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咸阳五陵原:陕西文学旅游的宝藏

咸阳五陵原:陕西文学旅游的宝藏

时间:2024-05-18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二、咸阳的主要景点▲五陵原五陵原地处关中平原中部偏北的咸阳塬上,南临渭水,北接北山山系,东西长约40公里,南北宽约20公里,总面积800平方公里,具有特殊的地理位置,故在先秦、秦汉和隋唐时期,一直发挥着“强本弱枝”的重要作用,并长时期成为我国古代政治、军事和思想文化的中心,且形成了一个独特的人文地理区域,在我国古代文明史上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咸阳五陵原:陕西文学旅游的宝藏

二、咸阳的主要景点

▲五陵原

五陵原地处关中平原中部偏北的咸阳塬上,南临渭水,北接北山山系,东西长约40公里,南北宽约20公里,总面积800平方公里,具有特殊的地理位置,故在先秦、秦汉隋唐时期,一直发挥着“强本弱枝”的重要作用,并长时期成为我国古代政治军事和思想文化的中心,且形成了一个独特的人文地理区域,在我国古代文明史上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五陵原是以西汉王朝在这里设立的五个陵邑而得名的。汉高祖九年(公元前198年),刘邦接受了郎中刘敬的建议,将关东地区的二千石大官、高訾富人及豪杰并兼之家大量迁徙关中,伺奉长陵,并在陵园附近修建长陵县邑,供迁徙者居住。以后,汉惠帝刘盈在修建安陵,汉景帝在修建阳陵,武帝在修建茂陵,汉昭帝在修建平陵之时,也都竞相效尤,相继在陵园附近修造安陵邑、阳陵邑、茂陵邑和平陵邑。

五陵原上的都城宫殿有:咸阳宫、六英宫、六国宫、室兰池宫、望夷宫。

五陵原上的陵邑墓葬有,周文王和周武王的周陵、秦人墓葬,西汉的11代皇帝中除文帝霸陵和宣帝杜陵在渭河以南外,其余9个皇帝的陵墓,即高祖长陵、惠帝安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昭帝平陵、元帝渭陵、成帝延陵、哀帝义陵、平帝康陵都分布在渭水以北的咸阳塬上。汉代墓葬、西魏墓葬更是比比皆是。

五陵原除分布着数量众多的秦冢、汉陵外,还有唐代的几处重要陵墓,其中以顺陵、苏君墓和李丙墓最为著称。

郑国

郑国渠首位于今天的泾阳县西北25公里的泾河北岸,即今王桥镇的船头村西。

郑国渠是公元前237年,秦王政采纳韩国水利家郑国的建议开凿的。灌溉面积达18万公顷,是我国古代最大的一条灌溉渠道。郑国渠的作用不仅仅在于它发挥灌溉效益的100余年,而且还在于首开了引泾灌溉之先河,对后世引泾灌溉发生着深远的影响。秦以后,历代继续在这里完善其水利设施:先后历经汉代的白公渠、唐代的三白渠、宋代的丰利渠、元代的王御史渠、明代的广惠渠和通济渠、清代的龙洞渠等历代渠道。汉代有民谣:“田於何所?池阳、谷口。郑国在前,白渠起后。举锸为云,决渠为雨。泾水一石,其泥数斗,且溉且粪,长我禾黍。衣食京师,亿万之口。”称颂的就是引泾工程。

1929年关中大旱,三年六料不收,饿殍遍野。引泾灌溉,急若燃眉。我国近代著名水利专家李仪祉先生临危受命,毅然决然地挑起在郑国渠遗址上修泾惠渠的千秋重任。在他本人的亲自主持下,此渠于1930年12月破土动工,数千民工辛劳苦干,历时近两年,终于修成了如今的泾惠渠。1932年6月放水灌田,可灌溉4万亩土地。至此开始继续造福百姓。

引泾工程历经两千多年的沧桑巨变。至今,在泾阳县王桥镇西部的张家山,还保存着历代引泾渠首遗址。

▲长陵

长陵系汉高祖刘邦的陵墓,位于咸阳市渭城区窑店乡三义村北,距市区20公里。陵基边长东西162米,南北132米,高32米,呈覆斗形,封土堆完整。

长陵周围有吕后陵和萧何、曹参、张良周勃等文臣武将的陪葬墓。

▲茂陵博物馆

茂陵博物馆位于咸阳与兴平之间的五陵原上,距西安约40公里,是以汉武帝茂陵、霍去病墓及大型石刻群而蜚声海内外的西汉断代史博物馆,占地面积121486平方米。馆藏文物丰富,在3730件文物中,有14件被定为国宝。附近还有卫青、李夫人、金日磾等大小陪葬墓20余座。其中石伏虎、鎏金马、玉铺首、四神空心砖等文物多次在国外展出,引起轰动。

