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鞭将呼延灼用连环马胜了梁山将领。连环马“乃三千匹马军,做一排摆着,每三十匹一连,都有铁环连锁,共一百队。”马披重甲,只露出四条腿;人头戴帽盔一直垂下到颈,护住脸面,只露双眼。“但遇敌军,远用箭射,近则使枪,直冲入去。”“每一队三十匹马,一齐跑发,不容你不向前走。”其势如破竹,不可阻挡。
时间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是相等的,但是由于安排得不同,就产生了对时间利用率的差异。会运用时间的人,把工作、学习、交际等各项事情安排得井然有序、从容不迫、忙而不乱,为事业的成功创造了条件,相反,安排不当,忙中添乱,丢三落四,则一事无成。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能在较少的时间里干较多的事情,这就是效率。且看吴用在大破连环马中如何运筹安排大小事务的。
宋江兵败,与众人商议破连环马之策。正无良策,只见汤隆献计,汤隆知道欲破连环马,须用钩镰枪。但是汤隆只会打造钩镰枪,却不会使,只有京城的金枪手徐宁会使。于是,这才引出军师吴用一番大安排。事情多,时间少,吴用运筹帷幄,把需要做的事情进行优化组合,使之一环扣一环,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充分利用了有限的时间。
吴用首先让神偷时迁下山,去偷盗金枪手徐宁的雁翎锁子宝甲。同时,让打铁出身的汤隆照图纸打造一把钩镰枪做样。第二天,吴用派薛永扮成使枪棒卖药的,去东京取轰天雷凌振一家老小,派李云扮客商去东京买烟火药料,派汤隆、乐和下山赚徐宁上山。他们几位走了以后,梁山山寨并未闲着,由祖上也是打铁出身的雷横监督,让山寨里打军器的工匠照汤隆留下的样品打造钩镰枪。
时迁盗了宝甲,前脚刚走,汤隆后脚就到了徐宁府上。徐宁是汤隆的姑舅表兄,自然不会对汤隆的来访有疑心。徐宁因丢失宝甲面带忧容,汤隆趁机问其究竟,然后告诉徐宁,他在离城四十多里的一个村店里,看见一个汉子正挑着你家盛甲的红羊皮匣子。徐宁听罢,立即同汤隆去追。而后来,汤隆、乐和、时迁将徐宁用麻药麻倒,才使徐宁上山入伙。
徐宁上山后,雷横监造的钩镰枪也已完备,时间一点没有耽误,于是徐宁抓紧时间教兵士日夜学练钩镰枪法。此时,去京城买火药的李云也回来了,凌振制造了各种火炮,破连环马的一切准备工作均宣告完毕。在这一段时间内,汤隆又把徐宁的妻子接上山,免了徐宁的后顾之忧。吴用的安排滴水不漏,一气呵成,各项工作密切配合,运筹人、事、时间,有条不紊,颇有现代管理者的风范。
要提高工作效率,就必须高效地利用时间,这首先要弄清三个问题。
一是眼下要做哪些事情。同样以吴用破连环马为例,为了实行计划,需要做的事情有:
买火药,好让凌振制造各式火炮,以火炮攻呼延灼的官军。
盗徐宁宝甲,好做诱徐宁上山的引子。
诱徐宁上山,好教兵士操练钩镰枪法。
照图纸造一把钩镰枪做样品,好让工匠仿造大量兵器。
接徐宁、凌振家眷,好让两位新入伙的头领无后顾之忧,安心工作。
让凌振制造火炮,让徐宁操练士兵,好破连环马。
二是每件事要用多少时间才能完成。
三是所有这些必须要做的事情之间相互关系如何?即应当先做什么,后做什么。
吴用的安排,就是运筹时间的顺序。这是从许许多多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自己的法宝。(www.xing528.com)
深圳人打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口号。中央提出又好又快地发展,快,也包含着利用时间的问题。善于管理时间、驾驭时间的人是最有才干的人,因为他的工作效率最高。
美国威斯汀豪斯公司的董事长兼总经理是一位管理专家,他在其名著《提高生产率》中提出了提高效率的三条原则,实际上是对时间的运筹,它们是当你做事时,必须自问:
