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陕西文学旅游资源分析与开发

陕西文学旅游资源分析与开发

时间:2024-05-18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陕西是人类先祖的发源地之一。“五四”运动爆发后,陕西学生和文化界积极响应。

陕西文学旅游资源分析与开发

一、陕西文学旅游资源生成环境分析

(一)陕西省省情

陕西简称“陕”或“秦”,位于我国内陆腹地黄河中游,在东经105°29'~110°15'、北纬31°42'~39°35'之间,东邻山西、河南,西连甘肃、宁夏,南抵湖北、四川、重庆,北接内蒙古,居于连接中国东、中部地区和西北、西南的重要位置,是中国毗邻省市区最多的省份。全省南北长约870公里,东西宽200~500公里,土地面积20.58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面积的2.1%。

北山秦岭把陕西分为三大自然区:北部是陕北高原,海拔800~1300米,总面积9.25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省土地面积的45%;南部是秦巴山区,海拔1000~3000米,总面积7.4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省土地面积的36%;中部是关中平原,海拔300~800米,总面积3.9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省土地面积的19%。秦岭是陕西境内最大的山脉,横贯全省东西。此外,陕北还有白于山、梁山、桥山、北山,关中有关山,陕南有大巴山等。陕西河流以秦岭为界,分为两大水系:秦岭以北,除陕北少数内流河外,均属黄河水系。流域面积约占全省土地面积的63%,主要河流有渭河、泾河、洛河、无定河等;秦岭以南,除洛河外,均属长江水系,流域面积占全省土地面积的35%,主要河流有汉江嘉陵江、丹江等。陕西横跨3个气候带,南北各地气候差异较大。陕南具有北亚热带气候特色,关中及陕北大部具有暖温带气候特色,长城沿线以北具有温带气候特色。全年平均气温13.8℃。省内无霜期一般在150~270天之间。年平均降水量573.3毫米,南北差异明显。全省自然资源丰富,矿产多,储量大,探明矿产居全国前10位的矿种50多种,探明矿产保有储量潜在价值为42.61万亿元。陕西省现辖西安、铜川、宝鸡、咸阳渭南、延安、汉中榆林、安康、商洛10个市和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81个县、3个县级市、23个市辖区,1586个乡镇,159个街道办事处。省会西安。全省常住人口373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010万人,农业人口2725万人。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181人。全省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404%。男女性别比例(以女性为100)为105.90。

陕西是人类先祖的发源地之一。考古发掘资料证明,蓝田猿人距今约65万至80万年。从公元前11世纪起,奴隶社会的西周,封建社会的秦、西汉东汉(末年)、新莽、西晋(末年)、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等13个王朝,曾在陕西建都。其间赫连勃勃称大夏王建都统万城(今靖边县长城外白城子)。

陕西具有革命历史传统。汉末赤眉、唐末黄巢和明末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都曾在西安建立过政权。

陕西是我国农业的发源地之一。半坡遗址发现的谷子和菜子壳,证明当时的半坡人已从事农业生产。相传开始种稷和麦的人,是公元前11世纪时周人的祖先——弃。战国至秦,关中平原已广泛辟为农田,到处阡陌相连,村落相望,农田水利设施有较大的发展。到了唐代,以长安为中心的水利灌溉网更加扩大,水浇地面积占到当前关中总耕地的10%。

陕西是中华民族灿烂的古代文化发源地之一。周人以周原为活动中心后,已有了文字记事。以丰、镐为中心的青铜文化,远播全国各地。现在展出的秦始皇兵马俑坑,是当时劳动人民创作的一个巨大的地下雕塑艺术宝库。汉代霍去病墓的石刻群,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古代石刻艺术珍品。司马迁的巨著《史记》,对我国史学和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黄金时代,文人学士云集长安。张遂(僧一行)的大衍历,孙思邈的医学,吴道子的绘画,都超越前人。李白、杜甫的诗歌韩愈柳宗元散文,达到了古代诗文的最高水平。颜真卿柳公权书法,创一代新风,为千古效仿。玄奘大雁塔译经19年,所著《大唐西域记》是记载古代中西交通和印度及中亚历史地理的重要文献。

陕西是我国对外交往活动最早的地区之一。从西汉时起,长安便与许多国家有频繁的交往,著名的“丝绸之路”便是以长安为起点的。它促进了汉代和以后我国同南亚、西亚及欧洲各国的经济和文化交流。到了唐代,长安同我国东方、南方诸邻国以及中近东、欧洲各国交往更加密切。当时长安曾住有各国使节、留学生、僧侣和商人。

辛亥革命前后,陕西的革命运动相当活跃,影响较大的有1930年凤翔、岐山、虢镇等地农民抗盐斤加价和1906年扶风等县农民反抗加征路捐的斗争。1905年孙中山日本组成同盟会,次年,留学日本的30多名陕西学生加入。随后,西安一带也建立了同盟会组织。1911年11月22日,陕西响应武昌起义,宣告独立。“五四”运动爆发后,陕西学生和文化界积极响应。

