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刘邦大传:崭露共角,亭长的悲剧

刘邦大传:崭露共角,亭长的悲剧

时间:2024-06-06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亭长就是类似目前派出所主管兼治安法官的职位。身为亭长,却伤害同僚,依照秦法,不但会被革职,还要被判处重罪。主其事的县官下令彻查,惟一的证人便是夏侯婴自己了。但为了保护刘邦,夏侯婴硬是不吐露是谁伤害了他,因而以“知情不报,匿护罪犯”之罪名,受到鞭答的苦刑数百下,并且打入大牢,判处一年余刑狱。为了避免拥挤,萧何把座位分成数等份,其中有贵宾席,也有“经济舱

刘邦大传:崭露共角,亭长的悲剧

有一次正好碰上秦始皇咸阳出发的巡幸队伍,真是雄伟壮观,数万人为一人造势,让刘邦感动万分,不禁脱口而出:“大丈夫当如此也。”

角头亭长,脚踏黑白道

亭是秦王朝的地方行政单位。刘宋时代裴驷的《史记集解》上说:

“秦法,十里一亭,十亭一乡,亭长,主亭之吏……民有争讼,由亭长调节或审判……。”

亭长就是类似目前派出所主管兼治安法官的职位。

秦末一个亭管十个里,大约250户人家,权力也不小。亭便是一个官衙,亭长也是有办公室的,在专制社会,算是相当威风的职务。

亭长的任务主要是接待官员,同时也须巡查游民、缉捕盗贼,以维持治安。接待官员,对刘邦而言是件苦差事,还好亭的单位实在太小,会来的长官不多,大部分也都是些缉盗官员。这些人身分不高,性格也较豪迈,刘邦很容易便和他们称兄道弟了。

后面这件工作,刘邦倒相当胜任。由于平民时代便结交不少角头兄弟,黑社会那一套对他并不陌生,加上受到曹参治理市诬蔑廛态度的影响,刘邦也很懂得防患未然。因此在他任内,泗水亭虽难免有些小案件,但倒未出过大纰漏。

亭里面,除了亭长刘邦外,还有数十名的“亭父”及“求盗”,但他们都是役夫,属平民身分,如同现代的“义警”。只有刘邦属“吏”职,对一向喜欢夸张的他,自然要设法好好表现一番了。

首先,他替自己制作了一顶“冠”。“冠”在当时是“士人”以上才能戴的帽子,平民只能以“巾”束发,所以有“冠”的人,便代表他有身分、有地位。

战国时代,有不少“吏”职是由士人担任的,所以原则上“吏”是可以戴冠做。

于是刘邦决定以竹皮来制作类似楚国贵族戴的长冠,并特派亭内的“求盗”远赴作冠手艺一流的薛县去订做。

这顶“亭长冠”,使刘邦俨如高官般地威仪,不认识的人,很难看出他的身分只是一名亭长而已。

据说这顶冠,刘邦非常喜欢,一生都戴着,即使日后成了大汉王朝的创业皇帝,在平常休闲时候仍戴着这种“冠”,因而时人称之为“刘氏冠”。

不过是一顶冠就这样坚持,可见刘邦的个性并不轻浮,虽然偶尔有些浪荡,但其实是相当有主见且执着的。

由于“官场”中的朋友本来便不少,如今当上亭长,更可借此大展人脉关系。《史记》上记载他“廷中吏无所不狎侮”,可见他交友的方式,不是淡如水的“君子之交”,而是勾肩搭背、嬉笑辱骂式的“小人之交”,所以对方的身分也大多不高。

年轻时便不用工作且到处游荡的刘邦,自然养成喜欢到酒楼等声色场所的习惯。

如今当上亭长,黑白两道的兄弟多了,更需要交际应酬,因此他常呼朋引友地到沛城的酒楼去喝酒。他最喜欢去的是王婆婆和武大嫂的小酒铺子,由于手头钱不多,个性又慷慨,因此常常需要赊账。不过,这两个酒铺主人却非常欢迎他,即使酒钱永远欠着也无所谓。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好事?据《史记》上记载,刘邦酒量不大,酒品也不错,很容易醉,醉了便睡在酒铺里。两位老板常在此时看到他身上附有龙的影子,深奇之,因而给予优待。这当然是后人制造的神话了。

