省也按中央要求降低农业税税率到2%以下。

农产品出口有望创历史新高

2005年以来,我国农产品出口克服口蹄疫禽流感疫情和“孔雀石绿”等食品安全事件的影响,实现较快增长。据统计,2005年1~11月,农产品实现出口总额243.7亿美元,同比增长19.3%。贸易逆差进一步缩小,逆差额为15.3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减少71.6%。预计全年出口将达到265亿美元,创历史新高。

黄大豆2号合约在大连商品交易所上市

2005年10月10日,修改完善后的黄大豆2号合约正式上市交易。这次修改力求反映我国油用大豆市场的实际情况,对于国内企业回避国际市场风险、提升我国在大豆国际贸易中的定价权有着积极作用。

世界粮食日纪念大会举行

国家农业部、联合国粮农组织10月16日在云南举行世界粮食日纪念大会。联合国粮农组织将“农业与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作为2005年世界粮食日的主题,强调了不同文化对全球农业做出的积极贡献,认为不同文化国家之间开展真正的对话是解决全球贫困和环境恶化问题的先决条件。

放心粮油进农村活动深入开展

粮食消费由数量型消费升级为质量型消费,以“放心粮油”为主要内容的食品安全活动在全国广泛开展。放心粮油进农村是粮油事业发展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成为粮油企业的新增长点。据山西省粮食行业协会对22个放心粮油企业的调查,2005年上半年该省共新增销售网点577个,销往农村的放心粮油比上年同期增长23.4%。

粮食市场体系建设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国家统计局资料,全国亿元以上粮食交易市场有60个,预计全年将超过300亿元,粮食商品交易市场开展交易创新、管理升级成为这一年的主题。2005年12月22日,全国第一家稻米电子交易市场在大连保税区正式开市,这填补了国内空白的稻米流通电子交易平台。11月21日,总投资约23亿元人民币的华南粮食交易中心正式投入运营,成为华南地区物流模式最先进、储藏配套设施最完善的粮食交易中心。

我国粮食行业建立33个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

2005年,劳动与社会保障部批准粮食行业建立33个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按照《粮食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实施办法》,33个鉴定站将在国家粮食局的指导下,承担职业技能鉴定考核工作。

粮食价格回落带动CPI的整体下行,禽流感对饲料加工流通有一定影响

2005年CPI增幅低于2%,为1.8%,食品价格涨幅较小是CPI通货膨胀率较低的主要原因。2005年以来粮食价格逐月回落,粮食价格下降引起食品价格下降,而食品价格占CPI的35%左右。2004年虽然国内一些地方发生了禽流感疫情,但是由于政府控制措施得当,并没有对饲料市场造成过大的影响。

粮食产销交易会活跃,粮食理论研究继续受到重视

2005年11月4日,郑州小麦展示暨交易会连续第三年举办,郑州小麦交易会已形成品牌,郑州小麦价格对市场已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10月27日,我国规模最大的粮食产销对接洽谈会——黑龙江金秋粮食交易合作洽谈会举行,有7个主销区省市与会。2005年,由中国粮食行业协会、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郑州粮食批发市场等联合主办的中国粮食市场论坛更具影响力,国家粮油信息中心每年两次的市场展望会已崭露头角。《中国粮食市场发展报告》连续3年按期出版。

世界粮食计划署停止对华粮食援助

2005年12月15日,世界粮食计划署执行总干事詹姆斯·莫里斯在北京表示,该署将于2005年年底停止对华粮食援助。这标志着世界粮食计划署对中国长达25年的粮食援助画上了句号。从2006年起,中国彻底告别了接受外国粮食援助的历史。

第十四章 粮食市场改革及“直补”政策

采访集萃:

文章来源:《期货日报》

题  目:中国粮食经济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工商大学洪涛教授认为——“直补”全面推动粮食主产区市场化

记  者:丁笠

时  间:2003年5月23日

据报道,在粮食主产区安徽、吉林等市县,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试点的地方正在实施取消保护价,对农民进行直接补贴的政策(简称“直补”)。就此问题,北京工商大学洪涛教授日前撰文本报认为,“直补”改革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客观需要,是粮食主产区市场化的一个重要突破,也是我国农业政策的重大调整。

洪涛说,粮食经济的财政支持体现着粮食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三者的利益。传统的财政“支持点”先后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集中在城市粮食消费者;第二阶段主要集中在粮食流通企业,并通过流通企业间接传导给粮农;第三阶段是直接补贴给粮农。近几年来,一些地方进行了“直补”改革的试点,并取得了初步成效。其中以安徽来安县、天长市,吉林东丰县的改革最具代表性。

洪涛表示,确定补贴标准是实施“直补”过程中的关键性问题。各地在进行改革的过程中也总结了许多丰富的经验。安徽、吉林等地县市的补贴标准的制定符合当地实际发展情况,有力地促进了“直补”的顺利实施。

洪涛认为,“直补”是对政府、企业、农民三者间利益关系的一次重大调整,是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重大举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有利于调整政府职能,把保护农民的职责收归政府,彻底改变由粮食企业承担保护农民责任的做法;也有利于培育市场主体,真正把国有粮食企业推向市场,减轻企业对政府和政策的依赖程度。粮食补贴由流通环节转向生产环节,由暗补改为明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保护价收购补贴的弊端。实施“直补”符合WTO《补贴和反补贴措施的协定》和《农业协定》中“绿箱政策”补贴的要求,能使我国在国际粮食贸易中更加主动。

文章来源:《期货日报》

题  目:把郑州打造成小麦进出口的国际港中国粮食经济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工商大学教授洪涛建议——把郑州打造成小麦进出口的国际港

记  者:丁笠

时  间:2003年4月29日

中国粮食经济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洪涛日前撰文本报认为,可赋予郑州海关部分特殊职能,把郑州打造成小麦进出口的国际港。这既是开放经济的需要,也是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发展趋势。

洪涛在文中指出,“郑州粮食市场”体系发展完善,郑州粮食批发市场(现货市场)与郑州商品期货市场紧密结合,相互联动发展,期货市场以批发市场为基础,指导批发市场的未来价格,批发市场价格成为期货市场小麦交割价格的基础和参照,其栈单交易成为期货交易市场与现货交易市场的结合点。

他设想,进出口商采购小麦后可在郑州办理快捷的“出关手续”,同时小麦进口也主要通过郑州市场进入国内市场,从而把郑州打造成小麦进出口的国际港。国内储备粮小麦的轮换也在此采购或者抛售,这样既有利于充分发挥市场体系的作用,也有利于国家通过市场进行宏观调控,进行管理和规范市场,同时还可以减少寻租和腐败现象产生。

他还表示,郑州真正成为全国的小麦进出口中心后,“郑州价格”就会成为全国小麦的指导价格,期货市场—批发市场—集贸市场和粮站(库)、零售店的市场体系就会得到进一步完善。

论坛观点:

文章来源:《期货日报》

题  目:农业信息:共谋粮企机制创新之路

时  间:2002年10月31日

在昨天结束的“中国粮食市场论坛——粮食企业机制创新”研讨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和各企业代表,围绕国家粮食改革政策走向、粮食企业机制的创新、农业产业化等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在粮食改革进入重要阶段、粮企面临市场风险、机制创新日益迫切的时候,这些探讨和交流给与会者带来了不少启示。

放开主产区还需谨慎

颜波(国家粮食局政策法规司):从1998年以后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进程上看,市场化的趋势非常明显,市场对粮食收购的调节越来越大,但在价格形成机制上还存在矛盾,风险基金的补贴方式趋向市场化,同时陈化粮销售的市场化趋向也很明显。他说,国务院在调研的基础上明确了目前粮食流通工作的措施:(1)放开主销区,保护主产区。实践证明,放开主销区的做法是正确的,对于是否放开主产区,由于目前还不具备放开的条件,所以还需要更为谨慎一些。(2)主产区各地可以根据市场变化,对于保护范围和价格进行适当调整,调整保护价要以能否补偿农民种粮成本、保证农民收入增加为原则,要保护农民的利益。(3)风险基金要及时到位。中央的风险基金不会减少,地方的配套资金要到位。(4)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加大退耕还林力度。