中国共产党成立不久,陕西就有了党的活动,1922年起建立了党的组织。陕西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英勇的斗争。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开展了工人运动、农民运动和学生运动,农协组织遍及全省60多个县,会员达37万余人。大革命失败后,陕西党组织领导了一系列武装起义,著名的有1927年10月的清涧起义,1927年5月的渭华起义和旬邑起义。1930年以后,先后建立了许多游击队,开辟了陕甘宁、陕北和陕南等革命根据地。渭北也曾有过苏维埃政权。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二十六军等以及游击队,活跃在全省农村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经过两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同陕甘红军会合。1937年党中央进驻延安。从1936年到1948年,延安和陕甘宁边区曾是党中央所在地,是中国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总后方。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在这里生活和战斗了13个春秋,领导全国人民进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斗争。1947年3月14日,国民党胡宗南部大举进犯陕甘宁解放区,19日侵占延安。我人民解放军经过著名的青化砭、羊马河、蟠龙镇、沙家店等战役的胜利,粉碎了敌人的进攻;经过瓦子街、西府、荔北、扶眉等战役的胜利,消灭了敌军的主力。1948年4月22日收复延安,1949年5月20日解放西安,12月底陕西全省解放。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经过全省人民的艰苦努力,陕西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二)陕西省地形地貌

陕西地势的总特点是南北高,中部低。同时,地势由西向东倾斜的特点也很明显。北山和秦岭把陕西分为三大自然区域:北部是陕北高原,中部是关中平原,南部是秦巴山地。

陕北黄土高原北部为风沙区,南部是丘陵沟壑区。经过60年来的建设,陕北防护林体系、生态农业、沙漠绿洲等都取得了显著成绩。畜牧业较为发达,煤、石油、天然气储量丰富。

关中平原西起宝鸡,东至潼关。这里地势平坦,交通便利,气候温和,物产丰富,经济发达,粮油产量和国民生产总值约占全省的2/ 3,是全省的精华之地。

陕南秦巴山地包括秦岭、巴山和汉江谷地。秦岭在省境内东西长400~500公里,南北宽约300公里,海拔1000~3000米。秦巴山区是林木特产的宝库,汉江谷地土质肥美,物产丰富。

陕北黄土高原位于“北山”以北,是我国黄土高原的中心部分,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总面积92521.4平方公里,是在中生代基岩所构成的古地形基础上,覆盖新生代红土和很厚的黄土层,再经过流水切割和土壤侵蚀而形成的。基本地貌类型是黄土塬、梁、峁、沟,是黄土高原经过现代沟壑分割后留存下来的高原面。梁、峁,是黄土塬经沟壑分割破碎而形成的黄土丘陵,或是与黄土期前的古丘陵地形有继承关系。沟大都是流水集中进行线状侵蚀并伴以滑塌、泻溜的结果。

从区域组成特征看,延安以北地面切割严重,是以峁为主的峁梁沟壑丘陵区,绥德米脂一带最为典型;延安、延长、延川是以梁为主的梁峁沟壑丘陵区;西部为较大河流的分水岭,多梁状丘陵。延安以南是以塬为主的塬梁沟壑区。洛川塬是保存较完整、面积较大的黄土塬。宜川、彬县、长武一带,因沟谷蚕食,形成了破碎塬。在榆林市的定边、靖边、横山、神木等县的北部,长城沿线一带是风沙滩地。著名的毛乌素沙漠,从定边至窟野河,东西长约420公里,南北宽12~120公里,主要是植被遭受破坏后就地起沙的结果,也和强风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搬运沙粒有关。冬、春季多强劲的西北风,使沙丘向东南移动。沙丘之间或低洼地方,分布有大小不等的湖盆滩地。滩地中部平坦,夏季水草茂盛,为重点农牧业基地

黄土高原上分布着一些不太高的山地,有白于山、子午岭、崂山、黄龙山等。六盘山余脉,向南延伸到陇县和宝鸡西部,称为陇山,向东的一支延伸到千阳、凤翔、岐山、永寿,与北山相连。“北山”泛指陕北黄土高原南缘与关中盆地过渡地带的一系列以灰岩为主的石质山丘。陕北黄土高原较大的河流分别注入黄河和渭河。各大河及其主要支流的中、上游段,往往形成较宽的川地,是黄土高原的“米粮川”。

