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陕西文学旅游资源—太白山、炎帝陵、天台山

陕西文学旅游资源—太白山、炎帝陵、天台山

时间:2024-05-18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太白山的主体由规模庞大的花岗岩体组成,地质学家称其为“太白花岗岩”。▲宝鸡炎帝陵炎帝陵位于宝鸡市渭滨区神龙镇境内的常羊山之上,是炎黄子孙寻根祭祖的主要场所。宝鸡是炎帝的发祥地。▲天台山(神农乡)天台山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位于宝鸡市正南20公里的渭滨区益门乡。

陕西文学旅游资源—太白山、炎帝陵、天台山

二、宝鸡的主要景点

太白

太白山横卧在宝鸡眉县、太白以及西安市周至三县境内。因山顶终年积雪,银光四射,故称太白。它是横贯陕西省的秦岭山脉的主峰,海拔3767米,也是秦岭的最高峰。太白山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就是一座中华名山。夏商时称“物山”,周代称“太乙山”,至魏晋始称“太白山”。历代帝王对其封王加侯,文人墨客的足迹更是遍及太白山的山山岭岭,留下了大量赞美太白山的绝妙诗篇。诗人李白、杜甫、柳宗元韩愈苏轼等均在此游历,写下了著名诗篇。“太白泼墨山”便传说为李太白游历作诗之处。唐代著名医药学家孙思邈,人称“药王”,长年隐居太白山中,研究太白山中草药为民治病,太白山中至今还遗留有他采药走过的栈道和捣药的碓窝。

太白山的主体由规模庞大的花岗岩体组成,地质学家称其为“太白花岗岩”。太白山高山区至今还保留着完整的、千姿百态的第四纪冰川遗迹。太白山可谓是研究第四纪冰川最好的天然博物馆

太白山风景秀丽,景色迷人。“太白积雪六月天”是著名的关中八景之一。

▲宝鸡炎帝

炎帝陵位于宝鸡市渭滨区神龙镇境内的常羊山之上,是炎黄子孙寻根祭祖的主要场所。据《国语》记载,大约在5000年前,西秦大地上活动着一支母系氏族部落——有蚶氏,后产生双胞族炎帝和黄帝,黄帝部落生活在渭河下游,后迁移至中原地区。炎帝部落生活在宝鸡一带,以经营农业著名。后炎帝部落以宝鸡为中心,沿渭河向四周扩展,向东发展到中原大地,此处土地平坦肥沃,气候湿润,原始农业得到长远的发展。部落开始定居,始建都陈,再迁往鲁,建都曲阜,后来炎帝部落与南方的蚩尤发生战争,求助于黄帝部落在涿鹿大败蚩尤。以后炎黄两部落联盟形成了华夏民族的主体。

宝鸡是炎帝的发祥地。炎帝生于宝鸡天台山的蒙峪沟,长于姜水,是农业之神,医药之圣,因以火德王,故名炎帝,号神农氏。《白虎通·号》中记载,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

现炎帝陵分为陵前区、祭祀区、墓冢区三部分。陵前区从姜城堡地区至天台山入口的蒙峪建有多处古式牌坊,上书“炎帝故里”、“神农之乡”、“神农门”、“人杰地灵”等。

炎帝庙,大殿面阔5间,左右两边的对联为“创始定有千载岐黄崇炎帝,流传安天据八方稼穑念神农”,表达了对炎帝的崇敬之情。殿前为祭祀广场,可容纳千人祭祀。广场两侧分别建有鼓亭和钟亭。正殿面积400平方米,高12米,为清式庑殿。殿堂正中为炎帝坐像,像高4.5米,目光炯炯,庄重慈祥。殿内两侧壁上分别绘有有关炎帝的大型壁画,分别为常羊育炎、浴圣九龙、农业之神、太阳之神、医药之神、炎帝结盟,讲述了炎帝的生平和功绩。

▲钓鱼台风景名胜区

钓鱼台位于宝鸡市东南40公里蟠溪河上,南依秦岭,北望渭水,山清水秀,古柏叠翠,景色绮丽,历史久远,是古今中外颇享盛名的游览胜地,是省级风景名胜区和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钓鱼台因西周名士姜子牙在此隐居十载,滋泉钓干遇文王而闻名于世,史料典籍均有记载。唐贞观年间,“太公兵家者流,始令蟠溪立庙”。并植柏4株,至今犹存。至清乾隆年间有庙宇17处,著名的有太公庙、文王庙、山门口、三清庙等,河东岸的钓台遗迹,河道中央的“璜石”,河西的望贤台以及飞瀑流霞,浪声莫测。钓鱼台建筑风格典雅、自然景色迷人。

