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敬叔孙通列传》是汉初两位重要臣僚刘敬和叔孙通的合传。汉朝建立初期,百端待举,在辅佐汉高祖刘邦建设西汉政权的过程中,刘敬和叔孙通从不同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故合而为传。
刘敬本姓娄,因去陇西戍守路过洛阳,便主动劝说汉高祖建都关中,他认为刘邦所处的洛阳没有关中形势险要,而刘邦的“德泽”又没有周初的文武成康那样深厚,一旦有危急情况便不好处置,不如关中条件之得天独厚。他认为建都关中对于整个形势来说,是高屋建瓴,是“扼天下之亢而拊其背。”刘邦听了这话后,开始还“疑而未能决”,后来张良也赞同此说,刘邦的主意遂定,并赐娄敬姓刘,拜为郎中。当时匈奴兵力强盛,时扰边境,刘敬献与匈奴和亲之策,并出使匈奴订立和亲盟约;后又建议并奉命执行迁山东诸侯后裔豪强十万余口,充实关中。
叔孙通初为秦待诏博士,后被秦二世封为博士。见秦将要灭亡,逃回薛地归附项梁。项梁败死后,他又跟随楚怀王。怀王为义帝,迁至长沙,叔孙通留下侍奉项羽。汉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刘邦率领诸侯军队攻取彭城(今江苏徐州),转投汉军,并举荐勇武之士为汉争取天下。汉王拜其为博士,号稷嗣君。汉王统一天下后,在定陶被诸侯尊为皇帝,下令废除秦的仪法,代以简易的规范,但又厌于君臣礼节不严。叔孙通得知便自荐为汉王制定朝仪,采用古礼并参照秦的仪法而制礼,召儒生与其共订朝仪。汉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长乐宫成,诸侯王大臣都依朝仪行礼,次序井然。叔孙通所订朝仪简明易行,适应了加强皇权的需要。他因功拜奉常,其弟子也都晋封为郎。汉高祖九年(公元前198年),为太子太傅。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高祖欲废太子刘盈,叔孙通以不合礼仪劝阻,高祖听从了他的意见。惠帝即位后,使制定宗庙仪法及其他多种仪法。
在艺术价值方面,本篇传记是一篇相当精彩的作品,叙事细腻生动,人物性格鲜明、突出,所用的主要艺术手法是:一、强烈的对比。如刘敬和叔孙通都以献策得官,都有过人的才智,但性格、为人迥然不同:前者直言敢谏,秉公持正;后者专事阿谀,看风使舵。两相比较形成强烈反差,给人以深刻印象。二、传神的人物语言。如刘邦在第一次朝会典礼后得意忘形地说:“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一句话便露出了他流氓无赖出身的根底。三、全方位的场面描写。传文中写十月朝会的典礼仪式,用笔不多但场面的描绘却十分具体、全面,作者以时间为纵线将典礼的程序、各个方位上的人、物以及文武百官的尊卑位次全部写了出来,不仅写人物还写气氛,不仅写人物的动作还写人物的音容,读来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本文节选了刘敬出使匈奴和十月朝会的典礼仪式的段落供读者品读。
精彩选录
汉七年,韩王信①反,高帝自往击之。至晋阳,闻信与匈奴欲共击汉,上大怒,使人使匈奴。匈奴匿其壮士肥牛马,但见老弱及羸畜。使者十辈来,皆言匈奴可击。上使刘敬复往使匈奴,还报曰:“两国相击,此宜夸矜②见所长。今臣往,徒见羸瘠老弱,此必欲见短,伏奇兵以争利。愚以为匈奴不可击也。”是时汉兵已逾句注,二十馀万兵已业行。上怒,骂刘敬曰:“齐虏!以口舌得官,今乃妄言沮③吾军。”械系敬广武。遂往,至平城,匈奴果出奇兵围高帝白登,七日然后得解。高帝至广武,郝敬,曰:“吾不用公言,以困平城。吾皆已斩前使十辈言可击者矣。”乃封敬二千户,为关内侯,号为建信侯。
注释
①韩王信:指战国韩襄王的后代,汉初封为韩王。非淮阴侯韩信。②夸矜:炫耀。③沮:阻止。
译文
汉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韩王信叛汉,刘邦亲自讨伐他。到达晋阳时,得知韩王信与匈奴勾结要共同进攻汉朝的消息,皇帝大为震怒,就派使臣出使匈奴摸清底细。匈奴把他们强壮能战的士兵和肥壮的牛马都藏了起来,只显露出年老弱小的士兵和瘦弱的牲畜。派去的十余批使臣回来,都说匈奴可以攻击。皇帝派刘敬再去出使匈奴,他回来报告说:“两国交兵,这时该炫耀显示自己的长处才是。现在我去那里,只看到瘦弱的牲畜和老弱的士兵,这一定是故意显露自己的短处,而埋伏奇兵来争取胜利。我以为匈奴是不能攻打的。”这时汉朝军队已经越过了句注山,二十万大军已经出征。皇帝听了刘敬的话非常恼怒,骂刘敬道:“齐国孬种!凭着两片嘴捞得官做,现在竟敢胡言乱语阻碍我的大军。”就用镣铐把刘敬拘禁起来押在广武县。刘邦率军前往,到了平城,匈奴果然出奇兵将刘邦围困在白登山上,被围困了七天后才得以解围。刘邦回到广武县,便赦免了刘敬,对刘敬说:“我不听您的意见,因而在平城遭到围困。我已经把前面那十来批出使匈奴说匈奴可以攻打的人都斩首了。”于是赏赐刘敬食邑二千户,封为关内侯,称作建信侯。