关中盆地南依秦岭,北界“北山”,介于陕北高原与秦岭山地之间。西起宝鸡峡,东迄潼关口,东西长约360公里,西窄东宽,总面积39064.5平方公里。关中盆地是由河流冲积和黄土堆积形成的,地势平坦,土质肥沃,水源丰富,机耕、灌溉条件都很好,是陕西自然条件最好的地区,号称“八百里秦川”。基本地貌类型是河流阶地和黄土台塬。渭河横贯盆地入黄河,河槽地势低平。从渭河河槽向南、北南侧,地势呈不对称性阶梯状增高,由一二级河流冲积阶地过渡到高出渭河200~500米的一级或二级黄土台塬。阶地在北岸呈连续状分布,南岸则残缺不全。渭河各主要支流,也有相应的多级阶地。宽广的阶地平原是关中最肥沃的地带。渭河北岸二级阶地与陕北高原之间,分布着东西延伸的渭北黄土台塬,塬面广阔,一般海拔460~800米,是关中主要的产粮区。渭河南侧的黄土台塬断续分布,高出渭河约250~400米,呈阶梯状或倾斜的盾状,由秦岭北麓向渭河平原缓倾,如岐山的五丈原,西安以南的神禾塬、少陵原、白鹿原,渭南的阳郭原,华县的高塬原,华阴的孟原等,目前已发展成林、园为主的综合农业地带。

关中以南的秦巴山地,“两山夹一川”的地势结构十分突出。秦岭、巴山的西部有汉中盆地东部为安康盆地。主要由古生界变质杂岩组成,是陕西农林特产和有色金属资源的富集区,总面积74017平方公里。

陕境秦岭是秦岭山系的骨干,山坡北陡南缓,山势巍峨壮丽。主脉分布在山地北部,有许多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峰,构成秦岭山地的高山、中山地形。太白山古冰川作用留下的冰蚀冰碛地形保存完好。秦岭以太白山为主峰,由西分为三支,由北而南山势渐低,至汉中盆地边缘已成低山丘陵。太白山以东山势逐渐递减,在商洛地区山势结构如掌状向东分开,间以红色断陷盆地和河谷平地。盆地和河谷平地保存有二至三级阶地。北陡南缓的山势导致北坡溪峪短急,南坡诸水源远流长,断切东西走向山岭,形成许多峡谷,水力资源丰富,为建设中小型水利电力工程提供了条件。

川陕间的大巴山为西北—东南走向,一般海拔1500~2000米,高出汉江谷地1000~1500余米,东西长约300余公里,通常把任河以西称米仓山,以东称大预山。大巴山北侧诸水注入汉江,上游系峡谷深涧,中、下游迂回开阔,形成许多山间小“坝子”。坝子中有两级河流阶地,农田、村镇较为集中。宁强南郑西乡镇巴和镇平等县由灰岩组成的山地,岩芽、溶沟、落水洞、溶洞、地下暗河等岩溶地形发育,地表水缺乏而地下水丰富。汉江谷地以西属嘉陵江上游低山、丘陵区,地势起伏较和缓,谷地较开阔,是陕、川间主要的水陆通道。

著名的汉中、安康盆地,是陕西主要的农业区和亚热带资源宝库,也是陕西水稻油菜的主要产区。

陕西山地面积741万公顷,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36%;高原面积926万公顷,占总面积的45%;平原391万公顷,占总面积的19%。耕地面积480万公顷,占总面积的23.3%;水田面积20.4万公顷,占总面积的1%;旱地面积369.2万公顷,占总面积的17.9%;水浇地面积88.7万公顷,占总面积的4.3%;林地面积962.6万公顷,占总面积的46.8%;草地面积317.9万公顷,占总面积的15.4%;水域面积40.3万公顷,占总面积的2%。

陕西的主要山脉有:太白山海拔高度3767米,化龙山2917米,首阳山2719米,终南山2604米,华山2160米,白子山1823米,巴山1500~2000米,子午岭1400~1600米。

陕西的主要河流有:无定河流域面积30261平方公里,河长491.2公里;延河7687平方公里,河长284.3公里;泾河45421平方公里,河长455.1公里;渭河62440平方公里,河长818公里;北洛河26905平方公里,河长680.3公里;嘉陵江9930平方公里,河长244公里;汉江61959平方公里,河长652公里;丹江7551平方公里,河长244公里。

按照生态地域特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重要性和生态问题的敏感性,全省被划分为长城沿线风沙草原生态区、黄土高原农牧生态区、渭河谷地农业生态区、秦巴山地落叶阔叶和常绿阔叶混交林生态区等4个一级生态区。

(三)陕西自然地理环境

1.四大地质构造单元

陕西由南向北存在着鄂尔多斯地台、渭河地堑、秦岭褶皱带、大巴山过渡带等4个地质构造单元,构成陕西省的地质构造基础。

鄂尔多斯地台是中朝地台的次一级构造单元,陕北高原位于该地台的东南部。地台基底由前震旦系的变质岩构成,盖层很厚,由震旦纪以来的不同时代的岩系组成,无岩浆侵入。盖层中二叠纪以前的岩系主要为海相沉积,二叠纪及其以后的岩系为陆相沉积,表层为第四级的黄土和沙漠。

渭河地堑亦称关中断陷盆地,是中朝地台的次一级构造单元,北以北山南侧大断裂带与鄂尔多斯地台相接,南以秦岭北坡大断裂带与秦岭褶皱带相连。基地构造在宝鸡、陇县一带主要为中生界白垩系岩层,宝鸡以东主要为太古界、元古界的岩系。盖层为第三系的红层、第四系黄土和河流冲积物。

