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碱淖
红碱淖位于尔林兔镇东北角,在榆林以北140公里处,是陕西省境内最大的内陆淡水湖泊,有“沙海明珠”之称。湖面面积60平方公里,烟波浩淼,景观别致。湖西南岸有一个半岛,名为红石岛,岛上有许多沙生植物。
红碱淖平均水深15~16米,最大深度20米,总水量为8.1亿立方米。有札萨毫赖河、蟒盖兔河等7条季节性河流注入湖。红碱淖有白天鹅、遗鸥、鱼雁、鸳鸯、鹭鸶等30多种鸟类和鲫鱼等10多种鱼类。红碱淖不仅为旅游胜地,红碱淖的鱼又鲜又嫩味美可口。
红碱淖碧水蓝天,黄沙白云,烟波浩淼,游艇穿梭,夕阳如火,渔舟晚歌,天鹅展翅,遗鸥翔集,湖边草原上牧羊成群,让人领略到和谐环境中的自然美。
李自成行宫位于米脂县城北的盘龙山上。明崇祯十六年(公元1643年),李自成在西安建大顺国后,遂命人在这里修建了行宫和祖墓,山名也是因此而来。行宫构思精巧,造型别致,主要建筑有乐楼、梅花亭、捧圣楼、玉皇阁、庆祥殿和北庆宫等,是陕北别具一格的宫殿园林。
盘龙山原名马鞍山,明嘉靖年间,曾在山间修建真武祖师庙。崇祯十六年(公元1643年),闯王李自成于西安建立大顺政权后,派其侄李过回米脂扫墓。李过率兵3万驻扎山下,并将山上的真武祖师庙扩建为行宫。是年十一月,李自成亲率大军回米脂参加祭奠。他见行宫建筑雄伟,十分高兴,便赐山名为盘龙山,行宫正殿为启祥殿,后殿为兆庆宫。李自成起义失败后,当地群众为保护这些建筑,塑起真武祖师像,行宫又变成一座庙宇。
近年来,当地政府对行宫进行了修葺,恢复了原来规模和景观,并建立李自成纪念馆介绍其生平事迹,正殿中安放着李自成的玻璃钢铸像。
▲镇北台
镇北台距榆林市中心约5公里,原是明长城的一处观察哨所,也是蒙汉两族办理交涉的地方。台为正方形,共4层,外砌砖石,在台的顶部中央,是一座瞭望棚。登上镇北台,可以将整个榆林市和周边山川地貌一览无余,欣赏塞外的沙漠风光。
▲木华黎王墓
木华黎王墓位于榆林城西北15公里小纪汗乡井克梁村西北,此墓历来被蒙古人民尊称为金肯巴特尔(蒙语:真正的英雄)。现有古墓敖包(蒙语:堆子)l处,其北有敖包12处,共占地2500平方米。每年古历五月为祭奠日,届时蒙汉居民汇集墓地,鸣炮祭扫,诵念祭词,献酒供羊,并举行射箭、摔跤、赛马、闹秧歌、唱大戏和物资交流活动。经考证,此古墓敖包为成吉思汗的大将木华黎王墓。
木华黎(公元1170年~公元1223年),曾辅佐成吉思汗征服蒙古各部,因屡建战功被封为左军万户长,后加封为征金大元帅、太师国王,赐九族白旗代成吉思汗行施恩威。经6年征战,木华黎征服了金朝大部分国土,于公元1223年4月班师归途中,病逝于山西闻喜县。
▲姜氏庄园
姜氏庄园由该村首富也是陕北地区最大的财主姜耀祖请北京专家设计,招集县内能工巧匠兴建而成,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动土,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竣工,前后用了13年时间。
庄园背靠群山,面迎绿水,依山就势,雄浑奇特,整个古建筑占地2.7余公顷,是全国最大的城堡式窑洞庄园。庄园由下院、中院、上院和寨墙等部分组成。寨门为拱形石洞。寨墙正立面镌刻主人亲笔题写的“大岳屏藩”四个大字。下院是陕北典型的窑洞四合院,硬山式大门制作精细,“大夫第”木雕巨匾气势夺人。中院大门为五脊六兽硬山顶,上书“武魁”二字,以炫耀主人叔父武举之绩。入门后东面厢房对置,拾阶而上至上院,正面垂花门制作甚为考究,青瓦券棚顶,四柱双层门,雀替、浮雕等制作考究华丽。“武魁”门匾再次显赫。进入垂花门是陕北地区最高等级的“明五、暗四、六厢窑”式窑洞院落,穿廊抱厦,十字砖墙,东西对称,工艺精细。
