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第二次世界大战:全球性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全球性影响

时间:2024-04-20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下一次世界大战将用石头打。同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样,第二次世界大战也是从由东欧少数民族问题引起的欧洲冲突开始的。然后日本于1941年袭击了珍珠港,从而使第二次世界大战变成了一场全球性的战争,正如美国1917年的参战改变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一样。但此时,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相似之处已不复存在。这一点解释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所特有的战线富于流动性的特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全球性影响

下一次世界大战将用石头打。——爱因斯坦 

在与斯大林签订条约时,希特勒的目标是确保在他消灭波兰期间苏联保持中立,然后就能够调集部队进攻英国和法国——他的确也是这么做的。当时他曾私下宣布:“就让我们把这一条约看作确保我们后方的东西吧。”至于苏联,也被列在他将来的牺牲者的名单上。“目前苏联并不危险,”他说道,“只有当我们在西欧行动自由时,我们才能对抗苏联。在以后的一两年中,目前的局面将继续维持”。1因此,希特勒从一开始就已制订出了他的征服计划:首先是波兰,其次是西欧,最后才是苏联。他按此计划行事,由此决定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直到苏联和西欧变得十分强大,足以掌握主动权为止。 

同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样,第二次世界大战也是从由东欧少数民族问题引起的欧洲冲突开始的。在最初的两年中,各战役只在欧洲战场上进行。然后日本1941年袭击了珍珠港,从而使第二次世界大战变成了一场全球性的战争,正如美国1917年的参战改变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一样。但此时,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相似之处已不复存在。随着日本闪电般地占领整个东亚和东南亚,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地区比前一次世界大战要多得多。此外两次大战在运用的战略和武器上也迥然相异: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事实证明以战壕和机枪群为基础的防守优于进攻;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事实则证明以坦克和飞机为基础的进攻强于防守。这一点解释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所特有的战线富于流动性的特点。整个的国家乃至整块的大陆来回易主,这与1914年至1918年间西线血腥的僵持局面形成了鲜明对照。 

一、战争的欧洲阶段 

瓜分波兰 

在波兰,德国人第一次展示了其新式“闪电战”的致命威力。首先,一波一波的俯冲轰炸机轰炸通讯线路,制造恐怖气氛和混乱局面。然后,装甲师在敌人的防线上打开一个个缺口,深深侵入后方,摧毁运输和通讯设施,将抵抗部队切割成碎片。最后则是较轻便的摩托化师和步兵师出击,必要时在飞机和大炮的援助下,“肃清”被打得七零八落的敌军。 

不幸的波兰由于其地形平坦和装备陈旧,正好是一块适合这种类型战争的“鱼腩”。lO天内,这场战役的胜负实际上就已经被决定。德国的坦克群和飞机群随着日渐衰弱的抵抗迅速横扫波兰农村德军推进的速度迫使斯大林采取行动,以便接管他在与希特勒签订条约时所坚持要求的领土。917日苏联红军穿过边界进入波兰东部,两天后他们与得胜的德国人建立了联系。927日华沙沦陷,波兰领导人先是逃到罗马尼亚,然后又逃往法国。两天后他们的国家即被瓜分:德国人占领了拥有2200万人口的37000平方英里土地,苏联人则占领了拥有1300万人口的77000平方英里土地。这样不到一个月时间,欧洲最大的国家之一就已完全从地图上消失了(见地图35) 

此时苏联政府利用《莫斯科条约》中的秘密议定书加强了官在波罗的海地区的战略地位。19399月和10月,它强迫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同意在它们的领土上建立苏联军事基地。作为补偿,立陶宛得到了它所长期渴望的、以往一向是波兰一部分的维尔纽斯城及其周围地区。接着苏联又对芬兰的卡累利阿地区和北冰洋内的佩萨莫地区提出领土要求,在遭刽芬兰政府的拒绝之后,苏联红军于1130日向芬兰发动了进攻。 

芬兰向国际联盟发出呼吁,于是国联将苏联开除。芬兰人对苏联人猛攻的抵抗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他们在曼纳林防线击退了苏联人一次又一次的进攻。严重低估了芬兰力量的苏联人派出正规军向芬兰发起大规模进攻。到3月中旬时他们摧毁了曼纳林防线,芬兰人被迫求和。随后签订的条约使苏联人获得了包括佩萨莫地区、维堡港口、芬兰湾中的几座岛屿和汉科海军基地在内的比他们原先要求的还要多的领土。 

