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上述这些变化外,最近三十年,世界科幻还有其他一些需要引起注意的趋势。首先是伪科学题材对科幻的进一步影响。
伪科学始于民间,兴盛于官方。然而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绝大部分伪科学的本来面目得以澄清,一些由官方、军方支持的伪科学研究相继落幕。在美英两国,官方的UFO调查都在得出结论后停止。中国也于九十年代停止了由政府资助的特异功能研究。野人调查也变成了纯粹的民间活动。从此,形形色色的伪科学阵地完全由官方回到了民间。比如世界各国均有飞碟学会,但目前均为民间组织。
有趣的是,当伪科学在官方,在科学界失去阵地后,反而更强烈地扣响科幻之门。因为从事伪科学的人抢夺了舆论阵地,便会更加努力地向科幻渗透。不少作者创作科幻小说“醉翁之意不在酒”,对小说的艺术价值,甚至娱乐功能都不强调,只满足于用它宣传自己的某种伪科学观点。
而许多科幻迷无法分清科学与伪科学之间的界限,很容易成为伪科学话题的拥趸。不少科幻作者、科幻迷甚至会独立出去,成立讨论各种伪科学话题的民间组织。深入这些团体后我们会发现,他们甚至不重视最新的科幻作品,而只重视诸如“二〇一二”之类的伪科学话题。
生物在单调环境下总要寻找刺激,这是个普遍规律,人类概莫能外。更何况,如今中国科幻爱好者的年龄偏小,科学知识不足,分辨真科学、真科幻与伪科学的能力也相对薄弱。“据一九八四年日本广播协会的调查,年轻人对灵魂和超能力的关心程度很高,而且显示出年龄越小,关心程度越大的趋势。”(《当代新兴宗教》,359页)另据法国的有关调查,中学生中相信占星术的比例从七十年代起便开始上升。
笔者尚未找到中国的类似题目的社会调查结果,但日本、法国的这些调查结果相信很有参考价值。如今,像血型论,星座论在中国都有着广泛的市场。公众科学素质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人们对科幻文学的创作与接受。
诚然,我们不能说写了伪科学题材的科幻小说就是坏作品,但必须警惕这类作品的社会影响。
“我们的文学史,在相当漫长的时间,实质上不过是一部男性文学史,虽有极少的才女词人闪烁其间,但从她们个人到她们的精神,都无法改变依附者的哀怨。”(《思潮与文体》,雷达著,499页,人民文学出版社)雷达的这段文字讲的虽然是主流文学的情况,但用在科幻文学也同样准确。甚至科幻文学更具有男性特点。
一直以来,科学不被认为是女性擅长的事业。虽然现实中有大量的女性科学工作者,但顶尖的科学家,比如荣获过诺贝尔奖,或者各国主要科技奖项的科学家中,女性的身影非常稀少。她们常常被当成男性科学家的助手。
西方科学界里有“女性科学”的说法,指某些女性擅长的科学研究领域,如教育学、儿科医学、化妆品和食品科技、家政学,等等。与物理、化学、生物、地质学等“核心科学”相比,这些学科处在边缘。在公众心目中,理性、客观、逻辑性这些人格特征属于男性,感性、主观、情绪化这些人格特征属于女性。并且,前者才是科学的基础,后者最多是人文艺术的沃土。
与科学领域一样,科幻小说长期以来是一个男性化的天地。虽然科幻文学的开山之作是由女性创作的,但科幻文学总体上是一种男性文学。无论作家群还是读者群,都是男性占压倒优势。“由于科学和科幻小说一直被认为是男科学家、男作家和男读者的天下,早期绝大多数成功的女科幻作家均掩去她们的真实姓别,使用假名或笔名发表作品。”(《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摘自《九七北京国际科幻大会论文集》,伊丽莎白·安·赫尔著)
《科幻之路》中有一段记载美国科幻艺术发展早期时的文字:“科幻小说问世之后,在最初二十年几乎像接触性体育活动一样广为男子所垄断。一九四九年《惊奇》进行的读者调查表明,除了其他有趣的数据之外,百分之九十三的读者为男性,而《科幻之路》各卷汇编的故事也有证据显示男性作家在数量上占优势。”(参考资料三,三卷,154页)数遍世界一流科幻作家,也仅有玛丽·雪莱、勒古恩、梅丽尔等寥寥数人。
不过,八十年代世界科幻的一个亮点,便是女科幻作家的涌现。早在五十年代,已经有女作家出现在科幻文坛上。其中,梅丽尔在“新浪潮运动”中起到了组织者的作用。到了八十年代,女性科幻小说迎来了兴盛的局面。知名的女科幻作家有威尔赫姆、麦金太尔、萨金特等人。女性科幻作家群的兴起,首要原因是女性读者在科幻小说读者中的比重大大上升。这种读者群、作者群的共同变化,将女性色彩带入了科幻中。
进入八十年代,随着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科幻小说中的环境题材也日益增长。环境文学对科幻产生了长远的影响。