姜氏庄园三院暗道相通,四周寨墙高耸,对内相互通联,对外严于防患,整个建筑设计奇巧,工艺精湛,布局合理。浑然一体,是中华汉民族建筑的瑰宝,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统万城遗址
统万城遗址位于靖边县东北约80公里处,是“大夏国”都城的遗址,也是我国至今仍基本保存完好的早期帝王都城遗址。建筑形式独特,珍贵文物众多,是研究1500多年前华夏民族文化历史和建筑艺术的一处考古旅游胜地。
▲蒙恬墓
蒙恬墓位于绥德县城西南5公里处、大理河北岸绥德县第一中学院内,墓前有一通石碑,高142米,上书“秦将军蒙恬墓”6个大字,为清代乾隆年间绥德知州张之林书立,可惜已为两截。蒙恬,祖籍齐(今山东东部)。祖父蒙骛、父亲蒙武,三代皆为秦之名将。据《资治通鉴》记载: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蒙恬逐匈奴,收河南地(今内蒙古河套地区),为44县。筑长城,因地形,用险制塞。起临讥至辽东延裹万余里,于是渡河,据阴山(今内蒙古包头,五原之间)而北。暴师于外十余年。蒙恬常居上郡统治之,威震匈奴。”为安定北部边疆立下卓越的功勋。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始皇欲游天下,道九原,直抵甘泉,乃使蒙恬通道,堑山湮谷,千八百里。”就在这一年,因始皇长子公子扶苏谏阻始皇杀儒生,“始皇怒,使扶苏北监蒙恬军于上郡”。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于归途中的沙丘。当时,赵高挟李斯等阴谋立胡亥为太子,因以前“高有大罪,秦王令蒙毅(蒙恬之弟)法治之。毅不敢阿法,当高罪死,除其官籍。帝以高之教于事也,赦之,复其官爵。”赵高对蒙氏兄弟怀恨在心,后来日夜在秦二世面前诋毁蒙氏兄弟,二世遂决心杀蒙氏兄弟。蒙恬临死前说:“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功信于秦三世矣。今臣将兵三十余万,身虽囚系,其势足以倍畔,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导先人之教,以不忘先生也。”乃吞药自杀。秦之一代名将死于非命,朝野痛悲。据传说,蒙恬死后,部下将士含泪用战袍盛土为其起冢,以寄托对主帅的哀思。
▲杨家沟革命旧址
杨家沟革命旧址1978年辟为杨家沟革命纪念馆,位于米脂县城东20公里的杨家沟扶风寨。杨家沟革命旧址主要包括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张闻天等革命家旧居、十二月会议、西北野战军高级干部会议、中央前委扩大会议、庆祝宜川大捷大会和东渡黄河动员大会旧址,以及亚洲部保卫科、供销科、中央政治部、中央机关医院和新华社旧址等。
毛泽东、周恩来旧居(新院),将西方建筑风格和陕北窑洞建筑文化巧妙地融为一体,既体现了西方建筑风格之典雅,又反映出陕北窑洞建筑的雄浑,堪称中西建筑风格结合的典范,实为中华民族窑洞建筑之瑰宝。在这里,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亲自领导和指挥了西北战场和全国的解放战争,召开了著名的“十二月会议”,从事了重大的理论研究工作。杨家沟是转战陕北取得光辉胜利的标志点,是离开陕北走向全国胜利的出发点,在中共党史和中国革命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高家堡古城