形成“以期市为引导”的粮食体系

洪涛(北京工商大学教授):2003年的粮食改革的重点不是继续“完全放开”,而是在现有改革的基础上抓住两个重点:一是加快粮食流通企业改革,特别是粮食收储企业改革。二是加快粮食市场体系的改革和完善,形成以“期货市场为引导、中心批发市场为龙头、区域批发市场为骨干、地方批发市场和以众多城乡集贸市场以及大量城市商店为基础的粮食市场体系”。

鉴于我国当前粮食市场存在的缺乏统一的相关法规、税赋过重等问题,洪教授建议,应给粮食批发市场一个明确界定,不同类型的市场有区别地对待;要明确政府与批发市场的关系,并制定一个粮食批发市场法规;合理布局粮食批发市场,对现有市场加强整顿;政府应采取措施促使区域间的粮食交易实现进场交易。

建立产权明晰的粮食企业制度

肖春阳(国家粮食局财务司处长):国内粮食企业改革的重点在于机制的创新,要确保政企分开,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建立产权明晰的现代企业制度。他认为,国内粮食企业存在着经营机制不活、企业包袱沉重等诸多问题,而民营企业和股份制企业的发展则明显优于国有购销粮食企业。在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时期,某些粮食收购条例不合时宜。要解决这些问题,肖春阳认为粮食企业要妥善处理历史包袱,进行“抓大放小,有进有退”的战略性改组,积极争取各部门的配合和支持,抓住历史机遇,迎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所面临的挑战。

第十五章 粮食价格及粮食储备

采访集萃:

文章来源:《期货日报》

题  目:洪涛博士:正确看待粮价自我调节性上涨

记  者:丁笠

时  间:2003年12月12日

今年8月份以来,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国内粮食等农副产品价格出现了大幅上涨。中国粮食经济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工商大学教授洪涛博士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年粮食产量的波动与过去计划经济时代或者转轨期的减产和产量徘徊具有本质的不同,此次上涨是市场导向波动型的、有自我调节的因素,应该客观看待。洪涛表示,静思此次粮价上涨,应有以下七点认识:

第一,此番粮价上涨是我国粮价6年低迷以来首次全面上涨,这有利于提高农民收入及种粮的积极性,有利于引导农民调整种植结构,增强市场导向作用,明确新一轮粮食市场波动方向。

第二,此次上涨具有自觉、主动的成分,而不是完全被动的。例如,在粮食减产的政策因素中,1999年农业部就已不确定较高的粮食产量指标,而是降低了粮食指标。同时,为了提高农民收入,在农业结构调整中,政府鼓励增加经济作物面积,使粮田面积相应减少。5年来,我国退耕还林工程累计完成20137万亩,虽然也使粮田面积有所减少,但这有利于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在粮食生产中,播种面积的减少不等于耕地面积的减少。播种面积包括复种指数,耕地面积是指实有耕地面积,国家经常提出的是保护耕地面积,而不是盲目扩大粮食播种指数。

第四,变“藏粮于民”、“藏粮于库”到“藏粮于地”是我国粮食安全思想观念的一个重要转变。实践证明,并非储粮越多越安全,合理的数量、较高的质量、较合理的结构是粮食储备的新思维。

第五,我国粮食生产能力依然强大,年产大约为5亿吨左右,这是不容否认的事实,特别是退耕还林、还草、还湖、还滩后,我国粮食耕地的质量已大大提高,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一旦要转化为粮食生产能力仍具有很大的潜力。

第六,粮食增产和减产是常态,而完善的市场化粮食购销体制、粮食企业运行机制、粮食市场体系能够应对复杂多变的局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能够单依靠计划体制来实现市场的均衡,而应该充分利用多种市场经济手段,解决市场存在的问题。

第七,中国的粮食离不开世界市场,进入WTO后,中国的粮食与世界市场联系得更为紧密。随着我国人口增长,消费需求水平的提高,我国可能还将进口大量粮食产品,而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考虑总量应将产量、进出口量紧密地结合起来,我国粮食消费问题才能够得到较好的解决。

文章来源:新华社

题  目:粮食相对短缺局面于明年出现

时  间:2004年2月4日

2003年8月份以来,我国粮食价格一改多年来的持续低迷状态而大幅上升,个别地方甚至出现粮食抢购现象,因此,粮食安全问题再度成为业内关注的焦点。参加2003(厦门)粮食市场秋季研讨会的专家们表示,此轮粮食价格大幅上涨,表明我国粮食供求平衡关系正在发生变化,预计1995年以来,我国粮食供过于求的局面将从2005年开始改变,届时,我国将出现粮食相对短缺的局面。

1995年以来,我国粮食生产连续4年出现大丰收,从而形成了近十年的粮食供过于求的局面,粮食价格也因此长期处于低迷状态。2000年开始,粮食产量出现大幅下降,降至1994年来的最低点9200亿斤,同比下降924亿斤,降幅达9%,当年收不抵支。此后连续4年我国粮食继续减产,年度粮食缺口呈逐年扩大之势。2003年我国粮食总产量大约为8600亿斤,下降3%,为近十年来最低,而粮食总消费量达9800亿斤,全年粮食缺口为1200亿斤。由于国内粮食产量持续下降而消费量呈刚性增长,一两年内我国年粮食消费量将突破1万亿斤,粮食年缺口将稳定在1000亿斤以上的水平,国家将不得不通过挖库存来维持年度供求平衡。

对此,中国郑州粮食批发市场总经理李经谋表示,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人多地少的农业大国来说,1995年连续几年的粮食大丰收所形成的粮食供过于求是一种阶段性、暂时性的过剩,却使一些人对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过度乐观。从长远来看,我国仍为缺粮国家,未来多种因素将使国内粮食年度供求无法达到平衡,粮食短缺问题将再次显现。

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教授、中国粮食经济学会常务理事洪涛分析认为,虽然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全国粮食供求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状况一直得以保持,但自2000年开始的连续几年当年粮食收不抵支,已使国家不得不通过动用库存来维持粮食供求年度平衡,而且数年内这种消耗库存的趋势还将持续。由于我国拥有较大的粮食储备,目前粮食供不应求的形势没有根本改变,短期内也不可能出现粮食短缺问题,但连续几年消化库存使我国粮食供求关系此消彼长。

李经谋称,此轮粮食价格上涨并非偶然,早在2002年6月小麦价格就出现了回暖迹象。粮食价格从长期低迷到大幅上涨,表明我国粮食供求关系正出现趋势性变化,同时也给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敲响了警钟。我国粮食连年减产的局面很难在短期内改变,未来我国将不可避免地出现粮食相对短缺的局面。但这种短缺与以前我们遇到的粮食绝对短缺有本质的区别,这种短缺是为了提高人们食物质量、完善食品结构而出现的相对短缺。在这种短缺状况下,我国还具有强大的粮食生产能力,也拥有应对粮食短缺的强大物质基础。此外,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也使我国具有通过贸易从国际市场获取粮食来维持国内供求平衡的能力。

专家们一致认为,2006年我国将全面放开粮食市场,目前粮食市场正逐步步入新的短缺期,流通安全将是粮食安全面临的最主要问题,而此轮粮食价格大幅上涨也正暴露了这一问题。对此,李经谋建议,一方面应尽快建立一个现代化的粮食市场体系,放开粮食价格,通过市场机制实现粮食资源的合理配置;另一方面应强化国家的宏观调控,完善国家粮食储备制度。

论坛观点:

文章来源:南京市粮食局网站

题  目:围绕粮食问题的六方面思考

记  者:项开来

时  间:2003年12月5日

此次粮价上涨,使粮食问题再度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记者围绕“粮食生产对我国经济影响”的这一主题,对六方面问题做以下思考:

粮价上涨并非通货膨胀之前兆

此轮粮食价格上涨,使人很容易回想起1992~1994年的那次较严重的通货膨胀,1994年的通货膨胀率曾达到21.7%。当时有人在分析这一经济现象时,曾将通货膨胀的根源归结为以粮价为龙头的价格上涨。而此轮粮价上涨,也有人认为可能是新一轮通货膨胀的导火索。

一些经济界专家指出,尽管前期农产品价格上涨势头较猛,而且单月CPI增幅曾达六年来的最高水平,但仍不能断定“通货膨胀压力已经出现”。预计2004年全国物价将平稳上升,CPI上涨幅度在1%~2%,出现大的通胀的可能性并不存在。

