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苏轼:祭欧阳文忠公
背景资料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汉族,眉州(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名列“苏、黄、米、蔡”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
北宋散文欧苏并称,欧是欧阳修,苏则是苏轼。这篇《祭欧阳文忠公》正是苏轼为纪念欧阳修所作的祭文。
讲话实录
悲痛啊!先生到这世上来,已经有六十六年了。因为有了先生,百姓有了父母官,国家有了可以像蓍草和龟甲一样解决疑问的人;文化得到传承,学生有了老师;有德行的人因有所依仗而不会害怕,小人因有所顾忌而刻意收敛。先生就像高山大川,看不到它运动,但受它恩惠的事物,更不能用数量来进行衡量。现在先生逝世了,有抱负的人没有了仰仗庇护的人,朝廷也没有了决疑问难的人。文人被说成了异端,学者被安置在了边远的地方;君子把不作为当做成就,小人高兴的认为时机来了——就像深渊沼泽,神龙没有了老虎也离开了,怪异的事情层出不穷,像鳅、鳝飞舞,又像狐狸嚎叫。
以前先生还没得到朝廷重用的时候,天下人认为这是朝廷的过失;等到先生得到重用,天下人认为先生早就该位列庙堂了;到了先生放弃官职的时候,天下人都希望您再次得到起用;到了先生告老还乡,天下人无不惆怅失望,但同时也还抱着期望的心情,那是因为先生还没有老去衰弱。可谁知道先生不再留恋这世间,就这样去了,让人们追悔莫及。先生难道是因为洁身自好,厌倦了世间的混浊才走的吗?又难道是百姓没有这样的福分,上天不肯留住先生吗?(www.xing528.com)
以前我的父亲胸怀大略却只能隐居于世,没有先生就不可能入朝做官;而那时没有才能的我,因为这样才得以跟随先生,在先生的门下聆听先生的教诲,到现在都十六年了。听说先生逝世的消息,按情理应当跪着前去凭吊,但是身有公务不能前往,我也因为愧对过世的人而感到不自在,只能在千里之外写信,来抒发心中的悲哀。这样做是为天下苍生感到悲痛,也是我自己对先生的凭吊。悲痛啊!先生您安息吧!
经典解读
欧阳修与苏轼的父亲苏洵平辈论交,是苏轼童稚时的偶像。苏轼在年轻时读其文,诵其诗,在心中早已经把欧阳修当做了老师。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是一篇纯私人的祭文,而苏轼的这篇《祭欧阳文忠公》则是一篇半官方的祭文。因此,苏轼在文中并未表现出那种锥心刺骨的悲痛,却多了些对于欧阳修毕生功绩的总结和评价。因此,苏轼的这篇祭文写得雍容大气,是另一种风格的祭文名篇。
名句赏析
“因为有了先生,百姓有了父母官,国家有了可以像蓍草和龟甲一样解决疑问的人;文化得到传承,学生有了老师;有德行的人因有所依仗而不会害怕,小人因有所顾忌而刻意收敛。先生就像高山大川,看不到它运动,但受它恩惠的事物,更不能用数量来进行衡量。现在先生逝世了,有抱负的人没有了仰仗庇护的人,朝廷也没有了决疑问难的人。”
官方祭文当中,都会有类似的评价之语,从这段话中,后人就可以看出当时的人对这位死者的评价是怎样的。但是,能够把这段评价之语写得如此花团锦簇文采斐然的,恐怕古往今来就只有苏东坡一人而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