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刘禹锡散文成就及地位

刘禹锡散文成就及地位

时间:2024-04-04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我们应把刘禹锡的散文渊源从班固追溯到刘向。刘文的另一渊源是《离骚》和《文选》。李慈铭高度评价刘禹锡散文,他说:"中山叙记诸文,简洁刻炼,于韩、柳外自成一子。"④下面介绍刘禹锡的散文成就及其在唐代古文运动中的地位。"⑥韩、李、柳、刘在古文运动中是"同时伦辈",谢采伯将刘置于"继"韩、柳之"轨"的地位,是不符事实的。"意思是说,他的论说文成就超过韩愈。

刘禹锡散文成就及地位

刘禹锡散文,博采众长,从先秦两汉至六朝的名篇佳作,他都认真学习,含英咀华。前人曾指出刘文渊源,举例如下:刘梦得《叹牛》云:"员能霸吴属镂赐,斯既帝秦五刑具,长平威振杜邮死,垓下禽敌钟室诛。"《儆舟》云:"越子膝行吴君忽,晋宣尸居魏臣怠,白公厉剑子西晒,李园养士春申易。"文法效《汉书·蒯通等传赞》。阎若璩案:杨升庵则谓文法皆祖韩非"门人捐水而夷射诛"六句。

③13800170_0307_2作文旨意句法,固有规仿前人,而音节锵亮不嫌于同者。如《前汉书》赞云:"竖牛奔仲叔孙卒,郈伯毁季昭公逐,费忌纳女楚建走,宰嚭谮胥夫差丧,李园进妹春申毙,上官诉屈怀王执,赵高败斯二世缢,伊戾坎盟宋痤死,江充造蛊太子杀,息夫作好东平诛。"??刘梦得《因论·做舟篇》云:'越子膝行吴君忽,晋宣尸居魏臣怠,白公厉剑子西哂,李园养士春申易。'亦效班史语也。然其模范,本自《荀子·成相篇》。①13800170_0308_0 按照前人的求索,刘文曾取法于《苟子》、《韩非子》及班固《汉书》。林纾评王质神道碑,亦云:"造句凝重,措词典丽,似从《汉书》得来。"②而刘禹锡自称"文师汉中垒"。③班固文章则受刘向影响。④这条刘向--班固--刘禹锡传承轨迹可见。我们应把刘禹锡的散文渊源从班固追溯到刘向。

刘文的另一渊源是《离骚》和《文选》。林纾评《吊马文》云:"此文亦似发源于《骚》,微带有《选》意,且不脱诗人口吻。"评李绛集纪云:"文极典重,中间有云'龙鳞收怒,天日回照,,仍近六朝语"。评《含辉洞述》云:"为山水述乃作颂体。"评《吏隐亭述》云:"此直是四言纪游之诗。"①按照林纾的求索,刘文采取《骚》、《选》精华,加以烹炼,并以诗为文,融为一体。

此外,王应鳞还指出:刘禹锡《口兵戒》"本《鬼谷子》。"②缪荃孙又指出:刘禹锡"文中用字新颖",并举出这些字的来历。如《武陵北亭记》"是日还也",还作反字用,与《诗·小雅》"尔还而入必易也"之注合。

《连州刺史厅壁记》"不足庚其责",庚作偿字用,与《礼记》"请庚"之注合。《苏州贺册皇太子笺》"以贞""九国"用《华阳国志》。③刘禹锡做诗,讲究用字有来历。作文也是如此。

李慈铭高度评价刘禹锡散文,他说:"中山叙记诸文,简洁刻炼,于韩、柳外自成一子。"④下面介绍刘禹锡的散文成就及其在唐代古文运动中的地位。

从西晋夏侯湛开始,酝酿已久的古文运动,到中唐时达到最高峰。韩愈的学生李翱曾说:"翱昔与韩吏部退之为文章盟主,同时伦辈,惟柳仪曹宗② 《林氏选评名家文集·刘宾客集》。

③ 《刘禹锡集》卷三十五《韩十八侍御见示岳阳楼别窦司直诗,因令属和,重以自述,故足成六十二韵》。

④ 参阅《艺概》卷一《文概》。

① 《林氏选评名家文集·刘宾客集》。

② 《翁注困学纪闻》卷十七《评文》。

③ 结一庐朱氏刻本《刘宾客文集·跋》。

④ 《越缦堂读书记》八《文学·(三)诗文别集》。

元、刘宾客梦得耳。"刘禹锡把这句话援引人自己文章中⑤,表明他同意这一观点。宋谢采伯对刘禹锡在古文运动中的历史地位评价说:"唐之文风,大振于贞元、元和之时,韩、柳倡其端,刘、白继其轨。"⑥韩、李、柳、刘在古文运动中是"同时伦辈",谢采伯将刘置于"继"韩、柳之"轨"的地位,是不符事实的。