由于刘邦魁力强、人缘好,喜欢接近他、和他结交的朋友,往往会跑到酒楼来喝酒,而好热闹的刘邦,自然也会尽力和这些人亲切的招呼一番。如此一来,喜欢到这两个酒铺的人愈来愈多,刘邦俨然成为酒铺的“义务交际男”,难怪两位主人特别欢迎他了。

加上刘邦酒品好,醉了便睡在酒铺里,等他醒来的朋友只好继续喝,消费额提高不少,两位老板自然要呵呵大笑了。

其实刘邦也是很慷慨的,酒钱签账时,小费常给好几倍,虚账一大堆。两位老板由他身上得到不少好处,总觉得良心过不去,到了年底便自动毁掉账单以讨好刘邦,希望刘邦继续捧场。

当然有身为亭长的刘邦在,一般黑道分子也不敢到此闹事,刘邦也算是客人兼保镳了。

不过,刘邦倒相当忠实,数年如一日,就只在这两家酒铺“混”,即使其他酒馆有意“挖角”,刘邦也不为所动,捧场如故。难怪王婆婆及武大嫂对他印象特别好,就算喝一辈子也不要钱。

见王风范,大丈夫当如此也

虽然行为放浪不羁,但刘邦和陈胜一样,从年轻时代便有大志。

陈胜的志气,多少是为脱离生活困境的奋斗,但刘邦则属天生的气量。

以信陵君为榜样,便可看出刘邦有与众不同的地方。

当上亭长后,他经常因公干到咸阳,总趁机多留两天,到处闹晃,领受一下大政治环境下的气氛,也增广自己的见识。

有一次,正好碰到秦始皇从咸阳出发的巡幸队伍,真是雄伟壮观,数万人为一人造势,让刘邦感动万分,不禁脱口而出:“大丈夫当如此也!”