昭陵

昭陵是唐朝的第二个皇帝唐太宗、也是唐王朝的开国之君李世民的陵墓,被誉为“天下名陵”。他的陵墓是唐代帝陵中规模最大的一座。昭陵位于礼泉县东北45华里的九嵕山主峰,因山为陵。

九嵕山是天下名山,虎踞渭北,气掩关中,九梁拱举,一峰独秀。加以浩浩渭水素带其前,滔滔注水透道其后,衬托得陵山主峰更加孤耸回绝。九嵕山主峰更有其多变的魅力,从正南方向望去,呈圆锥形,很有“刺破青天锷未残”的气势;从东南方向望去,却成三峰聚会,活像一座笔架,因而,泾阳、三原一带人叫它“笔架山”;从西南方向望去,呈覆斗形,又像日本的富士山。

陵园占地面积2万公顷,周长60公里,辖4个乡,陵园内有187座皇亲国戚和文臣武将的陪葬墓。昭陵陵园是一座丰富的文物宝库。近年来考古工作者先后发掘了14座陪葬墓,其中长乐公主、韦妃、燕妃墓等出土了大量珍贵的壁画和文物精品。

乾陵博物馆

乾陵博物馆是中国陵墓博物馆,位于陕西省乾县乾陵东南方的永泰公主墓处,1978年建立。其前身是1960年成立的乾陵文物管理所。乾陵是唐朝皇帝高宗李治与女皇武则天的合葬陵。乾陵当初地面建筑378间,东南有17座子孙儿女王公大臣陪葬墓。陵园内现尚存124件精美的大型石刻群,从南往北有八棱柱形华表1对、翼马和朱雀各1对、石马5对、戴冠着袍持剑中郎石人像10对,并有两通高达7米以上的《述圣记碑》和《无字碑》,以及参加高宗葬礼的中国少数民族首领或友好国家特使石刻像61尊,内城四门各有石狮1对。这些石刻,造型逼真,神态生动。

1960年以来,先后发掘了陪葬乾陵的永泰公主李仙蕙、章怀太子李贤、懿德太子李重润、中书令薛元超、右卫将军李瑾行等5座墓葬,出土三彩物俑、器皿、金银饰品、彩绘陶器等珍贵文物4300多件,100多幅绚丽多彩的墓室壁画和1500平方米石椁线刻画,堪称唐代瑰丽的地下艺术画廊。《宫女图》、《打马球图》、《客使图》、《狩猎出行图》及《仪仗阙楼图》等壁画,成为人们领略唐代绘画艺术、研究唐代建筑、服饰、风俗、体育活动、宫廷生活及中外文化交流的珍贵资料。发掘整修后,永泰公主墓、章怀太子墓和懿德太子墓道地宫常年对外开放。乾陵成为人们领略盛唐社会经济文化繁荣昌盛的重要遗迹

▲大地原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地原点,位于咸阳市泾阳县永乐镇石际寺村。大地原点的整个设施由中心标志、仪器台、主体建筑、投影台等四大部分组成。高出地面25米多的立体建筑共7层,顶层为观察室,内设仪器台;建筑的顶部是玻璃钢制成的整体半圆形屋顶,可用电控翻开以便观测天体;中心标志埋设于主题建筑的地下室中央。建成后不久,“大地原点”还增设并施测了国家基本重力点和天文基本点。

“大地原点”亦称“大地基准点”,即国家水平控制网中推算大地坐标的起标点。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使用的大地测量坐标系统是从苏联测过来的,其坐标原点是苏联玻尔可夫天文台,这种状况与我国的建设和发展极不相称。为此,国家有关方面决定建立我国独立的大地坐标系统。从1975年开始组织人力,搜集分析了大量资料,并根据“原点”的要求,对郑州、武汉、西安、兰州等地的地形、地质、大地构造、天文、重力和大地测量等因素实地考察、综合分析,最后将我国的大地原点,确定在泾阳县永乐镇石际寺村境内。

▲崇文塔

崇文宝塔位于泾阳县城东南10公里崇文乡东太平村的崇文中学院内,是我国至高砖塔,历史久远。此塔距今约360年,为全国保存最好的砖塔之一。该塔建于明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由泾阳人尚书世达倡导主持,南京镇江工匠官施工所建,万历三十三年(公元1605年)竣工,属楼阁式砖塔,平面呈八角形,共13层,总高度83.218米,根据八卦悬顶的古建筑原理设计,从塔下至塔顶全部用青砖修建。全部塔身为八棱形状,底层每边9米,周围共计72米,每层各有4窗,每层外面有4个佛龛,交叉而上。

崇文塔在形式上打破了唐代方塔的典型而变为八角形,并且所有的洞均系券拱式样,其层次高度和宏伟的挺秀姿态可与西安大慈恩寺大雁塔媲美。(www.xing528.com)