高家堡古城,唐属丰州地,旧称飞鸦川、弥川。城池始建于明正统四年(公元1439年),原隶属佳州,清末划归神木。该城位于神木县城西南海50公里的秃尾河东岸,西北距明长城约5公里,原为夯筑土城,万历三十六年(公元1608年)用砖包砌,清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两度重修,后多次修葺。
该城平面呈长方形、东南墙均长311米,南北墙均431米,残高6.5~9.1米,基宽7.52米。城墙上部建有1米高的女墙,间有垛口、瞭望洞。北城头修有三官楼,东南角建有魁星楼。现除魁性楼、女墙、垛口、瞭望洞被坏外,其余的均保存完好。另东、南、西墙各辟一券门,并筑有瓮城。
城内原有中兴楼、城隍庙、财神庙、五道庙、祖师庙、西门寺、贞节牌坊等古建筑,现仅存中兴楼和财神庙。城内街道以中兴楼为轴心,向东西辐射为东西街,向南北辐射为南街和北巷。明、清到民国初,南街最为繁华,至今大部分铺面保存完好,东、西、南街各通有巷道。居民建筑群为典型的北方构筑风格,既有四合院,如北巷的李家大院,又有前庭大院、如东街的卢家大院、西街的韩家大院。还有楼院,如十字巷的李家楼院、同心巷的刘家楼院等。
高家堡古城是神木县乃至整个陕北较为完整的一座城堡,且有独具特色的保护价值。
▲红石峡
红石峡在榆林市北郊3公里处,又名“雄石峡”,是一处融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于一体的旅游区。红石峡山奇水秀,石窟古刹林立,还有陕西省最大的摩崖石刻群。红石峡因山皆为红石,故得名为红石峡。两山虎峙,石峡中开,一注清流,绿洲而来。红石峡东壁原来建有红山寺,据《创建石佛殿碑记》记载:红山寺“为宋、元间古刹”,故红石峡最早开凿至少可追溯到宋代,有近千年的历史。
明代成化年间维修后,改为雄山寺。万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春,峡崖崩坍,墙垣楼阁等建筑尽被毁坏。到清康熙年间又重修,更名镇远寺。寺门楼子的门洞上额镌刻着“红石峡”三字。红石峡分南北两段,北峡两壁中分,上部是榆溪河聚结而成的波光粼粼、浮光耀金的天然湖泊。一股清流溢出湖面,穿石而下,飞流瀑布,水石相击,有“水帘飞雪,石洞栖云”之称。洞口刻有“蚊窟龙窝”四个大字。南峡,东崖高12米,长250米,西崖高18米,长284米,两壁双峰对峙,依壁凿石成窟,据史料记载,红石峡有44窟,窟内原有石造像、泥塑像、浮雕石刻、碑刻题记,均为明代所创。现存大小石窟33处,大多分布在东崖,西崖有5窟,但已面目皆非。较大的石窟有圣母殿、大雄殿、观音堂、石佛殿、圆觉殿、睡佛殿、慈仁殿、小须弥殿、园沁殿等,除个别重新塑像外,壁画、碑记等不存。
▲明长城
榆林地区的明长城东起府谷,西至定边,沿途城堡林立,规模宏大。虽屡遭破坏却依然能看出其当年的雄伟,其中尤以榆林至神木一段保存最为完好。
明长城横贯榆林市境,为明成化延绥镇巡抚都御史余子俊率领将士4万人历时3月筑成。这段长城东起清水营(今陕西府谷县东北),西至花马池(今宁夏盐池县东北),全长880公里。其在榆林境内的城墙自东接神木县高家堡边墙入境,经由建安堡、双山堡、常乐堡、保宁堡,西接横山县波罗堡出境,蜿蜒100多公里,有烽火台210多座。(www.xing528.com)
