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于大和六年(832) 二月抵达苏州。
苏州在中唐时是一个比较富庶的地方,但大和五年(831)发生水灾,给百姓带来严重的灾难。刘禹锡《苏州上后谢宰相状》云:"伏以当州繇大浸之后,物力萧然。饥寒殒仆,相枕于野。誓当悉心条理,续具奏论。"《苏州谢赈赐表》云:"伏以臣当州去年灾沴尤甚。水潦虽退,流庸尚多。臣前月到任,奉宣圣旨,阖境老幼无不涕零。询访里闾,备知调擦。方具事实,便欲奏论。圣慈忧人,照烛幽远。特有赈恤,救其灾荒。"《苏州加章服谢宰相状》云,"伏以圣德柔远,皇明烛幽。凡有上陈,皆可其奏。遂令管见,得及疲黎。"从上述可知,刘禹锡二月到任后,就察视灾情,了解民瘼,为民请命,赈恤灾民。
《旧唐书·文宗纪》下云:大和六年(832)二月"戊寅,苏、湖二州水,赈米二十二万石,以本州常平义仓斛斗给。"刘禹锡《苏州谢赈赐表》云:"伏奉去年二月十五日敕,苏州宜赐米一十二万石,委刺史据户均给者。"他积极努力,想方设法地实施朝廷"赐米"赈灾的敕令,从本州常平义仓中调拨了十二万石米,逐户分发,并宣布减兔赋役。由于刘禹锡"昼夜苦心,寝食忘味"的治理,"遂使人心获安","幸免流离,渐臻完复"①,户口增长。
大和七年(833)十一月,因刘禹锡一年多的悉心抚绥,消除了灾情,恢复和发展了生产,浙西观察使王璠对他的政绩表示满意,在考课时把他列为"政最",朝廷优诏嘉奖,特赐紫金鱼袋,以示荣宠。刘禹锡自谦"才术虽短,忧劳则深"②,但他"念百姓水潦之余","夙夜竭诚",终使"闾里获安,流庸尽复"③的功绩,苏州人民是不会忘记的,把他与曾经做过苏州刺史的韦应物、白居易一起称为"三贤",特为兴建了"思贤堂",岁时致祭,说明百姓对他是十分敬仰的。
大和八年(834)七月,刘禹锡奉命调任汝州(今河南省临汝县)刺史,兼御史中丞,充本道防御使。《自传》、《旧传》、《新传》均未言移汝年月。刘禹锡《别苏州二首》,第一首云:"三载为吴郡,临歧祖帐开";第二首云:"流水阊门外,秋风吹柳条"。"三载"指大和六、七、八年,当系大和八年秋离开苏州。
刘禹锡途经扬州时,与当时任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使的牛僧孺相会。刘禹锡的《酬淮南牛相公述旧见贻》一诗,记述了这次相会的情景与心情:少年曾忝汉庭臣,晚岁空余老病身。初见相如成赋日,寻为丞相扫门人。追思往事咨嗟久,喜奉清光笑语频。犹有登朝旧冠冕,待公三入拂埃尘。
据《云溪友议·中山诲》云,牛僧孺"酒酣,直笔以诗喻之",写《席上赠汝州刘中丞》。刘禹锡"承诗意,方悟往年改张牛公文卷。"牛僧孺登进士① 《刘禹锡集》卷十六《苏州谢恩赐加章服表》。
② 《刘禹锡集》卷十六《苏州谢恩赐加童服表》。
③ 《刘禹锡集》卷十六《谢分司表》。
科前,曾谒见刘禹锡,刘"对客展卷,飞笔涂窜其文",牛"拜谢碧砺,终为怏怏乎",即一直抱有夙憾。《唐语林·文学》云,"刘禹锡曰:牛丞相奇章公初为诗,务奇特之语,至有'地瘦草丛短'之句。明年秋,卷成,呈之,乃有'求人气色沮,凭酒意乃伸',益加能矣。明年乃上第。"可见,牛僧孺向刘禹锡"行卷",刘禹锡乐于奖掖后进,但牛僧孺反恩为怨的态度,使他感到伤心。这次扬州两人会面,"席上"牛儒孺"述旧",又提起往年"改卷"之事,牛余怨未消,刘的酬诗以"追思"一联表示了歉意。