钓鱼台最引人注目的还是那块屹立在伐鱼河畔的奇特巨石——“丢石”。丢石,是一块庞大而完整的石英花岗岩体,上大下小,呈碗形,丢石上几乎找不到任何裂隙。丢石北侧有清乾隆年间宝鸡知县徐文博书写的“孕磺遗璞”。丢石高6.6米,上部直径11.2米,下部直径仅4米,伐鱼河湍湍激流擦石而过,大有一触即倒之势,然而,千百年来,它始终“稳如泰山”,充满着神秘的色彩。

姜太公庙在丢石右上方的河边。房屋出檐斗拱,雕梁画栋,古香古色,为唐贞观初年所建,明嘉靖年间整修,清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1年)重修。

▲天台山(神农乡)

天台山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位于宝鸡市正南20公里的渭滨区益门乡(原称神农乡)。天台山莽莽林海,绿波荡漾,林木蔽日,“偶闻松涛声,却是万籁静”,神秘莫测。天台山的千余种植物汇成莽莽林海,群峰巨石隐现于苍松翠柏之中,组成一幅幅图画:春季山明水秀,野花烂漫;夏日风云变幻,绿涛奔涌;秋天万紫千红,硕果累累;冬时连绵群山,银装素裹。

▲凤翔东湖

凤翔东湖位于凤翔县城东关,古称“饮凤池”,占地16公顷。相传周文王元年瑞凤飞鸣过雍,在此饮水而得名。宋仁宗嘉祐六年(公元1061年)著名文学家苏轼任凤翔府签书判官,倡导官民疏浚扩池,引城西北凤凰泉水注入,种莲植柳,建亭修桥,作游之所,改名东湖,与杭州西湖雅称“姊妹湖”。

凤翔东湖自然景观独特,人文景观见长,藏有苏轼梅、兰、竹、菊手迹石刻,有历代文人墨客诗词石刻150余通,诗文书画、亭廊阁壁,给人以古朴典雅,恢弘壮阔,博大精深之感。特色景点有凌虚眺远、岸柳飞雪、石螭吐甘、沧浪瀑布、曲桥观鱼、断桥叙史、喜雨怀苏、洗砚直谏、君子吊古、苏祠仰象、墨海揽胜、牡丹争艳等,是陕西省首批批准的风景名胜区。

周公庙(陕西)

周公庙位于岐山县城西北7.5公里的凤凰山南麓。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高祖李渊为纪念西周著名政治家、曾帮助武王灭商立国和辅佐成王平叛安邦的周公姬旦,在此修建了周公祠。后经历代的修葺、扩建,形成以周三公(周公、召公、太公)殿为主体,姜嫄、后稷殿为辅,亭台楼阁点缀辉映的古建筑群。岐山是周室发祥之地,3000多年前“凤鸣岐山”的典故就发生在古卷阿北部的凤凰山上。《竹书纪年》载:成王三十三年,周成王曾率文武游于卷阿。可见,早在西周初期这里已是王室贵族的游乐场所。周公庙风景名胜区规模宏大,现存古建筑30多座,唐柏汉槐多株,植被丰茂,浓荫蔽日,是宝鸡地区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我国古代建筑群。从古至今,这里一直是人们的游览场所,历史上韩愈、苏轼、康海等许多文人墨客曾来此游览抒怀,留下了140多首游览诗文和30多通碑石。

大散关

大散关位于宝鸡市南郊秦岭北麓,自古为“川陕咽喉”。楚汉相争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就从这里经过;三国曹操西征张鲁亦经由此地;据陈寿三国志》记载:“(建兴六年)春,亮复出散关,围陈仓,曹真拒之。”

大散关亦称散关,关中四关之一,为周朝散国之关隘,故名散关。这里山势险峻,层峦叠嶂,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嘉陵江源头

嘉陵江源头景区位于宝鸡市南郊的秦岭之巅,距市区33公里,是天台山国家森林公园首批开发的重点景区,因嘉陵江的发源地而得名。景区内植被茂密,奇峰耸立,潭瀑众多,自然景观奇特,人文古迹神秘。有声势浩大的黑龙潭,壮观的嘉陵江第一瀑布、观日台,有宋朝吴氏兄弟抗击金兵的和尚塬古战场,更有名闻天下的关中四大雄关之一——古大散关。

▲鸡峰山(陈仓山)