环境文学曾经被称为公害文学、生态文学、绿色文学。如今,中国文学界多用“环境文学”来称呼它。环境文学是现代社会发展中生态危机日益严重这个问题在文艺界内部的直接反应。环境文学包括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等多种体裁。而其内容基本以环境问题为主。从创作方法上讲,几乎全部属于传统的现实主义。(www.xing528.com)
虽然一个“现实”,一个“幻想”,但从二十世纪下半叶到今天,不少科幻文学都体现了与环境文学极其相同的思想感情。科幻作品里出现了大量的环境题材。像《后天》这样的科幻片,只是这类题材在科幻圈里厚积多年的薄发。
虽然热爱大自然,提倡自然美,自古而今便是文学的主流。但同样描写大自然的环境文学却是当代的产物,与科技滥用现象息息相关。环境保护问题更是没有科学知识便无法理解的。这都使得环境文学与科幻文学产生了交集。
从七十年代末开始,文学界还产生了一件对科幻艺术发展至关重要的趋势,就是幻想文学(Fantasy)的力量逐渐壮大。
幻想文学与科幻文学的前身都是古代的浪漫主义文学。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奇幻文学本身就是文学主流,古代甚至很少有现实题材的文学作品。近代科学的产生,随着读者科学教育水平的增加,古代粗糙的鬼神文学失去阵地,科幻文学取而代之。纵观从十九世纪初直到“黄金时代”那些科幻经典作家,可以发现一个事实,就是几乎没有人兼写奇幻文学。他们对科幻文学充满自信,他们想要表现的东西只有科幻才能表现。
在二十世纪大部分时间里,奇幻文学均不及科幻文学兴盛,于是常有借腹怀胎之举。许多以科幻小说名义发表的作品实际上是奇幻文学。到了七十年代末,随着科幻文学逐渐泛化,失去自身特点,奇幻文学也逐渐扩大了自己的势力范围。一些科幻作家如勒古恩,同时也是著名的奇幻作家。到了最近,以《哈里·波特》和《指环王》为代表,奇想文学的影响力达到极点。
到了九十年代,美国科幻文学界也开始直面这一压力。长期作为科幻界标志的雨果奖改成“科幻·奇幻奖”,将《哈利·波特》、《美国众神》、《恶灵骑士》等奇幻作品纳入怀抱。这一变化恐怕是当年创办《现代电工学》的雨果·根斯巴克没有预料的。
而在这段时间出版的《美国最佳科幻小说集》中,编者都要在前言中附上一段奇怪的声明,以澄清本选集的宗旨。《美国最佳科幻小说集》一九九七年卷的编者哈特威尔在前言这样写道:其次,一般的标准:本书全是科幻小说——书中的每篇小说很明显都是如此,而不是别的什么东西。我本人对恐怖小说、幻想小说、冒险小说以及非主流和后现代主义文学都有很高的尊重。但这儿,我选择了科幻小说。
哈特威尔每年都要在新选集里这么申明一次。在《美国最佳科幻小说集》二〇〇八年卷中,他写道:我们对恐怖、奇幻、推测性小说、非主流小说和后现代文学敬意有加。我们也编辑了《美国最佳奇幻小说集》。如果你也喜欢短篇奇幻小说,可以去看看那本书。但这本书里,我们只选择科幻小说。
这样年复一年不厌其烦地予以解释,说明在美国,科幻和奇幻,甚至其他一些文学类型之间的界限已经十分不清楚。这是科幻本身的问题,而不是其他文学类型“捞过界”的问题,是科幻文学在“后现代社会”中逐渐丧失自身特点所造成的。
在后现代社会里,对科学的盲目崇拜在降温,宗教生活、文化复古成为势头。奇幻文学兴起正是这些社会大背景的间接产物。其实,单从作品表面内容上,我们就可以看到两种文学的根本不同。看一部科幻电影,里面是飞船、机器人、激光、宇航服、飞车。看一部奇幻电影,里面的乡村田园、铠甲武士、魔法仗和魔药。前者以工业科技时代为背景,体现的是科学文化。后者以农业手工业时代为背景,体现的是宗教巫术文化。单单一个“幻”字,本不是它们之间密切的纽带。
然而在“黄金时代”科幻文学的影响消退后,科学在科幻中的影响力也在下降。科幻小说越来越魔法化。新作者们未必对科学有感情,只是把科学当成道具,拿着前人留下的科幻构思当成可有可无的背景设定,对科技新发展漠不关心。这个趋势最后的结果必然是——既然科学可有可无,为什么不干脆就让它“无”呢?那不是更省事吗?其结果,大批已成名,未成名的作家最后转向了奇幻创作。
前面早就说过,奇幻文学是历史远比科幻文学悠久的文学类型,而不是比科幻低层次的文学类型。如今这些奇幻文学也远未达到《荷马史诗》、《神曲》那种艺术境界。花大量笔墨在这里澄清科幻与奇幻的区别,是想让坚持科幻的同仁知道自己出了什么问题。
不过最近几年,科幻文学似乎挺过了这种外部冲击。最明显的事件还不是科幻小说再度繁荣,而是科幻电影重振声威。以《指环王》和《哈里·波特》领军的奇幻电影只是令科幻片暂避风头于一时,最近几年,科幻片至少在票房上重新占据了第一电影类型的宝座。这种强势的回归也在影响到出版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