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战后现代化是在保守政党的直接主导和作用下发展的,因而,指导和决定保守政党思想和行动的保守主义,同时也是制定战后日本现代化战略的指导思想。换句话说,战后保守政党的现代化战略,在一定程度上是保守主义思想的具体反映。
在战后日本,保守主义对保守政党,主要是自民党的现代化发展战略的作用和影响,是在特定的环境下发生的。也就是说,战后保守政党的现代化战略是保守主义与现实特定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在展现保守主义所决定的保守政党的现代化战略之前,必须首先分析战后日本现代化战略形成的特殊环境。
众所周知,日本战后的社会发展历史是在占领改革中开始的。占领改革是一次具有很强政治和战略目的的改革,因而,这场改革虽然经历时间不长,但对于作为战败国日本来说,所产生的影响是深远的。这不仅在于改革摧毁了一套旧制度和旧体制,并建立了一套新制度和新体制,而且在于改革给日本社会带来了一套新的价值体系。所以,从战后现代化发展的角度来看,占领改革实际上为日本社会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发展环境,而正是在这种环境下,基于对战前现代化所遗留下的经验、人才和基础的继承,战后日本社会发展得以比较顺利地展开。占领改革所形成的新的发展环境,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一套新的制度,一套新的价值体系和一个特殊的发展背景。
历史发展的一般逻辑表明,现代化发展形成的社会动员,必然带来广泛的政治参与要求,因而,现代化的过程往往伴随着民主化运动。民主化运动的核心,是要维护和实现人的基本权利,为此,变革现有的政治、经济和社会体制,使其走向民主化,就往往成为其具体的政治要求。制度和体制的转型,既是现代化发展的要求,也是现代化发展的结果。但是,由于这其中涉及权力、秩序和价值,所以这种转型往往是在各种抗争中进行的,其最终的成败对现代化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许多后发性现代化国家的现代化发展往往在这个关口上陷入困境。然而,战后日本现代化发展却没有在这个问题上遇到太大的挑战。这与战后日本现代化发展一开始就是在一个民主体制和民主价值体系下展开有关。占领改革带给日本社会最重要的东西,就是一套西方式的民主体制和民主价值体系。由美国人主导制定的战后日本宪法,为这套西方式的民主体制和民主价值体系在日本社会扎根和发展提供了重要保证。所以,虽然占领改革结束后,保守政党出于“日本国情”和实际国家利益的需要,很快就将这套“强加”给日本的西方式的“民主体制”和“民主价值”日本化了,但由于有基本宪法的存在,所以,其基本的权力构架和精神并没有发生变化。这样,战后日本现代化发展和其他后发性现代化国家发展不同,面临的不是如何实现体制稳定转型、接受民主价值、有效接纳政治参与的问题,而是如何使现有体制得以维持和发展,使民主的价值得以深入和发扬的问题。这是两个在程度和性质上都不同的问题。所以,虽然战后日本现代化发展在所面临的这些问题上,也遇到过困境和危机,但没有发生大的曲折。这是保守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能在日本得以有效实现的重要的体制条件与社会基础。
二战的失败以及战后的占领改革,在客观上还为日本战后现代化发展提供了一个特殊背景,具体体现为三个方面:1.冷战的背景。日本被美国纳入冷战体系后,就成为西方阵营对抗东方阵营的重要堡垒。这种定位客观上为战后日本现代化发展提供了两个重要基础因素:一是使得保守政党的统治,不仅具有国内的合法性基础,而且具有比较有力的国际合法性基础。保守政党稳固的统治基础,为其战略的推行和实现创造了条件。二是作为冷战的重要桥头堡,在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中,日本从美国的大批军费投入中获得了不少资源和市场,从而为经济的腾飞创造了客观条件。这种由现代化强国送上门的资源,不是所有国家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都能获得的。2.“安保”的背景。取代美国与日本之间占领与被占领关系的是基于日美安全保障条约而形成的军事和政治的同盟关系。在这种关系中,日本的安全依赖美国的军事和政治。这种依赖虽然使日本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影响力降低,但客观上却为日本在二战后复杂多变、战争危险重重的国际社会中,赢得了一个安宁的国际空间。在这空间中,日本可以专心致志地进行自己的发展。3.非军事化的背景。二战后的非军事化道路以及日美安保体系,使日本在战后现代化发展中,没有很大的军备负担,这样,社会的所有资源就能比较集中地投入到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去。这是其他主权国家无法做到的。