▲北杜铁塔

北杜铁塔又名千佛铁塔,位于距咸阳市15公里的北杜镇。塔方形10级,高33米,边宽3米,纯铁铸成,层层有窗,门南向,中空有梯可攀登,四角柱铸造成金刚力士像,顶立层楼,分外得体。各层环周有铸铁佛多尊,故名。间铸以奇花异草、珍禽怪兽,铸工精巧。塔身有铭文“大明万历十八年(公元1590年),南书房行走太监杜茂捐造。塔身保护完好,唯塔刹稍倾斜。

▲三原城隍庙

三原城隍庙位于三原县城东渠岸街中部。三原城隍庙始建于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600多年来曾翻修和增修9次,三原城隍庙是我国目前保存最完整的明清古建筑群之一,总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城隍庙供奉的唐代名将三原人李靖。三原城隍庙规模之庞大,建筑之堂皇,在全国城隍庙中首屈一指。三原城隍庙为宫殿式建筑,用均衡对称方式把楼、殿、廊、庑、坊、亭等40多座单座建筑按主次布局在纵横轴线上。5个廊院相套向纵深和两侧伸展。中轴线上布着3道门、4重排坊、5座重檐殿楼。应门、戏楼、钟鼓楼、献殿、拜殿、陪殿、寝殿等主体建筑各具特色。全部建筑琉璃盖顶,雕梁画栋,富丽堂皇,美若宫殿,体现了我国古建筑平面轮廓规正,整体布局合理,结构严谨,疏密得当,刻镂精致,纹饰典雅的特点。

三原县博物馆设在三原城隍庙内,收藏了近3000件珍贵文物和100多通碑刻,其中岳飞书《出师表》和于右任(三原人)书法真迹为世称颂。

▲爷台山

爷台山在咸阳市淳化县东24公里处,东邻铜川耀州区张果老崖;西有豹子沟、桐树渠、火抱山和老庄梁;南有碑子崾岘和陶家庄;北为沟壑。主峰海拔1313米,这一带峰峦叠翠,云谲波诡。

爷台山之闻名,始于1945年中国共产党国民党的爷台山反击战。《毛泽东选集》收录的《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蒋介石在挑动内战》和《评蒋介石发言人谈话》等文章对爷台山反击战有记述。爷台山反击战,揭露了国民党搞内战的阴谋,取得了政治上的胜利,对巩固边区和随后的解放战争都起了重要作用。

▲甘泉宫遗址

甘泉宫遗址位于咸阳市淳化县城北的甘泉山南麓。据史书记载,甘泉宫所在地是“黄帝以来祭天圜邱之处”,是黄帝升仙的地方。又记“匈奴祭天处,本云阳甘泉山下,秦夺其地”。黄帝祭祀神灵,朝诸侯的万灵明庭就在甘泉。秦代在此造林光宫,汉代于其旁起甘泉宫。《汉书·郊祀志》记载,武帝因齐人李少翁言:“作甘泉宫,中为台室,画天地泰一鬼神,而置祭具以祭天神。”这些记述表明古代祭天神非常隆重,它是传说黄帝,秦、汉帝王在甘泉宫的重要活动之一。

古代重视甘泉山,秦、汉两朝在此营建宫室,是因为甘泉一带在古代以地势险要闻名。甘泉山是屏障咸阳的前哨。秦始皇为了防御外侮,在甘泉山筑林光宫,又从甘泉至内蒙古九原修直道,以利军备。西汉时期,甘泉宫的规模仅次于长安未央宫。《资治通鉴》记载,唐太宗李世民贞观二十年(公元646年)曾到甘泉宫。从秦汉以至唐,历代帝王们往返于甘泉宫,是因为有许多重大朝政决策安排在这里进行,如朝见诸侯,宴飧外国使臣等,而防外侮,安边始终是重要活动内容。

▲昭仁寺

昭仁寺位于长武县城东街路北,唐贞观年间所建。寺院3门仅存3间普通砖木结构房,中门门额题有“昭仁寺”3字。寺内现存主要建筑物是一座九梁十八担的3间挑角大雄宝殿,殿内无立柱,全由四周大梁架叠而起,叫做八卦悬顶式结构,颇为特殊,为我国古建筑中所罕见。

寺内现有唐代“豳州昭仁寺碑”一通,朱子奢撰文,书者未见姓名,相传为虞世南手笔,书法秀丽刚劲,3000余字,保存基本完好。

▲咸阳石门山

石门山地处旬邑、淳化、耀州区三县(区)邻接地域,其主峰和大部分山区位于咸阳市旬邑东南部,面积156平方公里。

石门山是子午岭南端的一部分,地质构造属于中朝准地台陕甘宁台坳南部的坳缘褶断束。大约在距今6700万年至2亿多年间,本区是陕甘宁内陆湖盆一部分,在湖盆内堆积了巨厚的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陆相碎屑岩系。砂岩和砾岩构成了雄伟山势、深邃峡谷、瀑布深潭等地貌景观。