这一段古长城因紧靠榆林城,明万历年间曾重新严格修整。墙身都用夯土和城砖砌成,内填灰浆、泥土、石块。墙顶内侧有砖砌约0.8米高的宇墙(或称女墙)。墙顶外侧砖砌高约1.5米的垛口。每个垛口的上部都有瞭望口,下有射洞,墙面还设有排水沟和吐水嘴。榆林城区古长城每隔5公里左右筑设一小军城,供驻防军队居住。而且在小军城上筑有凸起于城墙的台子,用于巡逻、放哨、瞭望。
▲香炉寺
香炉寺位于佳县城东北的黄河崖畔,因其山下有一巨石形如香炉,所以得名。寺院建于明万历年间,有正殿、配殿、山门、石牌坊等,站在香炉寺中,可以俯瞰黄河,其势壮观雄浑。佳县这座石头城的东北面延伸到黄河故道,突然像斧劈一样垂直断了。断处3米外,耸立着一四周如削的巨石。石高20余米,周长15米,石顶平坦,盖着红色的小庙,远望上去,俨然如蜡烛或者香炉,便得名香炉寺。有一块3米长的横木做桥,将寺与石头城连接。许多人不敢过这断桥,因为要置身空际,站在桥上,如在云中。但过桥后进入孤亭中俯瞰黄河,则别有一番感受。
据寺内现存石碑记载,香炉寺建于明万历四十二年(公元1614年),山峰上的正殿是圣母祠,左右有配殿,南边有山门、石碑坊等。“香炉晚照”是佳县的八景之一,每当夕阳西下,太阳的余晖将孤亭的倒影投射在黄河水流中,如诗如画,当地人呼之为“小蓬莱”。
▲吴堡古城
吴堡古城为北汉(公元951年~公元957年)时建,在吴堡县城北4公里的山上,是一座石头古城,城墙用石头垒就,城门由石头搭成,房屋也是砖石构建的窑洞。古城很小,仅占据了一个山头,下面就是黄河。这里没有大红大紫、大富大贵过,一切都普通得甚至显得简陋。这里的房屋都带院子,围墙用碎石垒成,围出了小院子,也隔出了一条条短而窄的小路。岁月让一些家园变成了废墟,一些稍加修缮过,还住着人,不过几乎都是老人,现在只有他们留守在这座古城。古城里有两座土地庙,有一些塑像,虽然重修的年头不长,但非常乡土,不像其他一些地方的应景之作。古城外种着好些枣树,是这里人们的主要经济来源。
▲二郎山
二郎山,俗称西山,也称“驼峰山”,位于榆林神木县城西1公里处。二郎山山势蜿蜒跌宕,巍峨险峻,窟野河、秃尾河汇流于山前,雄伟的长城穿行于后。西边沙石相间,东面石壁陡峭。明代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武宗皇帝来神木时曾来此山,他观山状如似笔架,所以将此山御之曰“笔架山”。后来,文人学士来此,观其貌似驼峰,故多称“驼峰山”。在二郎山前后相距1公里多的山脊上,因地就势、错落有致地分布着100多座殿、庙、亭、阁,如八仙洞、地藏洞、三身佛洞、浩然亭、二郎庙、诸神殿、三教殿、玉皇阁、娘娘庙等。这些古建筑疏密相间,形体各异,布局合理,虽险若固。其间尚留有完整的石刻九龙照壁和石刻券顶一处,还有壁画2幅、碑石10余通,以及石刻楹联、题字等。这些石刻,都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和史料价值。
▲白云观
白云观在佳县白云山上,白云山因白云观而闻名,白云观则因明万历皇帝亲赐御制《道藏》4726卷以后就声名大震,几百年来香火长盛不衰,现在是西北地区最大的明代古建筑群。据说,毛泽东和蒋介石都光顾过白云观,相传毛泽东在白云观求得“上上签”,而蒋介石却是“下下签”。
从白云山脚到山顶白云观,走的是一道直来直去如同天梯一样的石阶。登上白云观,可以望见不远处的黄河大峡谷,苍劲的陕北黄土风光一览无余。
▲扶苏墓
