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快速理解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快速理解

时间:2024-05-11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廉颇蔺相如列传第二十一速读《廉颇蔺相如列传》是战国时赵国名臣廉颇、蔺相如、赵奢、李牧四人的合传,也是赵国中晚期一段令人感慨的兴亡史。这篇文章饱含着司马迁的强烈感情,以廉颇、蔺相如事迹为主,以赵奢父子及李牧的事迹为辅。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听说了这些话,就脱去上衣,露出上身,背着荆条,由宾客带引,来到蔺相如的门前请罪。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快速理解

廉颇蔺相如列传第二十一

速读

《廉颇蔺相如列传》是战国赵国名臣廉颇、蔺相如、赵奢、李牧四人的合传,也是赵国中晚期一段令人感慨的兴亡史。赵王能任用他们,赵国就能兴旺强盛;赵王不用他们,赵国就遭到惨败;等到赵王杀掉了良将李牧,赵国也就随之灭亡了。这篇文章饱含着司马迁的强烈感情,以廉颇、蔺相如事迹为主,以赵奢父子及李牧的事迹为辅。

作者以满怀景仰的笔调描写了蔺相如这位杰出人物。在描写时,一方面表彰了他的大智大勇,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会”两个历史故事,有声有色地描绘了他面对强暴而无所畏惧的大无畏精神,也表现了他战胜强秦的威逼凌辱、维护赵国尊严的机智与果敢。另一方面又表彰了他“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高尚品格。在“廉蔺交欢”一段中生动地记述了蔺相如对蓄意羞辱他的廉颇保持了极大的克制与忍让,终于感动了廉颇,实现了将相和好,团结对敌。此后的十几年中,秦国没敢大规模对赵用兵,这与蔺相如主动维护赵国内部的安定有密切的关系。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赵惠文王之后的孝成王,中了秦国的反间计,罢免廉颇,任用赵括,造成长平之役的惨败,赵国元气大伤。最后,赵王迁宠信谗臣郭开,捕杀名将李牧,加速了赵国的灭亡。其中的历史教训是值得后人深思的。

廉颇是本篇的另一主要人物。作为战国后期的名将之一,作者虽然也记述了一些有关他善于用兵的事迹,但都着墨不多。而对他的“负荆请罪”却作了细致的描写,因为这正是这位战功赫赫的名将身上难能可贵的美德。居功自傲,对相如不服,固然表现了他的狭隘,而一旦认识到错误,立即“肉袒负荆”前去谢罪,这比战场杀敌需要更大的勇气,因而为司马迁所敬佩。经过作者的精心编撰,这段故事已成为流传千古的历史佳话,“负荆请罪”也成了后人常用的典故和成语。

清人姚苎田在评价此文时说:“此合传也,廉、蔺之后,又附赵、李诸人,然以廉颇起,以廉颇结,廉固三人之纲矣。”

赵奢先是一位执法不避权贵的正直官吏,后为赵统兵破秦于阏与,使秦国遭受到惨重的失败,影响深远。李牧是赵国最后的一位良将,在西抗强秦、北御匈奴中功勋卓著。但赵王迁却在内部谗臣与外部反间的挑动下,自毁长城地将李牧杀掉了。这既使世人对李牧的遭遇深抱不平,也对赵王的行为以及由此导致的赵国结局无限感慨。赵括是赵奢的儿子,经司马迁的记述之后,已成为一个纸上谈兵的典型,后人常常引以为戒。本文节选了“负荆请罪”和“纸上谈兵”的故事供读者赏析。

精彩选录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注释

①贱:指出身低贱。②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你们看廉将军比秦王怎么样?孰与:何如。③顾:但。

译文

渑池会结束以后,由于相如功劳大,被封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廉颇说:“我是赵国将军,有攻城野战的大功,而蔺相如只不过靠能说会道立了点功,可是他的地位却在我之上,况且相如本来是卑贱之人,我感到羞耻,在他下面我难以忍受。”并且扬言说:“我遇见相如,一定要羞辱他。”相如听到后,不肯和他相会。相如每到上朝时,常常推说有病,不愿和廉颇去争位次的先后。没过多久,相如外出,远远看到廉颇,相如就掉转车子回避。于是相如的门客就一起来直言进谏说:“我们所以离开亲人来侍奉您,就是仰慕您高尚的节义呀。如今您与廉颇官位相同,廉老先生口出恶言,而您却害怕躲避他,您怕得也太过分了,平庸的人尚且感到羞耻,何况是身为将相的人呢!我们这些人没出息,请让我们告辞吧!”蔺相如坚决地挽留他们,说:“诸位认为廉将军和秦王相比谁厉害?”回答说:“廉将军比不了秦王。”相如说:“以秦王的威势,而我却敢在朝廷上呵斥他,羞辱他的群臣,我蔺相如虽然无能,难道会怕廉将军吗?但是我想到,强秦所以不敢对赵国用兵,就是因为有我们两人在呀,如今两虎相斗,势必不能共存。我之所以这样忍让,就是为了要把国家的急难摆在前面,而把个人的私怨放在后面。”廉颇听说了这些话,就脱去上衣,露出上身,背着荆条,由宾客带引,来到蔺相如的门前请罪。他说:“我是个粗野卑贱的人,想不到将军您是如此的宽厚啊!”二人终于相互交欢和好,成为生死与共的好友。