由上述各要素所构成的新的发展环境,总体上对日本的现代化发展是积极的,有益的。全面认识这个客观环境,就能比较清楚地理解战后保守主义现代化战略的基本倾向及其成功的原因。现代化发展是多方面的,因而,任何一个政党对现代化的构想以及所采取的领导行动和措施,也必然是多层面、多内容的。这里不能全面展现保守主义的现代化战略及其具体措施,只能依保守主义的基本理论逻辑,展现其战略的主要构成,具体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第一,国家主导。国家主导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既是出于明治维新以来日本现代化发展的基本传统,也是出于日本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由于战后改革有力地摧毁了天皇制的制度和权力结构,并按民主的价值理念建起新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所以,战后的国家主导与战前的不同,不是通过政治权力和行政权力同时高度集中实现的,而主要通过行政权力的相对集中和积极的行政限制和行政指导实现的。国家主义是国家主导得以有效推行和实现的重要意识形态基础。由于战后的国家主导不是单纯地基于政治上的集权专制而推行的,而是基于现实的社会发展需要以及保守政党统治战略的要求而推行的,因而,战后的国家主导实际上有一个发展的过程。
日本是在近代经济基础不成熟、国内资源贫乏的国情和西方列强压迫、民族面临危机的现实形势下,开始现代化进程的,所以,明治维新以来,国家就一直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中起主导作用。实际上,政治、行政权力对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干预和控制,在明治维新之前就已形成传统。(32)明治维新后形成的国家对经济和社会的主导作用,到20世纪30年代世界性的经济危机爆发时,发展到顶点。当时,为了摆脱危机,同时配合军国主义进行侵略战争的需要,日本确立了国家总动员体制。在这体制下,国家对资源、技术、地域开发、粮食、社会福利、保健卫生、教育等实行全面统制。这个时期所形成的国家对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全面统制和主导影响至今。(33)
二战后,随着军国体制的崩溃和军部势力的瓦解,以战争为主要目的的国家总动员体制也宣告终结。然而,国家总动员体制下形成的国家对经济和社会的全面主导并没因此而消失。战后,日本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是经济的再建和现代化的重开。所以,出于整顿和重建经济秩序以及复兴经济的需要,国家一开始就对经济和社会生活进行全面统制,再现了战前国家总动员体制下国家主导的地位与作用。(34)战后占领统治对战前官僚的重用以及保守政党与官僚的结合,是战前国家主导得以在战后再现的重要政治基础。占领时期的民主改革和社会发展目标,使得战后初期国家主导的体制基础、社会条件和基本目标,都与战前的有很大不同。战后初期的国家主导,在占领统治的作用下,主要体现为国家对经济与社会的全面统制,其任务是通过财阀解体、垄断禁止等措施,打破旧的经济秩序,建立新的经济秩序,并在这过程中实现经济复兴。所以,这个时期的政府行政体制是一元化的中央集权的行政领导体制。(35)40年代末,美国出于战略的需要,对日本的占领政策发生变化,鼓励日本走经济自立的道路。在这个形势下,国家对经济与社会的统制有所缓和,以计划体制为基础的国家统制开始逐渐被以积极的产业政策、行政限制和行政指导为基础的国家主导所取代。(36)在这过程中,制度化的国家主导形成,并逐步走向完善。
国家主导与国家全面统制的不同在于,它不是通过国家权力对经济资源的直接组织和调配来规范和决定经济的发展,而是借助各种经济、行政的调节机制,通过政策法规和有效的行政手段来间接地组织和引导经济的发展。在这其中,国家积极肯定并利用市场在经济生活中所具有的重要调节作用。国家主导在日本战后经济和现代化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保守联合之前,政府通过对电力、钢铁、海洋运输和煤炭四大重点产业投入大量资金和积极的政策引导与扶植,确立了战后日本产业发展的基础,并使得日本经济到保守联合时,全面超过战前的30年代水平。(37)保守联合后,自民党政府在产业立国的原则下,依然积极地通过各种行政、财政的手段,保护和促进产业的发展。与保守联合前所不同的是,保守联合后,政府在保证基础产业发展与完善的同时,开始关注新兴产业的育成和发展。当时通产省从日本发展的战略需要考虑,把石油化工、机械工业和电子工业列为新的产业发展重点,为此,政府制定了诸如“石油化学工业育成对策”(1955年)、“机械工业临时措施法”(1956年)、“电子工业振兴临时措施法”(1957年)和“特定电子工业与特定机械工业振兴临时措施法”(1971年)等政策法规,并在财政、金融等方面予以有力的支持和帮助。(38)