据《宝鸡县志》记载:“鸡峰插云,县境峰岳之奇,唯鸡山为最;天柱矗立,玉笋排空;西连吴岳,东接太华;云绕峰腰,触石时呈五色,鸡栖山顶,惊人只在一鸣。”又载:“三峰如削,徙巅者必援铁索而上,有石鸡大如羊。”《明一统志》云:“山有三峰并峙,为一邑之冠。”鸡峰山奇景甚多,历来有“三十六景”之说。其中著名的景点有:棒槌石、米汤池、土地岭、豁口、乱石窖、鸡峰插云、麦积缩影、玉笋排空、铜墙铁壁、灵官神池、姑姑庵、黑虎池、剑劈石、黑虎桥、将军石、神仙洞与舍身崖、神鞭奇峰、黑牛鼻孔、阎王砭(蛇过道),金鸡报晓、飞来石、蘑菇石、神龟探海、回心石(鹰愁崖)、鹞子翻身与三清宫、唐王石床、唐王棋盘等。还有雷神峰、双联石塔、蟠龙石、西峰(又叫药王山)、南峰(又叫拜香台)、东峰(又叫混元顶)、东西石堡子。

鸡峰山是一座融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为一体的山峰。群峰叠翠,山、石、松互相衬托,和谐统一;高低错落,峻峭秀拔,有机地组合成一幅波澜起伏、气势磅礴的立体画卷。宋代著名诗人苏轼登临鸡峰山,曾写下“鸡峰云霞古,龙宫殿宇幽”的优美诗句。

法门寺珍宝馆

法门寺珍宝馆,位于陕西省扶风县城北。因安置佛祖释迦牟尼指骨舍利,为华夏王朝所拥戴,从而成为我国古代四大佛教圣地之一。唐代尊奉法门寺佛指舍利为护国真身舍利,曾有8位皇帝每30年开启一次法门寺地宫,迎舍利于皇宫供奉。

法门寺珍宝是继半坡、秦兵马俑之后我国又一次重大考古新发现,是世界文化史上一件幸事。2001年博物馆又新建成五大陈列:“法门寺历史文化陈列”、“法门寺佛教文化陈列”、“法门寺唐密曼茶罗文化陈列”、“法门寺大唐珍宝陈列”和“法门寺唐代茶文化陈列”。目前,法门寺文化景区已成为陕西西线旅游的龙头景区和世界佛教朝拜中心、佛教文化研究中心。(www.xing528.com)

▲大唐秦王陵博物馆

大唐秦王陵博物馆位于陕西宝鸡市北坡公园顶,距离市中心仅2.5公里,占地面积4万多平方米,是展示唐末秦王李茂贞(公元856年~公元924年)及夫人刘氏(公元876年~公元943年)“同茔不同穴”的合葬陵寝为样板的专题博物馆。

大唐秦王陵由山门、神道、献殿、祀殿和两座地宫组成。在150米长的神道上,陈列着按皇帝生前出行宫廷仪仗的唐代石雕15组34尊。在两座分别长为120米、80米的地宫殿中,有高8米、宽4米用青砖仿木雕刻而成,保存完整的世界罕见全国唯一的砖雕飞檐古建端楼,做工精细,人物造型逼真。有用青砖砌墙并券的八边形穹隆顶;有栩栩如生的墓道两侧18幅乐伎图;有唐代珍贵的胡人马乐俑;有精美的砖雕“十二生肖图”、“八人抬轿图”“二人抬轿图”、“汉人牵马图”、“胡人牵驼图”等。有按北斗七星位置挑开青砖形成勺状“地面天象图”;有埃及“金字塔”式的人面兽身镇墓兽;还有带有神秘色彩的千年石函等,在唐代帝王陵寝中极为罕见。

▲千阳望鲁台

望鲁台为春秋战国时期大教育家孔子贤徒燕伋所筑,位于陕西省千阳县境内,距今2400余年,是中国尊师第一台。燕伋(公元前541年~公元前476年),字子思,秦地千阳燕家山(今陕西省千阳县水沟镇水沟村)人,孔子弟子,七十二贤之一。燕伋一生三赴鲁从师孔子。归里后在渔阳(今千阳县裴家台)设教18年,积极传授孔子学说,燕伋辞世后历代朝廷对其大加封赠。山东曲阜孔庙供有燕伋牌位和石刻像,圣贤祠内还塑有燕伋像。燕伋为人谦虚诚厚,很受孔子赏识,深得其亲传。燕伋二次从鲁归里后,于公元前501年在渔阳设馆办学,有教无类,广收门徒,传播儒学,为秦、陇、川等地培养了一大批人才,推动了当地的教育、经济、文化事业的巨大发展。燕伋是西北大地上孔子唯一贤徒,“开西秦设馆教学之先河”,在弘扬民族文化、传承儒家学说等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燕伋在渔阳设教期间,因思师心切,便每日在学堂后面的黄土塬边,登高远望鲁国。为了能站得更高望得更远,燕伋每日用衣襟撩土垫足登高以望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遂形成了一锥形土台,这个土台后世人称“望鲁台”或“燕伋望鲁台”。望鲁台几经沧桑和历史变迁,但保护完好,气势仍旧巍然,形体依然高大。其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历史涵蕴全在燕伋笃敬恩师的赤诚与日撮土登高以望鲁的尊师情结中,是中华民族尊师重教优良传统的历史见证和真实写照,在中国教育史上都是极具创意的伟大之壮举。燕伋被誉为我国古代尊师第一人,望鲁台也被称作我国尊师第一台。