北京大学经济研究中心宋国青教授认为,农产品价格上涨与通货膨胀相互作用,但通胀与农产品价格上涨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中国农科院农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王济民表示,粮食价格上涨是农产品价格上涨的一个先导,但农产品价格上涨并不一定意味着经济通胀的开始,而只是通胀的一个“副产品”,因为在粮食价格上涨之前,整个生产资料价格如煤、石油、钢材等价格都在上涨。

粮价上涨直接由粮食短缺引发

此轮粮价上涨的主要、直接原因是粮食短缺。有分析认为,经过几年连续减产,目前粮食供给已经小于需求,供求关系的“拐点”已经出现。

据国家有关部门预计,受农业结构调整、播种面积减少、气候等灾害频繁的影响,今年全国小麦、玉米、稻谷三大主要粮食作物全面减产。其中小麦产量预计为8600万吨,比上年下降5%,与1997年最高产量相比下降30%;玉米产量预计为11500万吨,比上年下降5.5%,与1998年最高产量相比下降13.5%;稻谷产量预计为16580万吨,比上年下降5%,与1997年最高产量相比下降17.4%。

大规模退耕还林,粮食播种面积持续减少,导致近年来粮食新增供给能力和库存持续下降,库存的真实性也一直受到多方质疑。目前大多数粮食都存于粮食主产区,库存地区与需求地区距离相隔较远,一旦发生紧急情况,运力不足将成为瓶颈。加上国有粮食企业库存下降较多,客观上使政府的粮食宏观调控能力下降。

据有关数据,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我国粮食生产经历了十个周期的波动。第九个周期是“两丰两歉—两丰两歉”,当前的粮食生产波动正进入第十个周期,为“一歉一丰一歉”型。1996年以来,我国粮食产量波动呈现出由供给推动型波动向需求导向型波动的变化,周期也发生了一些变化。2001年粮食产量下降较大,2002年为恢复性增长;2003年产量又出现下降,粮食生产达到十年来的最低水平。

世界粮食储备降至30年以来最低点,中国粮食问题为世界瞩目

曾经提出“谁来养活中国”这一疑问的美国粮食经济学家莱斯特·布朗最近发表文章认为:今年全世界粮食产量比消费量低9300万吨,世界粮食储备已降至30年来最低水平。气候变暖和地下水位降低阻碍了粮食生产,目前小麦和大米价格已经开始上涨。

2000年以后,粮食产量低于消费量的情况连年出现,这是以往不曾有过的事情。2000年世界粮食短缺量约为1600万吨,2001年为2700万吨,到了2002年则高达9600万吨。今年9月,美国农业部发表的收成情况报告预测,今年世界粮食产量将大大低于预定消费量,降低至18.18亿吨,将出现近9300万吨的供应缺口。如果2004年再出现像去年或今年这样的供应不足,明年世界粮食市场将陷入混乱,上百个粮食进口国很可能竞相争夺数量很少的可供出口的粮食。

目前国内有一种观点认为,我们有充足的外汇储备,应该充分利用国际市场进口所需的粮食。对此清华大学博士王力认为,我国外汇储备的确相对过剩,但目前条件下是应该用在引进高科技人才和高科技知识产权方面,只是我们国家目前还没有这样做。另外,有外汇固然可以买到粮食,但这几年世界各国都在减产,2002年世界粮食消费库存比为25.8%,今年欧洲减产在10%以上,美国同样是这样的趋势,这意味着今年世界主要生产国粮食的大面积减产,我们有钱又从哪里买呢?

粮价上涨引发粮食市场化改革要不要继续下去的争论

有人认为,此轮粮价上涨是粮食市场化改革取向的结果,是又一次粮食市场化的失败。从1998年粮食“三项政策一项改革”以来,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在粮食产量相对过剩的困难条件下稳步推进。到2003年6月,全国粮食流通体制市场化改革呈现加速发展态势,超过半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放开了粮食价格和购销市场。在粮食主产区、购销平衡区的大部分省区内,也基本放开了粮食购销市场;部分主产区虽保留保护价收购,但实行总量控制,即数量封顶,不再“散开收购”;部分地区对农民实行了“直接补贴”的试点。

目前粮食市场化改革进入关键时期,特别是粮食供求关系即将在2005年左右出现“拐点”的时候,市场化改革要不要继续下去又引起了争论,有的地方则已推迟了市场化进程。比如山西省在9月份决定,从2004年起,取消粮食运输凭证制度和小麦收购保护价制度,并逐步对小麦和玉米主产区粮农实行直接补贴,也就是粮食购销将完全市场化。但为切实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鼓励农民生产粮食,11月份山西省政府又决定明年仍实行粮食运输凭证制度和小麦收购保护价制度。

虽然有人认为应该借此而停止粮食流通改革,但主张粮食市场化的人士认为,粮食价格上涨有利于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市场化进程,如有利于提高粮食农民的收入,有利于粮食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改善粮食经营的外部环境,促进粮食企业进入市场,粮价上涨给粮食产业发展带来机遇。

此轮粮食价格上涨是粮价正常回归

绝大多数人认为,粮食价格是连续六年粮价低迷后的一次粮价回归,是一种较正常的价格波动现象,其正面效应大于负面效应。北京工商大学教授洪涛持这种观点。他认为,此番粮食价格上涨不是短缺造成的,粮食价格上涨也并非通胀的源头,更不是市场化失败的结果,而是粮食价格的“自然回归”。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部专家张立群认为,此番粮食价格的恢复,是市场对粮食供给一种调节的表现。前几年粮食产量下降,从1万亿斤下降到8600亿斤。供求关系发生变化后粮食价格上行,但耕地资源还在,没有受到根本伤害。

“粮食安全”的概念要创新

“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的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它的含义一直不断丰富。某个国家或地区的资本结构、政府的政策、家庭的活动等都能够影响到粮食安全状况。

我国粮食安全问题一直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2002年和2003年,粮食安全问题先后写进中共文件和《农业法》,2004年国务院还颁发了《粮食储备管理条例》。在我国进行市场化改革的今天,有专家认为,粮食安全的内容也需要创新,要实现三个转变,即由传统的单一粮食观向多元化食物观转变;由“藏粮于库”向“藏粮于地”与“藏粮于库”有机结合转变;由一般化抓粮食生产向重点抓粮食主产区和优势产区转变,要突出粮食主产区和优势产区生产能力的培育,全面满足人们对食物的需求。

第十六章 粮食现代物流理论分析

论坛观点:

文章来源:南京粮网

题  目:提升粮食物流理论与规划水平

作  者:郭晓东吴志华

时  间:2005年1月4日

“现代粮食物流理论与专项规划研讨会”综述

为了更好地把握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04~2010年粮食物流专项规划”、国家粮食局“十一五粮食流通基础设施专项规划”、中储粮管理总公司“重点物流骨干项目实施规划”及其关系,进一步推动目前正在进行的国家与省市自治区粮食物流的规划工作,提升现代粮食物流理论与实践水平,2004年10月23~24日,由南京财经大学主办、由南京财经大学粮食经济研究所承办的“现代粮食物流理论与专项规划研讨会”在南京举行。来自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粮食局、中储粮管理总公司以及江苏、辽宁等十余个省市自治区的发改委与粮食部门的负责人和来自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粮食经济学会、北京工商大学、南京财经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并围绕会议主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讨论。

我国粮食物流的现存问题与对策

解决我国粮食物流中现存的薄弱环节和问题是推动粮食物流理论进步的起点,也是编制专项规划的着眼点和重点。与会者纷纷就我国粮食物流中的现存问题和在粮食宏观调控中及在粮食物流专项规划中有待完善的方面建言献策。

国家粮食局专家组组长靳祖训教授指出,我国的粮食储藏技术是前沿的,但基础理论研究、储备装备相对落后,今后我国粮食加工和储藏要贯彻绿色战略,实现生物圈的绿色化、技术的绿色化,也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保护环境,保护资源,保护人类健康。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郭建军研究员指出,现代粮食物流规划过程中需考虑以下问题:第一,现代粮食物流建设如何与粮食产业化发展相协调。小农分散经营,商品率低,要求由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开展粮食生产,也要求一定的现代粮食物流设施支持;反过来,现代粮食物流设施的建设会促进粮食生产的发展及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第二,如何有助于解决当前粮食流通体制出现的新问题。国有粮食企业粮食供给主渠道的地位不断淡化,由主渠道退为次渠道(如在浙江,批发市场提供了粮食需求的70%~80%)。第三,如何与粮食消费的趋势相适应。要适应粮食品种、供应主体(由国企转为民企,更多的由国企的“储稻”转为“民企”的储米)、粮食储备量的变化。企业、市场的运作将占主要地位,计划调运和产销协作机制应当转换新思维方式,靠政府调拨难以完成。(www.xing528.com)

