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中山陵
中山陵是我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陵墓,它坐落在江苏省南京市东郊钟山东蜂小茅山的南麓,西邻明孝陵,东毗灵谷寺,整个建筑群依山势而层层上升,气势宏伟。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病逝。遵照先生生前归葬南京东郊钟山之遗愿,南京国民政府决定建造中山陵。1929年春,陵墓主体工程完工,同年6月1日举行了隆重的奉安大典。从那时起,孙中山先生就一直长眠于此。
中山陵前临平川,后依青山,呈警钟型。陵墓建筑全部覆盖蓝色琉璃瓦,牌坊、陵门、碑亭、祭堂和墓室建筑在一条中轴线上,以宽阔的花岗石台阶连接,紧凑完整,蔚为壮观。祭堂内刻有孙中山手书的《建国大纲》,正中是孙中山坐姿雕像,墓室里陈放着孙中山卧式雕像。它结合山峦地势,突出天然屏障,以大片绿茵、宽阔石阶把孤立的小建筑联成整体,苍松翠柏,漫山碧绿,既有时代气息,又蕴含民族风格,是我国近代大型群体建筑的杰作。
中山陵园历尽沧桑,在日本侵华战争期间,许多景点建筑毁于炮火之中。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高度重视对中山陵的保护。刘伯承任南京市长时,曾特地从湖南运来2万株杉树和梧桐树,种植在陵墓四周。1961年,中山陵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66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00周年,中国政府拨款100万元,将中山陵陵门、碑亭、祭堂顶上的琉璃瓦进行了更换,祭堂和墓室的铜门也全部修整如新。1986年,国家又拨专款,再次对中山陵的灵堂、碑亭和牌坊加以修葺,并修复了陵墓附近的藏经楼主楼,作为孙中山纪念馆。(www.xing528.com)
中山陵内的多处附属建筑近年来也得到了妥善修复和保护,正气亭、永丰社、永慕庐、议政亭、仰止亭、音乐台、流徽榭、行健亭、航空烈士公墓等均修葺一新。
中山陵园的修复和重建工作也得到了海外人士的相助。由张平诏先生捐资建造的“博爱阁”已屹立在梅花山之颠,由香港意利辉投资有限公司张健、蒋明两位先生捐资建造的“中山书院”也已在当年中山文化教育馆的旧址上落成。
中山陵园不断整修拓新,园林总面积已达3000多公顷。陵墓周围郁郁葱葱,景色优美。改革开放以来,中山陵园管理部门对紫金山进行了数次大规模的植树造林,仅补植雪松就达10万株。同时不断采用新技术和先进管理手段,加强对林木的保护管理和治虫、防火工作。如今,这里林海苍茫,花团锦簇,四季景致美轮美奂。
春季,梅花山上万株梅花争奇斗艳,250多亩的梅花山暗香浮动,赏梅的人流如潮涌动;夏季,中山陵音乐台紫藤悬垂,抚慰英灵,流徽榭、紫霞湖清洌袭人,更有陵园大道已成绿荫长廊,构成一片凉爽世界;秋季,松风阁、宝公塔等名胜古迹掩映在绿叶黄花丛中,灵谷公园内万株桂花四处飘香;冬季,紫金山更见壮伟,中山陵墓区雪松尤显青翠挺拔。
作为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的钟山风景名胜区的主体,中山陵每年吸引观光游客达四五百万人次,并获得了国家环保总局等单位联合颁发的国际环境管理体系证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