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客列传》是一篇合传,依次记载了春秋战国时代曹沫、专诸、豫让、聂政和荆轲等五位著名刺客的事迹。春秋时代,以暗杀手段行事的刺客,多出于“士为知己者死”的报恩思想,为个人或集团献身,并不可取。但他们扶弱拯危、不畏强暴、为达目的而将生死置之度外的侠义精神是值得肯定的。他们被后人赞为英雄,他们的事迹亦传诵不绝。
本篇列传长达五千多字,其中荆轲事占去三千多字,可见荆轲为全篇中心人物。但对于其他人物的描写也是极用心的,作者依传主的具体情况和行刺行劫的具体缘由,巧为剪裁和布局。曹沫劫持齐桓公,有管仲缘情理而谏说,桓公权利害而宽容,使曹沫身名两全,所以,故事到这里也就戛然而止,不复枝蔓。专诸刺王僚,前边略有铺叙,但高潮段则由伏甲、具酒、藏刃和王前擘鱼行刺几个精彩细节组成,而以事成身死,其子得封为尾声。豫让刺襄子,故事已近曲折,始终围绕“义不二心”而襄子偏又认为他有义气这个矛盾冲突展开,最后以刺衣伏剑结束对传主的记述。聂政刺侠累故事就更曲折一些,前边铺叙聂政避仇市井,仲子具酒奉金情事,又在奉金问题上通过仲子固让、聂政坚谢把“请”和“不许”的矛盾揭示出来,然后再用一段铺叙聂政的心理活动,而以母死归葬收束上文,以感恩图报引起下文,在承上起下的过程中既交代了前段矛盾是如何解决的,又预示了下段行刺活动将怎样展开。“杖剑至韩段”是故事的高潮,写得干净利落而又惊心骇目,令人不忍卒读。后又一波三折,写了聂政姊哭尸为弟扬名的情事,从而深化了传旨。
本列传最后写荆轲刺秦王,这也是本传重点描写的故事。作者一开始先用几段文字依次交代荆轲身世籍贯,这几段文字,后两段还插入两个精彩的细节描写。这些,不仅对认识荆轲全人是必要的,而且对荆轲传的主体部分起着铺垫作用。之后的文字既写了荆轲的交游细节和生活细节,又引出了与后来故事的发展密切相关的两个人物,即高渐离和田光先生。接下来所描写的易水饯行,是故事的发展阶段,诸多情事,以时间先后为序,逐一加以交代和描述,使荆轲其人的形象越来越丰满。其中易水饯行的场面描写,为突出荆轲的气质、性格、乃至整个精神风貌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也为故事高潮的到来做好必要的铺垫。到秦后图穷匕见,刺杀秦王,是故事的高潮,惊心动魄。“舞阳色变振恐”,荆轲“顾笑舞阳”,“倚柱而笑,箕踞而骂”,以及“秦王环柱而走”等等细节,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把荆轲临危不惧、镇定自若、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形象质感化地突现出来。本文节选了“易水送别”和“秦庭刺杀秦王”的段落共读者赏析。
精彩选录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①之上,既祖②,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③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羽声慷慨,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注释
①易水:源于河北省易县境。②既祖:饯行之后。祖:古人出远门时祭祀路神的活动。这里指饯行的一种隆重仪式,即祭神后,在路上设宴为人送行。③变徵:古代音调分为宫、商、角、徵、羽,以及变徵、变羽。变徵是高亢而悲壮的调子。
译文
太子及宾客中知道这件事的,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来为荆轲送行。到易水岸边,饯行以后,荆轲及秦舞阳带着行装上路。高渐离弹奏筑与荆轲唱歌相和,调子是“变徵”,送行的人个个垂泪涕泣。然后荆轲唱道:“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调子转为慷慨激昂的“羽”调,在场人士听了,个个眼光喷出怒火,头发上竖顶起了帽子。荆轲在这种气氛之下上车出发,头都不回。
精彩选录
遂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①大王之威,不敢举兵以逆军吏,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之头,及献燕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舞阳奉地图柙,以次进。至陛,秦舞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舞阳,前谢曰:“北蕃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②之,使得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取舞阳所持地图。”轲既取图奏之,秦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袖绝。拔剑,剑长,操其室③。时惶急,剑坚,故不可立拔。荆轲逐秦王,秦王环柱而走。