郭建军研究员也从确保粮食安全和粮食生产的角度探讨了粮食基础设施的规划与建设问题,他认为,目前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和人口不断增长造成我国粮食宏观上产需缺口不断增大。近年来,由于国务院重视和补贴到位,农民积极性已经被调动起来,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还要依靠政府投资方向的调整——加大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提高对农业科研的投入,政府在财政投资体制上应当做出调整,改善粮田基础设施建设。

北京工商大学洪涛教授指出,由于我国粮食物流的环节过多,运输方式落后,导致我国粮食流通成本过高。从粮食物流的各环节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粮库分工不明确,库存时间长且周转慢。(2)以落后的包粮运输形式为主。(3)快速中转结点设施不足。(4)各种粮食交易市场的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5)粮食物流企业的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6)粮食物流的信息化程度低,全国范围内粮食物流尚未构成有机协调的网络系统。(7)没有粮食物流的法规体系而导致粮食物流系统的主体分散,难以形成相互协调的整体。突破我国粮食物流以上瓶颈的关键在于:(1)区分不同功能的仓储环节,逐步形成规范的粮食市场体系,形成以批发和期货市场为中心的粮食物流资源配置体系。(2)大规模运输量是应该以散粮运输为主,同时建立水陆通道的无缝化连接。(3)创新粮食物流组织主体,构建由粮食生产、加工、仓储、运输、销售等单位参加的,现代化的跨地区、跨行业的股份制粮食物流中心。

甘肃省粮食局调研员徐晓辰提出“四散”的无缝连接到底如何实现、粮食物流信息如何联网发挥作用等问题,并指出项目规划者应深入了解粮食产销的最具体的情况。福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处长侯建文从福建省规划的角度谈了相关体会,他提出在专项规划中政府投资如何体现三性——指导性、规范性、引导性的问题,认为投资体制应与储备粮管理体制、运输体制改革相适应。他还认为,应将信息系统平台建设、食品安全和检验、成品粮的仓型选择、成品粮的储备加工和供给经营等方面综合考虑进规划当中。

南京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院长侯立军教授指出,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粮食物流面临的不可控因素越来越多,如市场主体多元化下粮食物流的发展、多投资主体各自为政等。他认为,政府要增强对粮食物流的正确理解,加强对粮食物流微观的实证研究,要强化对粮食行业的宏观调控,提供信息服务和粮食指导,培养粮食物流人才等;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我们更要注重粮食行业结构战略调整和优化(包括企业组织结构、粮食种植、加工产品结构、粮食能源结构等),与世界市场接轨。

粮食物流规划的认识基础和指导原则

对发展现代粮食物流的意义的真正理解和重视是搞好粮食物流专项规划编制工作的认识基础。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贸易公司流通发展处副处长张军对发展现代粮食物流的意义进行了总结,他指出,发展粮食现代物流有利于缩短流通时间、杜绝粮食运输过程的污染,从而有利于降低流通成本、提高粮食流通效益;发展现代粮食物流还有利于加强宏观调控,保障粮食安全;发展以“四散”(散装、散卸、散运、散储)为特点的现代粮食物流是实现粮食流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与会者广泛同意这一总结。张军还就粮食物流专项规划编制的指导性原则问题谈了看法,他认为,规划编制应坚持用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确保规划的前瞻性、准确性;应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应重视粮食需求品种的市场需求细分;应注重物流的系统性、完整性。

江苏省粮食局副局长于国民说,现代粮食物流应符合安全健康、因势而异、快捷高效、便民与市(生产考虑农民,消费考虑消费者和市场规范)的原则,应按这些原则指导粮食物流规划。

北京工商大学洪涛教授认为,粮食物流规划是政府的产业政策的组成部分,具有诱导性、引导性,应反映现代粮食物流发展的方向和趋势。为提高粮食物流效益,专项规划应体现四个技术性原则:储备规模原则;规模合理化原则;布局合理原则;储备品种合理原则。

专项规划中的统筹兼顾问题

与会专家普遍对如何贯彻科学发展观,在粮食物流专项规划工作中协调各方面因素,做到统筹兼顾的问题非常关注。北京工商大学洪涛教授认为,对粮食物流规划的投资除了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以外,还需符合国际惯例,如黄箱政策、红箱政策、蓝箱政策等;粮食物流也不应局限于散粮的问题,还需考虑到其他构成部分;应考虑专项规划与现有文件之间的无缝连接,有助于生产、流通、进出口、储备等部门在业务和政策上的协同;在运载方式上,不同运输方式(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管道)与不同地区的基础设施的比例和协同问题均应解决。

南京财经大学粮食经济研究所李全根教授指出,近年来我国粮食一方面在流通体制改革上富有成效,另一方面又存在粮食购销体系残缺不全、粮食市场弱不禁风的问题。李教授进一步分析认为,制定粮食物流规划要注意与粮食安全战略的协同。因此,必须做到:(1)建立完善的粮食物流网络体系,当前粮食物流专项规划的重要方向不仅是建仓的问题,购销网络体系同为重要。(2)重点建设以粮食物流为指导性产业的粮食物流园区,营造粮食物流产业链,这符合现代粮食物流发展的客观方向和要求,符合世界贸易组织下开展粮食进出口贸易的要求,符合粮食产业化经营的要求。所谓粮食物流园区是以粮食物流为主导性基础产业,集粮食仓储服务、综合运输、货运代理、展示交易、整理配送、检验检测、市场信息等现代物流功能于一体,兼容加工制造、实施综合经营,规模较大,运作规范的粮食物流枢纽中心区。所谓粮食物流产业链即是粮食物流企业在粮食物流产业服务功能基础上有序延伸和扩张的一种产业组织方式。粮食物流产业链及其扩张是现代化、专业化、国际化粮食物流网络新体系的实质内涵与发展趋势,也是“第三利润源”赖以产出的物质载体。(3)注重静态与动态粮食储备相结合、粮食储备与粮食进出口贸易相结合。(4)创新粮食市场体系建设。粮食物流体系不但是粮食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粮食市场的运行载体,因而粮食市场与粮食物流体系必须互为依托、相辅相成、共同发展。我国粮食市场体系尚未完善,主要体现在我国南方还缺乏对周边省区辐射力很强、对国际粮食市场产生较大影响的大型粮食批发市场。因而应加大财政支持力度,高起点、高标准,抓紧扩建南方粮食批发市场。与此同时,努力争取组建南方粮食交易所,开展以稻米为主的大品种粮食期货交易,为全国粮食市场与国际粮食市场全面接轨运行创造必要的前提条件。

南京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院长侯立军教授特别指出,专项规划应协调分品种的粮食流向,统筹规划,避免基础设施大而全、小而全的布局。南京财经大学粮食经济研究所吴志华教授认为,粮食物流规划应基于现状和背景的改变考虑投资的主体。国有投资、地方投资仍有局限,应注意社会资金的引入,协同发挥三方面投资主体的作用;应注意现有粮食物流系统和规划系统的互适问题,避免新的盲目投资、重复投资;粮食物流定位应与各省实际结合,着眼于针对现有的物流瓶颈问题来编制相应规划;规划工作还应注意生产、流通不同部门的协调,不同利益主体的相互协调,技术层面与体制、政策等“软规划”层面的协调等。

文章来源:《中国食品质量报》

题  目:北京“沾”糖产品价格将小幅上涨

记  者:祝松于海舰

时  间:2006年3月2日

2005年,中国糖价上涨了65%,今年的前两个月又上涨了30%,2004年还在每吨2000元左右徘徊,目前已经涨至每吨近6000元,给我国相关食品企业带来很大压力。为了解其相关产品的价格走势,记者近日对北京市场进行了走访。