或许是这次的机缘,加上这几年当“官”的经验,让刘邦开始有了窥伺天下的野心。

野心和见识,更增加了刘邦天生领袖的魁力,总让他的朋友在不知不觉中对他更为尊敬。

不过回到沛县后,刘邦又一副嬉笑辱骂的模样了。在某次恶作剧中,他和夏侯婴间便惹出了一件大麻烦。

这时候的夏候婴已升为试补县吏,某日两人拿比剑当游戏,一不小心,刘邦居然把夏侯婴砍伤了。此事正好被其他县吏看到,便密告刘邦故意伤害“公务人员”。

身为亭长,却伤害同僚,依照秦法,不但会被革职,还要被判处重罪。

因此,刘邦硬是不承认夏侯婴是他砍伤的。

主其事的县官下令彻查,惟一的证人便是夏侯婴自己了。

但为了保护刘邦,夏侯婴硬是不吐露是谁伤害了他,因而以“知情不报,匿护罪犯”之罪名,受到鞭答的苦刑数百下,并且打入大牢,判处一年余刑狱。

由于夏侯婴咬紧牙关不招拱,加上萧何及曹参从中疏通,刘邦才得以彻底脱罪,保住亭长的“头路”。

这件事,感触最深的是萧何,他真正感受到刘邦那股可让人为他卖命牺牲却毫无怨言的领袖魅力,因而更有肯定刘邦的价值,也成为他日后拥护刘邦起义的最主要因素了。

巧遇贵人,获得美娇娘

但对刘邦身分、地位、声望最具提升效果的,却是吕公事件。

汝南地区单父县,有位人称为吕公的望族名士

吕公为人仗义疏财,地方影响力颇大,因此得罪了当地的豪族恶势力,不得不举家迁居于沛县。

由于吕公和沛县县令是故交,因而立刻成了贵宾,加上吕公知名度高、形象好,沛县中的大小官吏也都想乘机结交认识他。

贵宾能够受欢迎,主人也有面子,所以县令特别帮吕公办一场接风宴席,让吕公能和沛县父老及大小官吏有个较正式见面的机会。

想不到报名参加的人很多,宴席的座位不够,僧多粥小,让县令非常头痛,只好请一向能干又颇得地方敬重的萧何主其事。

为了避免拥挤,萧何把座位分成数等份,其中有贵宾席,也有“经济舱”,并宣布贺金千钱以上为贵宾,可进入内厅直接会见吕公,其余者在外厅及前庭等待吕公出来和大家打招呼。

大家看到萧何郑重其事,也不敢争执,有能力的人进入内席,其他的委屈暂坐在外面。

亭长官不大,收入也不多,一般都只坐在外面。但刘邦可不在乎官位大小,一向喜欢开玩笑的他,竟大大方方直入内间,大声喊道:

“贺金万钱!”

实际上,刘邦身上一毛钱也没有,但他仍大胆要求拜见吕公。

负责接待的人大感为难,正不知如何处理。

吕公听到有人如此大手笔,大为惊讶,也将视线移向刘邦,却不禁为这位浪荡美男子的长相大吃一惊,立刻站起来,亲自到门口迎接刘邦。

原来吕公颇通相术——尤其面相更是当时识人的准则,乍见仪表非凡的刘邦,竟当场为他的奇相和气势所感动。

接待组长萧何深知刘邦底细,眼见这个玩笑开大了,只得出面替他解围。他不好意思地向吕公表示:

“刘季这个人好夸大言,作事情不知分寸,您就不要和他计较了。”

吕公却笑着说:

“不妨,不妨,他也算是够诚意的了。”

于是吕公亲切地将刘邦引入内厅,并让他坐在自己身旁最尊贵的位置。刘邦可一点也不客气,在县府的高官面前,落落大方地和吕公谈笑风生,宛如老友。

宴席中,吕公数度以目暗示刘邦不要早走,显然有事相告,刘邦解其意,便留到宴席结束以后。众贵宾还以为刘邦是吕公久未谋面的老友,故也不特别在意,只有认识刘邦较深的萧何,对吕公这番行为大感讶异。

吕公在送走所有的宾客后,便将刘邦带入后堂;并替他引见吕公夫人及女儿吕雉。

吕雉退入后房,吕公便当着夫人的面,对刘邦表示:

“我年轻时,便喜好相术,积这么多年的经验,对面相更是别有心得。但在我见过的那么多面相中,没有人能和你一样,希望你不要妄自菲薄,应努力建立自己的事业。”

这番话,倒让一向大方的刘邦傻眼了,一时间不知道怎么回答。

吕公更明白表示:

“我的女儿,你也见过了,如不见弃,愿作为你刘季的妻子,一辈子侍奉你。”

吕雉便是日后的吕后,当时可还是清纯可爱、娇滴滴的美少女,已三十多岁犹未有姻缘的刘邦自是高兴得满口答应了。

倒是旁边的吕夫人,大吃一惊,对这位不甚长进的中年人实在没有好印象,在爱女心切下,也顾不得礼貌,便直接质问吕公:

“你不是平日常说我这个女儿是贵人,不可随便许人,前些日子县令欲纳之为妾,你也当面拒绝,不怕得罪高官,怎么如此随便就许给了刘季呢?”

吕公微微生气表示:

“这种事不是你们妇道人家会了解的。”

吕夫人见吕公不高兴,也只好不再反对了。

吕雉便在父亲的坚持下,嫁给了这位官职低微又表现不佳的泗水亭长刘邦。

不过吕公的识人术,到底是高人一筹,他似乎坚信刘邦一定有飞黄腾达的一天。

这件事,也让冷眼旁观的萧何,不得不对刘邦再度重新评价。原先他只认为刘邦或许是位乱世英雄而有意栽培他,现在他隐约地发现刘邦或许还有不为他人所了解的潜力呢!