扶苏墓位于绥德县城疏属山。扶苏(?~公元前210年),秦始皇长子。贤良明达,颇得众望,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秦始皇“焚书坑儒”,在咸阳坑杀儒生460多人,引起扶苏忧虑,及时进谏:“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以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始皇怒,贬谪扶苏于上郡监蒙恬军。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冬,秦始皇巡行天下,行至沙丘时病逝。秦始皇临终以前,曾为玺书召令扶苏至咸阳主持丧事并继承帝位。但中车府令赵高和丞相李斯等人与秦始皇的小儿子胡亥阴谋篡改始皇帝的遗诏,立胡亥为太子,即皇帝位。同时另书赐蒙恬和扶苏死,并“数以罪”。胡亥的使者奉书到上郡,扶苏打开诏书知必死无疑,遂准备自杀。大将蒙恬曾经起疑心,力劝扶苏不要轻生:“请复请,复请而后死,未暮也。”但扶苏为人宽厚仁义,不愿悖礼,说:“父而赐子死,尚安复请!”旋即自杀于上郡望月台(一说今绥德呜咽泉),后葬于疏蜀山顶。墓冢很大,形成小山丘,人们后又在墓顶建一木质小楼,人称八角楼,民间又称“太子冢”。扶苏墓呈长方形,长约30米,宽6米,高约8米,墓旁有扶苏祠,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万佛洞
万佛洞是陕北罕见的一组大型摩崖石窟,位于米脂县城北1公里的无定河畔悬崖上。建于宋至明初之间。洞由大小不等的12个石窟组成,南北横跨143米,气势壮观,艺术价值颇高。正殿内存有大小完整的53通石碑,有造像碑、记事碑等。万佛洞石刻艺术精湛,保存完好。
▲杨家城
杨家城位于榆林市神木县城东北约20公里,即古麟州。
该城始建于唐天宝年间(公元742年~公元756年)。五代至宋,州刺史杨宏信,长子杨重勋(重训)和孙杨光,世守麟州。次子杨业和孙杨延昭,都是宋代名将,北拒契丹,称雄一方。世人怀着对戍边英雄的崇敬心情,改呼此城为杨家城。城东南约70米处,原有松树3株,年久树老,枝柯相连,须两三人合抱,后人以神松呼之。金以此名曰神木寨,元以后因此命名神木县,城址旧貌犹存。城周景致幽润,有诗云:“一径开溪畔,孤村仅几家。山花学带雨,野柳暗藏鸦。路曲分樵牧,冰澌咽石沙。相看不倦处,前路暮云遮。”
▲凯歌楼
凯歌楼位于神木县城中心,俗称中楼或大楼。明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驻守神木参将高天吉,抵御外敌凯旋,为纪念胜利兼答“神恩”而建。该楼画廊漆柱,雄伟壮观。登楼眺望,神木县城尽收眼底,是神木境内独存的一座3层古建筑。
▲蕲王庙
蕲王庙位于榆林绥德县城5公里的一步岩。蕲王是南宋名将韩世忠的封号。蕲王庙建于清代乾隆三十二年(公元1767年),正面是一孔高大、宽敞的石拱窑洞,正中是韩世忠的坐像,正殿的对面是乐楼。其横额分上下两段,上段写着“宋韩蕲王故里”,下段写着“中兴佑命”,横额两面相同。庙正面的石柱子上,刻有一副对联,上联是“恢复中原,志同诸葛”,下联是“再扶宋室,功迈汾阳”。石柱背面也刻有对联一副,上联是“东南半壁仗孤撑,至今江水滔滔如闻鼙鼓”,下联是“西北一血食,抚此山川郁郁隐护风雷”。这座牌楼,建于清道光二十四年(公元1844年),联语为绥德知州凌树祟所书。庙前立石碑4通,记载着韩世忠抗金卫国的英雄事迹。
▲新明楼
