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塞伯朋克流派:西方科幻发展的典型代表

塞伯朋克流派:西方科幻发展的典型代表

时间:2024-04-03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一些介绍西方科幻史的文章,将“塞伯朋克”流派视作西方科幻的一个发展阶段。由于极端个人化的生活方式,“塞伯朋克”流派的作者大多不愿意接受这个集体化称呼。表现“蒸汽朋克”的插画“塞伯朋克”派的另一个作家是布鲁斯·斯特灵。布鲁斯·斯特灵从科幻小说本身的发展来看,“塞伯朋克”流派力求回归早期科幻小说重视科技和进步的特点,算是对“新浪潮运动”的反动。“塞伯朋克”们反传统,乐于描写暴力、毒品、堕胎等灰色事物。

塞伯朋克流派:西方科幻发展的典型代表

一些介绍西方科幻史的文章,将“塞伯朋克”流派视作西方科幻的一个发展阶段。笔者不同意这个观点。因为它的影响无法与“黄金时代科幻小说或者“新浪潮运动”科幻小说相比。后两者均从整体上改变了科幻的面貌,而“塞伯朋克”只是一种题材与风格上的创新。并且,就是在“塞伯朋克”流行的时候,它也只是科幻文学领域的一个支流。不写“塞伯朋克”的知名作家大有人在。

威廉·吉布森

不过,由于“塞伯朋克”是当代科幻中出现的有影响力的新事物,体现着科技发展对科幻文学的新冲击,所以值得专门介绍一下。

“塞伯朋克”一词是用英文“控制论Cyber)”的前缀加上“反叛的生活方式(Punk)”构成的。它原本并不单纯指称一个科幻小说流派,而是七十年代末开始以美国硅谷等地为中心一大批青年科技精英的生活方式。这些人沉匿于个人电脑制造、软件开发以及最早的网络生活体验中。其中有许多人伴随有吸毒、黑客等反社会性质的举动,经常因为盗打电话或者盗用信用卡等高技术犯罪而被司法部门追究。

《神经漫游者》

《读数为零》

当然,这其中的“好孩子”肯定占多数,比如日后的电脑大王乔布斯、比尔·盖茨等人当初都是这个群体中的一员。后来,作家兼编辑杜佐斯借用这个词来指称八十年代年代的一类科幻小说,这类作品以写被电脑自动化控制的社会为内容。

作为科幻小说中“塞伯朋克”流派的作家们,也都拥有类似的生活经历。他们的作品尽管在当时的外人看来离奇古怪,但对于他们自己和同类来说却有着广泛的共同语言。由于极端个人化的生活方式,“塞伯朋克”流派的作者大多不愿意接受这个集体化称呼。哪位作家属于“塞伯朋克”,往往是“外人们”根据其作品特点与作者的生活方式,把他们硬划进去的。这些作家包括:威廉·吉布森、布鲁斯·斯特灵、格里·格别尔、莱维丝·施恩纳等人。

蒙娜丽莎加速器

威廉·吉布森出生于一九四八年,年轻时便参加过反越战的抗议行动,后来成为加拿大公民。他的创作生涯开始于一九七七年。他不是“塞伯朋克”的创始人。但他的“塞伯朋克”三部曲《神经漫游者》(1984)、《读数为零》(1986)和《蒙娜丽莎加速器》(1988)却使得这个流派获得社会的重视,并因此被视为“塞伯朋克”的主将。一九八四年他的第一部作品《神经漫游者》得以出版。在小说中,主人公凯斯将自己的大脑与电脑网络相联通,成为信息窃贼。

表现“蒸汽朋克”的插画

“塞伯朋克”派的另一个作家是布鲁斯·斯特灵。斯特灵于一九五四年生于得克萨斯州的布朗威利,毕业于奥斯汀的得克萨斯大学。曾参加过克拉里昂科幻写作学习班,并发表过一些短篇作品。一九七七年,他发表了第一部长篇《心之海》。后来又出版了《人造孩子》(1980)、《蜂群人》(1982)、《在布鲁涅的青春岁月》(1985)、《美丽与崇高》(1986)等。他还是“塞伯朋克”的主要理论家和发言人,经常在与媒体接触和评论文章中介绍“塞伯朋克”流派的主张与特性。

布鲁斯·斯特灵(www.xing528.com)

从科幻小说本身的发展来看,“塞伯朋克”流派力求回归早期科幻小说重视科技和进步的特点,算是对“新浪潮运动”的反动。由于塞伯朋友的主将们出身科幻迷,甚至科技迷,与主流文学界没有多少关系,他们更强调科幻小说本身的特质,而反对以牺牲个性为代价地向主流文学靠拢。

在题材方面,他们将当时还没有成为大众生活一部分的电脑与网络引入科幻小说,成为信息化时代的预言家。小说中出现的许多情节在十几年后已经变为现实,出现在我们面前。他们比“黄金时代”的先辈们更重视与现实有关的科技进步,而不是遥远时空背景下不可捉摸的所谓发明和进步。

《网上的岛》

不过,“塞伯朋克”的主将与“黄金时代”的主力作家相差两代人,与“新浪潮运动”的主力作家也差了一代人,科幻文学史上的这三个特点鲜明的运动其实也有代沟的背景在内。“塞伯朋克”们反传统,乐于描写暴力、毒品、堕胎等灰色事物。这些都不见容于他们理想主义的祖辈或父辈。就是同代人中的许多科幻作家,由于性格和价值观的不同,也无法接受“塞伯朋克”的风格。

实际上,“塞伯朋克”的代表人物与其说是在写科幻,莫如说是在写他们熟悉的生活——网络生活,只不过稍加想象。他们几乎只涉及这一个题材。对于网络,他们不仅活在其中,乐在其中,对它的发展也有精确的预言。比如斯特灵在八十年代末就预言会出现“电子海洛因”,现在人们称之为网瘾。而吉布森则在一九九六年预言搜索引擎的诞生。“用不了多久就会有人为你浏览网页,精选内容,并以此为生,的确存在着这样的需求。”

另外,由于与文学较远而与信息技术较近,他们的作品普遍缺乏专业文学写作的完整构思与优美文笔,但却具有反映信息化生活特点的跳跃性和随意性。

总的来说,“塞伯朋克”是当今科幻天空中出现的一颗明星,而无法代表它的全部。

当电脑和网络成为普通人的生活体验后,“塞伯朋克”作品便出现在世界各地。比如,《幻影迷宫》便是俄罗斯科幻作家卢克延科的作品。在中国,从九十年代后期到现在,也出现了大量“塞伯朋克”式的作品。

威廉·吉布森和布鲁斯·斯特灵合写的《差分引擎》

当然,如果仅就题材而论,“塞伯朋克”与一般科幻题材还是有区别的。它提取了计算机和通讯技术的最新成果。而这类技术最大的特点是扁平化、平民化。以前科幻所涉及的那些题材,如南北极探险、太空探险、重大科学发明等,都掌握在极少数精英手里。而IT技术一旦普及,便为大众所拥有。甚至网络技术的价值就在于有多少人用。用的人越多越有价值。它在本质上是反精英、反集权的。

所以,出现在“塞伯朋克”作品里的人物不再是控制一切的科学家,而是接入网络的平民,甚至社会边缘人士。“塞伯朋克”的故事也不再围绕着发明家本身展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