秦岭褶皱带分为三部分,北部最古老的岩层是前震旦系和震旦系的变质岩,上覆巨厚的古生界沉积岩,岩浆活动发育,生成不同时期的花岗岩;中部最古老的岩系是早古生界的变质岩,上覆晚古生界的沉积岩,岩浆活动差,花岗岩很少;南部最古老的岩系是震旦系和寒武系的变质岩,上覆志留系的沉积岩,有花岗岩分布。

大巴山过渡带是扬子准地台的次一级构造单元,其凸起地区,基岩外露,主要是前震旦系的变质岩和古生界的岩系;凹陷地区基岩被覆盖,覆盖物为第三系岩层和第四系的松散沉积物。

地质构造单元是形成不同地貌单元及其地形特征,是不同类型旅游资源形成的载体,也是旅游资源地域组合特征的基础。

2.三大地貌单元

陕西地势的总特点是南北高,中间低。北部是由深厚黄土层覆盖的陕北高原,中部是由河流冲积和黄土沉积为主形成的关中平原,南部是主要由变质岩系构成的构造上升运动强烈的陕南山地。

陕北黄土高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大体以白于山和长城为界,以北为风沙区,以南为黄土区。风沙区分布着连绵起伏的沙丘,在沙丘之间和洼地上分布着许多大小不等的湖沼与草滩地。黄土区的基本特征表现为,以塬、梁、峁为主体的沟间地和以各种沟壑组成的河沟地。塬面一般平坦开阔,边缘支离破碎;梁顶多呈穹形,两侧缓倾,脊线起伏;峁呈圆穹状,顶部面积不大,峁坡较长且陡。高原上自北而南分布有白于山、崂山、子午岭和关山等山脉。

关中平原,西起宝鸡,东至潼关,东西绵延360多公里,号称“八百里秦川”。其南北宽窄不一,宝鸡附近只有30公里,西安以东宽达100多公里,状似喇叭形。关中平原以渭河为轴,向两侧呈台阶式结构,即河床—河漫滩—河流冲积阶地—黄土台塬—山前洪积扇。但两侧并不对称,南窄北宽。平原北部渭河北为一断续低山,自西向东较高的山峰有岐山、五峰山、嵯峨山、将军山、尧山、梁山等。关中平原是陕西主要的产粮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带

陕南山地,北自秦岭,南至大巴山,中间夹汉江谷地。秦岭东西走向,横贯中部,山坡南缓北陡,是黄河与长江两大流域的分水岭,其主峰太白山是我国大陆东半部的最高峰。巴山位于陕西最南端,是陕西与重庆、四川的交界线。在陕西境内的是大巴山的北坡,山势交换,岩溶地貌比较发育。汉江把一连串的谷地和峡谷连接起来,谷地中较大的盆地有汉江盆地、石泉盆地、安康盆地等,一派江南水乡景色,是陕西的“鱼米之乡”。

(四)陕西地貌的旅游评价

陕西地貌的复杂性及其大地貌单元分异,对陕西省旅游业发展的空间格局有着深刻影响,不同区间旅游资源的特点和旅游业发展水平形成明显差异。关中地区地势低平,古来经济发达,人口稠密,交通方便,发展旅游业条件优越。陕南、陕北地区海拔高,经济发展水平高低差距较大,交通不便,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旅游业的发展。但两地独特的自然风貌及其别具一格的民俗风情与文化景观,对旅游者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因此,发展旅游业的潜力很大。南北高中间低的地势又使全省分为特征各异的三个地形区,陕南山地和陕北高原往往塑造出气势宏伟险峻的峡谷或瀑布等有较高观赏价值的自然景观,江河上所建造的大型水库与水电站也成为人们旅游观光的景点。秦巴山地整体西高东低的地势有利于海洋湿润空气的深入,给陕南广大地区带来丰富的降水,这是该地区山清水秀的自然景色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秦巴山地具有较高的旅游价值。该山地分布范围广阔,对气候和生物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形成复杂且独特的山地自然景观垂直分布。同时,不同山地各具特色的雄、险、奇、幽、秀等天然美融为一体,形成了丰富的山地旅游资源,吸引旅游者前往登山探险、观光游览、避暑休闲。

陕西各种地貌类型都有其独特的形态和魅力,构成多姿多彩的风景资源。多样的地貌类型增加了地貌旅游资源的种类,为开展多种形式、类型的旅游活动奠定了基本的自然环境基础。

1.差异明显的气候与水系

(1)气候特征

陕西省地处中纬地区。太阳辐射的特点,决定了其在气候热量带中的位置。同时,因东亚季风的影响破坏了行星风带的正常分布,从而在世界其他地区多为荒漠的同纬度地带,形成了得天独厚的东亚季风区这块“绿洲”。由于陕西省位置偏于内陆,海洋水汽输送受到限制,所以其降水量不如东南沿海那么充沛,夏热冬冷的大陆性特点也比较突出。因此可以说,地处中纬度东亚大陆所具有的特定辐射、环流和海陆相对位置,在根本上决定了陕西气候具有温带大陆性半湿润和半干旱、季风气候的特征。具体表现为:

①四季分明,分配不均。

冬季寒冷,夏季炎热。春季升温较快,秋季降温迅速;干湿季节分明,秋末冬春少雨,夏季初春多雨。(www.xing528.com)

②因南北而异,随地形而别。温度南高北低,降水南多北少。

在温度、降水的季节变化上,由于受纬度、海岸距离和冬夏季风影响的程度不一,使得北部比南部呈现出更强烈的大陆性气候特征,温度变化无论年较差或日较差都比较大,春季温度(4月)高于秋季温度(10月),春旱严重。相反,关中、陕南由于夏季风影响,雨季长而雨量大,但每当7月中旬~8月,由于副热带高压的控制,常出现伏旱。秋季副热带高压中心区退居长江流域时,关中、陕南又位于东、夏季风交汇地带,秋雨连绵。

根据气候的纬向地带性差异,通常把陕西省划分为长城沿线温带半干旱气候、陕北高原暖温带半干旱气候、关中平原暖温带半湿润气候、秦岭山区温带湿润气候、秦岭高山寒温带湿润气候、汉江河谷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大巴山区北亚热带湿润气候等7个气候区。

③年际多变,灾害频仍。

陕西省气候资源不仅在季节和地区间差异明显,而且年际间变化也很悬殊,尤以降水为甚,加之其他气候要素的年际波动,造成频繁的灾害。全省降水几乎都集中在夏季,但各地夏雨的集中程度及其旬、月分配也不尽相同,由南向北集中程度渐次增加,且由双峰型转换为单峰型。陕南、关中降水峰值有两个,分别出现在7月和9月,而6月和8月则为雨季里两个相对少雨时期,因而夏初及伏期干旱明显。陕北雨季短而集中,最大降水出现于7月、8月,无明显伏旱,而春旱及夏初旱严重,影响春播和夏田生长。全省降水变幅,与常年平均值相比,涝年最大可偏多250~300毫米,旱年则偏少150~250毫米,各地旱涝年降水量极差均在570毫米以上,7月降水极差可达195~332毫米。以汉中为例,年降雨量1956年多达1137.2毫米,1959年只有621.1毫米,而1976年仅33.5毫米,相差8倍多。其他气象要素的年际波动亦相当剧烈,以致灾害频发。

④雨热匹配,同季同区。

陕西省受季风气候影响,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冬季农地休闲或农作物越冬苗期,温度低、雨量少。夏季农作物旺盛生长期,温度高、雨量多。四季的冷暖干湿变化与作物的生长需求匹配,雨量和热量的南北地域分布也是同步的,温度南高北低,降水量相应南多北少,即雨热同季同区。但是在垂直分布上,雨热却不同区,一般是低处温热而干燥,高处冷凉而湿润。在时间分配上,夏热的雨季内,还会出现伏旱期这样的少雨时段。确切地说,雨热在宏观分布上,基本协调匹配,而在垂直地带及个别具体的旬月时段上,也有不协调现象。这正是在正常年份有规律的出现旱涝时段或旱涝地区的直接原因。

(2)两大河流水系

在河流方面,全省河流分属黄河、长江两大水系。黄河流域面积为133301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64.6%;长江流域面积72265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35.4%。据统计,省内流域面积大于10000平方公里的大河有7条,5000~1000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14条,1000~500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47条,500~10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64条,100~50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427条,10~10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3726条。

晋、陕交界的黄河,由北向南穿切黄土高原,在禹门口以上穿流于峡谷中,有“天下奇观”之誉的壶口瀑布,黄河水面由300米宽紧缩为50米宽,飞泻直下,落差达40多米,水声如雷,势若奔马,雾气弥漫,涌流一壶收,诚为天下奇;壶口瀑布以下,还有孟门、石门、龙门,势若门阙,河流其中,湍悍不羁,轰鸣如雷;河出龙门之外,则一泻千里,浩浩荡荡。故素有“龙门三级浪,平地一声雷”之说,亦为黄河一大奇观。禹门口以下进入平原。其在陕西境内的支流从北向南有窟野河、无定河、清涧河、延河、渭河等,其中渭河最大。渭河由甘肃省流入陕西,在省内长度492公里,横贯关中平原,其支流很多,主要有洛河、泾河,漆水河、千河、灞河、沣河、黑河等。长江在陕西境内的主要支流为汉江和嘉陵江。汉江源于秦岭西端南坡,从白河县流出省境,省内长625公里。汉江支流众多,主要有褒河、湑水河、子午河、牧马河、岚河、月河、旬河、丹江等。其中以丹江最大。丹江经商州、丹凤,于商南流出省境,省内长243公里。嘉陵江源于秦岭主峰南坡,于宁强县流出省境,境内长244公里。

