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日本政党政治:保守主义与保守政党

日本政党政治:保守主义与保守政党

时间:2024-04-16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日本学者北冈勋认为传统的保守主义思想意识和文化心理,发展转化为体现在现在保守政党身上的保守主义,经历了以下三个发展阶段:自然的保守主义、初始的保守主义和政治的保守主义。这种政治变迁的历史过程表明,自然的保守主义在一定程度上赋予了日本古代封建社会政治变迁与社会变迁的保守性。

日本政党政治:保守主义与保守政党

明治维新以来,在日本政治发展的绝大部分时间里,不论是议会活动,还是政府组织和国家管理,保守政党都占据主导地位,起重要作用。因此,日本的现代化发展深受保守政党统治的影响。这种影响一方面是由保守政党支配形成的体制性和政策性的影响,另一方面则是决定保守政党支配方式与领导方式的意识形态和政治精神所形成的文化性和社会心理性的影响。对于日本现代化发展来说,前一种影响,是有形的、直接的,而后一种影响则是无形的、间接的,但却是深层的。实际上,后一种影响是前一种影响的精神之所在。所以,在保守政党主导日本政党政治的情况下,考察政党政治对日本现代化发展的作用和影响,就不能不考察基于一定的信念价值观、社会理想和有关的传统与文化背景而形成的保守政党的意识形态和政治精神。这里把保守政党的意识形态和政治精神归结为保守主义

在战前,组织政府、指导社会发展的政党,主要是政友会和立宪民政党等,到战后,直接担任起支配和指导日本现代化发展的政党,则主要是战后初期的自由党、民主党和保守联合后的自民党。人们习惯上把这些前后之间有很深“血缘”继承关系的战前和战后政党,统称为保守政党。这一方面基于它们之间在组织上存在着直接的历史继承性,另一方面基于它们之间基本相似的思想意识和文化心理具有明显的保守倾向。在这里,保守并不直接等于反动,因为,这种保守不仅表明一种意识形态,而且也表明一种社会文化心理。从这些保守政党的主张、信念、理想和价值观所反映出来的保守主义,与作为资本主义国家一种政治意识或政治思想而存在的保守主义有联系并受其影响,但并不完全等同,因为,日本保守政党所秉承的保守主义,在很大程度上是源于日本社会的历史与文化。这就意味着只有回到日本的历史与传统,才能探明日本的保守主义。

在现实生活中,保守主义作为一种思想意识和文化心理,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各个领域,在人的信仰、思想、心理和行为的各个层次,都有其具体的表现形式。尽管它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但其基本精神倾向是明确的:即积极肯定现存的制度和价值。这种肯定虽然与社会变革形成对峙,但并不完全否定变革本身,而是主张渐进的发展道路,反对激进的急速社会变革。(1)所以,如果从积极的方面看,这种肯定的背后蕴含着很强的现实主义。在日本社会,不论过去还是现在,保守主义都是一种十分普遍的思想意识和文化心理。在历史上,有不少日本人都对这种保守主义作种种的反省和批判,但都改变不了它在日本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各领域的存在与影响。这是保守政党能长期支配日本社会的重要的文化和社会心理原因。日本保守主义的深层基础是日本的传统社会。