苏联人对芬兰和波罗的海其他国家的这些行动,反映了在苏德合作的幌子背后存在的竞争和不信任。波罗的海地区的日耳曼人数世纪以来一直在梅梅尔和里加这样的中心城市居支配地位,但是由于苏联的坚决要求,他们撤退到了德国——这一情况也充分表明了上述这一点。 

从波兰到法国 

与此同时,西线则一直处于一种令人不安的平静中。当波兰被瓜分时,英国和法国只能无能为力地站在一旁。他们不能进入已被德国人严密封锁的波罗的海,他们的空军无法飞越德国领空,他们的陆军则遇到了希特勒自1936年占领莱茵兰后所精心修筑的防御工事的阻挡。因此法国人只得牢牢地守在马其诺防线上,而在齐格菲防线另一侧的德国人也未采取任何行动。 

事实证明这种表面上的平静是靠不住的。194049日德国军队突然采取行动,横扫丹麦,并登上了挪威海岸。他们的主要目的是要控制挪威海岸的峡湾,这些峡湾能为德国潜艇提供非常宝贵的基地,还能保护船只将瑞典的铁矿石沿海岸运到德国。丹麦人无法抵抗,但挪威人在英国的支持下进行了顽强的抵抗。但到6月初时法国本身也处于生死攸关的危险之中,于是同盟国远征军驶离挪威,挪威政府也随之前往伦敦避难。

盟国在挪威的挫折不久就因德军在7周内便横扫法国和低地国家的惊人的闪电战而相形见绌。510日德国人进攻荷兰和比利时,两天后又进攻法国。荷兰人的防守5天内就土崩瓦解。比利时人坚持得稍久些,但到528日时国王利奥波德宣布投降,比利时军队停止抵抗。此时,德国人已经绕过马其诺防线的最北端——这条防线从来没有延伸到海洋——并穿过阿登森林,在色当把法国人的防线打开了一个50英里长的缺口’。装甲师此时迅速向西朝英吉利海峡挺进,并于521日到达。德国人的突破性进展使法国北部的英、法和比利时军队与法国主力部队的联系被切断。佛兰德的盟国军队,主要是英国军队,退缩到了敦刻尔克——他们从那里撤退到英国。 

64日盟国军队完成敦刻尔克撤退后,德国军队继续向南推进,并于613日占领巴黎。士气低落的法国政府接受了条件苛刻的停战协定,其中包括释放所有的德国战俘,遣散法国军队,交出法国军舰,由德国占领法国一‘半多的领土。 

德国闪电战的惊人影响反映在令人难以置信的低伤亡中:在整个战役中,法国损失了约10万人,其他同盟国损失了2万人,德国损失了45000人。这些损失还不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次进攻所蒙受的损失的一半。法国被认为是西方最强大的国家,它的迅速崩溃自然是一个令人心痛的打击。有人指责说,叛国和怯懦是造成这一巨大灾难的原因。虽然这些指责也并非毫无根据,但另一些因素却似乎更具决定性。其中一个因素就是苏德条约的影响,这一条约使得希特勒能够将军队集中在一条战线上。此外,也许最重要的还是德国在好几个方面,特别是发展闪电战新战术方面所占有的优势。 

不列颠战役 

在敦刻尔克撤退和法国沦陷之后,希特勒想当然地认为英国也会识时务地投降。但是他却低估了英国人民和他们的新首相温斯顿·丘吉尔。丘吉尔以其特有的胆识和果断告诉他的人民,告诉全世界:“我们将在海滩上作战,我们将在着陆地作战,我们将在田野和街道中作战,我们将在山区作战,我们决不投降。”

当时希特勒正犹豫不决,拿不准下一步该怎么走—_法国出人意料的迅速沦陷使他大为吃惊。起初他试图同英国人达成协议,当他的提议被置之不理时他便调动了空军,他确信只需通过空袭,而无须采用危险的渡海方法,便能征服英国。 

此后的空袭演变成了关键性的不列颠战役,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较大的转折点之一。在这一大规模的空战中,纳粹德国空军拥有的飞机数量远远超过了英国皇家空军——2670架对1475架。但是,皇家空军的喷火式战斗机飓风式战斗机更先进,因为英国人比德国人晚几年才开始大量生产飞机。而且英国人还使用了雷达,雷达是一种新发明,它能使敌机在距离其目标还有50100英里时就被“发现”。在这些优势的帮助下,英国和英联邦自治领的几千名战斗机飞行员同少数波兰、捷克、法国和比利时飞行员一起,成功地击退了纳粹德国空军,也使希特勒进攻英国的机会彻底落空。