成家后的刘邦,并未依靠岳父的财势。或许吕公认为刘邦仍待磨练,也不刻意提拔他。吕雉虽是千金之体,但嫁夫从夫,只得随刘邦回老家中阳里,过着朴实的农妇生活,不久便替刘邦生下了一男一女,也就是日后的孝惠皇帝及鲁元公主了。

谜样的个性,谜样的命运

有关刘邦的命相,有不少神奇的传说,或许这大多是后人牵强附会的杜撰。由于刘邦的出身实在太差,加上由传统评鉴人物的观点来看,刘邦的能力似乎也没有值得称述的,惟一就是长得颇为“上相”,因此大家只好以“真命天子”来看他了。

《史记》中记载有这么一则故事:

话说吕雉奉父命嫁给刘邦,便和丈夫返回婆家居住。外表娇弱的妻子,个性倒相当坚强,或许是受到父亲的影响,吕雉也非常相信刘邦一定会成大事。与一般妻子不同的是,吕雉很能欣赏刘邦大而化之的性格,为了他,任何牺牲也都能忍受。所以她甘心由千金小姐变成田里农妇,这可不是一般女子可以做得到的。

刘邦也很喜爱这位美娇娘,见到她亲自下田,心中更是不忍,过去放浪的习性收敛不少,只要有机会,便会偷溜回家,数年如一日。尤其生了两个孩子后,刘邦的溜班变得更勤了。

据说有一天,吕雉带着两个幼儿,正在田里锄杂草,有位作旅人状的老翁缓缓走过来。

“这位大嫂,能否给我点茶水?”

家教不错也颇体人意的吕雉,见老人家显得疲累不堪,不但给予茶水,并将自己的午餐分出一部分给老翁。

吃饭中,老翁面露惊讶地端详着吕雉,欣然叹道:

“夫人之相,可是天下奇贵之相啊!”

由于和父亲常说的相同,吕雉深感兴趣,便请老翁也相相两位幼儿未来的命运。

老翁看到长子,更惊讶道:

“依此儿面相看来,夫人之奇贵,正是来自这位公子之福荫啊!”

吕雉再请看看女儿。(www.xing528.com)

老翁点头道:“也是贵人之命啊!”

说完,便拿起自己的拐杖慢慢走开了。

正好这天午后,刘邦也跷班回家探望妻儿,相差老翁离去仅约一个时辰。

吕雉便将老翁之言,转告刘邦。刘邦大为惊喜,便立刻循老人去的方向追赶过去。

不久,便看到一个老迈的背影

“老人家,请留步!”

老翁回过头来,看到刘邦面相,未等刘邦开口,便惊叹道:

“刚刚我看到夫人和婴儿的贵相,正大惑不解,原来都和您有关啊!阁下之相极为尊贵,不是一般人可比的。”

刘邦听了非常高兴地表示:

“如果真如老先生所言,有显达之日,绝不忘您的恩德!”

后来,刘邦即帝位,便派人四处寻找这位老翁,但再怎么努力也见不到他了。

或许也正是一再出现“贵相”的说法,让刘邦能够坚忍不拔,愈挫愈勇,终至成其大功。

不过经由这些事件,刘邦也的确有了改变。

虽然浪荡的时间少了,但因担任亭长需要结交黑白两道,使他不只拓展了人脉关系,也使自己的器量更大了。

连萧何都感觉到刘邦的领导魁力愈来愈成熟了,他对朋友表示:

“刘季看来没有特别才能,但如同一个空虚的器物一样,反而更能兼容并蓄各色各样的人才,能吸引更多人支持他,正是他更容易成功的有利条件。”