日本传统社会是一个农业社会,自古以来,以农为本的“农本主义”一直主导着日本经济和社会生活。明治维新后,在“产业立国”的现代化浪潮冲击下,它才逐渐失去其主导地位。但是,在“农本主义”基础上形成的思想和意识以及社会生活方式,并没有因此而完全失去其对日本社会所具有的深层规范性作用,相反,依然深刻地影响着日本社会。在“农本主义”主导的时代,农业生产是社会生产的主要方式,农村社会是社会的主体。农业生产依自然秩序而动,依传统耕作方式而作的循规蹈矩的生产方式,培养了日本人保守的性格。(2)另一方面,农业生产所决定的以家族、村落为基本单位的社会生活,培育了日本人社会生活集团化的传统,每个人都以一种社会集团成员的形式而存在。日本人恪守本分,相信秩序和等级制度的保守的思想意识和文化心理,就是在集团化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3)日本的集团化生活与一般集团化的社会生活不同。农业生产的艰苦条件和家族、村落的家族主义家长制权威模式,使得在集团中存在的每个人,一方面具有很强的相互依赖性和相互合作性,在农业生产条件下,这是求得个人以及集团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另一方面,基于家族主义的伦理,都对集团和集团的权威具有很强的忠诚感,这种忠诚感带来了集团内各成员为表示对集团利益和集团权威的忠诚而形成的“忠诚竞争”。这样,在日本人基本的社会生活方式,即集团生活中,就形成了“同调与竞争”共存的局面。(4)由于日本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因而,农业社会最基本的家族和村落集团生活都相对比较闭锁。这就规定了日本人集团生活的闭锁性。这种闭锁性反过来进一步强化了集团内部的“同调与竞争”。集团的同调,培育了个体的集团意识、对集团的依赖感和对秩序、规则和等级的认同;而集团在同调中形成的忠诚竞争,则培育了个人对集团与权威的服从与奉献。正是这种集团的社会生活,不仅培养了日本人保守主义的思想意识和文化心理,而且也使得这种思想意识和文化心理得以长久地存在和延续。农业生产与家族社会所形成的这种集团化社会生活和保守的观念与意识,并没有随着日本从农业社会迈向工业社会而发生根本的变化,战后日本企业权威统合力量的出现,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日本学者北冈勋认为传统的保守主义思想意识和文化心理,发展转化为体现在现在保守政党身上的保守主义,经历了以下三个发展阶段:自然的保守主义、初始的保守主义和政治的保守主义。(5)下面,以这三个过程为基本框架,来具体分析这个变化发展的过程。

第一,自然的保守主义。这种保守主义就是前面所分析的,基于最现实、最基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而形成的保守主义。这种保守主义普遍存在于日本的古代社会封建社会。它并不作为一种政治思潮而存在,仅作为一种社会态度和普遍的精神,即一种民族的精神和文化心理而存在。在日本古代历史与社会发展过程中,它促成了日本国土的统一、天皇权威形象的塑造、家族式政治秩序的确立、君主制的发展和所谓“和为贵”的和合政治精神的扎根。在这个历史过程中,日本社会所经历的几次大的政治变迁,如大化改新、镰仓幕府的成立和幕藩体制的建立,都是以保持既成的社会制度和价值体系连续性的渐进变革形式进行,因而,每一次的政治变迁,既没改变旧的政治原则,更没改变旧的生产方式,即使像天皇这样早被架空的权威象征,也安然无恙地在一世一朝的更替中承继了下来。这种政治变迁的历史过程表明,自然的保守主义在一定程度上赋予了日本古代封建社会政治变迁与社会变迁的保守性。这种保守性在明治维新中再度得到体现。

第二,自觉的保守主义。从哲学意义上讲,自然的保守主义实际上是一种自在的存在,因为,它是基于人们最基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而存在的,因而,人们更多地是把它作为一种生存和生活的本来样式来把握和继承,并没有将其上升为一种思想和理念。但是,随着社会进化和人们主体性的发展,人们的保守主义就从一种生存本能的反应,转化为一种主体的自觉选择;与此相应,在人们身上所体现的保守主义,也就从一种自然的保守主义转化为自觉的保守主义(日本学者北冈勋称之为初始的保守主义(6))。自觉的保守主义是基于自然的保守主义而形成的,人们的自我反省是其产生的基本动力。它是人们在反省自然的保守主义基础上,对社会和政治进行自觉的评判和选择的产物,因而,是作为一种思想意识而存在。这与作为民族文化心理而存在的自然的保守主义相比,无疑是一大超越。但是,日本学者北冈勋认为,与此后出现的政治的保守主义相比,这种保守主义的反省或自觉程度还是有限的,尚未达到很高程度。它只是政治的保守主义的初始阶段。(7)所以,他把它界定为初始的保守主义。从日本政治与社会发展历史来看,它形成于从明治维新到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这一历史阶段。虽然这一历史阶段最后以军国主义的失败而终结,但这一历史阶段的社会变革和发展,已使得日本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近代的工业社会转化。这是自觉的保守主义形成的基本历史背景。日本的保守政党正是在这个时代形成的,是自觉的保守主义的重要主体之一。