新明楼,也称新鼓楼、南鼓楼,位于榆林城内南大街,建于明嘉靖年间。据《延绥镇志》记载,“嘉靖中,南城初辟,一刁斗不及更漏稀闻,众议创楼一座,以为传警打更之所。”历经清嘉庆、光绪年间及1957年、1983年多次修葺,1986年彩绘。
新明楼为方形木结构,楼阁占地216平方米,周长180米,总高20米,其中一层高6.27米(含石基0.9米),二、三层高各4.6米,顶部高4.53米。楼基分4个墩,为大青石砌成,基墩间留十字通道,连南、北、西大街。每基墩竖7根巨柱,共28根巨柱支撑着全楼。其中各基墩内角由4根巨柱连通第三层的平枋,4个玉枋相衔构成主体框架。每层楼阁斗拱举架,形成朗朗伸展飞檐,逐层收缩,各层楼檐均用琉璃瓦兽背布局,四周外廊环绕,木雕栏相围,架顶、额枋、根门花窗都雕有花卉、鸟兽等。楼顶十字歇山,四檐角攒脊向正中宝顶,全为琉璃瓦脊布顶。现三层楼阁中遗有明万历年间高约2米铜造佛像一尊。
▲青云寺
青云寺位于榆阳东南6公里的青云乡青云山上,是道、佛教合于一体的寺观。寺依山傍水,绿树环绕,楼台殿阁,此起彼伏,朱柱彩棚,泥塑砖雕,堪称“榆溪胜境”。
寺始建于明代,三迁而至今址。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重修扩建,是陕北最大的仿古建筑群。寺内大小殿院14处,牌楼2座,楼台殿阁,此起彼伏,布局谨严,铺排得宜。东部道观有祖师、三清、三宫、圣母殿和玉皇阁、真人洞、龙王庙等,西部佛寺建有大雄、菩萨、弥勒、金刚、东西罗汉殿及讲经堂、禅堂等。
▲西津寺
“西津寺”古称“宝峰寺”,坐落在神木县马镇镇南沿黄河之滨7里处的石山上,占地5亩,始建年代不详,据府谷县志和碑记载,曾于元代中统三年(公元1263年)、明正统八年(公元1443年)、弘治九年(公元1496年)、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多次扩建维修。清末此寺庙达到鼎盛时期,有数位僧人主持佛事,钟声悠扬,香烟缭绕,与佳县“白云山”遥相呼应,成为完整的佛教寺院。
20世纪30年代,该寺庙遭兵火焚烧,这座依山傍水、占地10公顷、约有13万多株古柏环绕的古寺毁于一旦,仅留寺庙残痕、古柏林带和雕刻精制、造型美观、栩栩如生的石狮一对。还有公元1496年重修该寺时立龙头龟座碑石一通,碑阴、碑阳两面刻有文字,正笔楷书,字迹清晰,记载寺院历年来修缮情况。
令人称奇的是该寺庙周围柏树林带,长势不同于其他柏树,树纹全部向左扭转,当地百姓流传着多种说法,但都难以服众。现该林带受到国家林业部门的管护。
▲戴兴寺
戴兴寺位于榆林古城内东驼的山间,是榆林现存比较完整的寺庙,始建于明正德十年(公元1515年)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清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均曾重修。整个寺庙占地3600平方米,有五佛大殿、大雄宝殿、观音殿、罗汉殿、孤魂殿、南北禅堂等明代建筑。其中五佛大殿为寺之主体建筑,其底层南北长16.4米,东西宽10.6米,全用巨砖砌成,枕通券洞穹隆顶,外接斗拱、檐木结构明廊。上层是砖木结构五揽大楼阁。顶覆仰合青瓦,五脊六兽。大殿通高13.4米,殿内原供大小不等佛像数十尊,并有5尊铜铸巨型佛像,可惜已不存。戴兴寺原藏有经书3000余册(内有明代永乐版本90册),已不存在。戴兴寺虽经五六百年风雨沧桑,至今仍不失当年榆林八景之一“驼峰拥翠”之风貌,是榆林古城现存著名寺庙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