糖价上涨糕点 企业暂不涨价

北京老字号企业稻香春康经理告诉记者,糖价自2005年下半年至今,已经从3000元/吨涨到了5700元/吨,企业的生产成本已经受到了最大的挤压,但出于对消费者消费能力的考虑,稻香春相关产品价格一直没有上涨。他表示,如果糖价还是一路走高的话,相关产品的价格上涨是必然的。北京金天坛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的冯经理告诉记者,糖价的持续走高必然会导致相关产品价格上涨。他表示,就目前国内食品加工企业来讲,库存一般只会维持企业正常生产3个月,3个月以后如果糖价还是居高不下的话,企业都会考虑涨价,涨幅在1%~2%之间。

糖制品企业产品涨价成必然

北京市糖烟酒总公司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作为主要原材料的糖价上涨,给我们造成了直接的经济压力,所以产品涨价是必然的。作为北京最大的糖制品企业,我们现在的成本压力太大了,国内糖价比去年上涨了一倍,如果不涨就只能面临亏损。”据了解,现在该公司市场上销售的包装糖每斤已经涨了0.5元,但销量并没有受到影响。“这次糖价上涨反而给企业带来了效益,一些小的糖制品企业因为糖价上涨纷纷退出了市场。”这位负责人说。

超市糖制品价格将小幅上涨

“超市所售商品价格变动,生产企业需提前一个月向超市提出要求才能进行调价,从目前向超市提出价格变动的企业来看,大多都是糖制品企业,而且涨价就在三月份。”北京超市发糖制品采购部负责人告诉记者。另外,北京物美一位负责人表示,糖价上涨是不争的事实,商家要起到平抑物价的作用,尽量为消费者考虑,而且产品的每一次价格调整都要与供应商进行谈判,最后形成一个合理的价格,控制价格上涨幅度,保持价格平稳上涨。

糖价上涨给行业发展带来契机

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洪涛表示,国内、国际市场是联动的,此次国内糖价上涨反映出国际市场的价格波动对国内市场的影响,而此次涨价风波对于国内市场来讲未尝不是一件好事,这让国内企业能够更加成熟起来,以国际市场价格来引导国内市场生产。洪教授表示,糖价上涨对于国内生产加工企业有影响,而且也会给终端消费者带来一定的影响,这就需要企业找到一个能够控制价格的市场,目前国内市场中的期货市场就是最好的工具,企业可以以此来套期保值。他还表示,此次糖价上涨给糖制品行业带来了新一轮结构性调整,加工成本的上涨必然会使一些小企业淘汰出局,而有实力的大型企业必然迎来发展契机。

记者感言

“原材料价格的涨落决定着终端产品价格的涨落。”这是记者近日走访中听到的最多的一句话。的确,市场竞争中价格的上涨给企业带来了许多压力,如生产成本增加、资金占用量增加、销量下滑等影响。

原材料价格上涨对于市场体制下的企业来讲,是发展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原材料上涨致使相关产品涨价无可厚非,但涨多少?从何时涨?涨到什么时候?这些就成为企业的一言堂了。用糖作为添加剂的产品很多,但产品中的用量一般都非常小,可以说,对于一些把糖作为添加剂的企业而言,把其用量与涨价联系在一起,难免有跟风之嫌。记者以为,企业因原材料上涨而调高物价可以,但也要看其在产品中起到作用的大小,涨价一定要符合市场消费,要有起有落。

第十七章 期货市场

采访集萃:

文章来源:《期货日报》

题  目:北京工商大学教授洪涛建议——加快网上期货交易的规制和管  理

记  者:丁笠

时  间:2003年5月30日

随着我国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水平的提高,网上期货交易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虽然中国期货交易协会于2002年12月30日公布了《期货经纪公司电子化交易指引》,但与期货网上交易迅速发展相比,网上期货交易的规范性文件和司法解释还存在欠缺。2000年中国证监会颁布的《网上证券委托暂行管理办法》并没有将网上期货交易作为规制和管理对象,当前许多网上期货交易探索也都具有某些试点性质。就此,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洪涛日前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应加快网上期货交易的规制和管理,以促期货网上交易的发展。

洪涛认为,近年来网上证券交易的发展为网上期货交易奠定了基础,在没有法定依据的条件下,许多期货经纪公司采取了“券商+期货”的网上期货交易模式,因为证券与期货具有相通性,其交易和交割均采用“价格优先、时间优先”的计算机撮合方式。“券商+期货”的网上期货交易模式避免了当前面临的政策性供给不足的问题。

洪涛表示,实践证明,网上期货交易能够降低交易成本、延长交易时间、扩展交易空间、方便交易人,有利于期货交易所、经纪公司、投资者、套期保值者。在当前“非典型性肺炎”时期,网上期货交易更是显示出了极大的优越性。为此,许多期货经纪公司都进一步完善了网上交易服务系统,大力发展非接触交易方式,推出网上交易品牌。作为期货交易方式的发展方向,网上期货交易必将逐渐取代传统交易,这是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同时,这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更需要得到有关部门的积极引导,以规范网上期货交易行为。监管部门应该给网上期货交易以合法的规定,并对符合条件的期货经纪公司授予名正言顺的“网上期货委托交易”权利,并将网上期货交易纳入中国证监会网上交易统计系统。

文章来源:《期货日报》

题  目:我国大豆市场化体系应进一步完善

记  者:丁笠

时  间:2003年8月6日

中国粮食经济学会有关人士认为,我国大豆市场化体系应进一步完善。

我国是大豆的生产、消费、进口和加工大国,大豆在我国经济生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目前,我国年产大豆在1500万~1700万吨左右,而国内年均消费大豆3000万~3400万吨,因此,每年我国要进口1000万~1300万吨大豆和少量的豆油,否则国内豆粕、豆油的消费需求就得不到完全满足。但大豆过量涌入会对国内大豆产业形成冲击,而大豆脱销又会使我国大豆加工企业开工不足,从而使豆粕、豆油脱销,连带引致豆粕、豆油的大量进口,最终冲击国内大豆加工市场。当前我国拥有植物油加工厂5169家,拥有生产能力4218万吨,实际年均开工在2200万吨左右,生产能力严重过剩。而国内大豆加工厂多头进口大豆,无形之中又增加了市场供求数量和价格的波动程度。

就此问题,北京工商大学教授、中国粮食经济学会常务理事洪涛日前撰文本报表示,我国大豆市场化体系应进一步完善。他还描绘了其构造大豆市场化体系的基本设想。

他说,国内大豆产业必须采取市场化取向的方式,构建21世纪我国大豆进口的市场化体系。我国可以采取大豆“大进大出”战略,充分利用国内外大豆市场资源和国内大豆加工资源。首先,要在竞争中形成由几家大型的粮食进出口企业统一采购进口大豆,改变现有多头采购的局面以及进口不当供求失衡,引致价格大起大落的现象。在进口的过程中,要按世界贸易组织原则,采取世界通用的做法,合格的、具有严格标识的转基因大豆才允许进入中国市场。然后跨国采购商将合格大豆在国内批发市场进行栈单抛售交易,成交后的大豆栈单通过现代物流配送体系运送到加工或经营企业,从而实现大豆物流配送的社会化,降低物流成本和企业经营成本。

同时,加大市场清查力度,强制生产者、经营商、加工商在严格的市场准入条件下进行交易,改变现有的生产者、经营商、加工商无证经营和非法经营的小散乱差的加工结构;不能进入批发市场、期货市场的企业禁止进行生产和加工大豆、豆粕、豆油等经营活动。在开放经济条件下,通过市场调节的手段,采取资产重组的战略方式,调整大豆加工结构,避免大豆加工业无序竞争,使大豆加工市场更趋于规范。

另外,尽快推出能够发现国内油用大豆市场价格的2号大豆期货合约,使其成为调控大豆进出口的价格信号,成为大豆加工厂进行套期保值的工具。

在零售环节,严格实施大豆转基因标识制度,改变现有的转基因大豆产品无标识经营的问题,实现严格的大豆及其制品的市场准入制度。

文章来源:大连北方粮食交易市场网站

题  目:玉米期货上市国内玉米企业喜获期货避险工具

作  者:大连商品交易所

“这是天大的喜事!”2003年8月17日,在听到中国证监会正式批复玉米期货推出的消息时,接受记者采访的两位东北粮食企业的负责人竟不约而同地脱口而出相同的话。

其中一位是掌控着国内最大的玉米进出口企业——吉粮集团董事长刘宪鲁,他的企业从1999年开始,便与大商所一起加入了呼吁玉米期货推出的行列。吉粮集团于2003年获得从事境外期货套期保值的资格。长期从事进出口业务的吉粮集团在多年的国际粮价波动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比国内其他企业对期货的保值和避险作用有着更深刻的认识。