巴尔干半岛各国的征服 

由于不列颠战役的失败,希特勒做出了次年春天入侵苏联的重大决定。为了准备预定的侵略计划,希特勒向罗马尼亚派遣了部队,以便让罗马尼亚军队作好进攻苏联的准备n然而就在希特勒占领罗马尼亚时,墨索里尼却向希腊发动了蹩脚的侵略。墨索里尼以为这将是一次不费吹灰之力的占领,但事实却证明它是一次可耻的失败。19401028日意大利军队从阿尔巴尼亚越过边界进入希腊,希望肚利挺进雅典。但在越过希阿边境向前推进了一段距离之后,他们便于1111日在梅索沃战役中遭到了决定性的失败。希腊人经常利用意大利人笨重的装甲师在伊皮鲁斯山脉中的不便占领高地,从那里切断并包围下面的敌人。到11月中旬时他们已将意大利人逐出边境,赶回到阿尔巴尼亚。在随后的几个星期中,希腊人攻占了阿尔巴尼亚的大城市。一时间,墨索里尼似乎还得忍受亚得里亚海的敦刻尔克大溃退的痛苦。 

希特勒无法对意大利人笨拙的行动袖手旁观,尤其是因为英国人正将空军部队派往希腊,而这则会给他进攻苏联带来麻烦。于是他于46日发出指令,实施“马里塔作战计划”,征服希腊和南斯拉夫。同在波兰和法国一样,纳粹德国的装甲师和空军以破竹之势前进。巴尔干半岛的高山地形并没有像人们所期望的那样成为有效的障碍,而且英国的陆军和空军部队也太软弱,未能挡住潮水般涌来的德军。到413日时德国人已经进入贝尔格莱德,10天以后英国人将他们的部队从希腊南部撤到了克里特岛。德国人随即对克里特岛发动了空降突袭,英国人大吃一惊,他们没有料到会遭到来自克里特岛以北180英里处的希腊本土的空袭。尽管德国人遭受了重大损失,但到6月初他们最终还是完全控制了该岛。 

除在巴尔干半岛上取胜外,希特勒的军队还在能力出众、精力充沛的埃尔温·隆美尔将军的领导下在北非取得了同样令人印象深刻的胜利。在将巴尔干和北非控制在手中之后,希特勒便命令他的陆军在1941622日越过苏联的边境线(见地图35) 

二、战争的全球阶段 

入侵苏联 

19398月斯大林由于种种原因同希特勒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他对西方领导人极不信任,因而希望赢得加强军队和工业建设的日时间。他还预料到德国和西方列强迟早会进行一场消耗战,而苏联则可拜互不侵犯条约之赐超然于战争之外,直到战争对它有利时再介入。“如果战争爆发,”他告诉他的同志们,“我们绝不可能按兵不动。我们将不得不参战,但我们必须最后一个参战。我们参战的目的是为了在天平上放上一个决定性的砝码,它将使天平倾斜。”2这一战略是精明的,然而它却使苏联自食其果并差点毁了这个国家。该战略基于这样一种假设:德军和西方军队势均力敌,双方会互相残杀,从而使苏联红军成为欧洲大陆上居支配地位的军队。然而事实却正好相反,德国军队简直不费吹灰之力就征服了所有的对手,从而成为欧洲大陆的主人,而苏联则处于孤立无援的危险境地。 

最初看上去,苏联似乎也会像波兰和法国那样迅速崩溃。德国务装甲师以他们此时早已熟悉的方式冲破边境上的防御工事,深入到后方,包围了苏联所有的军队,抓获了成千上万名俘虏。到该年年底时,德国军队已经向东深入600英里,占领了苏联工业化程度最高和人口最稠密的地区。