群臣皆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④,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寸之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召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乃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以手共搏之。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荆轲也。秦王方环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以掷⑤秦王,不中,中桐柱。秦王复击轲,轲被八创。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⑥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于是左右既前杀轲,秦王不怡者良久。已而论功,赏群臣及当坐者各有差,而赐夏无且黄金二百溢,曰:“无且爱我,乃以药囊提荆轲也。”(www.xing528.com)
清人吴见思在《史记论文之剌客列传》中说的:“刺客是天壤间第一种激烈人,《剌客传》是《史记》中第一种激烈文字。”
注释
①振怖:内心惊悸,害怕。怖:惊慌,害怕。②假借:宽容。③室:指剑鞘。④度:常态。⑤掷:投掷。⑥箕踞:两脚张开,蹲坐于地,如同簸箕。以示轻蔑对方。
译文
一到秦国,荆轲带着价值千金的礼物,厚赠秦王宠幸的臣子中庶子蒙嘉。蒙嘉替荆轲先在秦王面前说:“燕王确实因大王的威严震慑得心惊胆战,不敢出动军队抗拒大王的将士,情愿全国上下做秦国的臣子,比照其他诸侯国排列其中,纳税尽如同直属郡县职分,使得以奉守先王的宗庙。因为慌恐畏惧不敢亲自前来陈述。谨此砍下樊於期的首级并献上燕国督亢地区的地图,装匣密封。燕王还在朝廷上举行了拜送仪式,派出使臣把这种情况禀明大王,敬请大王指示。”秦王听到这个消息,非常高兴,就穿上了礼服,安排了外交上极为隆重的九宾仪式,在咸阳宫召见燕国的使者。荆轲捧着樊於期的首级,秦舞阳捧着地图匣子,按照正、副使的次序前进,走到殿前台阶下秦舞阳脸色突变,害怕得发抖,大臣们都感到奇怪。荆轲回头朝秦舞阳笑笑,上前谢罪说:“北方藩属蛮夷之地的粗野人,没有见过天子,所以心惊胆战。希望大王稍微宽容他,让他能够在大王面前完成使命。”秦王对荆轲说:“递上舞阳拿的地图。”荆轲取过地图献上,秦王展开地图,图卷展到尽头,匕首露出来。荆轲趁机左手抓住秦王的衣袖,右手拿匕首直刺。未近身,秦王大惊,自己抽身跳起,衣袖挣断。慌忙抽剑,剑长,只是抓住剑鞘。一时惊慌急迫,剑又套得很紧,所以不能立刻拔出。荆轲追赶秦王,秦王绕柱奔跑。大臣们吓得发呆,突然发生意外事变,大家都失去常态。而秦国的法律规定,殿上侍从大臣不允许携带任何兵器;各位侍卫武官也只能拿着武器都依序守卫在殿外,没有皇帝的命令,不准进殿。正当危急时刻,来不及传唤下边的侍卫官兵,因此荆轲能够追赶秦王。仓促之间,惊慌急迫,没有用来攻击荆轲的武器,只能赤手空拳和荆轲搏击。这时,侍从医官夏无且用他所捧的药袋投击荆轲。正当秦王围着柱子跑,仓猝慌急,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侍从们喊道:“大王,把剑推到背后!”秦王把剑推到背后,才拔出宝剑攻击荆轲,砍断他的左腿。荆轲残废,就举起他的匕首直接投刺秦王,没有击中,却击中了铜柱。秦王接连攻击荆轲,荆轲被刺伤八处。荆轲自知大事不能成功了,就倚在柱子上大笑,张开两腿像簸箕一样坐在地上骂道:“大事之所以没能成功,是因为我想活捉你,迫使你订立归还诸侯们土地的契约回报太子。”这时侍卫们冲上前来杀死荆轲,而秦王也不高兴了好一会儿。过后评论功过,赏赐群臣及处置当办罪的官员都各有差别。赐给夏无且黄金二百溢,说:“无且爱我,才用药袋投击荆轲啊。”
杂咏一百首·荆轲
宋·刘克庄
把袖谋几售,
开图计忽穷。
空贵千古恨,
不中祖龙胸。
编者点评
公元前227年,秦统一全国的大势已定,弱小的燕国危在旦夕,燕太子丹为了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自己在秦国做人质的“见陵”之仇,就想派勇士去劫持秦王,事败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2年灭燕。在“荆轲刺秦王”这个故事中,我们不难看到太子丹选拔人才的漏洞。“入秦行刺”,荆轲需要一位剑术极佳的助手,就好像一位极精通管理之道的项目经理,要完成一个项目,还需要一位技术研发方面的高手配合一样。起初,荆轲认为极靠得住的一个人便是游侠——盖聂。而在这个岗位的甄选过程中,太子丹犯了“人情定岗”的大忌,凭主观臆断就认定秦舞阳是合适人选,因为他平时就对秦舞阳钟爱有佳。而秦舞阳“技术”不过关,一则他心性不够成熟、经不起大场面;二则他剑术尚待精深。这便导致其在秦宫大殿,面对朝服、设九宾的大朝仪时,手开始瑟瑟发抖……,在荆轲刺杀秦王束手无策之时,也无能为力。这个环节的失利,最终毁了整个链条,造成刺秦壮举失败。试想,倘若太子丹、荆轲和所有参与这个项目的人都不犯人力资源管理的大忌,中国的历史是不是真的要改写了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