没有立场,没有包袱,以及豁达开朗的个性,使刘邦的可塑性极高,加上难得一见的个人魅力,更使他命定中成了乱世英雄。

虽然命中极贵,但不久却发生了结束他安定幸福生活,甚至差点有生命危险的灾难事件。

率役上京,亭长成了通缉犯

秦始皇在位的晚年,因北征匈奴、建筑长城而动用大批人力物力,加上原先进行的修驰道、修宫室以及骊山陵的工程,使政府原有的人力根本不足派用,只好由民间征调大量的劳役。

早年,虽然秦法严苛,但对调派人民作劳役却非常谨慎。因为法令是用来集结国力,因此最重要的是不违农时,甚至发动战争也都会选在农闲的时候。然而商鞅在变法时的原则是“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可见法令不只用在人民身上,也在限制政府的滥权。

韩非子在诠释法家时,也非常推崇老子“无为而治”的精神,他认为政令清简而执法严厉,才能建立一个公平的法治社会。

但统一以后,要进行改革及建设的工作太多,光是推动经济。文化的统一,就要动用不少人力,加上效果不佳,于是耗费更大。工作太多了,超过了正常的运作,使国人已产生不合理的压力,若执法又严厉而无弹性,人民便有受虐待的强烈感觉了。

尤其是劳役这件事,原本是大家利用农闲时间奉献劳力,来增强国家建设、促进社会繁荣,现在征召太多,超过了农闲所能负担的,也影响农民正常作业及生活,自然要变成苦役了。

征调劳役的命令,终于也到达了泗水亭。

逐渐有“领袖”意识——“大丈夫当如此”的刘邦,自然最反对这个影响人民生计的任务。

“全部去作劳役,那么家里谁耕种?况且还要缴税赋,老百姓怎么生活得下去!”

“任侠”自居的刘邦,打从心底反对这种过度欺负善良农民的命令。

但秦王朝利用早年的什伍制度,将全国各地的户口资料掌握得非常好,一里二十五户有多少男丁,随时都有统计,并建立户口簿籍,以为征税及征调劳役的凭证。由于全国的统计资料依地区保留在政府办公室中,地方官又采轮调制,根本不知道以前报上去的数字,所以谁也不敢对现有户口报假资料,否则可能有抄家灭身之祸。

所以沛县县令立刻编造名册,并派遣属下的各亭亭长负责领队的工作。

由于这次的劳役是建筑骊山陵,是件非常困难的工作,加上大家对过多的劳役反感颇深,因此负责领队是件危险差事,万一有人结队逃亡,领队也要连坐论罪。

考量所有亭长的能力后,县令认为只有刘邦压得住阵脚。刘邦虽万分不愿意,但公家任务推辞不得,只好硬着头皮带领征调的五百多人出发了。

从沛县到咸阳有数千里之远,翻山越领,全靠两只脚,又携带笨重的炊具及野宿设备,日夜兼行,是件非常苦的差事。

刘邦一向宽厚,故管理工作松散,有些吃不了苦或想念家乡的人便趁机逃走。

虽然发现有人逃亡,但监管的人员太少,山路又崎岖复杂,实在也难以搜捕。所以刘邦虽头痛异常,却是束手无策,只好装作不知,继续领着前进。

但团体心理立刻有样看样,逃亡的人于是愈来愈多。刘邦无力掌握,心想再这样下去,到咸阳恐怕只剩下他一个人了,到时候交不了差,看情形只有死路一条,与其坐以待毙,干脆错就错到底了。

下定了决心,反而轻松多了。

到达丰西泽中,刘邦下令将剩余路费全部换成了酒和酒菜,并召请剩余的劳役与他痛痛快快大喝一场。

大家正莫名其妙时,刘邦在半醉状态下宣布,劳役队伍在今晚全部解散,要回去的可以暗地回去,责任完全由他一个人扛。他慷慨激昂地表示:

“此去凶多吉少,你们赶快逃亡吧!到了这个地步,我也只好开溜了。”

劳役和监管人员中,有些较胆大而讲义气的便表示:

“我们愿跟随亭长逃亡!”