刘禹锡从事古文写作的时间比较早。贞元十年(794),他写的《献权舍人书》就是一篇流畅的古文。在这篇文章中,他鄙弃"沉溺于浮华"的骈体文,明确提出文章应该是"见志之具"。"权舍人"是与刘禹锡有世谊的权德舆。据《旧唐书·权德舆传》载,他四岁"能属诗","十五为文数百篇,编为《童蒙集》十卷,名声日大。"刘禹锡早年游权德舆之门,受其薰陶。

他在贞元十年以前,已经写了不少古文,仅献给权德舆一人的,一次就有十几篇之多。①韩愈提倡古文运动是在贞元十二年(796)左右。当时他刚登上仕途,号召力还不大。韩愈在文坛上真正产生影响,是在贞元十八年(802)

调任国子监四门博士以后。刘禹锡从事古文写作,并不是在韩愈提倡古文运动以后才开始的。

刘禹锡对自己的论说文比较自负。他在《祭韩吏部文》中说:"子长在笔,予长在论。"意思是说,他的论说文成就超过韩愈。这一说法大致上符合实际情况。刘禹锡的论说文内容比较丰富,有关于哲学的,如《天论》三篇;有关于政治的,如《答饶州元使君书》;有关于经义的,如《辩易九六论》;有关于史论的,如《辩迹论》、《华它论》;有关于教育的,如《奏记丞相府论学事》;有关于医药的,如《答道州薛郎中论方书书》;有关于书法的,如《论书》;有关于书仪的,如《答道州薛郎中论书仪书》等等。

先儒们很早就有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说法①。先秦诸子著书立说是立言,经学家们笺注儒家经典,阐明先王之道也是立言。司马迁的《史记》是纪传体的史书,就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而言,是借史的形式立言。王充则深有体会他说:"造论著说之文,尤宜劳焉。"②这反映了古人对"立言"的重视。刘禹锡在总结古人"立言"的基础上,指出:"古之为书者,先立言而后体物。"③并认为:"造端乎无形,垂训于至当,其立言之徒。"④这就是说,"立言"之作大多是研究形而上的问题,以立论精当给人以启迪。

他在《因论七篇》引中自谦智不逮于"立言"、"寓言",是因感而有词,"因之为言,有所自也。"实际上,《因论七篇》是具有深刻现实寓意的政论。林纾云:"宾客之文,长于讽喻。《因论》七篇,均有寄托。"⑤刘禹锡的论说文以见解明晰、逻辑严密、语言洗练见长。论说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文章本身所表现出来的思想理论水平,哲学论文和政治论文尤其如此。哲学论文如《天论》三篇,论述了天的物质性和运动规律问题,提出⑤ 《刘禹锡集》卷十九《唐故中书侍郎平章事韦公集纪》。

⑥ 《密斋笔记》卷三。

① 见《刘禹锡集》卷十《献权舍人书》。

①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豹闻之,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② 《论衡》卷二十《佚文篇》。

③ 《刘禹锡集》卷十九《唐故衡州刺吏吕君集纪》。

④ 《刘禹锡集》卷六《因论七篇》引。(www.xing528.com)

⑤ 《林氏选评名家文集·刘宾客集选序》。

了"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的观点,并在当时的科学水平上分析了"天命论"产生的社会根源和认识论根源。林纾评价《天论》"辩","终能自圆其说。"①《天论》是我国古代唯物论思想发展史上的重要文献。政论文《答饶州元使君书》批判了"以守旧弊为奉法"的官场陋习和只知修身、不知及物的迂腐之见,林纤说此文"论吏治有见到语。"②其它一些专题性的论文,有的虽然只是数百字的短文,也富于卓识。如《辩迹论》是一篇史论,文章采用主客答问的形式,阐明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功绩问题。"客"所提出的问题代表流俗之见,认为宰相房玄龄杜如晦两人在任职期间政治上建树不大。刘禹锡运用史书上的记载,认为房玄龄能在唐太宗与诸多功臣之间协调君臣关系,解除功臣宿将的疑虑,因而政绩仍很显著。评价一个人的历史功绩,应当深入考察其处处为国家打算的心迹。"观书者当观其意,慕贤者当慕其心",这句颇具识见的结语,在全文中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林纾评价此文"语甚沈实,不似老泉以驰骋为能。"③即刘禹锡文高于苏洵文。