经过汴州时,刘禹锡与时任汴州刺史、宣武军节度使的李程相会。刘禹锡写有《将赴汝州,途出浚下,留辞李相公》一诗。
汝州离洛阳较近,刘禹锡到达汝州后有一种"近乡为贵"①的感觉。他在汝州任刺史一年多的时间,生活较为安定,公务也不象在苏州时那样繁忙。
当时,白居易正在洛阳做太子宾客分司闲官,裴度任东都留守,刘禹锡与白居易、裴度的唱和较多。(www.xing528.com)
大和八年(834)十一月,兵部尚书李德裕检校右仆射,充镇海军节度、浙江西道观察等使。①李德裕由长安赴任,途经汝州,与刘禹锡相会。禹锡有《奉送浙西李仆射相公赴镇》诗,题下注:"奉送至临泉驿,书札见征拙诗,时在汝州。"诗中云:"建节东行是旧游,欢声喜气满吴州",观其语气,他们两人的感情比较融洽。
刘禹锡《酬令狐相公首夏闲居书怀见寄》云:"翔泳各殊势,篇章空寄情。应怜三十载,未变使君名。"自注:"贞元中,自郎官出守,至今三十一年。"刘禹锡于贞元二十一年(805)贬谪,下推三十一年为大和九年(835)。
此年刘禹锡仍为汝州刺史,令狐楚为吏部尚书、太常卿。令狐楚虽与刘禹锡唱和频繁,但从未加以提拔,刘诗流露出对令狐楚不满,因他仍有到朝廷去发挥政治才干的愿望。
大和九年九月,白居易除同州刺史,辞疾不拜。十月,朝廷改授白居易为太子少傅分司;刘禹锡移同州刺史,兼御史中丞,充本州防御、长春宫等使。刘禹踢赴同州,实际上是代替白居易的。
当时,裴度仍在洛阳,新加中书令衔。刘禹锡从汝州赴同州,途经洛阳,与裴度、白居易、李绅相会。刘禹锡《两如何诗谢裴令公赠别二首》第二首云:"一东一西别,别何如?终期大冶再熔炼,愿托扶摇翔碧虚。"此诗表明刘禹锡自己还想经受一次政治烈火的熔炼,再次表达了希望裴度出山之意。但是,富于政治经验的裴度已预感到朝廷上可能会发生祸乱,宦情已经淡薄,所以裴度在裴、白,李、刘四人的《刘二十八自汝赴左冯途经洛中相见联句》中,对刘禹锡的热情泼了点冷水:"不归丹掖去,铜竹漫云云。唯喜因过我,须知未贺君。"刘禹锡于大和九年十二月抵达同州(今陕西省大荔具)。《同州谢上表》云:"伏以本州四年已来,连遭旱损。闾阎凋擦,远近共知。臣顷任苏州之年,亦遭大水之后。??今本部灾荒,物力困涸。乔为长吏,敢不竭诚?即须条疏,续具闻奏。"同州连续四年遭受到旱灾,百姓流离失所,饥寒交迫。
刘禹锡到任后,就把主要精力放在救灾上。《谢恩赐粟麦表》云:"伏奉今月一日制书,以臣当州连年歉旱,特放开成元年夏青苗钱,并赐斛斗六万石,① 《刘禹锡集》卷十六《汝州谢上表》。
① 《旧唐书》卷十七下《文宗纪》下。
仰长吏逐急济用,不得非时量有抽敛于百姓者。"刘禹锡从朝廷争取到六万担救灾粮,并宣布免收开成元年夏青苗钱和其它征敛,"去其旧弊","严立新规,人知所措"①,使"群情顿安。"②朝廷给予同州的这些救济措施,主要是由于刘禹锡的呼吁。刘禹锡的忧民之心,深为群众所悉,其政绩为世所称。
刘禹锡在同州刺史任上不满一年。开成元年(836)秋,刘禹锡因患足疾,迁太子宾客,分司东都。
① 《刘禹锡集》卷十六《谢恩放先贷斛斗表》。
② 《刘禹锡集》卷十六《谢恩赐粟麦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