基于战后形成的自民党、官僚和财界的“三位一体”关系,战后国家主导实际上并不是自民党、官僚单独意志的支配,而是自民党、官僚在与财界的积极协调、合作中,为财界以及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提供政策指导和行政、财政的支持。由于有财界和各种民间力量的参与,所以,战后的国家主导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针对性,很多的政策和行政措施都是出于现实发展需要而形成的。战后国家主导的成功之处,不仅在于提供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政策和行政措施,而且在于协调了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两个基本关系:一是产业内部和产业之间的关系;二是劳资之间的关系。
合理的产业结构和布局,是一国经济实现高速增长并全面迈向现代化的关键。以“产业立国”的日本对此十分重视。战后日本各产业依据业种所在地域以及规模,形成各种“业界团体”,仅经团联所属的这种业界团体,到1976年就多达109个。这样,政府,主要是通产省,就通过与各业界组织保持密切的相互作用关系,借助各种有效的政策和行政措施,协调业界内部、业界与业界之间各种关系,从而对产业的整体发展进行有意识的指导或诱导,以保证现代化过程中的产业发展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进行。(39)在协调各产业发展的过程中,自民党政府还积极介入劳资双方围绕着工资问题而形成的“春斗”。在这过程中,政府通过与资方的合作以及各种辅助性社会政策,使“春斗”走向有序化和制度化,即在每年“春斗”中,工人所增加工资的多少,并不是劳资双方面对面斗争的结果,而是按一种公式化的标准计算和协商的结果。稳定的劳资关系,保证了经济的秩序和发展的动力。(40)(www.xing528.com)
从总体上讲,战后国家主导所起的作用,是积极的、有效的,是日本战后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所在。日本政治学者猪口孝把这些作用概括为三个方面:1.调动和组织自身的内在力量,如培养人才、树立国家主义与社会责任心、培养忠诚和集团主义等,并通过自助自立和自力更生,发展经济;2.通过必要的政策和行政措施,以弥补市场的缺陷,使经济保持长期稳定和发展;3.通过提供情报,行政、财政和政策的诱导和各种建议,间接地协调产业关系,引导产业发展方向,从而保证经济发展的合理性和持久不衰的活力。(41)
第二,经济中心。国家主导在战后日本活跃和发展,与战后日本推行以经济为中心的现代化发展战略密切相关。明治维新以来,不论是藩阀政府,还是保守政党,都对日本现代化发展持现实的态度,战前把“富国强兵”作为发展目标,战后把“强国富民”作为发展目标。仅就保守政党而言,早在政友会形成初期,就确立了十分现实的政策纲领。政友会最基本的四大纲领是:1.改善和充实教育设施;2.完善交通体系;3.振兴产业及通商贸易,调节一般物价;4.充实国防。(42)到了大正年间的政党政治时代,从原敬内阁开始,这些纲领就成为政友会执政的政策指导。虽然政友会的政策纲领并不能代表战前所有保守政党的政策主张,但它所反映的精神,在战前保守政党中是一致的。战后保守政党基本上继承了战前保守政党的政策主张,依然把追求经济与社会发展置于政策的核心。(43)占领结束后,保守政党为了“重建”国家权威和日本的政治秩序,曾把旨在强化国家统治和社会管理的宪法修改、再军备和日美安保体制的确立与发展等,列入保守政党执政的重要议事日程,从而在50年代中后期形成了保守政党与革新政党之间、保守政党与社会各反对力量之间激烈的政治斗争,引发出一系列的社会运动和政治运动。但是,这个过程没持续多久就被新的经济发展动员所取代,出现了60年代开始的高速经济成长时代。
所以,尽管从表面上看,战后保守政党到了60年代才以十分明确的姿态转向以经济为中心的现代化发展战略,但实际上,这个战略在保守政党的政策主张中早已存在,并不断地付诸实施。也正是因为早有这种战略存在,自民党才会在50年代中后期的政治斗争中,在达到基本目的后,迅速转向经济发展。从一定意义上讲50年代中后期的“政治时代”,对于自民党来说,是实现其以国家主导为手段,以经济发展为中心,以稳定、有序的社会管理为基础的现代化战略所需要的。因为,只有确立了以自民党为核心的强有力的国家政权和全面、有效的政治秩序,自民党的现代化战略才能得到有效的推行和实现。在这里,自民党的成功之处在于没有使这个“政治时代”持续太长时间,而是“适可而止”。
战前和战后的保守主义政党,虽然都将经济发展置于政策的中心,但由于时代和政治环境的不同,各自所追求的具体目标则有所不同。战前以从明治维新以来不断强调的“富国强兵”的理想为目标,而战后则以“强国富民”的现实理想为目标。所以,自民党在60年代明确亮出经济主义的现代化发展路线时,提出的基本政策方案是“国民所得倍增计划”。这个方案并不十分完善,但由于它第一次明确地把经济发展的最终落脚点置于国民的切身利益,所以,很快就把整个社会力量聚集到经济发展的轨道上来,从而孕育出高速经济成长时代。这一成功,一方面巩固了自民党推行的经济中心主义的现代化发展战略,另一方面也使自民党形成了通过具体政策方案来满足一定的社会利益的执政传统。