编者点评(www.xing528.com)

“负荆请罪”已是家喻户晓的故事,并起过重要的教育作用。这个故事不仅歌颂了蔺相如在处理与廉颇间的矛盾冲突时,忍辱负重,先国家之大事后个人之恩怨的崇高品德和爱国精神;同时也肯定了廉颇勇于认错,负荆请罪,知过能改的品质。这种品质对于一位战功赫赫的名将来说比战场杀敌更需要勇气,故引人佩服。

精彩选录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王曰:“何以?”对曰:“始妾事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饮而进之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予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王以为何如其父?父子异心,愿王勿遣。”王曰:“母置之,吾已决矣。”括母因曰:“王终遣之,即有如不称,妾得无随坐乎?”王许诺

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详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馀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赵前后所亡凡四十五万。明年,秦兵遂围邯郸,岁馀,几不得脱。赖楚、魏诸侯来救,乃得解邯郸之围。赵王亦以括母先言,竟不诛也。

注释

①难:驳难,反驳。“不能难”的意思是不能驳倒。②无随坐:无连坐。即不受株连。③易置:撤换。④详:通“佯”,假装。

译文

赵括从小就学习兵法,谈论军事,以为天下没人能抵得过他。他曾与父亲赵奢谈论用兵之事,赵奢也难不倒他,可是并不说他好。赵括的母亲问赵奢这是什么缘故,赵奢说:“用兵打仗是关乎生死的事,然而他却把这事说得那么容易。如果赵国不用赵括为将也就罢了,要是一定让他为将,使赵军失败的一定就是他呀”。等到赵括将要起程的时候,他母亲上书给赵王说:“不可以让赵括做将军。”赵王说:“为什么?”回答说:“当初我侍奉他父亲,那时他是将军,由他亲自捧着饮食侍候吃喝的人数以十计,被他当做朋友看待的数以百计,大王和王族们赏赐的东西全都分给军吏和僚属,接受命令的那天起,就不再过问家事。现在赵括一下子做了将军,就面向东接受朝见,军吏没有一个敢抬头看他的,大王赏赐的金帛,都带回家收藏起来,还天天访查便宜合适的田地房产,可买的就买下来。大王认为他哪里像他父亲?父子二人的心地不同,希望大王不要派他领兵。”赵王说:“您就把这事放下别管了,我已经决定了。”赵括的母亲接着说:“您一定要派他领兵,如果他有不称职的情况,我能不受株连吗?”赵王答应了。

赵括代替廉颇之后,把原有的规章制度全都改变了,把原来的军吏也撤换了。秦将白起听到了这些情况,便调遣奇兵,假装败逃,又去截断赵军运粮的道路,把赵军分割成两半,赵军士卒离心。过了四十多天,赵军饥饿,赵括出动精兵亲自与秦军搏斗,秦军射死了赵括。赵括军队战败,几十万大军于是投降秦军,秦军把他们全部活埋了。赵国前后损失共四十五万人。第二年,秦军就包围了邯郸,有一年多,赵国几乎不能保全,全靠楚国魏国军队来援救,才得以解除邯郸的包围。赵王也由于赵括的母亲有言在先,终于没有株连她。

宋代黄震评论此文说:“太史公作《廉颇蔺相如》列传,而附之赵奢、李牧,赵之兴亡著焉。一时烈丈夫英风伟概,令人千载兴起。而史笔之妙,开合变化,又足以曲尽形容。”

编者点评

中国曾有过一句名谚:“龙生龙,风生风,老鼠的儿子会打洞。”但从本文所记赵括的事迹来看,这种血统论有时却并不管用。赵括生长在名将之家,自幼便熟读兵书,一谈起军事,便滔滔不绝,“胸中自有雄兵百万”,连他的父亲、名将赵奢也难不倒他。但善于纸上谈兵,并不等于就能打赢实际中的战争。赵括的失败,不仅令四十五万多赵军将士成了他夸夸其谈的牺牲品,也以血的教训启示后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