另一位是来自吉林正大饲料公司的左先生,他认为玉米价格是影响饲料成本的最重要因素。在玉米期货推出之前,大商所曾经多次在东北召开了相关饲料、粮食流通企业关于期货知识的讲座,左先生希望能够在真正的期货市场中实现如讲座中所获知的锁定成本、采购原料的愿望。

和两位来自企业的负责人难以掩饰的兴奋相比,长期从事粮食企业研究的国家粮食局专家洪涛对玉米期货的意义有更加深远的思考。

洪涛认为,第一,玉米期货的推出可以增强粮食企业市场经营观念和风险意识。期货市场是市场的高级形式,在期货市场上,有严格的市场交易规则和履约保证,企业公开、公平、公正地参与期货交易,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市场经营观念和风险意识。

第二,期货市场形成的价格全国统一,它公开、权威、超前,可以为企业在原料采购、产品销售等经营活动中提供科学合理的参考。在现货市场,由于现货价格分散不统一,同时价格滞后,对企业市场经营指导作用较差。在期货市场上,由于期货价格是统一的、真实的,同时是未来的价格,因此对企业可以根据这一价格情况决定什么时候买进原料或卖出产品以及以什么样的价格来买进原料或卖出产品,可以根据期货价格趋势来确定将来的生产计划,决定产量的多少。

第三,企业可以利用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交易回避市场价格风险。为防止未来价格下跌(上涨),企业在买进(卖出)现货时,可以在期货市场同时卖出(买进)。这样,将来现货市场价格下跌(上涨)企业出现成本增加或出现亏损时,由于期货价格会同时下跌(上涨),跌幅(涨幅)与现货一般相当,企业就可以以期货的盈利来弥补现货经营的亏损。这样,企业通过与现货市场的反方向操作(也就是套期保值交易),提前锁定企业经营成本和利润,保证企业市场条件下的稳健经营。

第四,期货市场可以提高订单农业的履约率。期货市场价格可以为龙头企业订单农业的开展提供合理的价格参考,使企业合理确定订单价格。同时,开展订单农业的企业将市场风险通过订单从农民那里接过来后,可以再通过期货市场分散转移给期货交易者,避免订单兑现时现货价格下跌而导致企业在履约时出现亏损,从而使企业实现无风险经营,提高订单履约率。

第五,降低企业财务成本。由于期货交易是订金交易,企业可以只用5%的钱将全年加工的原料从期货市场买回,并无须支付仓储保管等费用,可以大大降低企业贷款利息、仓储费用等成本。

第六,通过期货市场采购现货。由于期货市场也具有现货市场的功能,而且根据大连商品交易所公布的期货转现货的规则,玉米相关企业完全可以将期货市场作为企业的一个现货采购和销售渠道。以大豆期货为例,前几年,由于现货市场秩序不好,市场信用不高,南方客商很少直接到东北买大豆,而是通过期货市场直接购进,商品质量品质及信用有保证,大连期货市场有力地促进了现货流通。企业通过期货交易可以提前一年半直接在期货市场采购原料或提前一年半卖出产品,由于期货市场由交易所为履约进行担保,因此,这一渠道信用极高,安全有保证,不会出现商品质量纠纷和三角债等问题。

洪涛认为,通过以上作用,可以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保证企业的稳健经营,维护和协调好产业链条各方的利益。

文章来源:《期货日报》

题  目:中国商业联合会专家认为增加国内大宗商品期货品种是当务之急

记  者:丁笠

时  间:2004年2月12日

中国商业联合会专家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北京工商大学教授洪涛博士近期就《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下称《意见》)表示,《意见》为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期货市场作为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尽快增加大宗商品期货品种,更好地发挥市场功能。

洪涛称,自清理整顿以来,限制大宗商品期货品种上市似乎已成了规范市场、防范风险的唯一手段,这使得期货市场发现价格和回避风险的特有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此次《意见》的出台无疑为期货市场推出大宗商品打开了政策空间。

洪涛认为,推出更多的大宗商品期货品种,使更多的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能够利用期货这一避险工具来指导生产、经营和消费,对于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提高国内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调整资源性产业结构,并使资源性产业得到价值补偿等,均具有极为积极的意义。

洪涛认为,目前我国期货市场的规范化程度和风险防范能力明显提高,推出更多的大宗商品期货品种的基础已经具备。

文章来源:《期货日报》

题  目:《粮食流通管理条例》拓展了期市功能发挥空间

记  者:丁笠

时  间:2004年6月11日

近日颁布实施《粮食流通管理条例》是我国粮食市场的一件大事,它为粮食收购市场全面放开奠定了法律基础。就此,商务部市场调控专家、中国粮食经济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洪涛博士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粮食流通管理条例》是我国粮食市场化大趋势的行动纲要,它将促进我国粮食市场化大趋势的步伐,也为期货市场的功能发挥拓展了空间,期货市场应抓住有利时机,加快推动大宗农产品期货新品种的上市。

洪涛说,在《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出台之前,我国粮食流通领域有两个规范性文件:1998年6月6日,国务院发布的《粮食收购条例》和1998年8 月5日国务院发布的《粮食购销违法行为处罚办法》。因为当时是以整治粮食市场经济秩序为主,国家对粮食收购的管理具有较强的行政干预性。随着我国粮食市场形势的变化和改革的深入,原有的两个文件已经滞后,并阻碍着我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国务院出台了《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给我国近年来的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提供了合法的政策依据和法律解释。

洪涛表示,《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的核心是粮食价格放开,这是粮食市场化的核心内容。在粮食价格放开的市场化基础上,粮食期货市场才能够充分发挥其价格发现功能,起到价格“标识”作用,从而引导生产、经营和消费。各种粮食利益当事人可以进入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或利用期货市场价格进行基差交易,提高交易的有效性,避免交易的盲目性。

洪涛认为,粮食购销的市场化有利于改善粮食主体的结构,有利于鼓励多元化主体参与市场竞争,充分利用期现货市场工具;有利于粮食期货市场与现货批发市场、零售市场的互动,真正实现粮食期现货市场的价格联动和国内外市场的价格对接。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又给粮食期货市场作用的发挥提供了更好的外部环境,使粮食期货市场在粮食市场体系中的龙头作用得以充分发挥。现货购销市场的完全放开拓展了期货市场功能发挥的空间。

洪涛说,当前,我国期货市场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期货市场宏观政策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2004年1月份出台的《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了“逐步推出为大宗商品生产和消费者提供发现价格和套期保值功能的期货品种”。其后,证监会相继批准了燃料油期货、棉花期货新品种的上市。棉花期货已于6月1日在郑商所挂牌交易,改变了期货市场自1998年规范整顿以来仅保留7个品种的僵局。他建议,我国期货市场应借《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的东风,加快推出大宗粮食、油脂、油料新品种,如玉米、油菜籽期货等,通过新品种的上市改善我国期货市场的结构,从而改变期货市场滞后于现货市场发育的局面。

文章来源:《中国证券报》

题  目:国储局接货传言震惊铜市

记  者:王超

时  间:2004年11月20日

近来,国内外期货市场上铜价暴涨暴跌,有关国家物资储备局将从期货市场上大量进行实物交割的消息,更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国储局这一备受争议的举动将对铜市产生什么影响,其背后隐藏着什么?本报记者就此进行了深入调查。

中国再次成为“冤大头”?

