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准书第八
《平准书》是《史记》八书之一。本文详细地为读者说明了汉代平准政策产生的由来,也系统介绍了汉武帝以前的富国政策。从中可以看到一个大一统的封建集权政府是如何利用权力,限制、甚至扼杀工商业的发展,以求解决自身财政危机的。其主要措施是改变钱法、卖官爵和卖复徒法、官卖政策(由官卖盐铁发展到平准法的确立)、强制征商等,对于整个封建制度而言,这是一个探索过程,也给后人留下了深刻教益。
汉初,国家贫困,经济萧条,为了巩固新建立的封建国家,统治者采取了减轻钱重,以便利流通,求得商业发展的政策,结果反而造成物价飞涨、通货膨胀的局面。后来不得不逐渐增加钱重,还通过改铸钱、官铸钱的措施以打击商人。无疑,汉政府从中得到很多好处,尤其是改铸钱,宣布旧钱无效,使士农工商通过各种辛勤劳动换来的硬通货,一夜之间化为废铜。但受害者主要是农、工百姓,对商人的打击却很有限,钱币多变,他们便通过“多积货逐利”;政府获利也是短暂的,并不能使商业发展,从而根本上改变国家的经济状况。卖官爵和卖复徒法也只是改变国家财政状况的权宜之计,效果更差,会造成一系列弊端,如引起机构膨胀,官爵贱、法律轻等问题。为纠正这些弊端,势必用酷吏、行苛政、兴大狱,这也是汉以后常见的事实。官卖政策、强制征商才是汉武帝赖以改变财政状况的最主要、最有效的措施,但是却造成一个严重恶果:工商被抑制,商业遭破坏。
本文在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探讨经济与国家政治、军事、法律、道德等方面的相互影响与依赖关系的同时也对汉武帝的“多欲”政治,以及由于实行这种政治而导致的劳民伤财、生灵涂炭的严重后果进行了尖锐的批评。作者除对汉武帝的财政政策做出严厉的批评外,还表达了自己的经济理论。他肯定人类追求物质财富的本性与权力,明确地指出发展在国家富强中的基础作用。他主张农、工、商、渔四者并举,反对秦朝的抑商政策。本文节选了文后太史公的评语,供大家赏析。
精彩选录
太史公曰:农工商交易之路通,而龟贝金钱刀布之币兴焉。所从来久远,自高辛氏之前尚矣,靡得而记云。故《书》道唐虞之际,《诗》述殷周之世,安宁则长庠序①,先本绌末,以礼义防于利;事变多故而亦反是。是以物盛则衰,时极而转,一质一文,终始之变也。《禹贡》九州,各因其土地所宜,人民所多少而纳职焉。汤武承獘易变②,使民不倦,各兢兢③所以为治,而稍陵迟衰微。齐桓公用管仲之谋,通轻重之权④,徼⑤山海之业,以朝诸侯,用区区之齐显成霸名。魏用李克,尽地力,为强君。自是之后,天下争于战国,贵诈力而贱仁义,先富有而后推让。故庶人之富者或累巨万,而贫者或不厌糟糠⑥;有国强者或并群小以臣诸侯,而弱国或绝祀而灭世。以至于秦,卒并海内。虞夏之币,金为三品,或黄、或白,或赤;或钱,或布,或刀,或龟贝。及至秦,中一国之币为二等,黄金以溢名,为上币;铜钱识曰半两,重如其文,为下币。而珠玉、龟贝、银锡之属为器饰宝藏,不为币。然各随时而轻重无常。于是外攘夷狄,内兴功业,海内之士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绩不足衣服。古者尝竭天下之资财以奉其上,犹自以为不足也。无异故云,事势之流,相激使然,曷足怪焉。
注释(www.xing528.com)
