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乐毅列传第二十》:战国名将乐毅的壮举与荣耀

《乐毅列传第二十》:战国名将乐毅的壮举与荣耀

时间:2024-05-11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乐毅列传第二十速读《乐毅列传》是战国后期著名军事家乐毅的专传并附其子乐间及同宗后辈乐乘传。乐毅攻入临菑,尽取齐宝财物祭器输之燕。乐毅清人李景星认为《乐毅列传》在《史记》诸列传中,是“命意最高,章法亦严”的一篇“佳作”。燕昭王大喜,亲自赶到济水岸上慰劳军队,并用酒肉犒劳军队将士,把昌国封给乐毅,封号叫昌国君。精彩选录乐毅留徇齐五岁,下齐七十馀城,皆为郡县以属燕,唯独莒、即墨未服。

《乐毅列传第二十》:战国名将乐毅的壮举与荣耀

乐毅列传第二十

速读

《乐毅列传》是战国后期著名军事家乐毅的专传并附其子乐间及同宗后辈乐乘传。战国时代的燕国既弱又偏僻,它既没有魏国齐国秦国那样先后在中原称霸的光辉,也没有韩国、魏国、赵国那样在地理形势上的优势,所以二百多年来一向不太受人重视,唯有燕昭王一鸣惊人;而燕昭王之所以能够一鸣惊人,就在于乐毅率五国联军破齐。经过一番苦战,燕军占领了除莒和即墨以外的齐国所有土地。燕国的这种胜利是自其建国以来七百多年所未曾有过的。遗憾的是燕昭王就在这时死去了,接着上台的是燕昭王的儿子燕惠王,这个人自其未上台时就与乐毅有矛盾。这时齐国的即墨守将田单见有机可乘,便大肆挑拨燕惠王与乐毅的关系,于是乐毅被罢职,改用了骑劫。乐毅罢官后,不敢回燕,逃到了赵国。乐毅逃居赵国后,燕惠王害怕乐毅被赵国所用,危及燕国,于是倒打一耙地责备乐毅,乐毅为此悲愤地写了《报燕惠王书》以明心迹。这封信在文学史上很有名,而且对后来诸葛亮的《出师表》也很有影响。司马迁在本传中不惜笔墨地引录了回信全文。在这封信里,乐毅着重缅怀昭王的知遇之恩,剖白自己对燕国的一片忠心,委婉地驳斥了惠王,并表示决不因个人恩怨,借赵伐燕。太史公引录全信的意图是清楚的,一方面揭露惠王的昏庸无能,另一方面展现乐毅坦荡宽阔的胸襟,说明惠王的担忧纯系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小人、君子两相比照更加突出了乐毅的高尚人格。

史记论文》(吴见思)把《乐毅列传》与《史记》诸传相比较,指出《乐毅列传》与诸传最明显不同的写法是:“此文于乐毅伐齐等事俱不实写,只就书词以抟梡前后,反将实事做点缀,如书词注脚,是史传之另一格也。”即这篇传记,概略介绍乐毅生平事迹而详录其给燕惠王回信的全文,这种写法可谓别具一格。作者引录全信固然与这封信本身文情并茂有关,更重要的是信中全是思想的吐露。乐毅在《报燕惠王书》中提出的国君用人的思想,对封建帝王在用人问题上提出了要求,他与燕昭王在兴燕破齐的事业中建立的君臣情谊,为封建社会的贤人志士所向往。这样的写法,在记述乐毅外在军事活动的同时,也将其内在的精神世界揭示出来,从而把乐毅既长于军事又具有政治头脑和高尚情怀的性格特点表现得更加充分而富有光彩。本文节选了乐毅为燕破齐至罢职后逃到赵国的一段故事供大家品读。

精彩选录

当是时,齐湣王强,南败楚相唐昧于重丘,西摧三晋于观津,遂与三晋击秦,助赵灭中山,破宋,广地千馀里。与秦昭王争重为帝,已而复归之。诸侯皆欲背秦而服于齐。湣王自矜,百姓弗堪。于是燕昭王问伐齐之事。乐毅对曰:“齐,霸国之馀业也,地大人众,未易独攻也。王必欲伐之,莫如与赵及楚、魏。”于是使乐毅约赵惠文王,别使连楚、魏,令赵啗说秦以伐齐之利。诸侯害齐湣王之骄暴,皆争合从与燕伐齐。乐毅还报,燕昭王悉起兵,使乐毅为上将军,赵惠文王以相国印授乐毅。乐毅于是并护赵、楚、韩、魏、燕之兵以伐齐,破之济西。诸侯兵罢归,而燕军乐毅独追,至于临菑。齐湣王之败济西,亡走,保于莒。乐毅独留徇齐,齐皆城守。乐毅攻入临菑,尽取齐宝财物祭器输之燕。燕昭王大说,亲至济上劳军,行赏飨士,封乐毅于昌国,号为昌国君。于是燕昭王收齐卤获以归,而使乐毅复以兵平齐城之不下者。