德国人的获胜除了突袭这一重要因素外,另一个原因则在于他们一开始就在数.量上占优势:希特勒以一支约300万人的军队攻击对方近200万人的军队。当然苏联人有大批后备兵可资利用,但是纳粹德国空军的轰炸使得苏联很难迅速有效地利用这些后备兵。而且德军由于在波兰、法国和巴尔干半岛的各种环境下都作过战,因而它还拥有具备作战经验这一显著优势。此外,斯大林拒绝认真对待纳粹很快就将进攻苏联的警告,因此多数飞机第一天还在机场上就被炸毁了。另外还应该想到的是,这不是苏联和德国之间,而是苏联和欧洲大陆之间的一场斗争。也就是说,苏联红军不仅要对付德国军队,还要对付芬兰、罗马尼亚和匈牙利的大量军队。苏联的兵工厂除了与德国的兵工厂竞争外,还要与法国和捷克斯洛伐克的兵工厂竞争。因此尽管1941年苏联的钢产量几乎与德国的钢产量相等,但它仍要比德国和欧洲大陆其他国家的钢产量少一半以上。最后,进攻的德国军队还得到了苏联大量老百姓的支持。其中一些人是不受欢迎的少数民族,另一些人则是仍然痛恨斯大林农业集体化政策和大规模流放西伯利亚政策的农民。因此,很多苏联人都与他们认为不那么邪恶的德国人进行合作。

鉴于上述因素,德国人得以迅速深入到苏联腹地,并差不多完全包围了莫斯科和列宁格勒。但是苏联红军却仍然未受重创,他们甚至还于12月发动了一次反攻。希特勒没有赢得完全胜利的一个原因是他们失去了占领国人民的支持,因为很多占领国人民都被迫在德国的工厂和农田里像奴隶一样工作。此外,纳粹的种族主义政策也引起很多人的反抗,因为该政策将东欧民族视为劣等民族,认为应该消灭他们,由优等的日耳曼人来代替——希特勒的东欧新秩序计划要求消灭3000斯拉夫人。更糟糕的是,希特勒决定通过灭绝所有纳粹控制区的犹太人的方法来“最终解决”“犹太人问题”。希特勒在波兰的胜利使他控制了200万到300万犹太人,在西方的胜利又增加了50万,进攻苏联后又增加了300万。在德国军队的身后就跟着特别行动队,他们充当了屠杀班的角色。1941年下半年他们还使用了流动的毒气车。由于要屠杀的人数太多,他们建立了5个大集中营。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屠杀生产线效率最高,创下了每天杀害12000人的骇人听闻的记录。 

就这样,大约有600万犹太人被杀害,这一数字占全欧洲犹太人的四分之三,占全世界犹太人的五分之二。但是受害者却也并不只是犹太人——500万新教徒、300、万天主教徒和50万吉普赛人也在集中营里消失了。这种大屠杀在世界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因此人们专门创造了一个词——“种族灭绝”(genoeide)来描述它。它由希腊语表示种族的词头“geno”和拉丁语表示屠杀的词尾“cide”组成。当然大规模的屠杀也不只是发生在20世纪,但是历史学家汤因比指出,20世纪的种族屠杀是绝无仅有的,因为“它是在专制政权的蓄意命令下冷酷地实施的,种族灭绝的执行者利用了当今所有的技术手段和组织手段,使有计划的大屠杀变得系统而彻底。”3 

纳粹还对这些囚犯进行了系统的利用:在他们活着的时候让他们充当劳力,在他们死后则将其用作“原料”。他们下令将尸体的骨灰用作肥料,头发制成床垫,骨头敲碎制成磷酸盐,脂肪用来做肥皂,金银假牙被取出存在第三帝国银行的保险库里。 

就二战的进程而言,种族灭绝的暴行不但是一种犯罪,同时也是一种短视行为。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斯大林主义的肆意妄为和欧洲大陆一些名誉扫地的政权让成百万的人与之离心离德。如果不是受到德国种族主义分子更加残酷的压迫的话,他们原本是会支持希特勒的新秩序的。而最终结果则是只有一小撮妥协分子跟纳粹合作,直到纳粹走向失败。被占领国中的大多数人都在不同程度上支持抵抗力量,这是导致希特勒最终灭亡的重要因素。 

日本袭击珍珠港 

随着日本人在1941127日突然袭击了珍珠港,第二次世界大战也就从欧洲冲突转变为全球冲突。战争初期几乎所有的美国人都决心保持中立,但是希特勒出人意料的胜利,尤其是法国的沦陷.,迫使美国的决策人开始质疑:持中立态度能否使美国免受卷入战争之害?如果希特勒征服英国,然后控制大西洋一二这在当时似乎绝不是不可能的事——征服计划的下一个目标会不会是美洲大陆? 