明治维新的目标和战略是十分明确的,其目标是国家独立,富国强兵;其战略是内废封建,外学西方。因而,维新很快使日本从封建国家向近代国家转型。但是,应该看到,明治维新从一开始就体现了很强的保守主义倾向。维新是在王政复古的旗号下展开的,通过大政奉还、幕府制向天皇制转型,建立起近代国家。现代化开始后,在现代化的道路选择上,明治政府以普鲁士的现代化道路为蓝本,走君主集权专制的现代化道路。强烈的历史继承性和发展道路选择上的保守性,使明治维新染上了强烈的保守主义色彩。正如日本学者北冈勋所说,这种保守主义不直接源于自然的保守主义,而是源于保守主义的自觉意识,因为,这其中已包含了很强的主体选择。

与以藩阀势力为主体的维新变革运动相比,一开始就作为反政府力量而存在的自由民权运动,显然要激进得多。但是,这种“激进”的自由民权运动,很快就转向保守,这一方面与这场运动所处的社会发展环境在明治维新后总体上趋向保守有关,另一方面则与这场运动主体的保守性有关。自由民权运动的主体是下级武士、农民和地主,并不完全是现代资产阶级,因而,它的主体实际上天生具有保守性。在运动中,他们虽然举起了当时最为时髦的民主大旗,但其目标纲领却是十分现实的,因而也是有限的。其具体目标是:开设国会、减轻地租和修改不平等条约。天皇宣布开设国会后,自由民权运动很快就向政党转化,成立了自由党和立宪改进党。这两个政党虽然都以打倒藩阀政府,推进民权运动为自己的基本纲领,但是帝国议会正式开设后,就从帝国体制外进入帝国体制内,并逐渐从作为反对藩阀势力而存在的政治力量,转为帝国体制内的政治力量,所以,它们进入帝国议会后,自由民权运动就彻底衰败了。此后,这两个政党先后参加了藩阀政府,后联合组成宪政党,并组织政府,但很快失败;分裂后,宪政党归属伊藤博文,成立政友会,宪政本党与由保守的立宪帝政党发展而来的大同俱乐部结合,成立了立宪国民党。这样,作为激进自由民权运动产物的日本近代两大政党,也就完全保守化了,成为了保守政党。至此,日本近代政党保守性格的塑造也宣告完成。

应该看到,这种战前政党保守化的发展,既有客观条件的作用,也有主观的自觉选择。这种保守化所体现出的保守主义与明治藩阀政府的观念和行为所体现出的保守主义毕竟不同,与后者相比,它更具有积极的倾向和现代的意义。它所观照的主要是现实,而不是传统,在历史取向上,主张进步与发展,反对复古与守旧。因而,日本学者北冈勋称之为“进步的保守主义”。这种“进步的保守主义”,在大正年代,发起了两次护宪运动,从而保证了明治时代宪政的发展;同样,也是这种“进步的保守主义”,在大正的政党政治时代,孕育出了两大政党“产业立国”的现代化政策设想,并在政治上把普选制初步变为现实。两大政党的“产业立国”政策构想,深刻地影响了战后保守政党的现代化政策与方针。事实上,战后自民党所走的现代化道路与战前保守主义政党想走而没走成的现代化道路,在本质上没有什么区别。从明治维新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这段时间里,日本的经济与社会都有很大发展,并成为世界一大强国,但从总体上讲,它的现代化与民主化都不彻底,在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生活各个领域,都保存有许多封建的残余。在这样背景下形成的政党和它所秉承的保守主义思想意识也都不成熟。虽然在这个时期,保守主义已提出一定的思想和观念,并化为具体的政策,但与后来的保守主义相比,还没形成完整的体系和明确的价值准则。因而,这个时期的保守主义,即自觉的保守主义,实际上是后来形成的政治的保守主义的萌芽。