内流河地区由300多个“海子”和数十条小河组成,水面近90平方公里。海子中最大者为神木县的红碱淖,水面面积57.2平方公里,是陕西省最大的内陆湖泊。

河网密度的地区差异明显:其空间分布总趋势是由东南向西北减少。秦岭以南降水量与径流量最丰富,河网密度相应最大,一般都超过0.5公里/公里2,汉江干支流在汉中地区的河网密度一般均达1.02~1.70公里/公里2,汉江北岸堰河的河网密度高达2.21公里/公里2。而秦岭以北地区的河网密度较小,一般不超过0.3公里/公里2,关中平原东部及长城沿线的部分地区形成低产流区或无流区,是全省河网密度显著减小的地区。

2.陕西气候与水系的旅游评价

(1)陕西气候的旅游评价

陕西省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半湿润和半干旱、季风气候和多样的气候类型对旅游业既有有利的方面,也存在不利的因素。首先,陕西省全境属温带、亚热带范围,温和的气候适于旅游活动的开展。其次,从南到北,气候类型多样,可以开展相应的气候旅游。即使在同一季节,也可以在全省开展多种气候旅游,如隆冬季节在陕北可以观赏“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高原雪景;在陕南可以观赏植被葱郁的北亚热带风光。典型的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景色各异。在不同地区可因时制宜地组织安排丰富多彩的旅游观光活动,如“关中八景”的“华岳仙掌、骊山晚照、草堂烟雾、太白积雪”等。陕北壶口瀑布的雄浑壮观,西岳华山的险峻,终南山的毓秀,山南大巴山的葱郁,陕北黄土高原的浑厚风光等。

陕西省气候对旅游业不利之处表现在:冬季严寒,夏季酷热,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旅游活动,使旅游业一年中出现明显的淡季。全省大部分地区,冬寒夏热,不利于旅游活动的开展,且春天陕北和关中地区多风沙,直接影响旅游观光的效果,同时对景物也产生一定的破坏作用。陕南地区有的年份副热带高压持续时间较长,造成长时间的高温天气。夏秋之交常受阴雨及暴雨天气影响,旅游活动常常被迫中断。只有秋天大气层结构稳定,秋高气爽,又是瓜果收获季节,因此,秋季是我省大部分地区旅游的黄金季节。

(2)陕西水体的旅游评价

“山无水不活,水无山不媚”,“因山而俊,因水而秀”。水是构景的基本要素,富有魅力的水体是一项重要的旅游资源。陕西江河湖泉兼备,形成数量丰富、观赏价值较高的水体旅游资源,为开展各种水上旅游活动提供了广阔的场所。

陕西广而多的河流与各种地形地貌相结合,景色各异,或雄伟险峻,或秀丽清逸。如汉江穿行峡谷与盆地相间汉江谷地;“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穿行晋陕峡谷,形成波澜壮阔、气势雄奇的壶口瀑布和“鲤鱼跳龙门”的谷口奇观。而且,沿江河两岸又多人文旅游景观,形成了丰富的江河旅游资源。

众多的湖泊犹如颗颗明珠镶嵌在三秦大地上,把江山点缀得更加妩媚动人。湖泊旅游资源以水面为中心,与周围山地、植被等自然要素融为一体,形成千姿百态的湖泊景观。有的烟波浩渺(红碱淖),有的秀丽娇艳(南郑小南海),有的水若明镜(安康水库),有的清波涟漪(汉中南湖),成为古今中外诗人、文人和广大旅游爱好者神往的风景名胜区。

地下热水资源丰富,是陕西旅游资源的又一大特色。自古以来,矿物质成分各异的泉水就被人们广泛地应用于灌溉、医疗、饮用等,临潼华清池、蓝田东汤峪、眉县西汤峪、勉县郭家湾、合阳黄河滩有天然温泉,是古今闻名的温泉疗养胜地。现在,人们更注重天然矿泉水的综合利用价值,秦岭北麓的“七十二峪”中很多泉点被开发为以茶肆、疗养、休闲观光为中心的旅游区。

3.丰富多样的植被和野生动物

陕西位于我国中部偏东,南北狭长,这种狭长居间的地理位置,为生长多样性的天然植被及人工植被提供了优越的物质和能量基础。

一般而言,一个大面积的植被类型是由气候和地貌的相互作用决定的。陕西省整个地势虽然其物质组成和地貌形态有着明显的地域差异,但向东及东南季风区开放是其共性。此种地势特征,既有利于东南湿润季风区的植物成分侵入平原和谷地,又有利于高原和内陆植物成分纳入山地。专家指出,秦岭(尤其是其西端的“三江流域”上游区)是中国种子植物特有属的天然“避难所”,造就了中国种子植物特有属及其种类生存和繁衍的条件,也是种子植物向北迁移的主要路线之一。因而,宽广的秦岭山地不仅保存着许多古老的植物成分,其对南下和北上的气流所具有的屏阻作用,使得秦岭南北分别适应较多的亚热带成分种子的居留及中旱、旱生内陆成分的就地繁衍。此外,秦岭地处东亚两大植物区系(即中国—日本植物区系和中国—喜马拉雅植物区系)的交界地带,其有着强烈的过渡性。这些是构成陕西植物成分复杂和群体多样性的内在原因。