▲五丈原

五丈原位于岐山县城南25公里处,面积约50平方公里。景区内山峦奇石、河谷溪流、森林古木、秋风雨雪等自然景观与许多三国遗迹人文景观融为一体。五丈原为一琵琶状黄土台塬,南靠秦岭,北俯渭河,三面凌空,地势险要,是古代扼关中通往巴蜀通道要冲,兵家必争之地。三国相争时,汉丞相诸葛亮大军由斜谷出师伐魏屯兵于此,与渭河北岸的司马懿对阵,病卒军中。后人为纪念诸葛亮,在五丈原修建武侯祠

▲扶风城隍庙

扶风县城隍庙位于县城东大街东头北侧,始建于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距今已有641年的历史。该庙居高临下,布局科学,结构错落有致,雄伟、肃穆、庄严。庙内正殿、前后殿、碑廊、牌坊等17座古建筑雕梁画栋,古色古香,气势恢弘,精美绝伦。城隍庙坐落在一个南北长东西窄的夯土高台上。庙前有单檐歇山顶戏楼一座。庙门面阔3间,东西另有砖砌便门。庙内建筑现存木牌坊3间,东西厢房、钟楼、鼓楼、献亭、献殿和两侧配殿及正殿、寝殿等。

▲周原遗址

周原遗址是周文化的发祥地和灭商之前周人的聚居地,其中心在今陕西扶风、岐山一带,是周王朝最早的京城所在地。《诗·大雅·绵》:“古公直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爰及姜女,聿来胥宇。周原朊朊,堇茶如饴。爰始爰谋,爰契我龟,曰止曰时,筑室于兹。”记述的就是周部族在岐山脚下建邦立国的史实。历史上的周原遗址范围北至岐山,南临渭水,东到今武功,西到今凤翔、宝鸡一带,东西长达70公里,南北宽约20公里。20世纪50年代后期起,考古工作者在此调查、试掘。1976年,在此进行一系列规模较大的发掘。时至今日,周原遗址的考古发掘已经获得了世所瞩目的成就,这些成就主要包括:对几处西周建筑基址的系统发掘;窖藏和墓葬中出土了成批的青铜器物;遗址中所见的大批刻辞卜骨;出土了其他一些具有珍贵艺术价值、历史价值的遗物。

▲太平寺塔

太平寺塔在岐山县城内,因建于太平寺内而得名。太平寺早已废弃,原址现为小学校舍。太平寺塔建于宋哲宗元祐三年(公元1088年),历代虽然屡有修葺,但原貌并未改变。塔身砖砌,为楼阁式八角八层,高30多米。自第二层起,每层都隐出假窗及栏杆。檐下均饰以五铺作出双抄的斗拱。第二层塔身下设有平座,以上各层只有假平座。平座下所施斗拱较檐下斗拱每面增加两朵。由于整个塔身斗拱繁密,显得特别秀丽、端庄。

▲九成宫遗址

九成宫遗址位于宝鸡市麟游县新城区,坐落在杜水之北的天台山,东障童山,西临凤凰山,南有石臼山,北依碧城山。九成宫始建于隋文帝开皇十三年(公元593年)二月,竣工于隋开皇十五年(公元595年)三月,开始名叫“仁寿宫”,是文帝的离宫。唐太宗贞观五年(公元631年)修复扩建,更名为“九成宫”。“九成”之意是“九重”或“九层”,言其高大。唐高宗时曾一度改名为“万年宫”,意指颐和万寿,后又恢复原名。

隋唐时期的九成宫,周垣有1800多步,曾建成延福、排云、御容、咸亨、大全、永安、丹霄等大型宫殿。现在还留有凤台、唐王点将台、梳妆台、醴泉、唐井、官坪等遗址。

▲金台观

金台观位于陕西省宝鸡市区北部的陵塬上,为宝鸡道教三观(金台、银台、玉台)之首。金台观始建于元末明初,为明代著名道士张三丰修道处。《明史》卷二九九《张三丰传》载:“张三丰,辽东懿州人,名全一,一名君宝,三丰其号也。……太祖故闻其名,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遣使觅之,不得。后居宝鸡之金台观。”