第三,政治的保守主义。二战结束后,占领军的民主改革,基本摧毁了战前的政治体制和政治势力,并建立起西方式的民主体制。基于新的民主体制,日本开始了战后全面的现代化进程。政治的保守主义就是在这过程中形成的,其主体是在战后复兴和发展的保守政党。战后保守政党不仅对保守主义有自觉的意识,而且明确将其作为自身的统治纲领和主张,从而使保守主义上升为一种统治的政治意识形态。这是战后政治的保守主义与战前自觉的保守主义的根本区别所在。(www.xing528.com)

战后政治的保守主义是战前自觉的保守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在日本社会中作为一种文化心理而存在的自然的保守主义,是其发展的深层的文化基础。战后政治的保守主义能得以形成和发展,主要基于以下四方面因素:

1.保守政党的跃进。战后民主改革使战前保守政党迅速复活,并在新旧体制交错中,迅速填补了天皇权力和军部权力被打倒后留下的权力空间,成为政治生活的主导力量。虽然民主改革中的公职处分,很快就对战后复活的保守政党形成有力冲击,但这种冲击在削弱保守政党中旧党派势力的同时,也使得保守政党得到了有效的改造,因为,在这冲击之后,保守政党迅速与战前遗留下来、并在战后“间接统治”中起主导作用的官僚结合,从而不但没有失去其在政治生活中的主导地位,而且加强了它的活动能力。战前遗留下来的官僚,是在战前现代化过程中成长起来的,战前的体制和文化氛围,使得它们也秉承了保守主义的基本思想与精神。这样,保守主义政党与官僚的结合,实际上就构成了战后政治的保守主义的有力主体。

2.冷战的作用。在占领统治下,作为占领统治核心力量的美国,一开始就把对日本的战后改造,纳入自身的战略体系。所以,随着东西方冷战形势的发展,美国就在对日本进行民主主义改造的基础上,把日本纳入冷战的战场,成为西方阵营的一员。为此,美国一方面扶植日本国内的保守势力,另一方面积极怂恿日本走上再军备的道路。在这种态势下,日本国内保守势力有很大的发展,并明确打出与社会主义国家意识形态完全不同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使得日本在东西方制度和意识形态对峙中,也成为西方阵营中有力的一员。这种对峙加速了保守势力政治意识形态,即政治的保守主义的发展。

3.现代化的要求。日本战后面临的最核心任务是经济的再建和现代化的发展,因而整个社会,尤其是财界,倾向于稳定的政权和现实的政策。这种要求客观上就阻止了急速的社会变革和激进的政治要求在日本的发展,同时,也使得理想主义的政治主张失去其广泛的社会响应基础。这样的现实客观上就为保守势力的统治和保守主义的政策主张,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条件和深厚的社会基础。前面已指出,保守主义实际上内含有很强的现实主义,而这种现实主义正是战后日本社会所迫切需要的。另一方面,日本现代化发展对国家主导的要求,也使得保守主义的政治指导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因为作为资本主义社会一种政治思想的保守主义,正是主张国家对社会进行干预和主导。这种主张与现实发展对国家主导的要求在精神上是一致的。

4.保守与革新的对立。战后民主改革所复活的政党,不仅有保守政党,而且有无产阶级政党。后一种政党一开始就作为与保守政党相对立的革新政党而存在。因而,战后保守政党与战前保守政党不同,它必须面临战后革新力量的挑战和压力。在政党政治下,这种保守与革新的对立,不仅仅是党派之间权力的对立,更主要是党派之间意识形态和政策主张的对立。这种对立客观上就使得保守政党不得不将自身所持的保守主义观念与主张理论化和体系化,并成为一种政治思想或政治意识形态。这种客观要求对战前政党几乎是不存在的。

基于上述四方面因素而形成、发展的战后政治的保守主义与战前自觉的保守主义相比,在对保守主义的自觉意识、体系把握和理论提炼上,自然要高出许多。但是,作为战后保守政党思想主张的政治的保守主义,并不是通过抽象的理论来体现,而是通过具体的党的纲领宣言来体现,通过具体的政策方针来体现。(8)所以,下面主要通过自民党的纲领、宣言和政策,来展现政治的保守主义的基本倾向。