这里应该指出的是,战后日本以经济为中心的现代化发展战略的展开,与一般国家的有所不同,体现在两个方面:1.在日本,现代化战略的展开没有引发激烈的民主运动和政治危机,因而,它是持续进行的。这应归功于战后改革一开始就赋予日本一套比较完整的民主体制和一部新宪法,使得民主政治在体制上领先于经济发展而存在。这一方面为战后日本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比较广阔的空间,另一方面也使得经济发展所形成的政治参与要求得到有效地吸纳。60年代中后期的住民运动和革新自治体运动体现了这一点。2.在日本,政府可以全力以赴地推动以经济为中心的现代化发展战略,因为,一方面现有的民主体制在形式上足以容纳经济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民主动员;另一方面以日美安保体制为基础形成的日美军事和政治联盟,使得日本在战后发展中出现了“军事、国际政治”以美国为主,经济发展以自己为中心的独特格局。(44)在这样的格局下,日本政府自然能够专心致志地致力于自己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所以,如果说保守政党的现实主义赋予其以经济为中心的现代化发展战略很强的现实性与合理性的话,那么战后保守政党在推行这个战略中所具有的其他国家政府所不具有的这两方面客观优势,则使该战略的实现有比较好的体制条件、社会环境以及强有力的执行力量。
第三,有序发展。自民党在其政治纲领以及保守主义政治哲学中,一再强调:真正的进步与发展只能从秩序中来。在这里,自民党主观上确有肯定现存秩序,反对社会主义运动所引发的“斗争”和“破坏”的政治倾向;但是,依此价值观来构想整个现代化战略时,自民党就自觉地把稳定有序的发展,看作现代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45)
自民党现代化战略所主张的有序发展,实际上包含两个方面内容:一是现代化发展本身的有序性;二是现代化发展所赖以存在的社会有序性。这两方面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现代化发展本身的有序性,主要通过完备的体制和有效的国家政策、行政指导和行政限制来实现。自民党政府在这方面做出了积极的努力。战后初期,为了恢复经济秩序,作为自民党前身的各保守政党,配合占领当局,通过各种经济计划和政府统制措施,把经济重新纳入有序的轨道。50年代中后期,随着经济的活跃和政府统制的逐步解除,自民党就通过各种政策和行政措施,确立起基本的经济和社会规范,从而使“自由”的经济依然保持有序的活动状态;同时,通过各种指导性计划和诱导性政策措施,在总体上把握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方向,从而保证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前后连续性和发展本身的稳定性。
然而,在自民党看来,稳定而有序的现代化发展的关键因素,在于稳定的政治与社会。因为,只有确立了稳定的政治与社会,才有可能形成稳定而连续的政策,从而保证现代化发展本身能够有序地持续展开。为此,自民党政府在积极主导具体的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同时,还积极地建立和巩固战后日本的政治和社会秩序。实际上,以保守主义价值观来指导战后日本政治和社会秩序的建设和巩固,在占领结束后就已开始,在自民党统治的政治时代,得到更全面发展。
战后自民党及其前身,在建立和巩固稳定的政治与社会秩序方面,主要采取这样几方面的措施:1.以战后象征性天皇为核心,重新确立社会权威体系和国家认同模式,从而把社会各部分有效地统合进上至天皇权威下至企业组织权威的权威体系中。2.通过对教育统制的强化以及对传统文化和精神的强调,使国民普遍形成以协调、服从、忠诚、集体感为主要取向的思想观念与文化心理;(46)并借此将社会体制和组织秩序内化为每个人的自觉认同与服从。3.通过(1)扩展的国家行政权力,(2)高速经济成长中活跃起来的技术官僚及其制定的管理性公共政策,(3)社会的自我组织化和工业社会日趋同化和一元化的生活方式与生产方式,逐步使日本社会成为能够依一套完整的制度、组织和规范进行全面管理的管理化社会。(47)4.通过强化与官僚、财界之间紧密的协调、合作关系以及积极的社会利益诱导,保持自民党在政权上的稳固地位和统治的持续性,并使反对党的力量与功能弱化。自民党的这些努力,都取得了预期成效,因而,在其长期统治过程中,把日本建成了一个有序、稳定的社会,同时,也使以“一党独大”为标志的战后日本政治局面长期稳定。由于自民党在这方面的努力,实际上超出了现代化发展所需要的适度范围,所以,自民党在建立起稳定而有序的社会的同时,却削弱了社会主体的主体性,以至于日本学者认为,今天的日本国家是没有能动国民的国家。(48)
以国家主导为手段,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稳定而有序的社会管理为基础而构成的战后保守政党的现代化发展战略,是一个有机的体系。这其中蕴含了保守主义基本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但是应该看到,这套战略既包含有很强的保守主义思想的规定性,也包含有很强的战后日本社会发展现实环境的规定性。因而,尽管其中的不少原则具有普遍意义,但整个战略的具体实施和做法,只有在日本社会才有意义。战后发展的事实表明,这套战略总体上是成功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