这些因素使华盛顿断定,避免卷入战争的最好办法是向那些仍在与德国作战的国家提供除战争外的一切援助。这解释了为什么美国会签订《驱逐舰与基地协议》(194092)从中立逐步转向非战,又制订《租借法案》(1941311)和签署《大西洋宪章》(1941812)从非战转向不宣而战。

存努力限制轴心国在西方扩张的同时,罗斯福总统还试图制止日本在太平洋上的侵略。然而一届又一届的东京政府由于欧洲事态的发展所提供的所谓的良机而变得越来越好战。希特勒的胜利使法国、英国和荷兰正东亚和东南亚的富饶领地几乎失去了防卫,凶此只要美国不干涉日本人占领整个东亚和东南亚的时机似乎已经成熟。 (www.xing528.com)

日本领导人在与美国的关系这一问题上意见不一。陆军准备直接向英国、法围和美国挑战,但海军、外交家和实业家则多半不同意这种做法。194110月赞成与美国和解的首相近卫文膺辞职,于是转折点出现了。东条英机将军成为内阁和军部的首脑,他决定跟美国算账。正如1904年日本不宣而战进攻旅顺港将战争强加给俄国一样,1941127日他们袭击了珍珠港。在几小时之内,除三艘巡洋舰和三艘驱逐舰被炸毁外,珍珠港上的八艘战列舰中有五艘被击毁。与此同时,另一支日本特遣部队则摧毁了美军在菲律宾的大部分飞机。紧跟着德国和意大利也向美国宣战。美国就这样不但在欧洲,而且在亚洲,完全卷入了这场战争。 

1942年:轴心国胜利的一年 

1942年德国、意大利和日本几乎在各处都取得了胜利。强大的攻势蹂躏了苏联、北非和太平洋的大部分地区,就像一只三只爪的爪子在抓取东半球。日本人取得了最惊人的胜利,他们迅速地征服了从阿留申群岛到澳大利亚、从关岛到印度的广大太平洋地区。日本人的成功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时机恰到好处。法国和荷兰已被占领,英国正在为自己的生存而拼命,美国则刚开始从和平时期的经济转向战时经济。另外,在与中国游击队斗争的几年中,他们已经将士兵训练得能够从侧翼和背后进攻。这些技巧在东南亚丛林与西方的战斗中十分有效。最后日本人还从殖民地人民痛恨西方帝国主义列强的剥削中获益匪浅——日本侵略者狡猾地利用这种情绪,提出了诸如“亚洲人的亚洲”之类的口号。

这些因素解释了日本人接连不断、令人难以置信的胜利——从香港到关岛、新加坡,到菲律宾、马来亚、印度尼西亚、缅甸等东南亚国家,直抵印度的边界。在5个月内,日本人只伤亡15000人就赢得了一个拥有1亿多人口、能提供世界95%的橡胶原料、90%的大麻和三分之二的锡的帝国。 

与此同时,在苏联战场上,希特勒则于19426月又发动了一次大规模的进攻。由于前一年的事实已经证明莫斯科和列宁格勒坚不可摧,因此他这时命令部队南下。他的自标是到达伏尔加河和里海,由此将苏联切成两半,切断苏联红军来自高加索的石油供应。正如在1941年那样,装甲师首先迅速席卷了平坦的草原地区,然后主力坦克部队也就跟着到达了比斯大林格勒略北的伏尔加河。 

在北非,1942年也是德国人取得胜利的一年。19413月,积极进取的隆美尔将军指挥非洲军团发动了一次进攻,迫使英国人穿过利比亚向埃及边境撤退。19425月,他继续发动进攻,越过边境进入埃及,到达距离亚历山大只有50英里的阿拉曼。隆美尔是如此深信自己将取得彻底胜利,以至于他为胜利进人开罗还特意挑选了一匹白色的战马。 

此时轴心国在每条战线上都处于最幸运之时。在北非,隆美尔正准备进攻开罗;在苏联,德国军队已经到达伏尔加河;在太平洋,日本人似乎正在准备猛扑澳大利亚和印度。 

1943年:形势的逆转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前三年中,轴心国没有遭遇任何阻碍。但到1942年底,随着苏联人在斯大林格勒的巨大胜利、英国人在埃及的突破性进展、盟军在法属北非的登陆、墨索里尼的垮台、盟军对德国连续不断的轰炸和日本舰队在太平洋的失败,战争开始出现了转折。 

在斯大林格勒,斯大林命令不惜任何代价守住这座城市。争夺这座城市的战斗始于822日。到9月中旬时德国人已经进人这座城市的中心,但也正是在那里他们陷人了困境。正当士兵们在地下室里,在屋顶上,在下水道里短兵相接时,两支苏联军队从东面渡过伏尔加河,分别从斯大林格勒的北面和南面发动进攻,以巨大的钳形包围了围攻的德军。伏尔加河畔的德军这时已经陷入绝境。19432312万人向苏联人投降,他们是原先那支有334000人的部队的幸存者。此后苏联人便掌握了主动权,而德国人则反攻为守,以防止他们的撤退变成大溃逃(见地图36) 