自民党在“立党宣言”中明确表示:“要勇于使过去及现在制度机构中健全的东西发挥作用,除去旧的无用的东西,消除社会的缺陷。”“寻求有秩序的发展……大胆推行进步的政策。”在“党的性格”规定中,自民党明确表示:“我党是摒弃导致斗争和破坏的政治理念,以协同和建设的精神为基础,维持合理的传统与秩序,并促其在不断适应时代要求中发展,积极改革现状,消除弊害的进步政党。”在“党的使命”规定中,自民党表示:“我党……要在秩序与传统中不断求得进步,不断反省自身……成为赢得国民信赖、充满道义力量的国民政党是党的信念……,将勇于纠正政治伦理衰败的倾向。”在“党的政纲”中,自民党表示:“要更新国会及政党的活力,完善选举制度和公务员制度,努力端正官纪政纪,扫除政界、官界的积弊。”从这些表示中可以看出,自民党政治的保守主义的总体倾向是:秩序与传统,进步与发展。这个倾向虽不激进,但也不消极。这种倾向在1965年的《自民党基本宪章》中,也有明显的体现。宪章指出:“真正的进步在秩序中求得,有价值的创造只有在优良传统上发展才有可能。因此,我们摒弃声称为了未来而牺牲现在的革命思想,同时也不主张空守过去,抵抗世界进步的反动主义。”在这里,自民党实际上在激进与守旧之间找到了自己的平衡点:即能联系起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现实主义。这种现实主义主张随潮流而动,但并不想超越潮流;主张保持传统,但并不完全回到过去;强调现实中的秩序,但并不放弃现实的发展。基于这样的平衡点,自民党在政治和政策上赢得了很大的回旋空间,在变化不定的社会中,应对自如,自由伸缩。

应该看到,自民党的这种政治的保守主义,在很大程度上是针对以社会党和共产党为代表的革新力量而形成和发展的,因而,其政治倾向包含有反动的一面。自民党认为,尽管世人都将自民党称为保守政党,但实际上,自民党性格所体现的是进步政党,其标志是:自民党反对产生斗争和破坏的政治理念,即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基础的暴力革命的政治理念;而主张在维持秩序和传统中,在改革现状中,寻求自由、民主和进步。(9)显然,自民党把反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革命理论的反动性,视为自己进步的表现。同时,自民党还进一步认为,自民党性格与社会党和共产党性格的最根本区别在于:后面两个政党都是特定阶级,即劳动者或者无产阶级的政党,而只有自民党是全体国民的政党,因而,只有自民党才能在全体国民中忠实地实行民主主义。(10)然而,实际上,自民党在宣布自己为全体国民的政党的同时,已把自己作为资产阶级统治代理人的特定意志上升为全体国民的意志,并强加给了整个社会。这其中的反动性是显而易见的。

从自然的保守主义到政治的保守主义的发展,既包含有保守主义本身发展的思想逻辑,也包含有日本社会和政治发展的历史逻辑。从这发展过程观照保守主义与保守政党的历史关系,可以看到,在日本,保守主义孕育了保守政党;反过来,保守政党推进了保守主义的发展,并使其成为一种统治的政治意识形态。作为一个政党,自民党对日本保守主义的贡献,并不仅仅在于使其成为一种政治思想和政治意识,而更主要在于为其确立了一个平衡点,即现实主义。正是基于这种以现实主义为平衡点的保守主义,自民党规范了自己的思想取向、政策主张和行为模式,比较成功地领导了战后日本社会的发展。另外,自民党以现实主义为保守主义的平衡点,也使得保守主义有了宽广的发展空间和很强的适应能力,从而为保守主义作为一种政治思想或政治意识形态长久而广泛地影响和作用于日本社会创造了可能。这里应该特别指出的是,保守政党的保守主义与日本社会文化中的保守主义之间的历史渊源关系以及由此而决定的两者之间的高度同构性,是保守主义能在日本持续发展,并作为一种政治思想或政治意识形态长久而广泛地作用于日本社会的重要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