乐毅

清人李景星认为《乐毅列传》在《史记》诸列传中,是“命意最高,章法亦严”的一篇“佳作”。

注释

①争重为帝:争取尊为帝号。公元前288年,秦昭王自称西帝,尊齐湣王为东帝。②啗:以利益引诱人。③并护:统一指挥。④卤获:夺取缴获的战利品。卤:通“掳”,掠夺。

译文

当时,齐湣王很强大,南边在重丘战败了楚国宰相唐昧,西边在观津打垮了魏国和赵国,随即又联合韩、赵、魏三国攻打秦国,还曾帮助赵国灭掉中山国,又击破了宋国,扩展了一千多里地的领土。他与秦昭王共同争取尊为帝号,不久他便自行取消了东帝的称号,仍归称王。各诸侯国都打算背离秦国而归服齐国。可是齐湣王自尊自大很是骄横,百姓已不能忍受他的暴政了。燕昭王认为攻打齐国的机会来了,就向乐毅询问有关攻打齐国的事情。乐毅回答说:“齐国,它原来就是霸国如今仍留着霸国的基业,土地广阔人口众多,可不能轻易地单独攻打它。大王若一定要攻打它,不如联合赵国以及楚国、魏国一起攻击它。”于是昭王派乐毅去与赵惠文王结盟立约,另派别人去联合楚国、魏国,又让赵国以攻打齐国的好处去诱劝秦国。由于诸侯们认为齐湣王骄横暴虐对各国也是个祸害,都争着跟燕国联合共同讨伐齐国。乐毅回来汇报了出使情况,燕昭王动员了全国的兵力,派乐毅担任上将军,赵惠文王把相国大印授给了乐毅。乐毅于是统一指挥着赵、楚、韩、魏、燕五国的军队去攻打齐国,在济水西边大败齐国军队。这时各路诸侯的军队都停止了攻击,撤回本国,而燕国军队在乐毅指挥下单独追击败逃之敌,一直追到齐国都城临淄。齐湣王在济水西边被打败后,就逃跑到莒邑并据城固守。乐毅单独留下来带兵巡行占领的地方,齐国各城邑都据城坚守不肯投降。乐毅集中力量攻击临淄,拿下临淄后,把齐国的珍宝财物以及宗庙祭祀的器物全部夺取过来并把它们运到燕国去。燕昭王大喜,亲自赶到济水岸上慰劳军队,并用酒肉犒劳军队将士,把昌国封给乐毅,封号叫昌国君。与此同时燕昭王把在齐国夺取缴获的战利品带回了燕国,而让乐毅继续带兵进攻还没拿下来的齐国城邑。(www.xing528.com)

民间有传说说燕大将乐毅伐齐时,曾兵囤乐陵境内,发现此地的枣与众不同,特别甜脆爽口,想是水土之故,便命士兵从燕国移来千余棵枣树,栽种于此。历经战乱洗劫,周围其他树几乎不存,唯此树仍枝繁叶茂,它正是当年大将军乐毅所栽,故称其为“乐毅树”。

编者点评

乐毅伐齐故事中,乐毅向燕昭王冷静、客观地分析了时局,提出了正确的战略主张:联合楚、赵、韩、魏四国,利用秦国,共同伐齐。昭王虚心采纳了乐毅的意见,命乐毅任上将军,率五国军队,大败齐军,取得了以弱胜强,报仇雪耻的辉煌胜利。这足以证明他是一位有杰出才能的军事家。乐毅在《报燕惠王书》中提出了国君用人的思想,对封建帝王在用人问题上提出了要求,他敢于直谏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精彩选录

乐毅留徇齐五岁,下齐七十馀城,皆为郡县以属燕,唯独莒、即墨未服。会燕昭王死,子立为燕惠王。惠王自为太子时尝不快于乐毅,及即位,齐之田单闻之,乃纵反间于燕,曰:“齐城不下者两城耳。然所以不早拔者,闻乐毅与燕新王有隙,欲连兵且留齐,南面而王齐。齐之所患,唯恐他将之来。”于是燕惠王固已疑乐毅,得齐反间,乃使骑劫代将,而召乐毅。乐毅知燕惠王之不善代之,畏诛,遂西降赵。赵封乐毅于观津,号曰望诸君。尊宠乐毅以警动于燕、齐。

注释

①纵:施放。反间:诱使敌人的间谍为我所用,或用计使敌人内部不团结。②连兵:断断续续用兵。③不善:不怀好意。

译文

乐毅留在齐国巡行作战五年,攻下齐国城邑七十多座,都划为郡县归属燕国,只有莒和即墨没有收服。这时恰逢燕昭王死去,他的儿子被立为燕惠王。惠王从做太子时就曾对乐毅有所不满,等他即位后,齐国的田单了解到他与乐毅有矛盾,就对燕国施行反间计,造谣说:“齐国城邑没有攻下的仅只两个城邑罢了。而所以不及早拿下来的原因,听说是乐毅与燕国新即位的国君有怨仇,乐毅断断续续用兵故意拖延时间姑且留在齐国,准备在齐国称王。齐国所担忧的,只怕别的将领来。”当时燕惠王本来就已经怀疑乐毅,又受到齐国反间计的挑拨,就派骑劫代替乐毅任将领,并召回乐毅。乐毅心里明白燕惠王派人代替自己是不怀好意的,害怕回国后被杀,便向西去投降了赵国。赵国把观津这个地方封给乐毅,封号叫望诸君。赵国对乐毅十分尊重和推崇,借此来震动威慑燕国、齐国。

编者点评

自古以来,只要有重权、有才能的将领都会受到猜忌与嫉妒,乐毅也不例外。这位战功赫赫的将军坚持在齐国作战却无端被黜,被迫逃往赵国,其原因就是新君惠王不仅不从国家利益出发,留住贤才,反而嫉贤妒能为齐国所利用。燕国被齐利用的故事告诉我们,领导者要“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做领导绝不可像燕惠王那样妒贤嫉能。林则徐说过:“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一个领导者的宽广胸襟,不仅仅是个人品德修养的问题,更是其事业成功所必须具备的条件。领导者容才不仅要容才之长、之功,还要能容才之短、之过。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最大作用,使他们更好地为我们的事业贡献聪明才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