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俄国士兵英勇抵抗。他们挖掘壕沟将城中的建筑物联结起来。19432月德军在斯大林格勒被击败,这标志着俄围战场出现了一个转折。此后俄军就一往无前地向挺进。

在德国人被迫从苏联撤退的同时,他们及其意大利盟军也正在被赶出北非。英军新任指挥官伯纳德·蒙哥马利爵士从埃及发动攻势,沿海岸线将德国人和意大利人击溃,并于19431月占领的黎波里。此时英美联军已在北非的另一端,即摩洛哥和阿尔及利亚登陆。英美联军向西挺进到突尼斯,又在19437月侵入西西里岛。接下来的一个月,他们渡过麦士拿海峡,进入意大利本土。 

墨索里尼因为这些灾难而丢了职位,并最终丢掉了性命。国王维克托·伊曼纽尔三世在持不同政见的君主主义者和法西斯主义者的劝说下解除了墨索里尼的职务,将他关进了监狱。埃塞俄比亚征服者皮埃特罗·巴多格里奥元帅组成了新的政府,他在194393日与同盟国签订了一个停战协定。德国人立即做出反应,他们攻取了罗马,占领了意大利的中部和北部地区。通过一次大胆的袭击,纳粹伞兵将墨索里尼从监狱里营救出来。这位饱经风霜的“领袖”在意大利北部建立了一个“法西斯共和国”,并表示了他将战斗到底的决心。在此后的一年半里意大利成了一个分裂的和饱受战火蹂躏的国家:德国人与他们的傀儡墨索里尼在北部,同盟国与巴多格里奥的临时政府在南部。 

此时,第三帝国本土正在遭受着日益增多的空袭。到l 943年时,英国人在夜里袭击,美国人在白天袭击,从而使得昼夜不停的轰炸成为可能。每小时扔在德国城市里的炸弹比整个不列颠战役中所扔的炸弹都还要多。 

与此同时,日本人也正在遭受着与其轴心国同伴在欧洲所遭受的类似的失败。日本人在取得了最初6个月的惊人胜利之后,其攻势终于被挡住,然后被迫以加速度后退。促成战争进程中这一转变的根本原因是,美国在资源和生产率方面占据绝对优势。’尽管日本人精神十分狂热,但是美国经济一旦转入战争状态就完全压倒了日本经济。例如,战争初期的灾难使美国只剩下3艘第一线的航空母舰,但在珍珠港事件后的两年内,其航空母舰的数目便猛增到50艘。同样,海军飞机的数量也从1941年的3638架上升到1944年的30070架,潜艇的数量则从1941年的11艘增加到19A A.年的77艘,而登陆舰则更是从1941年的123艘猛增到1945年的54206艘。 

日本人压根就不能同美国工厂的浪潮相对抗。194287日美国海军陆战队在瓜达卡纳尔岛登陆,迈出了他们通往东京的漫长道路上的第一步。在付出惨重代价之后美国逐步攻占了南太平洋上的其他一些敌军基地。,到19AA,.年年中时美国人已经占领了马里亚纳群岛的塞班岛和关岛,从而将日本本土诸岛纳于新型的B29轰炸机的射程之内。这是结束日本短暂的全盛时期的开端。 

欧洲的解放 

1944年至1945年,欧洲的大部分地区都已被向西挺进的苏联红军和从西面的诺曼底海滩登陆的英美联军解放。诺曼底登陆于66日发起,庞大的舰队由4000艘商船和700艘军舰组成。盟军在法国地下游击队的宝贵支持下巩固了滩头阵地。到8月初时,勇敢的坦克部队指挥官乔治·巴顿将军正迅速地穿过法国北部进逼巴黎。月底法国和美国军队解放了这座城市,此时公认的法国人民领袖戴高乐将军凯旋归来,驱车前往巴黎圣母院。 