《救沉志》是一篇寓意深刻的记叙文。文中写一位慈悲的老僧,在朗州大水时组织青年人打涝落水的人畜。当青年人想搭救一只落水的虎时,这位僧人坚决不同意。青年人为此与他展开了辩论。僧人以佛教教义扬善惩恶的道理来说服他们。文章最后说:"余闻善人在患。不救不祥。恶人在位,不去亦不祥。僧之言远矣,故志之。"此文写于贬官朗州时期,作者受憎分明的态度和坚决明快的语气,使这篇文章特别富于战斗力。

《机汲记》是一篇反映劳动人民创制汲水机械技术成就的记叙文。此文写一个颇具巧思的工匠利用毛竹、绳索、铁器等普通的材料,制成汲水机,使江水通过高高的城墙送到城里,表现了我国唐代工匠的高度智慧。作者认为,汲水机械之所以能够创造成功,是由于各种器材配合得很好,共同发挥了作用。"观夫流水之应物,植木之善建,绳以柔而有立,金以刚而无固,轴卷而能舒,竹圆而能通,合而同功,斯所以然也。"文章最后说:"今之工咸盗其古先工之遗法,故能成之,不能知所以为成也。"这就揭示了一个道理:工匠不能墨守成规,而应有所革新,有所创造。

记叙文《观市》写买卖双方讨价还价的情形十分生动:"冒良苦之巧言,数量衡于险手。秒忽之差,鼓舌伧佇;诋欺相高,诡态横出。"寥寥数语,对世态人情的刻画,可谓入木三分。林纾评此文"写伧态俗状,固是极笔。"①刘禹锡还写有不少碑、记、表、状、启、铭、集纪、杂著、祭文。其中有些是感情真挚、回肠荡气的抒情散文,很值得一读。如《祭柳员外文》重在抒写个人哀痛,语言极有感染力;《祭韩吏部文》重在赞美韩愈的文学成就,措词十分中肯:"鸾凤一鸣,蜩螗革音。手持文柄,高视寰海。权衡低昂,瞻我所在。三十余年,声名塞天。"文中充分肯定了韩愈在文坛的盟主地位,热烈歌颂了中唐古文运动。《祭兴元李司空文》重在控诉宦官残害忠良。每篇都有其重点,感情色彩也不一样,都称得上是祭文中的精品。他为① 《林氏选评名家文集·刘宾客集》。

② 《林氏选评名家文集·刘宾客集》。

③ 《林氏选评名家文集·刘宾客集》。

① 《林氏选评名家文集·刘宾客集》。

柳宗元、吕温等人文集写的前言,品评有关人物的学术、思想、品德、文章,多精到之词,且表述了自己的文学主张。林纤评吕温集纪云:"文体方重,殊不易为。"①刘禹锡写的碑传,颇具鉴识,林纤称赞他"饶有史才"。如《高陵令刘君遗爱碑》,主要突出刘仁师敢于为民作主,不畏强暴的精神:"文庄雅而详尽,自是极笔";《唐故朝议郎、守尚书吏部侍郎、上柱国、赐紫金鱼袋、赠司空奚公神道碑》主要赞扬奚涉能够推贤审官,"知道不私":"用笔端凝,谙金石之体";《唐故邠宁庆等州节度观察处置使、朝散大夫、检校户部尚书、兼御大夫、赐紫金鱼袋、赠右仆射史公神道碑》主要叙写史孝章劝其父史宪诚以魏博镇归顺朝廷及率众征讨沧景叛镇李同捷两件事:"情文相生,是唐文正轨"②。这些碑文的材料都是根据表现主题的需要而选取的,在碑主的一生中有充分的代表性,因此尽管篇幅不长,却能酷似其人,是继承中国传记文学优良传统的力作。这种突出重点的写作方法,在刘禹锡的史论中也有体现。邹炳泰《午风堂丛谈》评价《辩迹论》云:"其论房梁公,特举其起李卫公一事,能尽才悍患,去忌照私,与人以心相见,持论独见其大。"刘禹锡也以深得此法奥妙自负。《唐语林·文学》云:"薛伯鼻修史为(李)