陕西省热量和水分自北向南递增,因而植被的群体、个体、类型组成等方面产生了差异和水平地带性分布规律。自北而南依次出现温带草原、暖温带森林草原落叶阔叶林、北亚热带含有常绿阔叶树种的落叶阔叶林植被。陕南秦巴山地高大雄伟,还出现明显的植被垂直分布的差异。

陕西是我国人类活动历史悠久的地区之一,农耕、樵采、放牧等对自然植被的影响极为深刻,平原盆地的自然植被已被人工植被所代替,以古长安为中心通往西域和中亚的“丝绸之路”,在把原产于中亚的石榴、葡萄等多种植物引入陕西的过程中发挥了作用,原产于印度的棉花也在陕西安家落户,并成为陕西主要的经济作物。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封山育林,植树种草,并引入了许多外来植物,如引入了南方的蓝桉、大叶桉、细叶桉,原产于北美的加拿大杨,欧洲大叶扬,美洲黑杨,以及原产欧亚的欧榛和分布于我国内蒙古、新疆一带的新疆杨等,从而增加了陕西植被的复杂多样性。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陕西植被的基本特征是植被种属和类型丰富,植被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带性,植被受人为影响深刻。据初步估计,现今分布在陕西境内的种子植物约有3000~3500多种。其中绝大部分在陕南山地中,仅太白山一带已知就有1600多种,陕北约有1000多种。在区系组成上,陕西包含了许多印度、马来西亚和喜马拉雅、华中的区系成分,如华西成分的华山松分布到秦岭北麓,华北成分的白皮松分布到陕南山地的东部和低山地带,草原成分的长芒草向南延伸到秦岭北麓的山脚地带。这些地理分布上的明显特征,反映着陕西植被复杂的历史演化进程。

根据植被地带性原则,并考虑到发生学观点、区系成分与全国植被区划的联系,结合各地自然环境及植被类型的地区性差异和相似性,陕西植被自北而南可以划分为草原、落叶阔叶林、含常绿阔叶树的落叶阔叶林等3个植被带和6个植被区,即:长城沿线风沙草原区、陕北中部森林草原化森林草原区、陕北南部森林草原区、关中落叶阔叶林灌丛区、秦岭山地珍阔叶混交林和落叶阔叶林区、陕南含常绿阔叶树种的落叶阔叶林区。

其中,草原地带是内蒙古鄂尔多斯东部草原的西延部分,境内气候干燥,沙土广布,植被稀疏,以沙生植物为主。落叶阔叶林地带属于华北落叶阔叶林地带的西段,包括陕北大部和关中地区,地带北部以草原化的森林草原为主,地带南部为落叶阔叶林。含常绿阔叶树的落叶阔叶林地带包括秦岭山区、大巴山地以及其间的河谷盆地,地带北部为针阔叶混交林和落叶阔叶林,中部和南部为含常绿阔叶树种的落叶阔叶林。

陕西省生态地理环境条件复杂,全省各地栖息着种类繁多的野生动物,已知的有:鱼类164种,占全国种数的20%左右;两栖动物60余种,占全国种数的13%以上;鸟类382种,兽类141种,各占全国种数的30%左右。国家规定的保护动物类有30种,其中一类保护动物5种,二类保护动物9种,三类保护动物16种。秦岭以南属于动物区划中的东洋界,南方动物种类多;秦岭以北属于动物区划中的古北界,北方动物种类多。

(1)陕北风沙区

啮类中的黄鼠和鼢鼠在该区分布较广。草兔是本区的优势种群,居全省第一。花鼠体纹美观,色泽素淡,是优良的毛皮动物。食虫目中的林猬和大耳猬,分布于神木至定边的沙丘上,食肉目中的荒漠猫、虎鼬和石貂,是本区的特有动物,尤其是石貂,是本区的珍贵动物,数量稀少,多分布在定边、靖边、横山和黄土高原区接壤的部分地区。虎鼬以鼠类为食,是老鼠的天敌。黄羊是该区较大的狩猎动物,现为数甚少,偶见于定边、靖边一带的荒漠草原。

本区典型的鸟类有鹁和毛腿沙鸡。毛腿沙鸡是本区的主要优势鸟种,主要活动在定边、靖边一带,数量多达3~4万只。水禽中的绿头鸭、赤麻鸭、绿翅鸭、秋沙鸭等常成群结队栖息于海子与河流中,是有发展前途的经济鸟类。天鹅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在红碱淖及刀兔海子附近有分布。此外,还有不少具有观赏价值的鸣鸟,如凤头百灵、角百灵、蒙古百灵及小沙百灵等。