虽然有了一群人,可以相互照顾,但天涯茫茫,又毫无准备,该到哪里去呢?幸好刘邦一向乐观,心理上虽也担心着,但仍谈笑风生,带着酒意,牵领着大家往深山里走。这一方面是为了避免消息走漏后会被官方逮捕,一方面进入山区也比较容易找到吃的东西,存活机会较大,或许可以暂时成为据寨而守的“山大王”呢!

剑斩白蛇,神话传说诉因由

逃亡数天后的某夜,刘邦等人仍借着酒意及月光在山中的沼泽区里赶路。由于道路不熟,刘邦派一名较机警的劳役在前面探寻,以免人数太多,容易被发现。

不久,这名先行者,慌慌张张地赶回来报告:

“不好了,前面有一条巨蛇,盘据小路中,看情形,我们很难过得去,还是回头找其他出路吧!”

刘邦微醉中,胆量更大,他大声表示:

“壮士出行,还怕什么东西!”

接着又猛喝了几口酒,便拔出佩剑,奋勇向前。大蛇遭到奇袭,立刻反抗。刘邦力大,又劈又砍,大蛇不敌,终被劈为数段。

这时刘邦酒意上升,迷迷糊糊中,独自穿越小径而去,走了几里路后,终因醉酒又疲劳过度而卧倒路旁,睡得不醒人事。

跟随在后头的人,见没有动静,便向前追寻。

说也奇怪,就在刘邦斩蛇的位置,有位老妪在黑暗中哭泣。大家感到奇怪,便趋前问道:

“老婆婆,你为什么在此哭泣呢?”

“我的儿子被人杀了,所以我在此为他痛哭!”

“你的孩子是怎么被人杀的呢?”

“我的儿子是白帝之子,今天他化为蛇的原形,横在此路上,想不到却被赤帝之子给杀了,所以我才在这里痛哭呀!”

问话的人认为老太婆胡说八道,正想羞辱她,老太婆却突然不见了。

大家感到非常惊讶,乃立刻寻找刘邦,并且叫醒他,告诉他这件奇遇,刘邦听到了非常高兴,便认为自己是赤帝之子了。

有些史学家认为这是逃亡期间刘邦徒众故意创造出的神话,用以显示刘邦是天生的领袖。

甚至也有人认为这是萧何为了掩护被通缉的刘邦,建立他在沛县父老心中的重要性,故意制造出来的神话。

但依逻辑推论,这种可能性均不大。以刘邦当时的身分和境遇,刘邦的徒众及萧何即使再大胆,也不敢将“帝”这个名词和刘邦连在一起。

这种斩白蛇起义的传说,应是刘邦成功以后,为突显他是真命天子所制造出来的神话。由于刘邦出身的确太低,为稳定汉王朝政权,负责的官员不得不大下苦心来为他“形象包装”一番。

刘宋的裴骃在《史记集解》中则认为白帝代表秦王朝,刘邦平灭秦朝,故有此赤帝之子斩白帝之子的传奇。

图腾意义,象征解神奇

但以人类学的眼光来看,此处的蛇应属图腾的意义。因为秦王朝为鸟图腾(可由秦皇室国玺的百鸟图证之),而且五行中排水德,色“尚黑”,说什么也和白蛇扯不上关系。

刘邦出身沛县,虽介乎各部族交杂之处,但主图腾仍属“蛇”。日后和刘邦争霸天下的项羽起于江东,是楚国贵族后代,属蛇图腾族之嫡系。江东地方盛产白蛇,或许白帝之子的象征指的是项羽。此一段传奇神话,指的可能是蛇图腾庶系的赤帝刘邦,在命中会击败蛇图腾嫡系的白帝项羽而登上皇帝宝座的天命象征吧!