编者点评(www.xing528.com)
本段文字所记述的事情可以说是刘敬劝说汉高祖刘邦与匈奴和亲之前的铺垫。刘敬通过出使匈奴,审时度势,从表面看其内在,头脑清醒、正确地估计匈奴的实力,劝阻刘邦不要轻敌,不要轻易对匈奴用兵。但刘邦不听,结果受困于平城,刘邦这才感到刘敬的确是很有先见之明的,将他封为建信侯。自此,刘敬成为刘邦帐下的重要谋士。也正是在这样的信任基础上,刘敬倡导的和亲政策,刘邦才予以采纳。汉初面临的首要问题在于修养民力,为国内经济的发展争取必要的空间和时间。刘敬直言不讳地阻止刘邦冒险轻进,对刘邦是大有裨益的。从借鉴历史经验的角度出发,在遇到相似事件的时候,我们要认识到,顾全大局而不计较于一时的得失,这是与放弃战略要塞有本质区别的。应当学会在具体情况中如何正确地分辨形势,权衡利弊,再决定该怎样正确应对。
据北宋·沈括《梦溪笔谈·金币考》记载:“小说谓‘麟趾褭蹄乃娄敬所为药金’,方家谓之‘娄金’,和药最良。此处所说的娄敬就是刘敬。
精彩选录
汉七年,长乐宫成,诸侯群臣皆朝十月。仪:先平明①,谒者治礼,引以次入殿门,廷中陈车骑步卒卫宫,设兵张旗志。传言“趋”②。殿下郎中夹陛,陛数百人。功臣列侯诸将军军吏以次陈西方,东向;文官丞相以下陈东方,西向。大行设九宾,胪传③。于是皇帝辇出房,百官执职传警④,引诸侯王以下至吏六百石以次奉贺。自诸侯王以下莫不振恐肃敬。至礼毕,复置法酒。诸侍坐殿上皆伏抑首,以尊卑次起上寿。觞九行,谒者言“罢酒”。御史执法举不如仪者辄引去。竟朝置酒,无敢哗失礼者⑤。于是高帝曰:“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乃拜叔孙通为太常,赐金五百斤。
注释
①先平明:首先在黎明时。②趋:小步快走。③胪传:由上传语告下。④传警:指帝辇出房,百官呼警。⑤哗:喧哗。
译文
汉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长乐宫已经建成,各诸侯王及朝廷群臣都来朝拜皇帝参加岁首大典。那礼仪是:首先在天刚亮时,谒者开始主持礼仪,引导着诸侯群臣、文武百官依次进入殿门,廷中排列着战车、骑兵、步兵和宫廷侍卫军士,摆设着各种兵器,树立着各式旗帜。谒者传呼“小步快走”。于是所有官员各入其位,大殿下面郎中官员站在台阶两侧,台阶上有几百人之多。凡是功臣、列侯、各级将军军官都按次序排列在西边,面向东;凡文职官员从丞相起依次排列在东边,面向西。大行令安排的九个礼宾官,从上到下地传呼。于是皇帝乘坐“龙辇”从宫房里出来,百官举起旗帜传呼警备,然后谒者引导着诸侯王以下至六百石以上的各级官员依次毕恭毕敬地向皇帝施礼道贺。诸侯王以下的所有官员没有一个不因这威严仪式而惊惧肃敬的。等到仪式完毕,再摆设酒宴大礼。诸侯百官等坐在大殿上都敛声屏气地低着头,按照尊卑次序站起来向皇帝祝颂敬酒。斟酒九巡,谒者宣布“宴会结束”。最后监察官员执行礼仪法规,找出那些不符合礼仪规定的人把他们带走。从朝见到宴会的全部过程,没有一个敢大声说话和行动失当的人。大典之后,刘邦非常得意地说:“我今天才知道当皇帝的尊贵啊。”于是授给叔孙通太常的官职,赏赐黄金五百斤。
司马迁称赞叔孙通因时而变,为大义而不拘小节,称叔孙通为“汉家儒宗”;但是司马光却指责叔孙通制订礼乐只为逞一时之功,结果使古礼失传;又认为他对汉惠帝建原庙的建议是教导汉惠帝文过饰非。
编者点评
汉高祖刘邦和他手下的那帮开国功臣大多出身低微,并不懂得皇家的礼仪规矩,刘邦对此很是头痛。对此,叔孙通就向刘邦建议应组织儒生制作朝仪,让文武百官在禁卫森严、仪仗威武的氛围中依次序向皇帝行礼,恭敬如仪。而刘邦担心繁复的礼仪会使自己和群臣无法适应,叔孙通解释道,礼仪就是人情的一种规范化、仪式化,其可根据实际需要予以灵活变革和简化。这样,经刘邦首肯,叔孙通就带着自己学生制定了一套礼仪,这不仅令刘邦明白了做皇帝的尊贵,也使他明白了儒家所宣扬的宗法礼仪的重要和必要。自此,儒家思想成为了古代中国政府的重要统治思想。这也体现了刘邦的一个典型特点:即他善于采用别人的办法来解决自己的问题。刘邦的卓越之处便是慧眼识才,根据他们的特长分别提拔重用,使他们得以在适合的职位上各尽其才。这也启示了后来的领导者,作为领导最重要的就是知人善任,要善于网罗人才,使用人才,用对人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