(2)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

长城以南,韩城、白水、铜川、乾县、凤翔以北地区,分布较广泛的兽类有赤狐、黄鼬、青鼬、水獭,尤其是狗獾不仅分布广,而且数量多,是重要的经济动物资源。豹、豹猫及金钱豹数量不多,分布于本区南部。狍是本区重要的经济动物,中华鼢鼠和黄鼠,数量大,毛皮有用,有一定的经济价值。青羊等森林动物,在本区也有分布,但由于森林遭受破坏,数量不断减少。

在鸟类中,环颈雉、石鸡和岩鸽等为主要狩猎禽类,尤其是环颈雉遍布全区,年捕获量在5万只以上。鹰雕类在本区有一定数量,如鸢、鸳、大鸯、白肩雕以及金雕等,它们捕食老鼠,保护森林和农作物,是重要的益鸟。

(3)渭河河谷地区

草兔是该区的主要优势种群,黄鼬是重要的毛皮动物,偶蹄类中的青羊,肉食目中的果子狸等,在秦岭北麓边缘地带有零星分布。

经济鸟类以水禽为主。渭河沿岸,水库、堰塘,是水禽良好的栖息场所。每年10月至翌年3月间,有大量的赤麻鸭、豆雁、斑头雁等由北方迁移到渭河流域越冬,还有绿头鸭、绿翅鸭、潜鸭及鸬鹚等栖于水库、堰塘。洋县等地还栖息着国家一类保护动物朱鹮。秦岭北麓的草灌丛和荒坡地带,栖息着种类繁多的鸣禽鸟类,有画眉、小噪眉及黑脸噪眉等。

(4)秦岭山区

本区野生动物种类繁多,资源丰富,以太白山动物垂直分布为例:

海拔780~2200米之间,比较常见的经济兽类有刺猬、岩松鼠、花鼠、藏鼠兔、草兔、鼢鼠、黄鼬、青鼬、狗獾、水獭、赤狐及狼;常见的鸟类有环颈雉、金鸡、勺鸡、血雉和鸠鸽类,鸣禽鸟类有画眉、柳莺、鹟及蓝喉太阳鸟。海拔2200~2700米,主要经济兽类有黄鼬、青羊及林麝等;鸟类以血雉为优势品种。海拔2700~3400米,常见的兽类有藏鼠兔、黄鼬,偶见鬣羚和羚牛;鸟类仍以血雉为主。海拔3400米以上鸟兽稀少,兽类只有黄鼠和藏鼠兔;经济鸟类已无栖息。秦岭南坡有我国一类保护动物大熊猫、金丝猴及羚牛。目前已建立佛坪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周至县的金丝猴自然保护区和柞水县的羚牛自然保护区。

本区食肉类动物较多,如豹、云豹、豺、豹猫、金猫、貉、猪獾等,多栖于山地树林灌丛间。北方常见的狼、狐和猞猁在本区亦可见到。鸟类有300多种,占全国总数的1/3左右。其中朱鹮、黑鹳、白冠长尾雉、血雉、金鸡及红腹角雉等列为国家保护动物。

(5)汉中、安康盆地区

介于秦岭和大巴山之间。本区兽类以黄鼬、青鼬、貉以及岩松鼠和花鼠较多,有较丰富的毛皮资源。尤其是小麂,为皮肉兼用的经济动物,是一项有潜力的狩猎动物资源。此外,本区在低山区偶见到林麝和毛冠鹿。鸟类中以豆雁、赤麻鸭、绿头鸭及鸬鹚等水禽为主要动物资源;环颈雉、金鸡、长尾雉等亦有一定数量。

洋县是我国也是世界上两三个保存世界珍禽朱鹮的地方之一,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

(6)大巴山区

本区山地森林灌丛中有长吻松鼠、隐纹花鼠、岩松鼠、豪猪等。在茂密的竹林中有普通竹鼠,在树上营巢或岩洞中生活的有红白鼯鼠、复齿鼯鼠等;广泛分布的兽类有大灵猫、小灵猫及果子狸、黄鼬、水獭、猪獾、貉以及黑熊等。云豹是本区比较罕见的猛兽。小麂、林麝资源也很丰富,还有猕猴、鼬獾及小灵猫,是陕西省的特有兽类。本区的鸟类种类繁多,金鸡遍及全区。画眉亚科、山雀科、卷尾科、黄鹂科、啄木鸟科及伯劳科鸟类,在本区都有分布。

生物种类繁多且分布地域差异显著,使陕西省不同地区呈现景色各异的自然风光,陕南秦巴山地林海莽莽,松涛滚滚;陕北高原草原茵茵,牛羊遍地;关中平原千里沃野平畴,聚落棋布。这些都是旅游观光的好去处。登秦岭山地旅游,人们自山下而山顶可观察到种类组成与景观各异的植被带。此外,众多的稀树珍禽、奇花异卉不仅吸引着旅游者,还吸引大批科学工作者前往考察研究,为旅游锦上添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