一是能不能取消它。可做可不做的事情坚决不做,这可以节省大量时间和精力。乏味的、格调低的、套话废话多的讲座不去听它,没有什么文化含量的电视剧不去看它,纯粹的闲书不看或少看,无意义的活动少参加,与自己工作毫无关系的陪会,倘若不得不去陪,脑子里可以思考一些自己工作上的事。网上聊天并没有很大的意义,许多人通过上网和陌生人侃侃而谈之时,也逐渐形成了有意回避在现实世界进行交往的心理习惯。网上聊天,不如与身边的父母、老师、同学、朋友聊天。
二是能不能与别的工作合并。与别的工作合并,无形中就提高了效率。例如,乘车时背记外语单词、思考文章的框架结构;会议前的等待时间考虑一两个问题;看电视时织毛衣;出差或探亲时留意身边的信息,都属于合二而一的“合并法”。北宋欧阳修是个政务繁忙的大官员,但他利用“马上、枕上、厕上”的“三上”业余时间读书和构思,使他成为名垂千古的文学家、史学家。青岛双星鞋厂的经理们外出时,在旅馆门口一边做广播体操锻炼身体,一边用眼睛盯着来往路人的鞋,健身与搜集信息两不误。
上课非要专心听讲吗?如果老师讲的过细过滥,如果老师完完全全地照本宣科,如果老师讲的你已经懂了,你完全可以一心二用,边看书(不是这门课的书也没关系)、边听讲,耳朵和眼睛并用是可以做到的。
季羡林老先生说:“我‘从政’起码有三十多年的历史,总要参加各种会议。我发现一个窍门,本来汉语是世界语言里最简练的。英文要1分钟,我们有5秒钟就够了。可是,我们有很多人对不起这个特点,讲话啰里啰嗦,一句话重复来、重复去,还加上‘哼、哈、唉’,就像一个人在敲鼓板一样,所以他讲话,我用不着注意听,半个耳朵完全可以掌握,当别人鼓掌的时候,我跟着鼓掌。那时候,我就考虑别的问题,思考一篇文章怎么写、资料怎么搜集。我并不反对开会,有些会是必要的,不过,要讲一点效率,不要套话太多。开学术讨论会,就不要浪费时间,其实,你最好单刀直入,有什么意见就提。”
季羡林老人的时间多半被名目繁多的会议、各色人等的拜访分割得支离破碎。然而,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他一篇接一篇的文章见诸报刊、一本又一本的著作问世。
他说:“北宋欧阳修写文章,多在‘马上、枕上、厕上’,我写文章,多在会上、飞机上、路上(散步),也可以叫‘三上’吧。”
三是能不能用简便的方法代替。更简便的方法包含着更高的效率。
选择最简单的就是最好的,这是因为:
第一,简单的方法“合算”,省事、省钱、省力、省时间,而且容易实现。如果能以最简单的方式解决问题,为什么还要选择繁琐而自找麻烦呢?
第二,繁琐的东西,信息、枝蔓太多,次要的信息有时淹没了主要信息,导致喧宾夺主,主次不分。另外,计划太复杂,执行者在枝节上、局部上可能耽误太多的时间,甚至误入歧途。
效率,在现代社会里是维持人们生活和工作的必备条件。讲究效率,是做任何事情的标准。提高效率等于延长一个人的生命,使人在有限的生命里做更多的事。做事不能只讲耕耘,不问收获;也不能只看忙碌,不讲效率。
“效率就是生命。”人的生命价值并不在于他活了多大岁数,而在于他为社会做了多少事。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要在有限的生命中尽量多做事,那就必须提高做事的效率,争取事半功倍的效果。
许多人都喜欢那些勤勤恳恳、埋头苦干,从早忙到晚,早来晚走,不偷懒耍滑的“老黄牛”。勤勤恳恳、埋头苦干是优点,体现了人的工作责任心和刻苦精神。但是,勤奋要和目标结合起来,要和工作绩效结合起来,不能忙活了半天,什么也没干出来。
当代社会的高节奏,使大家都忙。忙是好事,但也得看怎么个忙法,有人忙忙碌碌,却目标不明,心中无数。虽终日忙碌,但是对远期方向、近期目标、主要问题、次要矛盾,心中却模糊不清,“脚踏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有人忙忙碌碌,却忙不到点子上,不分轻重缓急,工作节奏紊乱,工作计划不周,常常因小失大、重复劳动、组织失调、捉襟见肘。有人忙忙碌碌,却不讲究方法,造成时间和精力的无谓浪费。
做事,不但要看其做了没有,而且更要看其做了什么,怎么做的,做的对不对,付出成本和代价是多少,做在“点子”上没有,有没有绩效,有没有创造性。只有研究方法,分工明确,紧抓落实,关注细节,才能更有效率地解决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