2003年下半年以来,铜期货市场经历了一轮大牛市——沪铜2003年9月至2004年3月合约的最终交割价呈现振荡上涨趋势,由9月铜合约的18300元上涨至11月铜合约的27980元,2004年9月中旬以来,期货交割价更是超过30000元。

令人不解的是,中粮期货席位的操作却呈现低卖高买态势,在2003年下半年至2004年上半年,大量卖出铜合约,而在2004年下半年却大量买进交割合约,12月合约上持有的多仓量高达7500多手。

分析人士认为,近两年来,国储局一直主要通过中粮期货席位在铜市进行交易活动,因此,在中粮期货席位逆市场行情操作的可能就是国储局。更有业内人士称,国储局及国内部分机构在伦敦和上海两市从事反向套利交易,即在上海市场买入,在伦敦市场卖出,数量巨大,已被国际大型投机基金盯梢,这些基金囤积库存,抬高国际铜价,使得国内从事反套利的机构损失严重。

所谓反向套利交易,是指在国内期货市场上买入铜合约的同时,在国际市场上卖出期铜合约,待条件合适,再分别平仓出局。众所周知,中国是铜消费和进口大国,中国机构如果在国外做空,持仓量过大,很容易被国际投机基金盯上,合约到期时,如果没有实物可交割,就会付出惨重的代价。不过,套利交易的好处是,在一个市场的损失能够从另外一个市场上得到不同程度的弥补。因此,尽管这些国内机构在伦敦市场上损失惨重,但只要国内铜价居高不下,他们就可以通过在国内做多获取的盈利来弥补在伦敦市场上的亏损。

这样,国内套利盘为了减少损失,就会在国内市场上拼命拉高铜价,通过国内盈利来弥补国际上的损失。结果可能是,国储局及反套利机构获取很小的套利收益,但国内众多的投资者、消费商、加工商被迫以天价进口铜现货。

如果上述传言属实的话,那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在铜价高涨时,肩负着宏观调节职能的国储局不但不出手平抑铜价,反而在期货市场上买入而使得供应更为紧张。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国际上大宗商品的需求也与日俱增,如原油、有色金属、小麦和大豆等。许多国际炒家,专门针对中国设套,将价格炒高之后再卖给中国,屡屡得手。因而中国常是买在最高点,替别人接盘,损失最大,每次都做了不折不扣的“冤大头”。最明显的例子如1995年高价进口粮食、2003年低价出口小麦、2004年上半年高价进口大豆等。

目前中粮席位在上海期货交易所持有的12月期铜多头部位达7500多手,而上海期交所总库存仅为24233吨,这必然加剧国内外铜市供应紧张局面,引发铜价继续暴涨,并给我们这样一个逻辑推断:国际炒家又一次在高位狩猎中国,而中国也又一次贯彻了“追涨杀跌”的期货投资规则,在高位买进,低位卖出。

国储局遭受质疑

国储局具有特殊背景,规模大,资金雄厚,有国家财政支持,在市场上操作一般是大笔买入,分批售出。业内人士指出,国储局在铜期货市场上的地位非同一般,其一举一动都将产生较大影响。

目前,现货供应仍较紧张,国内外铜价处于历史性极端高价区域,而库存则处于历史性的最低水平。上海期货交易所库存仅有2.4万多吨,根本不足以满足国储的接货要求;全球三大交易所的所有显形库存降至仅13万余吨,不足全球两周消费量。由于下游产品价格远远跟不上精铜价格的上涨,部分铜加工企业不堪承受3万吨以上的高铜价,被迫选择停产以减少亏损。在上述特定的历史时期和市场环境下,国储局此次通过期货市场接收实物,对铜市将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和冲击呢?

分析师喻猛国的措辞比较严厉,他认为,期货市场中,最明显的市场操纵就是借助垄断力量,扭曲价格,达到其获取不当收益的目的,国储接货三万多吨将掏空上海期货交易所交割库,而研究表明,当库存接近零时,将使得现货价格加速波动,必然干扰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而且,期货市场毕竟不是现货市场,期货交割只是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联系的纽带,利用国家储备声誉,以补库为名参与期货交易,大肆在单一合约上大量单边持仓,操纵交易所库存,影响期货价格,造成事实上的轧空,这应该算是期货市场上最大的操纵案。

此外,他还对国储局的动机发出质疑:国储局在国内物价持续高涨,继续强化宏观调控的大环境下,在单一合约上最高价接下如此巨量铜现货,给全世界发出一个中国存在强大需求的信号,使得我国消费者“享受”到如此历史高价的铜,不知道国储是在为国家利益而储备,还是为国外基金狩猎中国消费商和反套利盘而储备?

不过金牛期货的杨晓荣和实达期货的王智勇对此则不以为然,他们认为,目前市场供不应求是有目共睹的事实,从5月份以后,国内现货供应紧张的格局愈演愈烈,现货价格也一路攀升,而且每次临近交割,都会发生空头恐慌性出逃现象,而近期合约和远期合约的巨大价差也对期价产生了良好的支持作用。因此,即便国储局不在12月合约上接货,市场涨势照样也会发生,而国储局接货仅起到了辅助作用。

王智勇还表示,今年以来,国储局总计释放了40多万吨铜,而目前在12月合约上持仓为7千多手,即使接货,也仅3.5万~3.7万吨,谈不上操纵市场,就合约而言,可能对12月期铜影响大一些,但估计也就是铜价上下波动600~1000元而已;不过,鉴于国储局所处的特殊地位和背景,自然会引起人们的各种猜测,如有悖于市场的“三公”原则,扭曲了市场的定价功能等,因此,建议国储局的操作应进一步公开、透明,将各种影响降至最低。

分析师毕胜对此比较悲观,他说,尽管国储局曾多次通过上海期货交易所接铜收储,但在一个合约上一次性集中接走3万多吨现货,可能还是绝无仅有的,必将对市场造成强烈震撼。国储局通过交易所来收储,尽管有其自身考虑,也属于一种正常市场行为,但由于其身份特殊,且接货数量过于集中,又处于目前特殊的市场环境下,因此,其接货行为必然在客观上给国内铜市带来难以估量的冲击。

国储局是否如期接货,是否会因此在铜市引发一场风波,人们拭目以待。

裁判员兼运动员?

目前有市场人士质疑,根据《期货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第四章《期货交易基本规则》第三十条的规定,金融机构、事业单位和国家机关等不得从事期货交易,期货经纪公司不得接受其委托为其进行期货交易,而国储局作为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职责部门之一,似乎不应该从事期货交易。姑且不管国储局究竟是利用哪家公司账户进入期货市场,如传言属实,则国储局的行为当属不当行为,正如当初某些国储粮进入期货市场一样。

那么国储局到底是什么性质的机构,其职能和定位是什么?记者通过登陆中国经济门户网站看到,国家物资储备局是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即目前的国家发改委)下属一职能部门,主要职责包括:掌握储备物资存量,具体执行战略储备物资和调节储备物资计划;根据计划安排,积极参与宏观经济调控,并确保储备物资保值增值;贯彻“以储为主,多种经营”的方针,在完成国家物资储备任务的前提下,积极组织、推动全国物资储备系统开展多种经营,提高经济效益。

由此可见,国家物资储备局成立的最根本的目标是发挥宏观调控功能,稳定重要物资价格,平衡供求,在市场价格过于低迷时吸纳库存作为储备,而在供应紧张时及时释放库存,缓解市场供应紧张局面,但同时也有“开展多种经营,提高经济效益”的目标。

不过,据分析师毕胜估计,2003年9月份,国储局在上期所建立期铜空头部位,数量约为10万吨,价格在18000元左右;而在铜涨至30000元历史高位时,传言国储入市接货了,名曰补库,这好像跟国储高抛低吸、调控市场供求使命相悖,同时也不符合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国家粮食储备局前局长、现中国市场学会理事长高铁生认为,国储局具有宏观调控和轮换库存两大任务,它通过国家物资调节中心来进行交易,平衡市场供需,稳定物价,因而具有宏观调控功能。但后者作为一个企业,尽管资金来源于财政拨款,也可以通过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最大程度降低损失,实现单位主体的经济效益,不过盈亏都属于国家财政,调控和轮换的数量较大时,必须取得有关部门的批准。

中粮期货的一位负责人也表示,国储局进行期货交易,合法合规,没有什么过错。针对目前市场传言,他认为,这不过是空方的怨言罢了,国储局不是在目前价格较高时买入,而是早就入市建仓了。

从世界各国有关物资储备的运作惯例来看,储备的购进和销售一般均由法律规定。如美国规定,在储备量低于目标量时购进物资,有财政支出时需提交国会通过;当储备量超过储备目标,不抛售会造成损失,或者总统从国防上认为需要抛售时,经国会批准,可以抛售;购进和抛售,均需服从竞争原则。瑞典规定,抛售时第一步面向企业,第二步面向市场,进一步持续发生供应障碍时则实行配给制。