在西方列强解放法国的同时,苏联红军则正从东方迅速推进,在1944年春已将德国军队赶出克里米亚和乌克兰之后,苏联红军便开始发动总攻。在北部,到9月时,苏联人已击败芬兰,迫使其退出战争;在中部,他们越过了波兰的新、老边界,挺进到华沙城下;在南部,他们到达了罗马尼亚中心地区的多瑙河河口。9月,罗马尼亚年轻的国王米哈伊乘机让他的国家退出了战争,从而为苏联红军打开了巴尔干半岛的大门。保加利亚也仿照罗马尼亚的做法,向苏联求和并站在苏联一边重新参战。巴尔干半岛上的德军由于此时处于被围歼的危险之中而开始尽快撤退。当他们撤退时,南斯拉夫和希腊共产党领导的抵抗力量开始下山,并接手控制了他们各自的国家——这一事态促成了苏联和西方列强之间即将到来的“冷战”。在当地共产党领导的游击队的援助下,也由于那年冬天格外暖和,苏联红军得以打进奥地利和德国。到19454月时苏联人已经占领了维也纳,并正奋力渡过距柏林只有40英里的奥得河。其时,美国、英国和法国军队也在西线取得了相应的进展。194412月他们曾在比利时的阿登山脉被德军打了个措手不及,但在稳住阵脚后他们很快就推进到了莱茵河。在那里他们惊讶地发现,退却的德军竟然忘记炸掉位于波恩以南雷马根的鲁登道夫铁路大桥。盟军成群地拥过大桥,不到一个月就占领了莱茵兰,并俘获了25万名俘虏。接着盟军的7个军迅速地向东穿过正在土崩瓦解的第三帝国。他们原本可以轻松地拿下柏林,因为此时红军还在奥得河上,而德军又将其兵力集中到东线对付苏联人,柏林几乎是不设防的。不过出于战略和外交考虑,盟军最高司令艾森豪威尔将军决定不去摘取这个胜利果实。

当朱可夫在416日向柏林发起总攻的时候,盟军只是站在一旁观战。9天后,朱可夫元帅就已包围了这座城市。同:在这一天,425日,美国的一支侦察队同苏军的先头部队在将德国一分为二的易北河河边的托尔高村会师。4月的最后一天,希特勒和他的伴侣爱娃·布劳恩在炮弹不断落下的地下混凝土掩体里自杀。52日,柏林向苏联人投降。在以后的一个星期中,纳粹密使在兰斯向西方列强、在柏林向苏联无条件投降。同时,德军驻意大利指挥官也签署了无条件投降的协定。墨索里尼在企图逃往瑞士时被游击队逮捕,并被立即处决。在米兰,他和他的情妇的尸体一起被吊起来示众。

日本的投降 

德国和意大利的投降使日本人在太平洋上的前景变得更加黯淡。到1944年年中时,他们的本土诸岛就已遭到了以硫黄岛和冲绳岛为基地的B29轰炸机的轰炸。美国空军以这两座岛屿为基地,使日本人口稠密的城市像德国那样遭到了暴风雨般的轰炸。不过日本人更易受伤害,因为他们的房屋的薄木板和纸板结构在烈火中俨然就是引火物。 

不过应对日本参战负责的军国主义者们却始终不愿承认错误,更不愿开始认真的和平谈判。然而就在他们犹疑不决时,一连串突然降临的前所未有的灾难结束了他们的优柔寡断。194586日美国的一架B-29轰炸机将一颗原子弹扔在广岛,炸毁了五分之三的城市,炸死了14万居民。两天后苏联对日宣战,苏联红军迅速地越过边境进入“满洲”。最后的打击是89日在长崎市上空投下了第二颗原子弹,7万人被炸死。可是此时日本的’极端军国主义者却仍反对全面投降,一时间战争似乎将恶化成由顽固的军官领导的游击战。但是天皇在内阁和政界元老的劝说下决定投降,并于814日接受了同盟国的最后通牒。92日,在停泊在东京湾的美国“密苏里号”战舰的甲板上,举行仪式的投降签字仪式。

第二次世界大战终于结束了,它比第一次世界大战更为残酷并且破坏力也更大。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2840万人的伤亡数字相比,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伤亡人数达到了5000万人。其中苏联伤亡2000万人,中国伤亡1500万人,德国伤亡500万人,日本伤亡250万人,英国和法国伤亡100万人,美国伤亡30万人。而最令人震惊的是在这5000万伤亡人数中,有将近五分之一的人死于残酷的谋杀另有——他们由于种族灭绝、宗教矛盾、政治原因以及其他各种原因而被当作“不受欢迎的人”给灭绝了。 