这段意外的逃亡,在刘邦的生涯中,应属最落魄的时段,没什么可称述的,对天命所归的“刘皇帝”,也成了最空白的一段。为补足此缺陷,汉朝官员乃强化刘邦的“天生伟大”,才会创造出这个“官制神话”吧!

《史记》中还有一段让人更难以置信的传说记载:

秦始皇在位时,便有不少懂得看天象的方士跟他建言:“东南方有天子气。”始皇甚担心,便常到东方巡幸欲镇服之。

刘邦对此传说,深为自疑,便藏匿于芒县和砀县间的深山沼泽和岩石间,怕因为自己有“天子气”而被发现。

但妻子吕雉和地方父老有事到山区寻找刘邦时,却仍很快就找到他,刘邦感到非常奇怪,便问道:

“你怎么每次一来便找到我呢?”

吕雉答道:“你所在的地方,上空常有云气,只要顺着云气找,便可以很快找到你了。

刘邦至此,更相信自己有祥瑞之异征,非常高兴。沛县子弟,听到这种传言,更相信刘邦之贵相,也纷纷往山中投奔之,俨然成为一股力量。

这段故事,更明显是后人加上去了。方土再大胆,也不敢向专权又好猜疑的秦始皇报告有“天子气”之事。即使有这件事,亦属宫廷中秘言,又怎会流传到刘邦耳中?

逃亡山区的刘邦,想必依靠卢绾、夏侯婴、樊啥、周勃等“兄弟兵”的协助,勉强可维持生存,哪敢自比为“天子”。况且沛县不少子弟为了逃避接踵而至的劳役,得知刘邦结众藏匿于山中,前往投奔者或许有之,但人数最多也数百人而已,成不了气候的。

但不久,一件意外事件,又使刘邦的运气由谷底,再次往上直冲了。

【陈文德说评】

老子《道德经·第十一章》:“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在这个世上,“无”常比“有”更有用处。以车轮为例,车轮上“有”三十根辐,都集中在车毂上,因为车毂本身是“空虚”的,所以能够承受这三十根车辐,车轮才能转动。因为车毂的“无”,接受了车辐的“有”,车轮才能发挥作用。

揉和陶土作成各种器具,器具以陶土为外壳,本身是“有”,但器具中间的空虚是“无”,器具之所以发挥作用,是其间的“无”,而非周边的“有”。

建筑房子,开凿门窗,真正能住人的是房屋内面的“无”,而非窗户的“有”。

由这些例子可见,看得到的是“有”,但发挥作用的却是“无。

这种哲理看似深奥,其实很浅显。

自己没有太多主见的,才能接受各方面意见,揉和成共识,以发挥群策群力的作用。我们常以器量不足评估某人的能力,那些急于表现自己、以自已利益为中心的人,常不是很好的领袖人才。

真正的领袖是懂得吸收别人意见的,他的器量表现于其心胸之宽厚,所谓“有容乃大”、“宰相肚内可撑船”,都是在表现空虚的力量。没有立场,以大家的立场为立场的,包容得愈多的,发挥的力量便也愈大。

刘邦看似没有什么才能,其实他是“文武通吃”的。讲义气,论豪爽,他对低阶层的市井人物吸引力颇大。他那副毫不在乎的形象,却又不让人觉得太粗野,像吕公、萧何等文治派的也颇欣赏他的魁力,使他得以脚踏黑白两道,能屈能伸,可以当治安官,也可以当通缉犯。

但更重要的在于他的“无私”。他是个无可救药的“乐观派”,虽然尚不至于鲁莽,但的确也从不怕事。或许是天生高贵异相,使他对自己信心十足,对意外的挫折和打击并不太放在心上。必要时,他大多能配合着大家“顶着钢盔往前冲”,反正死了也是命,担心也无太大“路用”。

不太会计较,不太注意自己可能会有的伤害,大大方方往前迈进;刘邦最可爱之处,便在于他不在乎自己的立场,也没有什么私欲,只要大家肯接受他的领导,他是那种可以把“生命”交给众人的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