独具魅力的地质、地貌、气候、植被与河流水文条件,构成渭北地区少见的自然景观。这里随着季相的变化,形成“春花”、“夏荫”、“秋果”、“冬雪”的四季景观。

石门山的人文景观也颇具特色,有秦北直道、秦兵站、烽火台等古交通军事设施,还有琅吞天洞的悬石窟。这里的村寨、耕牛、羊群、小桥、流水、人家,形成独具特色的风土民情、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融一身的处女地。

▲开元古塔

开元古塔位于彬县城内紫微山下,塔高50多米,八角形,七层,中空,为楼阁式砖塔。塔每层均有拱形六洞,与长方形假门相间,逐层依次变换方位。叠涩出檐,腰檐上置平座栏杆,外观挺拔秀丽。塔内有阶梯,可盘旋登临远眺。《彬县志》记载:“贞观初,尉迟敬德监造,顺州城南。”明代张金度曾题诗中有“开元遗迹尔还留”句,因此当地群众称为“开元古塔”,但根据塔的形制看,似北宋时修建。

▲后稷教稼台

后稷教稼台位于武功县武功镇东门外漆水之滨,在杨凌东北。据《史记·周本纪》载:后稷是帝喾的元妃姜嫄的儿子,名叫弃。儿时就有巨人之志,好种树、麻、菽、麦,成人后遂好耕作,教民稼穑。帝尧举为农师,封于有邰(故址在今咸阳市武功县境内),号曰后稷,别姓姬氏。后人为了纪念这位中国农业始祖的不朽功绩,遂建立了后稷教稼台。与此相邻的杨凌农科城和现已成立的国家级杨凌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可视为我国古老的后稷教稼台的历史传脉。

▲唐家大院

唐家大院位于旬邑县(旧称三水)城东北7公里处的唐家村。据《唐氏世系谱》记载,“三水唐家”的祖宗是唐应弼。现在的唐家大院仅有两进三院,而在鼎盛时期,这里共有院落87个,房约2700多间。唐家大院的建筑全部是木、石、砖结构。木料多从几十里外的万寿沟采伐。工匠们请的都是省内外高手。每栋房子都是用磨光的砖和精雕细刻、描龙画凤的石头砌成,砖缝全用石灰、糯米汁浇注。建筑体现了北方四合院和苏杭园林艺术相结合的独特风格。

唐家大院现在被辟为民俗博物馆,包括幸存下来的两间比邻的三大院和其他两大院共5院、150余间的次等房舍、陵墓1座、一批珍贵文物和许多值得观赏的匾额、楹联。唐家大院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陕西省少有的保留较为完整的古代民居之一。

▲彬县大佛寺石窟

彬县大佛寺石窟位于彬县县城西10公里处的西兰公路(312)国道旁。唐初李世民时期的贞观年间开凿建成,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大佛寺石窟依石山,傍泾水,凿岩为室,雕石成像。窟前堆土成台,曰:明镜台。台上筑楼,雕梁画栋,飞檐挑角,雄伟壮丽,势入云端。全寺共130孔洞窟,错落绵延在400米长的立体岩面上。其中有佛龛446处,大小造像1980尊。分四大部分组成,即大佛窟、千佛洞、佛洞、丈八佛窟等。最值得一观的是大佛窟一尊20米高的阿弥陀佛,跏趺坐于幽深空灵的石窟正中,美轮美奂,袒胸披衣,螺髻罩顶,两耳垂肩,月眉凤眼,鼻直口阔,是陕西第一大佛,在全国各石窟大佛中,也位居前列。位于大佛窟东侧的千佛洞,则另具特色。此窟呈中心柱式结构。窟中主像为弥勒佛像,两边侍立的分别是弟子、菩萨、力士。除此各龛内大多为一佛二菩萨,或一佛两弟子两菩萨造像。尤其是众多的石雕菩萨造像,袒胸露腹,飘逸飞动,显示出优美的大“S”造型。这些造像,多次被国外游客冠以“东方维纳斯”美称。佛洞位于大佛窟西侧。释迦牟尼佛为主像。释氏的一侍胁为文殊菩萨稳骑雄狮背上,狮颈系铃、狮尾甩动,给人以长啸奔腾的感觉。

大佛寺塑像和石雕反映了我国初唐时期精湛的艺术和造型风格,这些是古代能工巧匠艺术的结晶,其中大佛尤为突出。大佛寺还保存了自唐宋以来历代游人留下的题刻177幅,碑碣6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