愬传,收蔡州,径人为能。禹锡曰:我则不然。若作史官,以恕得李佑,释缚委心用之为能。入蔡非能,乃一夫勇耳。"不难看出,刘禹锡的史才与史识都高。

刘禹锡作为一个诗人,有些文章又精于描写和抒情。如《连州刺史厅壁记》、《合辉洞述》、《吏隐亭述》是千年传诵的描写风景的名篇。《上杜司徒书》"吞咽处含无尽之悲,精恳处多不刊之语"。《伤往赋》"文极哀梗"①等等。

刘禹锡的骚赋也写得很有特色。从继承关系上说,他写的赋,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直接学习屈赋的,如《问大钩赋》受到屈原天问》的启发,也是悲愤郁结,向天发问,而在艺术构思上则采用梦游天庭,与金甲威神直接对话的方式,与《天问》的只问不答有所不同。又如《何卜赋》模仿《楚辞·卜居》,用问卜的方式抒写内心的愤感,表达坚定不移的志节。另一类是学习东汉以来的抒情小赋,如《秋声赋》一反宋玉《九辩》悲秋的老调,从写秋天风光中展示了一种奋斗不已的精神世界;《山阳城赋》则以古鉴今,表现了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关心。

任何文学作品的构成,总不能离开练字与造句。《文心雕龙·章句篇》说:"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为章,积章而成篇??。章之明靡,句无砧也;句之清英,字不妄也。"这是前人创作经验的正确总结。韩愈、柳宗元、刘禹锡等人完成"古文运动"的艰巨事业,推翻东汉以来相沿成习的骈文在文坛上的统治地位,取得散文创作的辉煌成就,其要诀之一就是善于练字、造句。举例来说:苏轼称赞刘禹锡"善造语",《楚望赋》中"水禽嬉戏,引吭伸翩。纷惊鸣而决起,拾綵翠于沙砾"是"妙语"。②张邦基认为"唐人能造奇语者,无若刘梦得作《连州厅壁记》云:'环峰密林,激清① 《林氏选评名家文集·刘宾客集》。

② 《林氏选评名家文集·刘宾客集》。

① 《林氏选评名家文集·刘宾客集》。

② 《苏轼文集》卷六十七《题跋·书子厚梦得造语》。

储阴。海风敺温,交战不胜。触石转柯,化为深凉。飔城压冈,踞高负阳。

土伯嘘湿,抵坚而散。袭山逼谷,化为鲜云。'盖前人未道者。""其他刻峭清丽者,不可概举,学为文者,不可不成诵也。"①林纾评价《董氏武陵集纪》"起数语字字如镔铁铸成,不能易也。"《因论·原力》"造句甚奇"。

《观博》"造句之奇,千力万气"。②况周颐欣赏《董氏武陵集纪》"'夜讽'字甚新,殆即新词度曲之渭。"③前人以妙、奇、新形容刘禹锡练字、造句的特色,又以简古、真挚、宏丽形容刘禹锡文章的特色,请看:简古 《山阳城赋》"论汉之兴衰,要言不烦。"《答容州窦中丞书》"语极简贵。"《答道州薛郎中论方书书》"叙医理及制药之法,该简而确切。至云委命于庸人之手,几于十中八九,文简括可味。"《魏生兵要述》"简而顺。"《许州文宣王新庙碑》"叙事之严重简古,不减昌黎。"薛春《神道碑》"叙事简贵。"真挚 《谢上连州刺史表》"情深语挚。"《子刘子自传》"自叙生平,颇不涂饰,自是梦得真处。"《祭柳员外文》"深哀极愉,备见交情。"《重祭柳员外文》"'每一念至,忽忽犹疑'与'安知世上,真有此事',是从肝隔中吐出,非有意作奇语也。"宏丽 韦处厚集纪"文中自'今上继明,策勋第一'以下,语极宏丽,唐初文人不能及也。"《因论·原力》"文甚宏丽。"①总之,刘禹锡的散文写出了自己的风格。柳宗元曾用"文隽而膏,味无穷而炙愈出"民来②形容刘的散文的总体特色,是十分恰当的,刘禹锡的文章征引渊博、推理严密、辞藻优美、题旨隐微,不象韩愈那样雄气逼人,也不象柳宗元那样刻凌厉,而是含蓄致密、引人深思。李慈铭评价刘文"于韩、柳外自成一子",是公允的。

① 《墨庄漫录》卷十。

② 《林氏选评名家文集·刘宾客集》。

③ 《蕙风词话》卷四。

① 以上见《林氏选评名家文集·刘宾客集》。

② 见《刘禹锡集》卷二十《犹子蔚适赵戒》。l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