①长庠序:庠序之中以年长者为尊,不似庙堂之上以爵位、权势为尊,所以长庠序是时世安宁、崇尚礼让的表现。庠序,学校名。学校除了教授生徒士子之外,还是乡党集会(宴享、较射)的处所,因而有长庠序的说法。②承弊易变:承接前朝的破弊局面,因而不得不变易其制度政令。③兢兢:兢兢业业。谨慎小心貌。④轻重之权:量度轻重的标准,实际就是指货币的价值标准。⑤徼:同邀,求取、截取。⑥不厌糟糠:就连糟糠之食也不得饱足的意思。厌:通“餍”,饱、满足。
译文
太史公说:农工商之间相互贸易的路子沟通了,就有龟贝、金钱、刀布等货币产生。这是很久的历史了,自高辛氏以前年代太远,无从记述。所以《尚书》最早讲到唐虞时期的事,《诗经》最早讲到殷周时期的事,一般是世道安宁则按庠序中的长幼序尊卑,先农本而后商末,以礼义为限制物利的堤防;世道变乱就会与此相反。所以物太盛就会转为衰落,时事达到极点就会转变,一质之后有一文,与终后有始,始后有终的终始之变的道理是一样的。《禹贡》中的九州,各自根据其土地所适宜、人民所得多少缴纳职贡。商汤和周武王承前朝弊政之后有所改易,使百姓不致疲弊困乏,各自都小心谨慎地致力于自己所从事的事业,而与禹时相比,已稍微有缓慢衰落的气象了。齐桓公采用管仲的计谋,统一货币,从山海的事业中求取财富,以朝会诸侯,成就了霸主的威名。魏国任用李克,充分利用地力,发展农业生产,成了强国。从此以后,在战国时期天下互相争夺,以诡诈武力为贵,轻视仁义道德,以富有之道为先,以推让等礼仪为后。所以百姓中间富有者积财产以上亿计,而贫穷者糟糠之食尚不能满足;诸侯国中强大者或至并吞诸小国而使诸侯称臣,弱小者中有的甚至断绝祭祀而亡国。延续到秦,终于使海内统一。虞、夏时的货币,金有三种,或者黄、或者白、或者赤;此外或者用钱,或者用布、或者用刀,或者用龟贝。及至秦朝之间,一国货币分为二等:黄金以镒为单位,是上等货币;铜钱上的文识为“半两”,重量与文识相同,是下等货币。而珠玉、龟贝、银锡之类只作为器物的装饰、作为宝藏,不作货币使用。然而其价格随时不同,高低无常。于是外对夷狄作战,内部兴利除弊建立功业,天下百姓尽力耕种却仍不够供给粮饷,女子纺织亦不足穿衣。古时曾经竭尽天下的资财以奉献给天子,天子仍以为不够使用。没有别的缘故,主要是当时各种事物互相影响,共同作用造成的,有什么可奇怪呢。
平准之法创自弘羊,然而又田牧之富输助公家,令天子终不能忘情富民者,卜式启之也。史公先详卜式,后及弘羊,而以式与弘羊不相能结之,深心卓识,早寓隐忧,岂仅文章绝式哉?
——姚苎田《史记菁华录·平准书》
编者点评
本段是太史公的评论,论证了经济发展与政治的关系,指出了经济法则对社会生活的决定作用。从中可以看出,司马迁的政治思想是主张节俭政治的,虽然本质上仍属于那种主张礼乐治天下的儒学思想。但此段评论中所说的“安宁则长庠序,先本绌末,以礼义防于利;事变多故而亦反是”,是对于汉武帝的尚武开边、祭神、封禅、巡游等“事变”之多极为不满。司马迁认为汉代重用“兴利之臣”,是搞得国耗民贫、天下骚然的主要原因,这是一种杂糅了黄老色彩的儒学思想。司马迁关于经济问题的研究,第一次从历史学家的角度把经济问题提到了治国平天下的关键地位来研究,这是对先秦史学的重要发展,同时也为我们研究西汉经济保存了重要史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