金台观是宝鸡标志性建筑,建筑总体布局依山就势,主要建筑沿中轴线排列,左右对称,金台观现存建筑分中院和东、西偏院三部分。主要建筑和古迹有玉皇阁、三清殿、吕祖殿、慈航殿、八卦亭、圣母洞、三丰洞、药王洞、朝阳洞等。观内有高台一座,登台可俯视全市。

▲秦都雍城

秦都雍城是春秋至战国中期(德公元年到献公二年)近300年间秦国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位于凤翔县城南、雍水以北。经过19位国君的苦心经营,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全国奠定了雄厚的基础。作为国都,雍城筑起了规模巨大的城垣,修建了壮丽宏伟的宫殿,是当时全国发达的大都市之一。

雍城城内在春秋战国时先后建有姚家岗附近宫殿区,马家庄附近宫殿区和铁沟、高王寺三大宫殿区。姚家岗在城内中部偏西,发掘出可以藏冰190多立方米的凌阴(冰窖)遗址和一处宫殿遗址。马家庄遗址位于雍城中部偏南,是保存较好的春秋中晚期大型宫殿宗庙区,可能是秦桓公居住的“雍太寝”之所在。铁沟、高王寺宫殿区位于雍城北部,发掘了凤尾村遗址和高王寺铜器窖藏。三大宫殿区内发现有大量陶器,有盆、罐、缸、瓮、鬲、钵、豆、盂、绳纹水管道、井圈、板瓦、筒瓦以及云纹、葵纹瓦当等。

在雍城郊外还发现有秦人宫殿和其他遗址。蕲年宫是秦代著名的宫殿,秦王政曾行加冕礼于此。出土有“蕲年宫当”和汉代文字瓦当。推测其建造年代为战国中晚期,直到西汉仍沿用。

▲张载祠

张载祠又称张子祠,位于眉县城东26公里处的横渠镇。占地南北82米,东西37.5米。它是我国北宋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关学领袖张载的讲学之地。张载祠前身为崇寿院,张载年少时曾在此读书,晚年隐居后,一直在此兴馆设教。他死后,人们为了纪念他,将崇寿院改名为横渠书院。元代元贞元年(公元1295年),开始在原横渠书院旧址上建张载祠。元代泰定三年(公元1326年),在张载祠内恢复横渠书院,呈“后祠前书院”格局。张载墓位于张载祠南7公里处的大镇谷迷狐岭,占地近6公顷,是张载及其父张迪、弟张戬的安葬之地。张载创立关学,独特异行,在中国哲学史上树起了一座丰碑。

▲箭括岭

箭括岭位于岐山县城西北30公里处,海拔1600多米。山岭两岐,双峰对峙,形如箭括,因之得名。据资料记载,岐山就是以箭括岭而得名。岭上草木葱茏,悬崖翠柏,鸟雀啼鸣,野鹿出没,别有一番幽静的野趣。岭崖刻有“北有玉女潭奇观,浮休过”等文字。

▲慈善寺石窟

慈善寺石窟在麟游县城西南约3公里处。据县志记载,慈善寺崖壁间有石佛像,工巧妙绝,是唐永徽四年(公元653年)的作品。这是慈善寺现存的两个石窟中南窟的立佛,像高约4.5米,巍然屹立,造型完美,外轮廓完整,头作高肉髻,双目低垂,仪态安详,面容丰腴,五官端正,具有雍容庄重的风度。尤其是对两手的刻琢,更为饱满、圆润,富有肌肉柔软的质感。在表现衣纹的雕法上,立佛像有好多独到之处,如袈裟披肩衣褶的翻转变化,层次分明,结构完美,富于韵律,下身衣褶能勾画出体态结构,运用写实手法,使褶纹的粗细厚薄具有多种变化。特别可贵的是,这尊大佛因未经后代装修,仍保持了初盛唐时代原有雕刻特点,反映了初盛唐雕刻造像的雄浑而又精美细致的高超手法,并且成为唐代雕像在刀法上的一种典范。

▲神农采药石

神农采药石位于天山台大南沟内3公里处,这里7座山峰一字排开,如同七仙女下凡,在峰顶有一巨石,状如头戴斗笠、背负药筐的采药老翁,又似九天之外飞来之石,耸立峰顶。相传,炎帝神农氏在山中采药,济世救民,误食了断肠草而死,死后仍不忘民间疾苦,从而化为巨石屹立秦岭山中,后人称此石为神农采药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