三、世界历史上的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彻底削弱了欧洲的全球霸权,由于这种削弱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因此这两次大战对世界历史具有某些类似的意义。不过,它们也存在着种种重要差别,这些差别对当今的国际舞台仍具有重要意义。比起先前的霍亨索伦王室和哈布斯堡王室,欧洲纳粹和日本军国主义者对欧洲和亚洲旧秩序的破坏要大得多。德国人侵占了整个欧洲大陆,日本人则侵占了整个东亚和东南亚。但是这两大帝国也都很短命。到1945年时它们就都已不复存在,致使两个具有重要的经济和战略价值的地区陷入权力真空。而也正是这两大权力真空的存在,连同意识形态方面的原因,导致了冷战的爆发,使各交战国不能在1945年之后立即签署全面的和平条约。 

两次大战战后时期的另一个差别是,1945年以后殖民地人民进行了卓有成效的革命,这与1918年以后帝国权力的强化形成了鲜明对照。20年内,欧洲幅员辽阔的各个帝国几乎全部消失。因此在战后不久全球就开始了两个最显著的进程——殖民地革命和冷战。这也是以下两章的主题。

推荐读物 

最吸引入也是最发人深省的二战史著作是S.Terkel所著的“The Good War”:An Oral History of World War (Pantheon1984)L.Morton所著的WritingsonWorld War (Service Center for Teache of History1967)在人物传记资料方面十分有用。最好的二战通史有B.H.Liddell Hart所著的History of the Second WorldWar(PutnamS1970)G.Wright所著的The Ordealof Total War 19391945(Harper&Row1969)M.B.Hoyle所著的A World in FlamesA History ofWorld War (Atheneum1970).R.A.Divine所著的Causes and Consequences of World War (Quadrangle Books1969)

W.L.Shirer所著的The Collapse ofthe Third Republic(Simon & Schuster1969)对法国的陷落作了生动的描述。研究德俄战争几个阶段的著作有:B.Whaley所著的Codeword Barrbarossa(MIT1973)G.I.Zhukov所著的MarshalZhukovs Greatest Battles(Harper Row1969)A.Wenh所著的Russia atWar19411945(E.P.Dutton,1964)W.Craig所著的Enemy at the GatesThe Battle forStalingrad(E.P.Dutton1973)H.E.Salisburv所著的The900DaysThe Siegeof Leningrad(Harper Row1969)。关于希特勒在东欧实行的种族灭绝政策及做法的著作有:M.Gilbert所著的The Holocaust(HohRinehart and Winston1985)G.Fleming所著的Hitler and the Final Solution(University of Califomia1984)D.J.Goldhagen所著的Hitlers WillingExecutioners(Knopf1996),它认为很多德国人不是在服从屠杀犹太人的命令,而是认为自己在做“正确之事”。

分析导致日本加入太平洋战争的外交过程的著作有:H.Feis所著的The Road to Pearl Harbor(Princeton University1950)J.M.Meskill所著的HitlerandJapanThe Hollow Alliance(Atherton1966)R.Wohlsetter所著的PearlHarborWarning and.Decision,(Stanford University,1964)对珍珠港偷袭背景的分析是十分权威的。D.congdon编著的CombatThe Pacccific Theater:WorldWar (1959)Dell出版了平装本,是一本太平洋战争的优秀文选。J.Toland所著的The RisingSunThe Decline and Fall of the Japanese Empire(Bantam Books1970)是从日本视角出发描述战争的。H.Feis所著的The Atomic Bamb and the End of WorldWar (PrincetonUniversity1970)捍卫了美国使用原子弹的必要性,而G.Alperowitz所著的Atomic DiplomacyHiroshima and Posdam(Random House1965)DecisiontoUse the Atomic Bomb(Knopf1995)~JJ攻击美国,认为使用原子弹不过是反苏的步骤;R.J.Liflon所著的Death in LifeSurvivors of Hiroshima(RandomHouse1968)分析了原子弹的人道主义意义。J.Dower所著的War without Mercy(Pantheon1986)通过揭示太平洋战争时期美国和日本集团内都在盛行种族主义,做出了一个重要贡献。R.Overy所著的Why the Allies Won(Norton1996)认为战争临近结束之时仍然难分胜负,同盟国的胜利并非预先注定。

最后,Bulletion of the Atomic Sciehtists19858月号全部登载解释第二次世界大战性质、后果及当前人类前途的重要文章,值得一读。

注释

1.Cited by A.Dallin,“The FatefulPactPlrelude tO World War Ⅱ,”New York Times Magazine(August 21 1948)p.40.

2.Cited by Dallin,“FatefulPacr”,P.163.

3.A.J.TOynbeeEaxperiences(OxfordUniVersity1969)p.24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