北京工商大学洪涛教授认为,尽管国家物资储备系统采用企业化管理,但鉴于其特殊性,还是应有别于一般的企业。一方面,它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实体,目标应该是降低成本,追求利润最大化,可以利用期货市场来回避风险。另一方面,国储局又是政府实行宏观调控的一个职能部门,它的市场行为,尤其是在期货市场上的交易行为应受到限制。如果非完全竞争的企业参与完全竞争的市场,那么期货市场发现价格的机制就会被扭曲。

洪涛认为,其实这种现象也存在于粮食、肉类、食糖、食盐等储备体系上,这些机构对内实力强大,对外则无竞争力,若不加限制,其结果必然是对外亏损、对内肆意获取暴利,而且是为少数人牟利,损害国家和人民利益。

洪涛还认为,目前政府对国家物资储备系统的定位确实存在双重矛盾:既是国家宏观调控机构,又是独立的经济实体,两重目标很难兼得。因此,他呼吁,必须加大对物资储备体系的监管,严格限制在期货市场上的交易行为,如库存轮换必须是通过现货市场来实现等。国储局作为一个职能部门,其任务应是总体规划、保证国家资源安全,如果每次都像以前操作大豆、原油一样,那就不仅扰乱了国内市场,而且会被国际投机基金所盯住,成为“冤大头”。

从事我国期货市场研究工作的高扬博士认为,国储局的目标应单一化,弱化甚至取消盈利性目标,否则国家的宏观利益将很难保证,公平市场的环境难以形成,如果对国储局盈利部分缺乏实质性的监控,还可能导致腐败现象的发生。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题  目:缺货三万吨期铜合约12月16日交割倒计时

记  者:罗捷

时  间:2004年12月13日

被誉为国内期货市场上最为理性也最为规范的铜期货正面临尴尬局面:距离12月期货合约交割日仅一个星期,但从上海期货交易所(以下简称“上期所”)仓库的现有库存看,还有三万吨缺口。

与此同时,国家物资储备局(以下简称“国储局”)是多头力量的传闻始终没能平息。对此,尽管各方并没有出面承认或者加以否认,但多头接货并将清空上期所库存的趋势越来越清楚,这可能导致已经处于高位的铜价将再度走高。

一位贸易商认为,铜价有可能突破每吨3400美元,“因为国储接铜说明,国家判断铜价还要涨”。而仅在一年前,铜价每吨不过2000美元。

三万吨库存缺口

12月6日,上期所12月铜合约收盘价达到每吨31030元,单边持仓超过11000手,总计55000吨。此时距离12月16日——该份合约的规定交割日,仅有8个工作日。而上期所的铜库存远远不够,12月3日上期所公布的库存周报显示,只有26000吨铜躺在仓库里。

这意味着还需要将近30000吨铜才能满足交割的需要。

当然,持仓数字仍有可能发生变化,铜库存亦有可能不断增加,尽管如此,库存出现短缺似乎终难避免。

最大的接货方出现在中粮期货经纪有限公司(简称“中粮期货”)席位,多头持仓超过7200手。如果交割,中粮席位上的投资者就要拉走高达36000吨的货。

据业内人士的判断,该多头现在没有减仓的动力。理由很简单,目前现货市场上,铜价比期货价格高出100元左右。与其在期货市场上平仓获利,还不如进行交割,再到现货市场上高价卖出。

根据上期所有关规定,单个席位上的单边持仓不得超过总持仓的15%,但套期保值且又经过上期所批准的部分除外。目前,中粮期货的多头持仓占单边持仓的比重已在60%以上。据中粮期货一位内部人士称,该席位能继续持有这一头寸,本身就说明这些头寸是做套期保值且是经过上期所允许的,也因此表明了这些投资者确实有买入现货的需要。

但问题是,交割时仓库里未必会有足够的铜。

现在,上期所仓库中仅有的这26000吨可交割铜,就算只满足中粮期货一家的需求,也仍有一万吨缺口。而要将一万吨铜货在一个星期内办理入库,时间相当紧张。更何况还有其他的多头头寸,对于他们而言,只要有利可图,即使需要交纳40%的保证金,也未必会在交割前夜平仓。

形势颇为严峻。即使目前的空头持有者能在交割大限之前顺利办完手续,将三万吨铜运入上交所仓库,使12月合约最终得以顺利交割,但接下来下一月份的铜合约空头将面临更大的危机:上期所仓库可能连两万吨铜都没有了。

12月6日收盘,铜0501合约(交割月份2005年1月)单边持仓55000手,总计275000吨。

国储是多头主力?

欲从上交所平台接货的主要多头力量,即上文提及的、集中在中粮期货席位上的投资者,据坊间的传闻,乃是国储局。

据未经证实的消息说,国储局的铜储备目前不足30万吨,它准备通过中粮在期货市场上买进三万吨铜,以弥补库存。

12月6日,国储局办公室人员称,他们对此事并不清楚。此前记者亦曾采访该局业务人员,被告之国储物资的数据和交易方式均属于机密。

中粮期货也表示,根据保密协议,不能透露客户资料。

一位接近国储局的市场人士认为,目前并没有法规明确规定国储局不能通过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国储局进行交易,也可能是为了调节库存,同样无可厚非。

不过,一些研究者们对此却持有不同看法。

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洪涛认为,国储部门应该承担物资蓄水池的功能。国储物资流入流出市场,可以调节市场供求状况,而这一功能理当通过现货市场进行。由于特殊的身份和影响,国储部门若介入期货市场,可能会干扰期货的合理价格。洪涛因此认为,国储部门不应该通过期货市场买卖物资。

另外,洪涛还认为,如果传言属实,国储此时接货在时机选择上也有待商榷。

目前,现货市场上铜也出现了严重短缺,且因此之故,铜价已在历史高位维持了相当长的时间,此时国储买铜更会加剧铜价波动。

洪涛指出,国储部门调节市场供需应该立足于平抑价格波动,在市场供过于求、价格偏低的时候买入,在市场供不应求、价格偏高的时候抛出。世华财讯的一位分析师也认为,如果确是国储局在接货,会对期货价格形成一定的影响。

国储进入期货市场弊大于利?

期货市场上出现国储接货的传言,这已经是第二次了。上一次是在2003年,当时的说法是,国储在期货市场上以每吨18000元的价格抛售了10万吨铜。

若传言属实,国储2003年和2004年这两次方向相反的操作,似乎是低卖高买,相当的不合算,但实际上又不尽然。

国储去年抛售的铜是该局在国际市场上以每吨1600美元的价格买进的,在每吨18000元的价位抛出去仍然不亏。今年国储买铜的价格虽比去年抛售价格高,但其间同样有利可图。

从上期所公布的数据看,中粮期货席位上的多头头寸建仓时间是在2004年8月中下旬。从9月初开始,中粮期货席位上就一直持有7000手以上的多头。当时价格在每吨25000元左右,按目前价格看,投资收益颇丰。

但这种投资收益并未获得市场的好评。国内著名的证券类媒体都曾“炮轰”国储,认为国储进入期货市场弊大于利。

一位市场人士认为,虽然国储在国内能够盈利,却会造成更多投资者在国际市场上的损失。尽管不能把铜价上涨的原因强加于国储,但其间国储推波助澜的责任不可推卸。铜价从2003年的每吨2000美元涨到目前的3000美元,中国要为其数百万吨铜的进口多支付数十亿美金。哪怕涨幅能减少100美元,也能减少损失数亿美元。

洪涛认为,国储这一机构既代表国家行使储备职能,带有政府色彩,又在市场上进行公开交易,带有普通公司的色彩。作为国家职能机构,一方面,国储部门的一举一动往往能够对市场产生相当的影响;但另一方面,当这种影响推高了市场价格,一旦又需要国储出面平抑的话,作为期货市场中的一个交易者,国储同样受到一些规则约束,再要对市场波动进行干预,反应往往很慢。这将可能造成国储部门一家获益但在更大层面上总体受损的局面。

当然,不同意见始终存在。另一种看法是,保证国家储备非常必要也理所应当,在这一点上不能以短期利益来计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